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曹雪芹传说
曹雪芹传说

曹雪芹传说

(流传于北京圆明园等地的故事)
曹雪芹传说是指在曹雪芹晚年居住之地的老百姓对其崇敬而把其事迹加工演变成的故事。曹雪芹传说流传于北京圆明园、颐和园、香山、门头村等地,而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对它的认知度也很高。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雪芹传说资料
  • 中文名:曹雪芹传说
  • 所属地区:北京市海淀区
  • 非遗级别:国家级
  • 申报地区:北京市海淀区
  • 遗产编号:I-86
  • 遗产类型:民间文学
  • 历史源流

    曹雪芹纪念馆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也正因为曹雪芹曾住在这里,并在此修改了闻名遐迩的著作《红楼梦》,让这一带的老百姓都对曹雪芹既有欣赏又有崇敬,于是便把他的故事进行了再加工、演变,形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雪芹的传说。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曹雪芹的传说并没有明确的传承人,传承的方式也有明显的区别,并非像老手艺人那样,父传子、师带徒,它是集体传承的,即父亲讲故事给儿子、孙子听,村里人说给亲戚、朋友知道。这样一代代传下来,虽不能说是具体哪一年开始流传的,但至少可以确定的起始时间是清晚期,距今也已有140多年了。

    海淀区香山一带关于曹雪芹的故事和传说涉及面很广,包含有曹雪芹的个性、身世、经历、亲戚、朋友、曹雪芹如何写作《红楼梦》,曹雪芹的居所,曹雪芹如何扶危济困等。百姓口耳相传不仅保存了他的传说故事,在曹雪芹相关文献资料较少的情况下更加显得宝贵与重要。

    曹雪芹死后,他的传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内容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更为紧密,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提炼加工,使之更趋于“传说故事”的色彩。到2015年采集到的有80个故事。由于人口流动、老人故去及娱乐方式的改变而濒临失传的危险。

    传说内容

    黛玉”的由来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据说在最初的《石头记》里不叫这个名字,而是曹雪芹后来改的。

    相传曹雪芹的家原来住在城里,搬到西郊时,家里已经很穷了。为了写书,他省吃俭用,可有时还是买不起纸墨。一天,他正写着书,墨用光了,这下他可犯了难。正在这时,好友鄂比先生来访,便对他说,在樱桃沟里有一种黑色的石头,叫黛石,当地的女人们常用它描眉,所以也叫画眉石,自己曾试着用它画过画,何不找来试一试?曹雪芹听他这么一说,当天下午就去了樱桃沟,果然找到一些黑色的石头。拿回家一试,还真能写字,只是颜色浅了点儿。于是找来一些碎墨兑在一起,再一试,字迹清晰,接着便用它写起书来。

    自从有了“黛石”,曹雪芹再也不愁没有墨了,一有空儿就到樱桃沟里捡上几块,然后兑点儿碎墨混合着用。因黛石给他写书提供了方便,为了记住它,便在修改初稿时,把女主人公的名字改成了“黛玉”。在《红楼梦》第三回中,就有关于黛石的描写。

    好了歌》原名《神仙调》

    《红楼梦》里有一首著名的《好了歌》,传说是曹雪芹根据民间的打夯调改写成的。

    那是乾隆年间,皇帝为了检阅八旗军,便在香山脚下开始修建演武厅。一天,曹雪芹来到工地,往四下里一看,好不热闹。这时,一阵打夯的调子声把他吸引了,连忙侧耳细听:“人人那个都说呀/神仙好呦/我说那个呀/功名那个呀/他忘不了呦/古有多少帝王将呀/死了只有土盖了呦/嗨呦!……”这打夯调来回唱了三遍,曹雪芹听得入了迷。回到家里,他还反复琢磨着那首打夯调,觉得挺有趣,既上口,又很有哲理,于是就找出纸笔,想把那打夯调的词记下来。可想了半天,也没有把那词记全。第二天他又去了工地,找到了昨天那位领号的师傅,想问问那首“人人都说神仙好”的调子,叫什么名。那位老师傅告诉他这调子叫《神仙调》,是很有名的打夯调,接着又唱了两遍,这回曹雪芹把词全记了下来。

    后来,他把这首《神仙调》的词,经过一番改编,又加了不少新词,写成了歌谣,既上口,又好记,日子不长,就在香山一带传开了。再后来他又把这首歌谣的词仔细地修改了一下,叫成了《好了歌》,并写进了《红楼梦》里。

    传承意义

    曹雪芹的传说流传面很广,圆明园、颐和园、香山、门头村等地均有,而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对它的认知度也很高。曹雪芹的传说不仅表达了老百姓对他的认知和怀念,也反映了老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说曹雪芹传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不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等方面,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后人探寻

    《红楼梦》名满海内外,可以说是一个几乎无法企及的巅峰。

    2015年5月28日,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日。对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人们有争议、思考、探寻……围绕斯人斯作,无数谜团尚待解开。

    斯人已殁,关于他的诸种传说、争论,则一直于世间流传。套用一句几乎“万用”式的评语,曹雪芹可谓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之所以称其熟悉,皆因其“大名垂宇宙”,且《红楼梦》名满海内外,实在太红了,红成了一个梦,红成了一个几乎无法企及的巅峰,令无数高手自知不敌而“望峰息心”。鲁迅曾说,曹雪芹是“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且“正因写实,转成新鲜”,遂使无数目光,由书而人。

    但大家果真对他很熟悉么?恐怕所知者,亦不过是,作者很牛,先辈似乎也阔过,与清帝有千丝万缕之联系,他费时费力写了一本很牛的书,不停地修改,“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然后于贫病交加中怆然辞世。所谓熟悉,大致如此。

    之所以又称其陌生,盖因始终有一团一团疑云,使曹雪芹这座文学之山,时隐时现,横看成岭侧成峰。亦因《红楼梦》太过耀眼,世人关注此书,而不及其余,但其余未知、未考之情况,恐怕尚多。

    其实,君知否,曹雪芹曾专为残疾人写过一本谋生学艺之书,名曰《废艺斋集稿》,讲授如何刻治印章,如何制作风筝,如何编织、做泥塑,如何进行布匹印染、竹器雕刻、扇股制作等等,助残济世之心,历历可见。

    君知否,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时常嗜酒如命,最困窘时,他曾“举家食粥酒常赊”。

    君知否,曹雪芹还是一位画家,最喜画奇石,其友人赞其画石是“醉余奋扫如椽笔,画出胸中块垒时”,一腔抑塞不平之气,似借突兀奇峭之石而出之。

    君知否,除《红楼梦》外,曹雪芹流落在世间的诗竟只有两句,是为其友人题跋,“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是一首诗里的两个断句,其余句子已茫然无寻。

    君知否,曹雪芹的爱子很有可能死于天花。君知否,曹雪芹的生父到底是谁,曹雪芹的“字”及“号”,甚至他的生卒年月,就连这些最基本的数据,也一直存在争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仅举数小例,相信多数读者已认同此“陌生”之说。

    围绕斯人斯作,无数谜团尚待解开,尽管各路学者对《红楼梦》,早已近乎“挖地三尺”,以各种工具,从各种角度,进行开掘、展示。对于在书中浸透心血的作者,人们亦是兴趣多多,于是,索隐纷纷,猜谜不断。不过,纵“陌生”亦何妨!或许有朝一日,随相关资料、文物陆续被发现、认定,曹雪芹一切资料被落实,他“摇身”而成一“透明人”,似乎变得“熟悉”些许,但其实仍会“陌生”,毕竟,谁也无法完全读懂他,正如谁也无法完全读懂《红楼梦》。

  • 上一篇百科:管子·形势解
  • 下一篇百科:中国业余无线电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