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卫报
卫报

卫报

(英国的全国性综合内容日刊)
《卫报》(The Guardian)是英国的全国性综合内容日报。与《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被合称为英国三大报。由约翰·爱德华·泰勒创办于1821年5月5日。因总部设于曼彻斯特而称为《曼彻斯特卫报》。1959年8月24日改为现名。总部于1964年迁至首都伦敦,不过于曼城和伦敦均设有印刷设施。该报注重报道国际新闻,擅长发表评论和分析性专题文章。一般公众视《卫报》的政治观点为中间偏左,对国际问题持“独立”观点。该报主要读者为政界人士、白领和知识分子。发展至今,《卫报》成了严肃的,可信的,独立的新闻的代名词,是一份定位于高端市场的主流大报。《卫报》还一直保留自己的左翼立场(七八十年代非常明显)、高端市场和年轻读者优势。在英国,人们也把《卫报》戏称为愤青报纸。
卫报资料
  • 中文名:卫报
  • 类型:报刊
  • 所属地区英国创刊时间:1821年5月5日
  • 外文名:The Guardian
  • 历史沿革

    《卫报》最早创于1821年,是一张地方报纸,原名《曼切斯特卫报》,创刊者是约翰·爱德华·泰勒。报纸严肃和独立精神的定位也从泰勒开始。泰勒确立了《卫报》成功传承的三大传统:精确完整的报道标准;关注及服务社团的商业利益;绝对独立自主的立场,不受党派政治领导人左右。

    泰勒逝世于1844年,由于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只有18岁和13岁,所以根据泰勒的遗嘱,他姐妹的丈夫成为报纸的唯一所有者。不过当泰勒的两个儿子年满22岁的时候,就会分别得到报纸一半的股份。

    1872年,CP斯科特成为《卫报》的编辑,并且持续了57年,也是他在1907年从泰勒儿子的手中买下了这份报纸。在斯科特的编报方针下,《卫报》变得更加激进。他曾经这样宣言:“评论是自由的,而事实却是神圣的……反对者的声音和朋友的一样有被听到的权力。”《卫报》就是在他的任职期间从一份地方报纸发展成为一份全国性报纸,也成了世界有名的大报。1932年,为《卫报》倾注了毕生精力的CP科特去世,他的小儿子J R.斯科特成为报纸的唯一所有者。

    1936年,JR斯科特放弃了继承权并成立了斯科特信托基金会(the Scott Trust),把报纸的所有权全部转移给基金会。基金会的章程规定,《卫报》不再属于任何家族或个人;报纸不得为谋求所有权或股东的私利而改变立场;不允许把报纸卖给任何个人或财团;办报盈余必须全数投入报纸经营,使品质得到提高。这样的组织结构让《卫报》的立场和姿势都很超脱,从而让《卫报》的新闻报道获得世界范围内的重视。

    1959年《曼切斯特卫报》更名为《卫报》,1961年,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卫报》迁到了伦敦,作为知识界的报纸,《卫报》坚持了自由民主的政治立场与特立独行的新闻观。《卫报:报纸的传记》一书曾经这样评价这家报纸:《卫报》是唯一的,就像我们的警察、我们的政治组织、我们的英格兰的气候一样,是英国风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栏目介绍

    观察家报

    英国《观察家报》创刊于1791年,是英国创刊最早的星期日报纸,由伦罗报业公司属下的观察家有限公司出版。

    该报消息比较灵通,常有一些独家新闻;大块文章较多,在中上层知识分子中颇有市场。

    《卫报周刊》

    《卫报周刊》 (The Guardian Weekly)的内容源自四份报纸:卫报及其星期日版,姊妹报《观察家》,《华盛顿邮报》的书评和法国《世界报》的译稿。

    卫报改版

    卫报一直以来都是大开型日报,至2005年9月12日改版成柏林型版式(Berliner,即470×315毫米),并标榜为全不列颠唯一的全彩色印刷日报(不包括北爱尔兰),此次改版全面采用新的字体、和版式设计。

    2005年8月的统计数字指《卫报》发行量有32万5千份。

    “欢迎来到改版后的《卫报》。虽然我们暂时称它为‘柏林式’《卫报》,但这个名字应该不会叫得很长,毕竟,这不是一个太雅观的名字。”《卫报》主编艾伦·罗斯布里奇(AlanRusbridger)9月12日宣布,184岁《卫报》一改“大报”式样,把报纸做得到更小,更精美。

    经过18个月的努力和8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2亿元)的投资,英国主流报纸《卫报》12日展示出最令人惊艳的面孔---抛弃了传统的大报风格,也没有追随于新潮的小报版式,而是推出了英国第一张“中间版式”的全彩色日报。

    《卫报》从报头到色调焕然一新。一份以黑为主要色调的主流报纸,变成醒目但是沉稳的深蓝色。

    三大变革重塑《卫报》

    罗斯布里奇连续3天在《卫报》头版阐述新理念。他说:“我们曾经试了好几种选择,从版式的大小到版式的起源,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柏林式’(Berliner)。在从现在开始不太长的日子里,我们力求使《卫报》回归自然和简单。”

    首先是版式的变化,从以前的对开大报缩小31.5厘米宽、47厘米长的“中间版式”,比传统的大报小,但又比《泰晤士报》、《独立报》等小型报纸大。另外《卫报》的报名字体也发生了变化,改成新颖的“卫报埃及体”。我们希望,这种字体比大卫·赫尔曼20年前定下的字体更典雅。

    此前,每节版块的标题是由斜体的GARAMOND字体和富兰克林哥德体的“GUARDIAN”组合而成,和《卫报》的刊名统一起来,通过不断的重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正文的字体采用一种名为NIMROD的字体。

    其次是色彩变得更鲜艳。从以前的部分彩色印刷,改为全部彩色印刷,由德国“罗兰”高速印刷机印刷。用《卫报》编辑的话说,这张报纸是英国“最鲜艳的”报纸。

    第三是副刊和姊妹报纸的变化。《卫报》著名的副刊G2也将采用全彩色印刷,大小只有主报的一半,从周一到周五发行,每天36版,更便于读者在拥挤的公交车和地铁里阅读。《卫报》每周六出版的姊妹报纸《观察家报》也将在2006年初改成“柏林式”。G3的变化不大,仍以招聘广告为主。

    《卫报》的内容不会因样式的改变而失去风格,《卫报》首席评论员西蒙·詹宁斯仍将每周两次在《卫报》上撰写评论。

    更小空间包罗万千

    在9月12日的新《卫报》头版,报头底色是深蓝色,不再是以前的没有底色,而Guardian一词,不再是黑色,而是白色,栏数从8栏减为5栏。

    另外,报头上方的导读部分占据可整个头版的三分之一。12日主要导读G2副刊的内容,四张图片错落有致。在版面下方,也是导读区。包括国内新闻、政法新闻、国际新闻以及财经新闻

    在第二版,还有三栏宽的导读。为了让这个区域更加有趣,还特意刊登了一张漫画,并在下方设置趣味游戏。

    记者还注意到,导读功能还延伸到了网络。以两栏宽度把《卫报》网络版的内容也“链接”起来,凸显对新技术的包容与灵活运用。这与《卫报》注重利用网络等新技术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卫报》网络版也极受读者喜爱。

    新《卫报》试图在更小的空间内,容纳更多信息。正如其在头版右下角的广告所说的一样:“更大并不总是更好……”

    半世纪最强变革

    罗斯布里奇9月12日在头版Columnfive(第五栏)文章里写道:“没有哪一份报纸能够一成不变。你手中的报纸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你加入到我们的革新过程中来。我们有股东和经营者,但你们才是我们的决定者。”

    一方面为了解决现代人在紧凑空间里读报的麻烦,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紧张激烈的竞争,英国《独立报》、《泰晤士报》早前纷纷放弃了坚守多年的对开大报(broadsheet)风格,转为四开小报(tabloid)版式发行。2003年9月,《独立报》同时出版了大小两种规格的报纸,7个月后全部改为小报。《泰晤士报》随即跟进,在2004年11月也改用双版本印刷发行。

    在坚守了1年多以后,《卫报》也决定改弦易帜,不过他们用的样式是介于大报和小报之间的“柏林式”规格。

    罗斯布里奇说,“我们正在从头到尾重新制作一份报纸”,而这将是《卫报》50年来“最激进的变革”。

    “我们的内容不会妥协大小的改变”

    9月12日是英国老牌严肃大报《卫报》“瘦身”亮相的第一天,早报记者当天通过电话对《卫报》的现任主编艾伦·罗斯布里奇(AlanRusbridger)进行了专访。

    就是要抓住年轻人

    东方早报:首先要恭喜《卫报》今天以崭新的版式亮相。第一天读者以及评论界对新版式的反响如何?

    罗斯布里奇:谢谢。反响很好,很多读者都表示他们喜欢新的《卫报》,我看到电视上有设计师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喜欢新的版式。但是今天是第一天,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读者通常是比较保守的,他们对变化往往采取抵触的态度,但从今天的反应看来是非常良好的开端。

    东方早报:有研究人士指出,付费日报从大报向小型报纸靠拢是一个长期的大趋势。因为读者更倾向小型版式的报纸,您同意这一观点吗?《卫报》的改版是外界所言随着《泰晤士报》、《独立报》的改版而闻风而动?

    罗斯布里奇:我同意,至少在英国的市场上,读者喜欢小而便于携带的报纸,特别是他们出门或者坐地铁的时候。我们早在2003年夏天就决定要改版了,而《泰晤士报》、《独立报》后来的运作只可以说是更坚定我们要改变的决心。

    东方早报:一般来说,大报更吸引男性、中老年人、社会结构的最高端和权利机构,而女性、中端市场、年轻人和有抱负者更喜欢小报和更小版式的报纸。您表示新亮相的《卫报》旨在指的新一代读者,那么是指出哪一人群呢?

    罗斯布里奇:是年轻人。新的年轻一代是在图片与色彩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而言传统的黑白报纸太落伍了,不具有吸引力,这也是我们推出全英国首份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全彩页报纸的初衷。

    销量上升但不会大幅

    东方早报:您说过虽然《卫报》版式变了,但是《卫报》严肃、全面、客观地报道新闻,对重大事件阐发自己独到、客观的观点这些老传统都不会变,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卫报》是一份披着小报外衣的大报?

    罗斯布里奇:对,是这样的。我们报纸的定位与基调以及内容绝对不会随着报纸大小的改变而妥协。有一点,我要指正的是,《卫报》不是小报式样,是比大报小,比小报大的“柏林式”。

    东方早报:仅仅以图片等绚丽外表吸引年轻读者,而实质内容与论调不变,这种吸引力能持久吗?有种普遍说法,说《卫报》虽然不是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但其读者群非常稳定,您觉得改版后的《卫报》随着读者群的拓宽,销量会大幅上升吗?

    罗斯布里奇:我们一直试图在严肃新闻与轻松报道之间保持平衡,我们的G2副刊就是这方面尝试的成功例子。副刊以报道文化、流行、生活、教育等方面的资讯,节奏与风格更加趋向于杂志。当然报道诸如北爱尔兰暴乱等严肃政治问题时,我们也可以配上鲜活、具有现场感的图片,使新闻更具可读性。至于销量,我很有信心,改版后《卫报》的销量一定会上升,暂时我心中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绝对是稳中有升,而不是非常大幅度的。

    世界报业改革变风向

    现阶段报摊上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大报、小报,又多出个中间式样的报纸。对于《卫报》采取“中间路线”的改版方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芝晓教授称,这种极具创新精神的改版方式可能在世界报业范围引起新一轮的改革风潮。

    《卫报》是英国具有184年历史的老牌大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著名设计大师大卫·赫尔曼的主导下,《卫报》寻求一种更为现代、更适应新技术优势的设计风格。此后,《卫报》注入了设计领先的概念。先是在版面上更追求视觉的满足,后来又率先推出对开四版的小报型副刊G2,在英国着实掀起了一阵旋风。

    黄芝晓教授认为,《卫报》经过长时间精心准备推出的“中间版式”计划,使之在英国群雄逐鹿的报业市场中开辟出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在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夹击下,世界报业界一直在寻找革新的突破口,传统大报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在版面上已很难有所突破,要实现平面媒体的革新,版式大小的调整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突破点,于是世界各报纷纷走小报路线,但小报存在诸多缺点,如无法展开深度、严肃的报道,版面难以容纳更丰富的新闻等。“中间版式”则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它既保留了大报的严肃风格,又不失小报的灵活和便捷,可以称得上是一股“两全其美”的清风。《卫报》这个时候带了个好头。

    《卫报》的上一任改版总监大卫·赫尔曼说:“设计在报纸的编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远比仅仅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官要求要大得多。”对于已经走到改革十字路口的传统报纸来说,大胆创新,顺势而动,应当是它们实现复兴的必由之路。

    “柏林式”翻叠多玄妙

    早报专稿“柏林式”(Berliner)是个有趣的名字,乍听起来容易被误解为“柏林人”。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柏林墙边发表他那著名演说时,曾讨好地说,“我是一个柏林人(Berliner)。”不过他没有想到,Berliner这个词还有另外两个有趣的含义,一是草莓甜甜圈,另外一个就是指报纸的式样。

    “柏林式”的式样堪称欧洲大陆历史最悠久的三大报纸样式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报业发展潮中兴起,并一度非常盛行。与“柏林式”相仿的还有“北德”式样和“法国”式样。

    采取了“柏林式”的样式后,《卫报》的纸张大小是315×470mm,印刷页面的大小则是287×443mm。颇为讽刺的是,尽管这种不大不小的式样和柏林息息相关,但德国的主流大报,如《世界报》和《柏林晨邮报》却不约而同地“抛弃”了“柏林式”,使用更大的式样---374×528mm。《柏林晚报》略小一些,但和“柏林式”相比却还是显得宽阔。至于美国国内的那个柏林小镇(位于新罕布什尔),当地的《柏林每日太阳报》甚至从没听说过“柏林式”。

    “柏林式”的玄妙之处或许令人意想不到:如果把长方形的报纸对折,得到的是和原本式样完全相同,但尺寸缩小的“小版本”。依此类推,读者还能折叠出更小版本的“报纸”。从这一意义上说,人们可以把一张大报折成方便携带的小报,甚至是“小小报”。

    无论在信箱、报亭还是人们的手中,这种样式都非常人性化。尤其是喜欢在公交车、地铁上看报的人们,都能随心所欲地折叠报纸---他们能通过不同的折叠方式仔细研究各种边栏,而且不会因为体积过大影响身边的乘客。此外,对于许多欧洲绅士而言,把折叠的报纸夹在骼膊下,顿时凸现了他们都市化气息。“我会穿一件黑色T恤,手拿《卫报》。”有读者这么评价新《卫报》。

    中国市场

    《卫报》中文版

    卫报中文版

    2009年,英国著名媒体《卫报》和中国社区翻译网站译言网合作,正式推出了《卫报》中文版。以后中国读者只要登录《卫报》网站,每天都可以读到一系列中文的《卫报》文章。

    “翻译是理解的桥梁!”《卫报》副主编伊恩·凯兹说明了出中文版想法的初衷。

    伊恩·凯兹介绍说,中文版的操作流程是,中国译者在网站上“认领”或直接翻译一篇文章后,译言网编辑会首先对文章的格式、字体进行统一调整和校对,指出翻译中的错误和不通顺之处,然后进行修正;修正之后的译文会被收录并出现在《卫报》中文版上。

    《卫报》称,报道将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关系,视角会来自农民工、商人、博主以及官员。

    除了中文版,《卫报》还推出专题报道《十字路口的中国》关注中国。

    伊恩·凯兹表示,暂不会推出类似金融时报中文网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这样的独立域名网站,因为他们从事这块工作的人手更多,规模也大。但如果反应良好,也不排除扩大规模。

    传媒集团

    《卫报》属于卫报传媒集团(Guardian Media Group,GMG)的一部分,确切来说,属于卫报新闻与媒体(Guardian News and Media,GNM)这一子公司。GNM业务包括《卫报》和《观察者》这两份报纸。此外卫报传媒集团下还有一些多媒体业务。包括:

    • Trader Media Group(主营汽车贸易杂志和销售网站);

    • Top Right Group(主营B2B出版、营销与公关业务);

    • GMG物业服务(主营软件开发与解决方案,含CFP Software、Vebara Solution、COre Systems 以及 The Media Design House)

    主要成果

    最新消息

    英国《卫报》总编辑艾伦·拉斯布里杰2013年8月19日表示,由于受到英国政府威胁,不得不销毁美国国家安全局承包商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提供的美国政府机密资料,但暗示可能在境外继续披露。

    相关细节

    拉斯布里杰在《卫报》官网发表一篇文章说,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信总部两名“安全官员”某日到访《卫报》伦敦办公室,并在地下室监督他销毁存储机密资料的电脑硬盘。拉斯布里杰暗示事件发生在之前大约一个月内,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卫报》发言人根纳季·科尔克拒绝进一步回应。卡梅伦的发言人拒绝回应拉斯布里杰的说法。

    相关对话

    文章写道,政府先前发出威胁,称如果不销毁或将资料转交当局,将起诉《卫报》。一名官员一个月前劝告拉斯布里杰:“你们已经得到乐趣,现在我们希望要回资料。”销毁资料前,拉斯布里杰告诉官员,如果顺从政府,将不能履行新闻工作职责,而一名官员回答,《卫报》已经达到激发议论的目的,无需更多报道。拉斯布里杰说,《卫报》根据斯诺登提供的资料发布报道后不久,一名高级政府官员同他接触,称首相戴维·卡梅伦要求返还或销毁斯诺登的资料。随后一些官员纷纷与他会面,敦促《卫报》落实。最后一次,两名安全官员威胁将诉诸法律,拉斯布里杰随后带他们进入地下室并销毁资料。他说,因持续数周的压力达到顶点而销毁资料,销毁过程是《卫报》历史上“最匪夷所思的时刻之一”。拉斯布里杰说,资料销毁不会阻止《卫报》继续从事相关报道,暗示其他地方掌握资料副本,可能在境外继续揭秘。拉斯布里杰说,“(政府)间谍”发展迅速,不久以后,记者将不可能掌握机密消息。

    相关分析

    尽管硬盘在伦敦销毁,拉斯布里杰告知官员,由于记者间的“全球合作”,媒体组织可能“利用最宽松的法律环境”报道,《卫报》无需从伦敦报道。一名熟悉事件的消息人士说,这意味着《卫报》可能在英国政府权限外报道。

    相关资料

    《卫报》是斯诺登主要泄密渠道,最早有关美国“棱镜”监视项目以及英国相关活动的报道由美籍记者、专栏作家格伦·格林沃尔德撰写。斯诺登先前交给格林沃尔德1.5万至2万份美国政府机密资料。

    相关信息

    2021年2月22日,《卫报》报道百慕大长尾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在荷兰空域发生零件掉落事故时,配发带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识的同类机型图片。[2]

    获得荣誉

    由于大胆和创新精神受到传媒大奖评委会各方的认可,《卫报》获得2011年英国新闻奖“年度报纸”荣誉。《卫报》主编艾伦-罗斯布里奇代表该报上台领奖,他高度赞扬其同事,誉其为“一个神话般的团队”。

    同时,《卫报》还获得了其他的奖项。时政版记者Andrew Sparrow获得年度时政报道记者;他在大选期间因其生活博客而备受关注。Amelia Gentleman赢得了年度最佳专栏作家称号。另外,《卫报》的体育版也获得了认可:其“2011世界杯指南”板块获得年度特别副刊奖。[1]

    2014普利策新闻奖

    英国《卫报》根据“监控门”事件揭秘者斯诺登提供的大量机密文件所做的监控事件报道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美国社会引发了激烈讨论,并促使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限制政府监听权限的决定。

    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称,有关“监控门”的报道促使各界针对政府和公众在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关系展开辩论;有关报道帮助公众了解政府监控的实施程度。

    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在陈述颁奖理由时形容《卫报》“通过大胆的报道就安全和隐私问题激发了一场有关政府和公众之间关系的辩论”。

    2020年12月,2020年第八届世界媒体500强排行榜发布,卫报传媒集团排名第330位。

    文化传统

    报纸的不同政治立场,决定了报纸的价值观,而且影响了他们数字化转型的特点。对《卫报》的讨论,首先需要建立在对这份报纸的传统和历史有所了解,而如果不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就很难了解报纸今天的立场和新闻创新实践。

    《卫报》是一张自由民主派的报纸,代表左翼,读者多是知识界和年轻人。在欧洲知识界,《卫报》的影响力超过了任何一张报纸。

    相关事件

    2022年6月消息,《卫报》刊发社论文章抹黑新疆人权状况和巴切莱特高专访华之旅,无视事实真相,企图误导舆论。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即致函该报,予以严厉批驳。[3]

    参考资料

    [1] 2020年(第八届)世界媒体500强排行榜 · 世界媒体500强[引用日期2021-01-01]

    [2] 英媒报道国外航空事故配中国航空公司图片,中国驻英使馆回应_京报网 · 京报网[引用日期2021-02-24]

    [3] 《卫报》发文抹黑新疆及联合国人权高专访华,驻英使馆发言人致函批驳 · 环球网[引用日期2022-06-29]

  • 上一篇百科:硬核
  • 下一篇百科:旧金山纪事报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