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地点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

(位于台湾岛西部的台湾海峡中)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岛西部的台湾海峡中,因港外海涛澎湃,港内水静如湖而得名。由台湾海峡东南部64个岛屿组成,主要岛屿有澎湖本岛、渔翁岛和白沙岛,面积约为9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6.1%。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岛屿还有虎井、吉贝、望安等8个,其余53个岛屿的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有44个岛屿无人居住。[6]澎湖列岛居台湾海峡的中枢,扼亚洲东部的海运要冲,被称为“东南锁匙”。[5]澎湖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在文化的传播上,澎湖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澎湖列岛逐渐成为台湾海峡两岸交通的跳板。[1]它有良好的港湾,是台湾海峡中各种船只活动的集汇点。澎湖于宋代已正式收入中国版图,当时福建泉州已有人移居澎湖,台湾光复后,1946年设澎湖县。自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一直视澎湖列岛为台湾本岛第一道防御屏障,在澎湖本岛设有一线阵地和二线阵地。[14]
澎湖列岛资料
  • 外文名:Penghu Islands
  • 别名:渔人岛、渔翁岛
  • 行政区类别:中国台湾省
  • 行政类别:中国{台湾省}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澎湖列岛的地理位置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本岛与福建省之间,台湾海峡中央偏东,东距台湾本岛最近处嘉义县东石乡鳌鼓村45千米,西距福建省最近处晋江围头140千米,北回归线横跨列岛中部。[8]整个列岛由大小64个岛屿组成(军队驻防16个),岛屿分布范围甚广,从北端的目斗屿(北纬23°45.7')至南端的七美屿(北纬23°09.7'),长约60余千米;从东边的查某屿(东经119°42.9')至西缘的花屿(东经119°18.1'),宽约40千米,总面积126.9平方千米,是扼守台湾的主要屏障。

    澎湖列岛,往北可抵达马祖列岛大陈岛舟山群岛,往南可去东沙群岛南沙群岛,并可通往菲律宾和东南亚各国。澎湖列岛居台湾海峡的中枢,扼亚洲东部的海运要冲,被称为“东南锁匙”。[5]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将其作为桥头堡,先在此登陆。

    地形地貌

    澎湖列岛的底基为一隆起的玄武岩方山,是经过多次海陆升降、海蚀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一般在海拔20-30米。自海上望去,地势低平,宛如大小平盘浮在海面;平均海拔17米,最高点为西南望安乡大猫屿,海拔78.9米。三岛屿环抱而成的内海就是澎湖湾,南北长约12千米,东西宽约8千米。北口为牛公湾海峡,已建跨海大桥,不能航行;南口被凤柜里半岛和渔翁岛所扼,宽约3.3千米,水深10~62米。湾内无码头设施,但海峡岩北方的锚地,水深10米以上,泥沙底,是台湾地区冬季最理想的避风锚地。

    岛屿构成

    在64个岛屿中,以澎湖本岛面积最大,为64.24平方公里,其次是白沙、西屿(渔翁岛)二岛。[12]主要岛屿澎湖本岛、渔翁岛和白沙岛,面积约为9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6.1%。[2]三岛间由白沙岛与渔翁岛之间长度为2150米的跨海大桥、中墩屿与白沙岛之间长度为500米的永安桥、马公岛与中墩屿之间长度为1007米的中正桥连结成为一岛,陆上无铁路,主要公路有4条,总长约130千米。

    澎湖本岛,又名大山屿,位于东经119°32.0'、北纬23°30.5',面积64.2(退潮时79.0)平方千米,为列岛中最大的岛屿。位于岛西部的马公市,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74年以来先后建成成功水库、兴仁水库和东卫水库,基本解决用水问题。岛上的制高点有:拱北山52米,太武山46米,纱帽山45米,奎壁山34米。海岸线全长114.52千米,海岸曲折,近海多礁石,沿岸多陡崖。其中,龙门村(良文港)至锁管港位于岛南部,海岸线长约11千米,细沙或沙、砾混合滩,低潮滩宽150~300米;山水里(猪母水)南侧润曰位于岛最南端,海岸线长约1.2千米,沙质滩,低潮时滩宽在100米以内,台湾军队经常在这两处举行实兵登陆演习。

    渔翁岛,又名西屿,位于澎湖本岛西北,东经119°27.6'、北纬23°33.6',为列岛中第二大岛,水源较充足。岛形狭长,南北长9千米,东西最窄处约1千米,面积为18.2平方千米。南端有数座标高50余米的小高地,最高点为西南部外竣村东边的58高地。海岸线长40.2千米,海岸曲折,沿岸多珊瑚礁盘。

    渔翁岛

    白沙岛,又名北山屿,位于澎湖本岛以北,东经119°32.7'、北纬23°37.2',为列岛中第三大岛,面积约14.1(退潮时25.6)平方千米,最高点为40米高的了望山(又名烟墩山)。海岸线长31.9千米,海岸曲折,沿岸多被珊瑚礁环抱,岸边风大流急。

    气候特点

    澎湖列岛,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是台湾省唯一雨量最少、气候干燥区域。降雨多集中于5~9月(以6~7月最多),尤以10~11月最少,冬季和夏季偶有咸雨,年平均雾日为2~3天。气温2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6℃;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年平均气温约23℃。多风,风速大,全年大风日数可达138天,风向稳定,年平均风速达6.1米/秒。11月至翌年4月多为北东风,以11~1月风力最强;6~8月多南或西南风;6~9月多台风。

    海流潮汐

    澎湖列岛

    海流与台湾西部沿岸海流大致相同,一年中除东北季风强劲期自东北流向西南,流速微弱外,其余时间均自西南流向东北,流速0.3~3..5节;澎湖水道流速较大;最大浪高可达6~7米。

    潮汐北半部为正规半日潮,南半部为不正规半日潮。潮进南半部早于北半部,潮差北半部大于南半部。平均高潮间隙11小时57分,平均大潮差2.25米,平均小潮差1.33米,平均潮差1..79米。由于岛屿、水道众多,潮流流向多变,基本上是顺水道而流,涨(落)潮流向北(南)或西北(东南),约于马公港高、低潮时转流;流速在台湾附近最大,一般3节左右,最大可达5节以上。涨落潮流最强时刻,为马公港高、低潮后3小时。虎井屿东端,涨(落)潮流向西北(东南),流速4(4..8)节左右;吃子尾南方,涨(落)潮流向西(东南),流速4~5.8(3.8~5)节;澎湖湾南口,涨(落)潮流向东北(东南或西南),流速1.3(1.5)节;马公港口附近,涨(落)潮流向东(西北),流速均小于0.5节;牛公湾北水道口附近,从高(低)潮后约3.5小时起至低(高)潮后3.5小时止,为西北(东南)流,流速均为4.5节,高、低潮后约3.5小时为转流时间;澎湖水道,受北向海湾影响较大,查某屿东2.5海里处,涨(落)潮时流向北(南),最大流速达5(1.8)节;查某屿以东8海里处,海水经常流向北,涨潮时最大流速约5节,落潮时流速甚缓,仅0.5节;吉贝屿以东10海里处,海水经常流向北,夏季涨潮时最大流速达5~6节,落潮时流速约0.5节;将军水道,一般涨(落)潮时流向西北(东南),流速2~4(2.5~3)节,基本在高、低潮时转流,涨潮流水道东侧较西侧大;八罩列岛及其东、西、南面附近岛屿之间,一般涨(落)潮时向北(南)流,最大流速约3.5(2.5~3.5)节。

    社会环境

    行政建制

    澎湖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台湾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岛上发掘出硬质砂岩石斧等古人遗物,经考证为秦汉 以前渡海前来的移民所遗留下来的,属于祖国大陆上的文化,而这个时期大陆文化在台湾本岛上还没有发现。它说明祖国大陆文化的传播,是先到澎湖,再由澎湖到台湾。澎湖自宋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省泉州府,其开发时间比台湾本岛早380余年;元代时期,随着移民日益增多,设置了巡检司;明代曾两度沦入荷兰人之手,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在澎湖设置了安抚司;清代先后设置了巡检司、通判;日本占领时期设澎湖岛厅,1897年改称澎湖厅;台湾光复后,就原辖地区设立了澎湖县,并将县治设于马公镇,1981年马公镇改制为县辖市。澎湖县隶属于台湾省,下辖:马公市,湖西乡、白沙乡、西屿乡望安乡七美乡,以及34里、63村、1368邻。

    全县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居民为汉族,世居人口中以福建泉州人最多。县治设在马公市。

    马公市地处澎湖本岛的西部,是澎湖县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全市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约5.6万人,居民为汉族,世居人口为福建泉州人。马公市原名“妈宫”,系因明朝军队驱逐倭寇时,驻军在此兴建“妈祖宫”,故而得名。日据时期,于1920年改称马公。[7]台湾光复后,于1946年设马公市,1982年(一说1981年)升格为县辖市。

    驻军

    自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一直视澎湖列岛为台湾本岛第一道防御屏障,从1970年起被定为第一战区并划为独立战区;还以跨海大桥和"中正桥"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在马公设立了防卫司令部、海军第二军区司令部、空军基地指挥部、炮兵指挥部、第一后勤指挥部,并在拱北山建立了战时指挥所。驻守的兵力为:地面兵力包括第168步兵师和担任机动待命的第703战车群;海军兵力包括62.3特遣支队,驱逐第二舰队,海蛟大队5中队,海巡大队3中队,小艇中队3中队,第二巡防艇队,两个雷达站(有4部雷达)和"雄风Ⅱ"岸舰导弹阵地;空军则常年在马公机场驻有12架战斗机,并设一个管制报告中心(也有4部雷达)。在澎湖本岛设有一线阵地和二线阵地,而在其它所辖岛屿只建有外围阵地和要点工事。台湾陆海空军在马公市也有驻扎单位,马公港是台湾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

    交通状况

    澎湖列岛有4个机场,马公(太武)机场位于马公市以东约6千米(东经119°37.8'、北纬23°34.2'),有一条长3050米、宽46米的主跑道,可起降波音737客机及喷气式战斗机,最多可容纳100架战斗机;山水里西侧(东经119°34.6'、北纬23°31.1')有一个机场,可起降C-47型运输机,已于1964年关闭;八罩岛、七美屿各有一小型机场,仅可起降小型客机。马公机场每日有班机往返于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等地;七美机场有班机往返于马公、高雄之间。

    澎湖列岛港湾条件十分优越,有大小港口、船澳60余处,最大属位于澎湖本岛西南部的马公港。[3]该港是台湾主要海军基地之一,由金龟头和风柜尾合抱而成,总面积15平方千米,港区分成南北两部分,港口开向西北,宽约1.2千米,并设有防潜网。南部测天岛为军港,东西长约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水深10.5~14.6米,底质以泥沙为主;共有码头18座、浮筒44个,可同时停泊2000~10000吨级舰船18~24艘。[9]其中,处在测天岛南侧的7~10号码头长300米,水深7米,一次可停靠3艘驱逐舰;处在测天岛上的海军第二造船厂,有1座长129米、宽25米的3000吨船,可修护卫舰以下舰船。北部马公市是渔商港,东西长约2千米,南北宽约1.2千米,水深3~6米,底质大部为贝壳和沙土。港口外渔翁岛大、小池湾以南,为海军主要锚地和舰艇戒备待命区;风柜尾与四角屿之间,曾为美国海军潜艇锚地。澎湖与台湾之间的海上运输,有马公港与高雄、台中,锁管港与嘉义布袋港,良文港与云林台西港的定期航线(班船);澎湖各离岛之间的运输,有马公与八罩岛、七美屿的定期班船。

    经济发展

    澎湖远离台湾本岛,在地理上、经济上都有别于台湾本岛各市、县,是一个单独的经济区,也是全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经济区。县内经济一向以渔业为主。澎湖县海域广阔,港湾众多,大小渔港、渔澳有几十个,其中,马公港是全省一等渔港之一。

    农业

    澎湖列岛地势平坦,无河川山岳,土壤层浅薄,均为红棕土壤,肥力不足,水源缺乏,加上海风强劲,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仅能种植 甘薯、花生等。80年代中期,在这里试种成功西瓜、哈密瓜、丝瓜,号称澎湖“三瓜”,其中,哈密瓜还销往台湾本岛。但全县所需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大部分依赖台湾本岛供应。

    渔业水产

    澎湖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回游和底栖鱼类近300种,还有龙虾、贝类、珊瑚、藻类等。全县拥有动力渔船2800余艘,渔民近万户,占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鱼获量约5万吨左右,其中80%以上销往台湾本岛和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全县的经济支柱。其次还有浅海养殖,以牡蛎、斑节虾虱目鱼为主。

    海产澎湖以盛产鲳鱼、鲣鱼闻名,此外还有马鲛鱼鲨鱼以及乌贼和龙虾等。在近海捕捞的渔货,多运至高雄和台南出售;而沿海捕捞的渔货,除供当地销售外,均加工腌成鱼干,销往台湾省各地。

    澎湖盛产石花菜和海人草。石花菜产量很高,是制造冻粉(台湾俗称“洋菜”)的原料,每年2、3月开始采集,4―6月采收最忙。当地居民在粮食不足时,也用石花菜作为代食品。海人草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海藻,是制造“鹧鸪菜”的原料,自古为小儿驱蛔良药。在澎湖的马公港及附近海域有广泛分布。

    澎湖一带的海产资源之所以丰富,是因为有曲折的海岸线。其单位陆地面积所拥有的海岸线长度约为台湾本岛的120倍。[10]沿海多天然港湾和天然鱼礁,而近海海域的水深多在50―100米以内,海底倾斜平缓,海水温度较高,适宜底栖鱼类繁殖栖息;加上海流条件好,是黑潮(支流)暖流、南海季风暖流、中国沿岸寒流的交汇处,为寒水性和暖水性浮游生物繁殖的理想场所,可以满足各种不同水温习性鱼类对饵料的需要,因此能够吸引鱼类回游,是一个良好的天然近海渔场。

    澎湖还盛产珊瑚。台湾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珊瑚产地,而台湾珊瑚又以澎湖所产最多、最好,包括白、红和桃红等颜色。

    珊瑚是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的骨骸构成的。珊瑚虫个体成筒状,中央有孔,四周环生触手,攀附在礁石上,分泌出钙质。珊瑚虫不断繁殖,积压在内层的珊瑚虫因无法获得藻类维持生命而逐渐死去,变成珊瑚树骨架,而活珊瑚虫仍然不停再生,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美丽的珊瑚树。各式各样的珊瑚,把海底装点成五彩缤纷的迷宫。

    澎湖的珊瑚质地优良,光润坚硬,色彩绚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装饰品,其中以桃色珊瑚最为名贵。这种珊瑚颜色粉红、淡柔莹洁、枝体均匀,在自然光下,色泽高雅迷人。整株完整无缺而外型漂亮的珊瑚,人们多保持其原状作摆设用,富于天然美。

    澎湖岛上有许多珊瑚加工厂,极盛时期达50余家,现在仍有30余家。这些工厂依珊瑚的形状、大小、颜色,雕刻为花、鸟、草、虫、兽和人物等工艺品,也有的制成戒指、耳环、胸花、项链、圆珠、袖扣及领带夹等。

    自1923年在澎湖岛附近开辟珊瑚场后,澎湖的珊瑚采集业发展迅速。其后,在澎湖群岛西南的台湾浅滩一带又有新珊瑚场发现。迄今为止,澎湖所产珊瑚远销世界各地,是台湾省特产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外销品。在1979年以前,台湾省的珊瑚产量约占世界珊瑚产量的80%,曾赢得“珊瑚王国”的赞誉。但是,经过长期过度开采,80年代末期以后,产量已锐减。

    工业

    全县的工业几乎都与渔业有关,主要有鱼类加工厂、冷冻厂、渔船修造厂、渔具生产厂等,约占全县工厂数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以珊瑚、文石、贝壳等为原料的工艺品加工厂,全县大小工厂约200余家,另有商业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性公司、企业500余家。

    旅游开发

    澎湖县因开发早,古迹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观,使澎湖县观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全县农业和工商业难以有较大发展的情况下,80年代初以后,该县开始注重发展观光旅游业。“澎湖渔火”自清代起即为台湾“八景”之一,澎湖天后宫、西屿炮台、西屿东谷均为台湾省一级古迹[4]其他还有观音亭顺承门、孔庙、施公祠[11]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桥、海水浴场,成功水库、西屿灯塔。果叶日出、通梁古榕等。近些年到澎湖的游客每年都在l00万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划为“特定风景区”,设有澎湖旅游服务中心,观光旅游业已成为澎湖县最重要的产业。

    主要景点景观有:

    天后宫

    天后宫

    天后宫,即妈祖宫,为马公市一系列古迹之首,历史悠久,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是台湾省最古老的庙宇。天后宫为四进式建筑,供奉妈祖神像,殿宇巍峨,左右护龙的马背与正门、多重式屋顶,搭配的极为和谐。庙前屋檐下的梁柱雕刻、石鼓的雕刻、石刻窗榄、墙上的浮雕及殿内门窗等处的刻工,都呈现古朴而精细的风貌。天后宫历经400年曾重修四次,至今墙垣斑驳,有些石碑已残破不堪,亟待维护。

    蜂巢墙

    澎湖田野的周围,有许多用珊瑚礁石砌成的防风墙。珊瑚礁表面凹凸不平,遇水微溶,然后再胶结起来。用它砌成的墙,经过长年风吹雨打以后,不仅不会坍塌,反而更紧密地胶结在一起,十分牢固。澎湖海滨一带的老房子,多用珊瑚礁石砌筑而成。这种墙壁是在澎湖建筑景观的一大特色,有人称此为“蜂巢墙”。

    风柜洞

    在风柜尾半岛北部最外侧有个风柜洞,直径约达4米左右,每当巨浪涌入洞中,就会听到从巨洞深处传来如同惊雷般的海涛回响声,人们称其为“风柜听涛”。风柜洞的形成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这里是从太平洋和南海来的暖流经过的地方。每年夏秋之交,猛烈的台风袭击澎湖时,风柜尾半岛外侧正处在风口上,海蚀作用格外强烈,玄武岩构成的海岸柱状节理发育,助长了海浪沿节理侵蚀的威力,终于掏空了岩壁,形成了风柜洞。

    通梁大榕树

    白沙岛上有著名的“通梁大榕树”,树龄已有300余年,原来的树干已经枯朽,树枝下沉入土,竟在周围长出20多条支干,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其覆盖面积广达660多平方米。它犹如撑开的一把巨伞,形成天然凉亭,“凉亭”下设有石桌石椅。相传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有一艘福建商船经过澎湖,不幸在白沙乡通梁村遇大风沉没,只剩下一个内值两株小榕树的盆钵,随潮流漂到通梁村海边,为乡人拾获,将其移植到保安宫前面,灌溉培植,想不到竟在植被稀少的澎湖岛上活到了今天,成为不仅是澎湖,也是台湾全省屈指可数的大榕树

    澎湖跨海大桥

    澎湖观音亭的彩虹桥

    从白沙岛去渔翁岛,要经过一座长2160米的大桥,犹如一道长虹,凌空飞越,这就是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桥。桥面宽4.6米,每隔300米有一处回车道,桥墩共76个,据说是远东地区最长的跨海水泥钢管大桥。

    西屿落霞

    在渔翁岛,每当夕阳西下,西屿与绚丽的彩霞和湛蓝的大海互相辉映,景色令人陶醉。“西屿落霞”是澎湖著名的景致,在马公市的观音亭到澎湖水产学校一带的新月形海湾。每年夏秋两季傍晚,这里的海滩上总是游人如潮。

    西屿灯塔

    为航海家所熟知的“西屿灯塔”,高高地耸立在渔翁岛的西南角上。过去航行于台湾、厦门之间的船只,常以渔翁岛作为寻航的目标。1769年,在屹仔尾附近建了一个古式航标,到1828年改建成灯塔,夜间在塔顶点火,名为西屿灯塔,它是台湾省第一座灯塔。清光绪元年(1875),改为新式装备,塔上装了500烛光四等不动白色灯,光线可射出15海里,既为在台湾海峡航行的船只提供了方便,也为古朴的渔翁岛增添了异彩。

    相关传说

    古时候,在祖国大陆东南面的半岛上,住着一对夫妇,他们生了一个壮实英俊的男孩。但这个小家伙一生下来,下巴上就长出一圈蓬蓬松松的胡须,因此取名叫蓬胡,人们都叫他彭胡。与此同时,隔壁邻居家生了一个俊俏的女孩,眉宇间有颗白沙状的白斑痣,取名白沙。两个孩子从小在一起玩耍,非常亲密。长大后,一起划船出海打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相爱了,没过两年就成了亲。后来,他们一连生了六个胖小子。六个胖小于长大后,就和他们一起下海打鱼,全家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的。

    可是有一天,正当他们全家准备出海打鱼的时候,突然,天色骤变,乌云蔽日,狂风大作,海浪翻滚。接着,轰隆一声巨响,天空中响起一声炸雷,一下子把半岛劈成了两半,一半留在大陆,一半变成一座巨大的岛屿,慢慢地向海中飘去。他们全家人站在这座巨大的岛屿边上,急得不知所措。就在这时,玛祖婆从天上落了下来,对他们说:“这个半岛原和大陆地底下一根大石柱相连。由于年代久远,大石柱中间已有裂痕,现在被地底下一条巨龙用角撞断,半岛中间这才裂开了一个大口子,涌进了海水,使这个半岛变成了海岛。现在,巨龙正趁机驮着这海岛向东海漂去。不过,巨岛底下的那半截大石柱,还拖在距离大陆不远的海底,只要用六十四根大钉把它牢牢钉在海底,这样岛就不会向大海深处漂移了。”彭胡和白沙焦急地说:“这么大的钉子,可上哪去找啊?”玛祖婆从衣兜里掏出64颗杨梅果,递给他们说:“不难,只要有64个人每人吞下一颗杨梅果,就能变成64根大铁钉。”

    彭胡和白沙听罢玛祖婆的话,各自捡了一颗杨梅果,毫不犹豫地吞了下去。他们的6个儿子也各自吞下一颗杨梅果。人数不够,当地有个老渔翁和55个小伙子也主动跑来,他们也吞下了杨梅果。他们64个人果然变成了64根大钉子,把那半截大石柱牢牢钉在海底。巨岛不再往东漂移了。

    过了不久,那片海面上钻出了64座大小不一的岛屿。人们说,这是彭胡、白沙和老翁他们变的。为了纪念他们舍身钉海固岛的壮举,人们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些岛屿:其中最大的叫彭胡岛;第二大的岛叫渔翁岛;第三大的岛叫白沙岛…后来,人们觉得彭胡岛这个名字没有海岛特色,所以就在彭胡两字旁边加了三点水,改成“澎湖”岛了。这64个岛也被称为“澎湖列岛”。[13]

    参考资料

    [1] 台湾这个群岛,“杀机暗藏”[引用日期2022-06-23 12:40:32]

    [2] 台湾这个群岛,“杀机暗藏”[引用日期2022-06-23 12:41:46]

    [3] 台湾这个群岛,“杀机暗藏”[引用日期2022-06-23 12:51:03]

    [4] 台湾这个群岛,“杀机暗藏”[引用日期2022-06-23 12:52:19]

    [5] 台湾这个群岛,“杀机暗藏”[引用日期2022-06-23 12:52:25]

    相关合集

    1953年台湾八景

    7个词条380阅读

    澎湖列岛

    位于台湾岛西部的台湾海峡中

    清水断崖

    中国台湾花莲县北部的景点

    太鲁阁国家公园

    1986年建于台湾的公园

    查看更多

    相关视频

    全部

    1.8万次播放03:50

    澎湖列岛,范围包括哪里,有多少岛屿和居民?

    简介

    316次播放01:02

    最美海岛,怎么少了澎湖列岛

    形态展示

    15万次播放05:38

    澎湖列岛扼守台湾海峡,台湾的天然屏障,战略位置有多重要?

    合集

    特征

    2个视频

  • 上一篇百科:龙门山断裂带
  • 下一篇百科:岛礁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