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暗店街
暗店街

暗店街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所著书籍)
《暗店街》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主人公,数年前因偷越边境时遭遇劫难,受到极度刺激后,丧失了对过去生活的记忆。他给私人侦探于特当了八年助理侦探后,开始用探案技术在茫茫人海中调查自己的身世和来历。他通过种种线索搜集的许多片断,究竟是他的一生,还是他冒名顶替的另一个人的一生呢?作者塑造了一位寻找自己身份的男人。他神秘的过去,被掩藏在德占时期的巴黎。1978年,《暗店街》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暗店街资料
  • 中文名:暗店街
  • 开本:16
  • 外文名: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 原版名称:暗店街
  • 类别:小说
  • 内容简介

    由于战争结束之后的混乱和破碎,“我”屡次想要用假身份逃离不安的生活环境。“我”一次次地用虚假的护照和身份保护自己和爱人,最后“我”决定偷渡瑞士边境,结果遭人欺骗,甚至因此与爱人失去了联系,他因此受到刺激而失忆,他被有着相似经历的私家侦探于特所救,并慢慢开始寻找过去的自己。他几次感觉到距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近,却总在最后关头断了线索。不过“我”并未绝望,决定再到最后一个线索中提到的“罗马暗店街2号”去看看。[1][2][3]

    创作背景

    二战背景

    二战爆发时,瑞士政府采取了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订,阻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士将其押到边界送回纳粹手中。二战初期,瑞士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战争期间有超过3万犹太难民被瑞士拒绝入境,其中绝大多数后来被纳粹杀害。

    然而,瑞士在防止难民入境时,瑞士全国爆发了公众抗议集会,瑞士政府放宽了难民政策,向其他交战国公众提供了大量援助,据估计,有30万难民和移民获得了瑞士的临时或永久庇护。[3]

    作者经历

    莫迪亚诺出生后,路易莎·科尔帕安为了避免“犹太后裔”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他举行了洗礼,使他成为一名天主教徒。可这反而让莫迪亚诺的处境更加尴尬。他是具有法国国籍的犹太后裔,是不入本民族宗教的天主教徒,在法国人中他不是自己人;在犹太人也不当他是自己人;在天主教徒中也不当他是自己人。作者就成了和《暗店街》中的“海滩人”一样,没有自己的身份,没有自己的根。[1]

    人物介绍

    “我”

    “我”,主人公,没有固定的名字,侦探老板于特为“我”起名叫居伊·罗朗。“我”给私人侦探于特当了八年助理侦探,有人称“我”的名字为彼得罗·麦克沃伊。[1][4]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在执着追寻身份的过程中寻根

    《暗店街》塑造的“海滩人”形象——“我”是一个失去记忆、无根无底、甚至连名字都不能确定的飘忽的影子。“我”对于社会而言,完全是一个没有独立性的个体,只是别人生活的附庸,是一个既叫不出名字,又不知道为何而存在的“曾经显露过却转瞬即逝的”、可有可无的匆匆过客而已。在《暗店街》中,“我”没有固定的名字,侦探老板于特为“我”起名叫居伊·罗朗。而在皮尔革朗的叙述中,“我”的名字是彼得罗·麦克沃伊。尽人皆知,名字,是作为渺小的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最基本的文化标签。不能确定名字,也就意味着不能确定自我。“海滩人”正是这样一个被湮没在大千世界,失去自我的无根者。

    《暗店街》中的“我”为了找回自己的身份,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寻找了千百回。从瑞士边境的默热弗小镇到瓦尔帕莱索,甚至远到太平洋上的帕迪皮岛,直到最后的意大利暗店街2号,“我”一直不懈地追求着,通过这种无休止的努力,默默地对被占领时期的法国社会进行无形的反抗。在该作品最后,唯一的一个重要线索中断,搜寻以失败告终,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海滩人”所重视的并不是结果,而是这个执着追寻身份的过程。尽管“海滩人”一直处于身份危机之中,谨慎、惶恐而焦虑,却始终孜孜不倦地追寻着,体现了“海滩人”内心对荒诞世界的反抗和作为渺小个体散发出的无限活力。

    主人公总是在夜间开始追寻自己的身份,总是漂泊穿梭于黑夜笼罩下的酒吧和咖啡馆,而“我”的精神状态也一直是惶恐且极度不安的。作者通过运用这种淡泊黑暗的色彩,渲染占领时期人们生活的不安和压力,使“海滩人”的形象增加了沉重感,间接地塑造了一个背负沉重压力、孤苦寻根的漂泊者形象。

    《暗店街》中的“海滩人”,从追寻自我,到丧失自我的过程中,折射出当时后现代法国社会人们生活精神状态。而“海滩人”不畏艰险,执着追寻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对战后经历血洗与磨难的法国青年,执着于追寻自己生命的根和往日美好的歌颂。[4]

    艺术特色

    《暗店街》小说,有四十三节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我”这位前侦探助理,对于自身过去的“解谜”过程。余下的四节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与第一人称讲述的“解谜”过程中的某些细节构成复调。“我”在探访自己过去的过程中,根据他人的讲述提供的线索,发挥自己职业侦探的特长,查考各类电话簿、档案、信件、出生证明,追踪、寻访相关当事人,一步一步地揭开“谜底”。然而,即便在所掌握的信息能够拼凑出一个清晰的轮廓的时候,“我”仍不能确认这是否就是自己的记忆,因而也不能确认自己确切的身份。主人公的寻找过程依据他人的讲述(他人的记忆)、他人提供的文书档案以及本人寻访过去的地址展开,而真正唤起他本人回忆的是似曾相识的声音、气味、光影和感觉。

    诗性叙事

    《暗店街》中罗朗与女友二战时期乘火车逃往瑞士时,沿途“白雾”仿佛令他们“烟消云散了”。他们住在名为“南方十字”的边境木屋中,十字被基督教赋予救赎意义,木屋提供了庇护,然而“‘我们’行为和生命所激起的回响都被这一团团鹅毛大雪窒息了”,积雪成为时代灾难的象征,他俩跨越边境时遭遇诈骗劫难,罗朗失去了女友和记忆。

    碎片符号

    《暗店街》由三大块碎片构成:第一块为碎片化的“符号”,即主人公得以寻找自己身份的线索;第二块为碎片化的“海滩人”,即主人公寻找自己身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同样身份迷失的人物类型;第三块为碎片化的“历史”,即主人公寻找身份过程中勾勒出的德占期的巴黎剪影。该小说中主人公的姓名和住址都成了符号。居伊·罗朗,是“我”在遗忘了过去的一切后,收留“我”的于特给“我”起的名字。[4]

    作品评价

    《暗店街》仿佛提示出一种否定性、遗忘性的求真的过程。

    ——冯寿农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

    莫迪亚诺依旧把这部小说写得貌似侦探故事,主人公罗朗甚至就是一个私家侦探。作家不惜笔墨地让他的人物翻阅一本本积满灰尘的资料,访问一个个早已被社会遗忘的人,重游一座座久无来客的房子,尤其是查阅旧电话通讯簿更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场景。电话簿在这部小说中已经不单单是记录电话号码的小册子,而是一部部历史书籍。——郑克鲁[4]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5]法国作家,1945年生于巴黎,父亲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亲是比利时演员。作品有:《星形广场》、《夜晚巡逻队》、《环城大道》《凄凉的别墅》和《暗店街》。

    参考资料

    [1] 暗店街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0-01-03]

    [2] 暗店街||我飘飘无所依,不过悠悠一身影。 · 搜狐网[引用日期2020-01-03]

    [3] 法国莫迪亚诺:《暗店街》 · 世界名著网[引用日期2020-01-03]

    [4] 浅析《暗店街》中“海滩人”形象 · 参考网[引用日期2020-01-03]

    [5] 诺奖作家研究文献梳理(四):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 搜狐网[引用日期2020-01-03]

  • 上一篇百科:购房宝典
  • 下一篇百科:缓刑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