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自然 >鳊鱼
鳊鱼

鳊鱼

(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鳊鱼(学名:Parabramis pekinensis),俗称鳊花、长春鳊等,是属于鲤科鳊属的一种淡水鱼类。鳊鱼体长106~405毫米,体略高而侧扁,呈长菱形,腹部边缘自胸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完全的腹棱。鳊鱼头小,略尖,口在前端位置,上颌稍长,口裂斜,末端伸至鼻孔下方,鳞片为中等大小。鳊鱼的腹膜颜色为灰黑色或银灰色,全身呈银白色,背部稍青灰而有绿色的光泽,各鳍为青黄色或灰黄色。鳊鱼肉质细嫩鲜美、脂肪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1][2]。鳊鱼在世界上分布于中国、朝鲜和俄罗斯;在中国分布于珠江、闽江、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辽河、鸭绿江、黑龙江以及海南岛各水系中[3]。2007年,鳊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2015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为无危(LC)物种[4][5]。
鳊鱼资料

图集

全部

查看更多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鳊鱼

鲂鱼

鳑鲏

四川华鳊

外观

体长

106~405毫米

-

-

60~120毫米,最大14.8厘米

分布区域

黑龙江

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

东亚、东南亚和欧洲

四川

食性

植食性

杂食性

杂食性

-

鲤科

鲤科

鲤科

鲤科

展开表格

外观特点

体型:鳊鱼体长为106~405毫米,常见者重125克左右,最大可达2公斤,体略高而侧扁,呈长菱形。鳊鱼的体长为体高的2.3~3.0倍,为头长的4.4~5.7倍,为尾柄长的9.6~12.2倍,为尾柄高的7.7~9.9倍[2][3]

鱼头:鳊鱼的头小,侧扁,呈略尖形,头长比体高要小很多;吻短,吻长大于或等于眼径;口在前端位置,口裂较小且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伸达鼻孔前缘的下方;眼睛为中等大小,位于头侧;眼睛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小于眼睛后头的长度,眼间宽,呈圆凸状,眼间距比眼径大;鳃孔伸至前鳃盖骨后缘稍前的下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鳊鱼的头长为吻长的3.7~4.9倍,为眼径的3.6~4.8倍,为眼间距的2.2~2.8倍,为尾柄长的1.9~2.7倍,为尾柄高的1.4~2.3倍[3]

鱼身:鳊鱼的背部较窄,腹部自胸鳍基下方至肛门具有腹棱;侧线平直,约位于体侧中央,向后伸达尾鳍基部[3]

鱼尾:鳊鱼的尾柄宽且短,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6~1.0倍[3]

鱼鳞:鳊鱼的鳞片形态近乎圆形,比较薄,中等大小;背腹部的鳞片比体侧的鱼片要小;侧线鳞有5261片;围尾柄鳞有17~18片[3][10]

鱼鳍:鳊鱼有背鳍三个、背鳍的软条为7根;臀鳍三个,臀鳍的软条为27~30根;胸鳍一个,胸鳍的软条为14~16根;腹鳍两个,腹鳍的软条为8根。鳊鱼的背鳍位于腹鳍基的后上方,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刺长一般大于头长,第一分枝鳍条一般长于头长;背鳍起点到吻端的距离与到尾鳍基的距离相等或近尾鳍基;臀鳍基部长,外缘微凹,起点与背鳍基部末端相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大于臀鳍基部长的1/2;胸鳍末端稍尖,一般不会延伸到腹鳍起点位置;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向后不会延伸到肛门位置;尾鳍深分叉,末端尖形,下叶略长于上叶[3]

体色:鳊鱼的腹膜为灰黑色或银灰色,全身为银白色,背部稍青灰而有绿色光泽,各鳍青黄或灰黄色[2]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鳊鱼

武昌鱼

三角鲂

外观

鳊鱼外观

武昌鱼外观

三角鲂外观

骨骼构造

有14对肋骨

有13对肋骨

有10对肋骨

中国分布

分布于中国珠江、闽江、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辽河、鸭绿江、黑龙江以及海南岛各水系中。

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附属湖泊中。

分布于除西北等高原地区外的中国各大河流、湖泊中。

食性

草食性

草食性

杂食性

鲤科

鲤科

鲤科

展开表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鳊鱼在世界上分布于中国、朝鲜和俄罗斯,包括俄罗斯阿穆尔河从布拉戈维申斯克地区到各河口的水域、松花江、乌苏里河、兴凯湖、辽河,并向南一直到达中国上海、宁波等省区的各大水系[3][8]

鳊鱼世界历史地理分布图

中国分布

鳊鱼在中国分布于珠江、闽江、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辽河、鸭绿江、黑龙江和海南岛各水系中[3]

栖息环境

鳊鱼的生活范围较广,不论静水或流水都能生存。成鱼多栖居于水的中下层,尤其喜欢在河床上有大岩石的流水中活动;幼鱼喜欢栖息在浅水缓流处。鳊鱼适宜的水温条件为10°C~20°C[8][9]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成熟的鳊鱼亲鱼于5~8月在有一定流水的场所繁殖。冬季鳊鱼群集在江河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9]

摄食行为

鳊鱼为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水草、硅藻、丝状藻等,亦食少量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它们的摄食强度随季节有所变化,成鱼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4~8月主要摄食水生高等植物、植物种子、湖底植物的残渣,其次是摄食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冬季很少摄食;春季从3月开始增大食量;夏季摄食强度最大[9]

水里的鳊鱼

生长繁殖

生长阶段

具体描述

性成熟期

鳊鱼的性成熟年龄因地区而异,长江流域为2冬龄,北方为3~4冬龄。

繁殖期

成熟的鳊鱼亲鱼会在5~8月进行繁殖,其中以6月底至7月初为繁殖的最盛期。

产卵期

2冬龄雌鱼的怀卵量为2.8~9万粒,4冬龄鱼为9.4~26万粒。鳊鱼产的是漂流卵(注:漂流卵指密度与水相近、无黏性、彼此分离、产出授精后随水漂流到一定距离后完成孵化的鱼卵),在繁殖时对于产卵场没有选择性。

孵化期

只要水温、水流等条件符合条件,鳊鱼的受精卵就会随水流漂流孵化发育,有时甚至可以漂流数百公里。

成长期

鳊鱼的生长速度较缓慢而平稳,其中早期增长速度较快,生长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缓。

展开表格

鳊鱼鱼苗

物种保护

2007年12月12日,中国农业农村部根据《渔业法》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了《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其中将鳊鱼也列入了该保护名录中[5]

2015年5月20日,中国环境保护部为了贯彻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其中将鳊鱼列入该名录中,评估级别为无危(LC)[4][11]

野生鳊鱼需要人们保护

池塘养殖技术

池塘条件

池塘条件直接影响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因此,营造良好的池塘环境,是实行高密度养殖的首要条件。池塘的水量要充足,水质良好,电力供应稳定,周边无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12]

准备工作

清池消毒

清池消毒是灭菌除野的一项重要措施,既利于病害防治,又利于增产增效。入冬前排干池水,清除并焚烧池边杂草,以烧死草种和虫卵。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疏松土壤表层,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开春后向池内注水0.8~1.0米深,用生石灰或含氯30%的漂白粉消毒,用量分别为125~150千克/亩和15~20千克/亩,以杀灭病原菌、寄生虫、野杂鱼等敌害[12]

施肥培饵

鱼种放养前5~7天向池内投施生物有机肥(主要成分为肥水菌群、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和固氮菌等),施肥量为10~15千克/亩,以培育浮游生物,为即将入池的鱼种提供天然饵料。在养殖过程中,每隔10~15天再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动植物蛋白、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追施量为1.0~1.5千克/亩,以满足浮游生物的营养需求,增加其繁殖速度和密度[12]

鱼种放养

鳊鱼为高密度主养鱼,放养平均规格为20尾/千克,密度为1800尾/亩。鲫、鲢、鳙鱼为配养鱼,放养平均规格分别为25尾/千克、6尾/千克、4尾/千克,密度分别为650尾/亩、100尾/亩、50尾/亩,放养时间是4月6日。放养的鱼种要求品种纯正,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鱼种入池前需用3%~5%食盐溶液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病菌和寄生虫,防止将病原体带入池内[12]

养殖管理

合理投喂

可以在池塘中间部位搭建一个投饲台。台面伸向池内水面2~3米,高出最高水位30厘米左右。投饲机安装在伸向池内台面的顶头。在投饲机前方用20目网片围成1个20~30米2的方形食场,网片下缘入水40~50厘米深,上缘用直径为15厘米左右的PVC管子做浮子,以防饲料随风飘散。从鳊鱼种入池第二天起,开始投喂鳊鱼膨化料,驯化时间设置为20~30分钟,抛撒频率为6~9秒。养殖前期投喂的饲料蛋白含量为32%,粒径为2~3毫米,日投喂3次,投饲率为2%~3%;养殖中期投喂的饲料蛋白含量为30%,粒径为3~4毫米,日投喂3~4次,投饲率为4%~5%;养殖后期投喂的饲料蛋白含量为28%,粒径为4~5毫米,日投喂2次,投饲率为3%~4%。具体的投喂量应视天气、水质、摄食和生长情况灵活掌控。在养殖过程中,还应适当投喂部分青饲料(前期为浮萍,中、后期为苏丹草)。青饲料于上午投喂,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宜。适当投喂一些青饲料,可减少鳊鱼体内脂肪积累,促其健康生长[12]

科学调水

每7~10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深;每10天左右换水1次(高温季节每5~7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调节酸碱度在7.5~8.5之间,保持池水呈弱碱性。当酸碱度低于7.5时,全池泼洒生石灰,1米水深用量为10~15千克/亩;当酸碱度高于8.5时,全池泼洒pH值降解剂(主要成分为植物多糖、酶、pH值降解因子等),1米水深用量为200克/亩。氧气是鱼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保持池内充足的溶解氧,是促进高密度养殖鱼类快速生长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12]

积极防病

坚持“防病为主、治病为辅”的方针,将鱼病防治工作贯穿于饲养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无病早防、有病快治”,严格控制鱼病的发生和蔓延。养殖期间,每7~10天对投饲区域泼洒1次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氯60%)溶液,浓度为0.5毫克/升,防止细菌的大量滋生。6~9月份,每15天泼洒1次强力菌毒杀(主要成分为戊二醛,规格为20%),用量为200克/亩,防治细菌性疾病。7~9月份,每30天投喂1次用0.03%大蒜素(三硫二丙烯含量为60%)配制成的药饵,每次连喂3~5天,防治肠炎病。5~8月份,每30天使用1次敌鱼虫(主要成分为百部、贯众、苦参、川楝子、食盐等),用量为200~300克/亩,防治寄生虫病。饲养期间鱼类一旦发病,应快速诊断治疗,将病害消灭在“萌芽”之中,将损失降至最低[12]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根据池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定期检测水温、透明度、溶解氧、酸碱度及氨氮含量等,若发现水质变坏,应及时采取改良调优措施,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平时应认真填写养殖记录,详细记录天气、水温、水质、鱼种放养、投饲、施药、捕捞等情况,以便总结提高[12]

鳊鱼人工养殖

物种文化

历史记载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鳊鱼就已成为中国人民食用和祭祀的重要鱼种。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多首诗歌涉及鳊鱼。如《敝苟》中的“敝苟在梁,其鱼鲂鳏(念“guān”)”;《鱼丽》中的“鱼丽于(念“liǔ”),鲂(念“lǐ”)”,这里的鲂鱼就是指的鳊鱼[13]

药食文化

本草纲目》中写道:“鳊鱼,味美如牛羊,可调脾胃补五脏。”其实,鳊鱼最大的功能是助消化,积食、消化不良的人可以多吃。精神困倦,不想吃饭的时候,喝点鳊鱼汤可以增加食欲[13]

清蒸鳊鱼

参考资料

[1] 黑龙江绥滨江段鳊鱼渔业生物学研究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2-05-21]

[2] ·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引用日期2022-05-21]

[3] ·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引用日期2022-05-21]

[4]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引用日期2022-05-2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948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引用日期2022-05-21]

  • 上一篇百科:泥鳅
  • 下一篇百科:象形石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