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忽必烈灭宋之战
忽必烈灭宋之战

忽必烈灭宋之战

(元世祖灭南宋统一全中国的战争)
忽必烈灭宋之战要图
忽必烈灭宋之战资料
  • 中文名:忽必烈灭宋之战
  • 指挥官:忽必烈、张弘范、文天祥结果
  • 地点:中国南方
  • 时间:1268到1279年
  • 交战各方:元朝、南宋
  • 性质:蒙古统一战争主要战场
  • 战争背景

    窝阔台攻宋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蒙、宋联合灭金后,宋乘蒙古军北撤之机,派兵北上收复原北宋西京、东京、南京(今河南洛阳、开封、商丘),被蒙古军击败。

    七年六月,窝阔台汗以宋背盟为借口,遣军分两路大举攻宋。东路由其三子阔出(一作曲出)及宗王口温不花、国王塔思等统率,攻宋荆襄、江淮地区;西路由其子阔端、都元帅达海绀卜等率领,攻取四川。八月,东路口温不花军攻克唐州(今河南唐河),继而率部转攻淮西,掩护主力进攻襄阳(今属湖北襄阳)、郢州(今钟祥)。十月,塔思率东路军主力攻破枣阳(今属湖北),阔出率军西掠襄阳、邓州(今属河南),攻取光化军(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塔思分军南攻郢州,郢州濒临汉水,城防坚固,屡攻不克;遂赶制木筏攻城,骑兵列沿岸发弓弩掩护,攻破宋水军防线,击杀宋江陵统制李复明;但遭守城宋军顽强抗击,攻城不克,掳掠北还。十一月,西路军以巩昌总帅汪世显部为前锋,自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南进,攻占沔州(今略阳)后,进围陕蜀咽喉青野原。宋权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为救四川制置使赵彦呐,率军往援,击败蒙古军。汪世显率军转攻大安军(今宁强西北),又被曹友闻军击败。宋军北上扼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

    八年三月,南宋襄阳守将降蒙古,使南宋荆湖地区失去屏障。四月,阔出军攻克随(今属湖北)、郢二州及荆门军。八月,破枣阳军、德安府(今安陆)。九月,阔端率西路军,兵分两路合击成都。阔端亲率主力出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攻取武休关(今留坝东南),击败宋军,占领兴元(今汉中);以一部猛攻大安军东阳平关。赵彦呐不纳曹友闻坚守沔州、仙人关的建议,强令其前往无险可守的大安御敌。经激战,曹友闻全军覆没,蒙古军长驱南下。宗王末哥率军攻克宕昌(今属甘肃)、阶州(今武都东南)后,挥军南进攻取文州(今文县)。宋知州刘锐、通判赵汝曏率军民固守,蒙古军久攻不克,后断城中水源,破城。继招降吐蕃18族,经石泉(今四川北川西北)等地趋汉州(今广汉),十月,东路军主帅阔出病死于军中,窝阔台派忒木台率军继续南进,攻破江陵(今湖北荆沙)后,兵分两路,一路攻复州(今天门),一路在枝江(今枝江西南)赶制木筏,准备渡江。宋廷闻讯,急遣节制黄、蕲、光、信阳四郡军马孟珙赴援。孟珙巧施疑兵计,以少示众,反复变换旗帜和军服颜色,入夜后,沿江点燃无数火把,将数十里江岸照得通明,乘机袭击蒙古军,攻破24寨,救回被俘军民2万余人,迫蒙古军北撤。是月,阔端率西路军攻破成都,大掠四川腹地。后闻阔出死,率军北归;至汉川与末哥军相会,遂留部分兵力扼守沔、阶、兴元等要地,主力退出四川。不久,蒙古军所占四川腹地州县均被宋军收复。

    九年十月,蒙古口温不花、塔思率东路军破光州(今河南潢川),继而进取随州、复州。口温不花围攻黄州(今属湖北),宋守军迎战失利,孟珙率军救援,将其击退。史天泽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集敢死士强攻。宋守将杜杲率军奋勇抵抗,集弓弩手猛射。蒙古军攻城失利,填平城壕,筑27坝,乘风纵火攻战。宋军反击,奋勇冲杀夺取高坝。池州都统制吕文德率军入城增援,合力守御。蒙古军屡攻不克,乃退兵。西路汪世显部袭掠武信城(今四川遂宁)、资(今资中)、普(今安岳)等州。达海绀卜部将郝和尚拔都及梁秉均窥开(今开县) 、达(今达川)二州,进逼瞿塘(今奉节东)。

    十年九月,窝阔台复派察罕率东路军攻庐州(今合肥),欲造舟巢湖,以窥长江。蒙古军筑高坝攻城,守城宋将杜杲率军奋力抵抗,蒙古军遭火攻大败,遂转军东下,克滁州(今属安徽)。又转战天长(今属安徽),被宋军击败,察罕被迫引军退出宋境。西路蒙古军由达海绀卜率领复入四川,攻克隆庆(今四川剑阁)后,四出掳掠。十一年六月,阔端遣达海绀卜率军入蜀,八月再占成都。按竺迩部沿嘉陵江南下,直取重庆。汪世显部经开、达二州,进抵万州(今万县市),见宋军退守南岸防守,遂于北岸布舟佯攻,乘夜迂回渡江,击败宋军,继而破夔州(今奉节),过巫山,企图出三峡,入两湖。十二月,宋将孟珙分兵屯峡、归、施(今湖北宜昌、秭归、恩施)诸州,于归州大垭寨一举击溃蒙古军进攻,收复夔州。宋廷旋以孟珙为四川宣抚使,加强四川防御。

    十三年十一月,蒙古军复入蜀,破20余城,进围成都。宋制置使陈隆之率军固守十余日,其部将夜开城门出降,陈隆之被俘杀。是月,窝阔台汗病死,蒙古军北归,蒙宋战争暂告一段落。

    此战,历时七年,蒙古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且以掳掠剽杀为主,并未驻军守城,大军一退,得地复失;加之两淮河网和蜀地山多,不便发挥骑兵优势,故未实现战争企图。

    蒙哥汗攻宋

    蒙哥汗攻宋命丧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钓鱼山上)后,忽必烈于中统元年三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闪电河北岸)继汗位,是为元世祖。忽必烈重用汉人将帅、谋臣,依仿汉法,改革官制,确立中央集权,建立了蒙汉统治阶级联合的新王朝。四月,其弟阿里不哥于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哈剌和林)称帝。忽必烈为讨阿里不哥,暂与南宋息兵修好。南宋因政治腐败,致贾似道得以擅权网罗亲信,极力打击陷害有功将领。一批战功卓著的将帅,或被罢官,或被治罪而死,致使民心相悖,将士离心,战备松弛,坐失强兵固边大好时机。

    筹备工作

    忽必烈在平定阿里不哥之乱后地方是多少璃之乱,政权得以巩固,即着手整顿军队,督造战船,组训水军,积极进行灭宋准备。在总结窝阔台攻宋及蒙哥攻宋得失的基础上,制定了先取襄樊(今属湖北)、实施中间突破、沿汉入江、直取临安(今杭州)的灭宋方略,从而开始了攻灭南宋的战争。

    进攻过程

    突破襄樊

    襄阳、樊城地处南阳盆地南端,居汉水上流,三面环水,一面傍山,西临关陕,东达江淮,跨连荆豫,是控扼南北之要冲。南宋视其为朝廷根本,关系国家存亡的重地,遂开府筑城,储粮屯军,经多年经理,建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军事重镇。忽必烈早在开庆元年攻宋时,就知襄樊地位重要,后经商挺、郝经、郭侃等谋臣建策,逐渐形成了先取襄樊的方略。忽必烈平定内乱后,经过五年的战争准备,具备了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条件。当宋降将刘整进献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时,即下决心,实施中间突破。至元五年,忽必烈命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师攻襄樊,旋遣枢密副使史天泽、驸马忽剌出督师襄樊。史天泽、阿术、刘整针对襄阳、樊城城防坚固,宋军长于守城隘和水战的情况,采取筑堡连城、长期围困、水陆阻援、待机破城的战法,集兵10万围城,同时在万山(今襄樊西)西训练水军7万人,造战船5000艘,以增强蒙古水军力量。在蒙古军严密包围下,宋军七次援襄樊均被击败,守城军多次出击未胜。经五年围困,襄阳、樊城外援已绝,仅靠水上浮桥互相联系。至元十年,河南行省史天泽、参政阿里海牙等采纳万户张弘范、水军总管张禧建策,水陆夹击,先破樊城,置襄阳于内无力自守,外无援兵的境地,在诱降和军事压力下,吕文焕以城降。元军突破襄樊,宋廷朝野大为震动,急忙调整部署,把战略防御重点退移至长江一线。

    浮汉入江

    忽必烈采纳将、臣建策,增兵10万,乘胜大举攻宋。命驻蜀元军进攻两川要地,以阻宋军东援;命合丹、刘整行淮西枢密院,博罗欢为淮东都元帅,分别进攻两淮,牵制宋军,配合主力攻宋;命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平章政事阿术率军20万,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直取临安。并告诫伯颜勿妄杀,以争取人心。十一年九月,伯颜与阿术率军进至郢州(今湖北钟祥),遭宋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张世杰顽强阻截,为减少损失,早日入江,伯颜令军舍郢经黄家湾、藤湖(今湖北钟祥东、东南)迂回而进。十月,元军集兵强攻破沙洋、新城(今湖北钟祥南)。十一月,进至蔡店(今武汉汉阳西),欲渡江攻取鄂州(今武汉武昌)。鄂州地处汉水入江口,为长江咽喉,南北要冲,是南宋的江防重镇。宋廷为阻止元军浮汉入江,命淮西安抚制置使夏贵率战船万艘,控扼汉水入江口,权知汉阳军王仪守汉阳,权知鄂州张晏然守鄂州,都统王达守阳逻堡,荆湖宣抚使朱祀孙以游击军扼大江中流。十二月,伯颜以声东击西之策,使元军进占沙芜口(今武汉汉阳东),屯驻江边。继而避实击虚,强渡长江成功。遂分割包围破阳逻堡、汉阳军,攻占鄂州,完成了灭宋战争的重大转折。

    进占建康

    至元十二年正月,伯颜鉴于四川、湖南、江陵(今属湖北)等地未下,为保障后方安全,命右丞阿里海牙领兵4万镇守鄂州。自率10余万大军,令降将吕文焕为先锋,以战抚兼施之策,沿江东进。因沿江诸郡多系吕氏旧部,元军所至皆纷纷归降。二月,宋贾似道奉命督师13万,战舰2500艘,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北)至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进行阻击。因将帅各怀异志,临阵先遁,诸军一触即溃,致使宋军精锐损失殆尽(参见丁家洲之战)。元军东进至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江东运判孟之缙以城降。三月,元军至建康(今南京),宋沿江制置使赵溍弃城遁,都统徐王荣等以城降。镇江知府洪起畏遁,总管石祖忠以城降。偏师取饶州(今江西波阳)、宁国府(今安徽宣城)。广德军(今属安徽)、溧阳、常州(均属江苏)等地相继归降。忽必烈命伯颜行省于建康,阿剌罕为参知政事;阿塔海、董文炳以行枢密院驻镇江(今属江苏),令其各守营垒勿进。命阿术率军攻扬州(今属江苏),阻其南援。

    宋廷为挽救危局,相继发兵戍银树、东坝(今江苏高淳东)、四安镇(今安徽广德东)、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南)、吴江(今属江苏)等要地。命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诸军张世杰自临安发兵三路北进抗元,先后收复广德、溧阳、常州等地。

    阿里海牙率军于荆江口败宋湖北安抚副使兼知岳州高世杰,占领岳州(今属湖南)(参见岳州之战)。旋破沙市镇(今江陵东南),屠其城,征降江陵(今属湖北),招降澧州(今湖南澧县)、常德(今属湖南)、峡、复(今湖北宜昌、天门)、郢等州。阿里海牙用兵荆湖的胜利,为伯颜进军临安解除了后顾之忧。

    七月,张世杰与平江都统刘师勇、知泰州孙虎臣率战舰万艘,以十舟为一舫,连以铁索,碇于江中,横列焦山江面,欲与元军决战,被阿术以水陆协同进击,配以火攻击败,损失惨重(参见焦山之战)。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临安危在旦夕。

    会攻临安

    忽必烈纳建康行省右丞相伯颜建策,乘胜灭宋。命右丞阿里海牙攻湖南,都元帅宋都带、左副都元帅李恒、汉军万户武秀、张荣实取江西,以切断南宋东西联系;命行省左丞相阿术率军攻扬州,阻淮东宋军南援;命伯颜率主力直取临安。十月,伯颜于镇江分兵三路南攻;参政阿剌罕、四万户总管奥鲁赤等为右路军,率步骑自建康经溧阳、广德攻独松关;同行中书省事董文炳、万户张弘范、两浙大都督范文虎等为左路军,率舟师经江阴军(今江苏江阴)、许浦(今江苏常熟东北),由海路趋澉浦(今浙江海盐南);伯颜与右丞阿塔海率中路军向常州、平江(今江苏苏州)进发,并节制诸军,会师临安。十三年正月,三路大军会师皋亭山(今杭州北)。宋摄政太皇太后谢道清拒绝张世杰、文天祥背城一战,以图求存建策,一面送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逃,一面遣使赴元请降。丞相陈宜中遁温州(今属浙江),张世杰、苏刘义等各率所部离去。二月初五,宋恭宗赵显率百官于临安降元。伯颜取谢道清手诏,招降未附州县。淮西制置使夏贵以淮西降元。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坚持抗元至七月,应流亡政权之召,欲讯海南归,副将朱焕以城降元,李庭芝、姜才等被俘杀,淮东尽为元军占领。江西战场,宋都带、李恒等破隆兴府(今南昌)后,招降十一城。旋于团湖坪(今江西万年西南团湖山下)、龙马坪(今江西进贤北军山湖畔)击败宋军抵抗。十三年二月,破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西南)。吉、袁(今江西吉安、宜春)、赣(今属江西)等州相继降,江西平。湖南战场,阿里海牙于十三年正月攻破潭州(今长沙),旋招降湖南未附州县及韶州(今广东韶关)、南雄(今属广东)等州,湖南平。

    追歼二王

    至元十三年五月,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封广王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为枢密使、同都督。遣将向江西、两浙南部进兵抗元。六月,元军为追歼南宋残部,于鄂州、临安设尚书省,下设诸路宣慰司。命诸路将帅继续南进。张世杰被迫拥赵昺、赵昺逃往海上。十一月,平章阿里海牙进军广西,于静江(今广西桂林)击败守将马暨,遣将招降广南西路大部州县。十四年五月,文天祥率军进攻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收复除赣州之外所辖九县,吉州八县复其半。后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旋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十五年二月,元西川行院使不花率重兵围攻重庆,城破,守将张珏被俘。继而征降夔州,八个月后,合州(今四川合川东)守将王立以城降。四川平。

    崖山海战

    四月,宋帝赵昰卒,张世杰、陆秀夫又拥立赵昺为帝,徙至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六月,忽必烈为彻底消灭南宋势力,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水、步骑军2万由海道南下,都元帅李恒率步骑由陆路南下,会歼南宋残部。十一月,张弘范由海道袭漳(今属福建)、潮、惠(均属广东)三州。李恒率步骑越大庾岭入广东,取英德(今属广东),占领广州。十六年正月,张弘范、李恒率军会至厓山,首先控扼海口,断宋军粮道。二月初,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对进,并用遮障防矢石,濒宋舰奋勇拼杀,全歼宋军,南宋亡。

    条目合集

    元朝时期的历史事件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

    1260年至1261年发生的战争

    建国号诏建号大元

    忽必烈发布的诏书

    元大都建号大元

    今北京市市区

    查看全部 41 个条目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0月24日

  • 上一篇百科:襄阳之战
  • 下一篇百科:网络身份证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