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人物 >袁甲三
袁甲三

袁甲三

(清朝时期大臣)
袁甲三(1806年-1863年8月8日),字午桥,号新斋,谥号“端敏”,河南项城人。他是袁耀东的次子,袁世凯的叔祖,晚清重臣。袁甲三自幼聪慧,读书刻苦,七岁入学。他先后参与了平定太平军、捻军等军事行动,屡建战功。在最高官职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期间,他提督八省军门,因战功显赫而受到朝廷嘉奖。袁甲三曾获得赐号“伊勒图巴图鲁”的荣誉。
袁甲三资料
  • 字:午桥
  • 号:伊勒图巴图鲁
  • 所处时代:清朝
  • 出生日期:1806年
  • 去世日期:1863年8月8日
  • 出生地点:河南项城
  • 民族:汉族
  • 谥号:端敏
  • 代表作品:端敏公遗著
  • 中文名:袁甲三
  • 别名:袁午桥、端敏
  • 性别:男
  • 字号:字午桥
  • 同治二年(1863年),袁甲三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端敏”。他的葬地位于淮阳县西关。袁甲三著有《端敏公遗著》一书,传于世。在他的影响下,袁氏家族成为一方望族。

    人物生平

    少年仕途

    自幼聪慧,读书刻苦。七岁入学,八岁的时候曾偷偷写了一篇《事君能致其身》的文章,袁耀东见后很感诧异,认为“孺子可教”。“家贫,刻苦励学,以慰母志”(《端敏公集·礼部议奏入祀乡贤祠折》),十四岁与长兄澍三同补县学,中秀才后,加入“勤工俭学”行列,在项城望族高崃云家当家庭教师。高家世代书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此受益甚多。二十二岁得廪生功名,三十岁中举人。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三十一岁终于考中进士。而后顺利步入官场,先后在京担任礼部主事、充军机章京,累迁礼部郎中。

    道光三十年(1850年)担任御史、给事中。

    弹劾上司

    清道光三十年(1850)宣宗皇帝驾崩,文宗奕詝即位,年号咸丰。被升任为江南道监察御史、掌兵科给事印(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南河丰北决口,上疏极论时事,皆切中利弊。

    咸丰二年(1852)列款奏劾定郡王载铨“卖弄横势,擅作威福”,弹劾刑部侍郎书元“贪鄙险诈,谄事载铨”(详见附录)。宣宗皇帝接到袁甲三的奏疏,亲自接见,“明白回奏”载铨的情况。经朝廷查证,所奏都是事实,于是载铨被免去侍卫大臣职务并被罚去王爷的三年俸禄,书元及刑部尚书恒春降职。此事当时震动朝野。

    安徽团练

    咸丰三年(1853年)起义的太平军、捻军声势日大,工部侍郎吕贤基被派去安徽办团练防剿事宜,奏请让袁甲三同去“帮办军务”。时当广东太平军攻陷了凤阳府,占领了临淮关,接连攻克蒙城、怀远以后,又由亳州、滁州窥视河南。采取先稳定军心民心的办法,成功平息了颍州因汉回纠纷焚杀围攻府衙事件。

    兵部侍郎

    咸丰三年(1853年)秋兵部侍郎、漕运总督周天爵卒于亳州,诏命继任统帅军队。在高公庙首战告捷。皇帝下旨命接办剿“匪”事宜,加三品衔,署安徽布政使。向朝廷上疏推辞说,担任布政使职务后,政务繁杂,无法指挥军队打仗。朝廷认为很有道理,就让他专门办理剿办安徽捻军的事。后来又在标里铺打了个大胜仗,活捉了捻军首领邓大俊,俘虏捻军二千多人。这年十月安庆太平军占领桐城后不久,又攻陷舒城,吕贤基战死。

    平定太平

    咸丰三年(1853年)十二月太平军果然攻陷庐州(合肥),巡抚江忠源战死。上疏弹劾陕甘总督舒兴阿“拥兵坐视”,舒兴阿被免职。

    咸丰四年(1854)入据临淮,属安徽剿捻的北路军。不到一年,皖北捻军被各个击破。朝廷褒奖,破格擢升他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在淮北官员的任用上,和春、福济二人与袁甲三意见不合,二人上疏举劾,朝廷听信了和春、福济的奏报,命回北京交兵部“严加议处”,在淮北很得军民心,离开的时候,挽留他的百姓把路都堵住了。

    暂遇低潮

    到京不久,即被革职。

    咸丰五年(1855)五月向督察院申诉。督察院接到申诉,就向咸丰文宗皇帝作了汇报,文宗命两江总督怡良秉公查办。离开皖北不久,捻军首领张洛行又把安徽、河南各部捻军联合在一起,声势更加浩大,老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浙江巡抚何桂清,纷纷上呈奏章,请求“仍起甲三视师”。经各方查证,和春、福济指责袁甲三的种种罪名,确系诬告。才得以平反并被重新起用。

    重新起用

    咸丰六年(1856)受命协助河南巡抚英桂剿办河南捻军。先到归德(今商丘)召集旧部与捻军对垒,三战三捷,一举瓦解了捻军对亳州的包围。对此,朝廷特诏嘉奖,命以三品京堂候补。

    咸丰七年(1857)军队先后消灭了王、邓、宋、姚几股捻军,杀死捻军首领李寅等100多人,被升任为太仆寺卿,赏戴花翎。胜保督师攻张洛行于正阳关,久不下,奏请合剿,令部将朱连泰、史荣椿攻韩圩,克之。

    咸丰八年(1858)与胜保一起解固始之围,收复六安。史荣椿破捻军于铜山,斩其首领孙大旺。移军宿州,袭取王家圩,诛首领王绍堂等,乘胜收复七圩。七月受命代胜保督办三省剿匪事宜。令子袁保恒偕总兵傅振邦大破捻军于太和李兴集,歼毙数千,逐捻军出河南境,赐号“伊勒图巴图鲁”。

    咸丰九年(1859)正月与胜保意见不合,屡被上疏参奏,故被召回京,入觐,面陈军事。四月上谕为漕运总督。胜保因母亲病故回籍丁忧时,被升任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实授漕运总督。

    咸丰十年进军凤阳,屡战屡捷,朝廷嘉奖他调度有方,赐黄马褂。这年秋天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王公贵族都逃到热河去了。请求率兵北上,保卫北京,朝廷说临淮是南北要塞,没有批准。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督军攻占捻军坚守三年的定远县城,并派兵与多伦阿部同取庐州城。知道自己带领的军队不是嫡系,又无用人和筹饷的实权,与自成一派的湘军、皖军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虽然屡战多胜,但寿州失陷仍有诬言上达。这使他处事更加谨慎,长子袁保恒作战勇敢,就从不准他与别的将士争功。

    同治二年(1863)六月二十四日,袁甲三病故,享年五十八岁。同治皇帝赐谥号“端敏”,葬于淮阳西关并设专祠祭祀,后又在他率兵作战过的临淮、淮安建专祠。有《端敏公遗著》传世。

    身后之事

    淮阳袁甲三墓,属“悬棺”。尸体于“文革”期间被红卫兵从墓中“请”出示众,墓中随葬品,据说被村民换回十三台手扶拖拉机。

    个人生活

    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降生在河南项城的袁寨。袁世凯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从淮南寄书信到家,向家人报告以重兵攻下了捻军重要根据地临淮,捻军各部溃退,族人都说其命大福大造化大。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闻讯大喜过望,因此为儿子取名为“凯”,按照家族“保世克家启文绍武”的排行,命名为“世凯”,是为“袁世凯”。这似乎也在昭示着这个新生男儿一生的戎马生涯。[1]

    家族成员

    关系

    人物

    备注

    曾祖

    袁志恭

    祖父

    袁九芝

    父亲

    袁耀东

    母亲

    郭氏

    妻子

    原配陈氏

    追封一品诰命夫人

    续妻陈氏

    追封一品诰命夫人

    儿子

    袁保恒

    侍讲学士

    袁保龄

    内阁中书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二百五》

    后世纪念

    故居

    袁寨的袁氏旧居就是袁甲三所修,1851年开始修建,至1857年竣工,为了避捻军袭击,修筑了寨堡。当时,大门上挂着清朝皇帝所赐的牌匾,道光、咸丰、同治的都有,见匾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在袁氏家族鼎盛时期,四品官以下都不予接待。

    “文革”时期,袁氏旧居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当年院内保留的一些颁赐给袁氏家族的满清圣旨,之前已被村民拿回家做鞋样、垫铺板,此时全都被付之一炬。而城墙、炮楼以及许多房子都被拆除。

    袁宅没有被全部拆毁应归功于开国上将杨得志。1976年杨得志到袁寨参观,见袁宅毁坏严重,制止了进一步的破坏,并要求当地政府将宅院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

    参考资料

    [1]袁世凯五岁时上炮楼观战面无惧色(图)-中新网.中新网. [2021-12-03].

    人物关系

    袁保恒

    儿子

    袁世凯

    孙子

    袁保中

    侄子

    袁保庆

    侄子

    袁保庆

    学生

    条目合集

    中国古代谥号为“端敏”的历史人物

    袁甲三

    清朝时期大臣

    秦金

    明朝官员、文学家

    刘楗

    清朝大理寺卿、刑部尚书

    查看全部 5 个条目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1月10日

  • 上一篇百科: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 下一篇百科:顺治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