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自然 >倒春寒
倒春寒

倒春寒

(春季后期气温偏低的天气现象)
倒春寒,指初春(北半球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它主要是由长期阴雨天气或冷空气频繁侵入,或常在冷性反气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等原因所造成的。如果后春的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则认为是严重的倒春寒天气,可以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特别是前期气温比常年偏高而后期气温偏低的倒春寒,其危害更加严重。简单来说意思就是:在春季,天气回暖的过程中,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因而对作物造成危害,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
倒春寒资料
  • 中文名:倒春寒
  • 外文名:late spring coldness
  • 时间:4月或5月
  • 现象介绍

    倒春寒是指初春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

    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据历史资料显示:北京30年出现“倒春寒”的几率在57%左右。特别是早春时节,这种气候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3月8日南郊观象台的最高气温已达到15.2℃,而最低气温只有3.3℃,早晚温差还比较大。

    通常,人们将进入2月末3月初作为春天的开始。春季气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一是春季的气温日夜温差较大;二是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较多。在气象学中,“倒春寒”最早来源于农业,主要指真正的春天,即气候学所说的侯(5天为一侯)平均气温超过10℃以后,由于受较强冷空气频繁袭击,气温下降较快,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那种前暖后冷,并造成大范围地区农作物受冻害的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倒春寒”发生时,可使正处于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可使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出现烂种,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

    倒春寒

    现象特征

    多数倒春寒天气的四月份有以下特征:

    1,西风带经向环流发展

    2,高原地区和西太平洋副高均比常年要偏弱

    基本标准

    倒春寒主要是指在每年春季(3月-5月)我国气温普遍回升的背景下,受北方频繁南下冷空气或者南方持续阴雨的影响,平均气温下降至比常年同期偏低,且持续一段时间的一种天气现象。至于气温下降到什么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各地标准略有不同。对于北方地区,倒春寒意味着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骤降;而对于南方地区,通常和低温阴雨相联系。

    农业气象试验指出,日平均气温≤12℃,维持期≥3天,不利秧苗生长。如果降温伴随着阴雨,危害就更大,这是比较公认的指标。南方各地春播时间有先有后,倒春寒的时段与强度指标也稍有不同。

    如广东把粤中、粤南出现于3月中下旬的如下低温称为倒春寒:

    ①日平均气温≤10~12℃,维持3~4天或以上;

    ②日平均气温≤15℃,每天日照≤2小时,维持7天或以上。

    云南省各月的标准为:

    (1)2月标准: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滑动平均值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5℃;或有一天最低气温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5.9℃(负距平是对月平均气温或月平均最低气温而言的)。

    (2)3月标准: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滑动平均值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6℃;或有一天最低气温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5.7℃。

    (3)4月标准: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滑动平均值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7.5℃;或有一天最低气温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7.2℃。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条件有差异,受害对象也不同,所以气象灾害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形成原因

    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这说的就是春天的气候。春天是个气候多变的季节,虽然春季逐步回暖,但早晚还是比较寒冷,冷空气活动的次数也较为频繁,有的年份还会出现明显的倒春寒。

    倒春寒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不仅中国存在,日本、朝鲜、印度及美国等都有发生,其形成原因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当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倒春寒。而冷空气南下越晚越强、降温范围越广,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倒春寒

    在气象学中,春季是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进入3月,意味着春天的开始,这时候气温回升较快,真正的春天平均气温应该超过10℃。春天气候多变,虽然在逐步回暖,但早晚还是比较寒冷的,冷空气活动的次数也较为频繁,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就造成气温下降,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会出现雨雪天气,因此形成“倒春寒”现象。

    主要危害

    影响农业生产

    倒春寒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林业和农业气象灾害,是指春天由于受较强冷空气频繁袭击气温下降较快,并造成大范围地区树木和农作物持续受冻害的天气气候现象。倒春寒常引起我国北方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麦的烂种现象,也会影响我国南方水稻播种出苗和生长,给农业和林业生产等带来严重危害。

    在农业生产上,倒春寒其实仍属春季低温阴雨范畴。因为在出现时间上偏晚,危害性更大,因此农业上将其区别对待。这是因为,早春农作物播种都是分期分批进行的,一次低温阴雨过程仅危害和影响一部分春播春种作物,且早春低温阴雨多数是在春播作物的针芽期、大多数果树还未进入开花授粉期,其对外界环境条件适应能力亦较强。而一旦过了“春分”尤其是清明节之后,气温明显上升,春播春种已倒春寒

    全面铺开,各类作物生机勃勃,秧苗进入断乳期,多数果树陆续进入开花授花期,抗御低温阴雨能力大为减弱,若这时出现倒春寒天气,就面临大面积烂秧、死苗和果树开花座果率低之灾,其它春种作物生长发育也受到严重影响。

    倒春寒是南方早稻播种育秧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造成早稻烂种烂秧的主要原因。常年2-4月,江南地区先后进入早稻播种育秧大忙季节。在此期间冷暖空气相互交绥,当北方冷空气南侵到江南和华南时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常常造成低温连阴雨天气,当日平均气温在12°C或以下,连阴雨3一5天;或在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且日最低气温降到5°C以下,均可造成早稻烂秧和死苗。这样不仅损失大量种子,而且因补种延误播种季节,使早稻成熟期延迟,影响晚稻栽插,使晚稻抽穗扬花期易受低温危害。近30多年中,以1951、1969、1970、1976年的天气气候条件最差,造成严重烂秧,一般烂秧率超过30%,有的达50%。如1970年仅广西地区烂种就达1亿斤以上;1976年,仅湖南、江西、湖北三省就损失谷种达7亿斤。此外,对已播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也常常造成烂种死苗;并影响油菜的开花受粉,及角果发育不正常,降低产量;有时影响小麦孕穗,造成大面积不孕或籽实质量低劣。

    危害人体健康

    心脑血管病发病增加老年人热平衡的能力较差,其循环系统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经受寒冷刺激后,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另外,天气突变会引起地球磁场的改变,诱发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可能发生血压突然升高、脑梗塞、脑出血或心肌梗死。国外一项试验表明,让一组63~70岁的老人在室温为6℃的人工气候室里静坐看电视或看书,两小时后,老年人血压普遍升高了25毫米汞柱左右。而在同样条件下,青年人血压的变化很小。这说明低温容易使老年人的血管收缩。

    早春时节,一些爱美的年轻姑娘早早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子。但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较为敏感,遭受冷空气袭击以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容易流行呼吸系统传染病由于早春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资料表明,在冬春交替的季节,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气管炎等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

    倒春寒

    天气转暖以后,人们身体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出现下降,会经受不住突然袭来的冷空气的刺激,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整体下降,容易使人体植物神经中枢系统发生紊乱,导致调节功能减弱。因此,春季是流感、流脑、病毒性肝炎等多种疾病流行或复发的季节,同时,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明显增多,尤其是抵抗能力较低的老人和儿童。如不注意预防,“倒春寒”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影响候鸟迁徙

    倒春寒对候鸟迁徙也有一定影响。如今年3月份之前,气温持续升高,候鸟(如家燕布谷鸟等)根据气候的感知,纷纷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而3月初气温骤然下降,一些刚刚苏醒的生物又缩了回去,使早来的春鸟在气温急降时“缺衣少食”,甚至死在早春时节。

    预防方法

    农业生产预防

    要避免或减轻倒春寒灾害, 首先应掌握当地倒春寒发生规律及各种农作物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采用抗寒品种, 春播作物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并选择背风向阳的秧田, 或采用温室、地膜、营养钵等方式育秧就可极大避免 倒春寒的危害。从预防性措施考虑, 要掌握前期的天气特点、作物苗性和未来的长、中期天气预报, 针对性地加强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抑制旺长, 减少弱苗, 培育壮苗, 增强抗寒能力。而春播或移栽作物, 则要巧看天时, 调整播种或移栽期,错开低温的直接袭击。如倒春寒已经降临, 水稻抗御性措施是: 搞好水层管理, 以水调温, 早稻播种后两叶期以前抗寒力稍强, 要注意通气, 坚持晴天满沟水, 水不上秧厢, 阴天半沟水, 雨天排干水的管水方法。两叶以后, 抗寒力弱, 浅水勤灌、日排夜灌。低温阴雨结束的夜晚, 要注意防霜, 长时间低温阴雨过后, 水稻秧苗较弱, 当转晴时水稻秧田要深灌水, 以防水分吸收和蒸腾的失衡, 造成生理干旱而死。待秧苗恢复后, 再逐渐将水排干。

    ①掌握倒春寒发生规律,收听使用倒春寒天气预报。农谚说:“春天的天气,孩儿面”,说明春天的天气多变,时暖时冷,要抓住天气演变过程中的“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一般当日平均气温到达12°C、最低气温不低于5°C,播后有3~5个晴天(每天日照在3小时以上)就有利于早稻播种育秧。倒春寒

    ②加强田间管理,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对早稻秧田进行科学排灌,在倒春寒到来时进行深水护秧,采取“夜灌日排”、“晴排雨灌”,调节秧田水热状况。

    ③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温室蒸汽或无土育秧,使整个早稻育秧过程完全在人工控制下,保证培育适龄壮秧。

    减缓露地花木倒春寒危害

    由于温度较低,对露地花木危害较重,使月季雪松龙柏女贞、桂花、紫薇等的生长和发芽受到严重影响。根据花木专家和当地花农实践,现将露地花木减轻“倒春寒”危害治技术简述如下:

    一是浇水。待“倒春寒”过后,抢冷尾暖头,采取窨灌、漫灌、浇根等方法,对受冻害、冷害、寒害等较重的花木灌一次水,用水缓解低温的危害。

    二是培根。结合春季除草,在花木行间、株间进行浅中耕,对根部进行培土。乔木、半乔木、培土高度为4-6厘米,绿篱、灌木、藤本植物花木培土高度为2-4厘米。通过中耕培土提高根际周围土壤温度。

    三是施肥。冻害较轻的可每亩施尿素20公斤,另加三元复合肥20公斤;冻害中等的,除了施用化肥外,还应每亩施有机肥(如人畜粪尿、厩肥等)15担以上;冻害较重的,还要每亩加施有机肥25担以上,并施用矮壮素、生根壮苗剂、磷酸二氢钾等2-3次,可隔5-—7天根外喷施,以促进其快速恢复生长。

    四是防病。花木受冻后,抗病能力下降,病菌容易侵染,低温引起的病害主要有疫病、炭疽病、纹枯病、菌核病、溃疡病、病毒病等,可用乙蒜素三唑酮多菌灵、碘制剂等加腐殖酸、氨基酸、活性酶、微量元素叶面肥进行防治,若病害较重时,可隔5-7天喷一次,连喷3-4次。

    健康预防

    对于“倒春寒”使人体产生的不适,特别是对于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老人,其预防方法:一是当气温骤降时注意添衣保暖,特别要注意手、口、鼻部位的保暖;二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三是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四是“倒春寒”期间多食些大蒜、洋葱、芹菜等食物。

    冬天过后,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倒春寒”。

    体质虚弱者和免疫力不佳的人要注意以下五点:

    一要适当“春捂”,不要因为气温暂时升高就马上脱掉冬装,早晚气温较低,要注意保暖。

    二要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鸡、鸭、瘦肉、蛋类、蔬菜、水果等。

    三要保证室内及时除尘通风,以减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四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以改善心肺功能,使身体更好地进行调节,适应春季多变的气候。

    五要多喝水,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血流畅通,而且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

    多地遭遇

    美国东部

    美国东部地区2013年3月25日忽降春雪,从费城到华盛顿的大片地区气温骤降,道路与空中交通受到影响。

    降雪从25日凌晨持续到当天下午。在华盛顿,大片地区积雪达到3至10厘米,当地许多学校因天气原因停课。据报道,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等地当天也都纷纷降雪。

    中国哈尔滨

    遭遇50年来最大降雪倒春寒

    中国北京

    发布霜冻蓝色预警

    中国贵州

    2015年,贵州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下降,出现轻到中级“倒春寒”天气。

    探索应对方法

    研究内容方面,国内侧重倒春寒的大气成因及其对农作物冻害的评估,有关树木受害的关注度明显不足,相反国外研究更加注重探讨倒春寒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倒春寒对植物的冻害机制方面,中国研究更倾向于持续低温和气温骤降的影响,而国外则认为是在全球变暖作用下植物物候提前所致。

    近年来随着倒春寒灾害天气在全球各地的频发相关研究报道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其对全球植物生态系统的危害性受到关注。

    部分资料显示中国大陆境内也存在植物生态群落春季物候逐渐提前的征兆,并且随着春季温度异常波动的发生,中国相继出现报道表明倒春寒已经给农作物、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春季生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性作用。对此虽然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历史记载倒春寒天气的发生。但是如今遍查国内研究数据库不难发现,国内对于倒春寒灾害天气的研究存在严重的研究区域和对象的偏重性,不仅缺乏在全国尺度上对中国倒春寒天气发生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也缺乏对于倒春寒灾害天气成因和危害的系统分析。对于国际社会研究倒春寒的关注度也有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树木作为承担陆地植物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体之一,倒春寒对其碳汇功能的影响甚至具有多年的长期效应,但是国内对于树木方面的研究证据却相对较少,这使得在制定应对倒春寒灾害时缺乏关键的科学决策依据。

  • 上一篇百科:长江洪水
  • 下一篇百科:冻雨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