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护羌校尉
护羌校尉

护羌校尉

(汉代河西地区的正式官职)
护羌校尉,汉官职,驻凉州令居县(今永登县),主西羌,持节领护西羌,始设时有临时差遣的性质,后演变为河西地区的正式官制,职如西域都护、护乌桓校尉“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护羌校尉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镇压羌人部落叛乱,隔绝西羌与匈奴的交通,但在历任护羌校尉的主持下,沿河两岸,广置屯田,修治沟渠,种植五谷,发展畜牧,对河西地区的开发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护羌校尉资料
  • 中文名:护羌校尉
  • 外文名:The Qiang Lieutenant
  • 设立朝代东汉主要职责:种植五谷,发展畜牧
  • 属性:古代官名
  • 时间:汉武帝元鼎六年
  • 俸禄:比两千石
  • 基本情况

    简述

    护羌校尉,官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以西羌联合匈奴,围攻抱罕(今甘肃临夏东北),使李息徐自为率兵击破西羌。乃置护羌校尉,掌西羌事务,秩比二千石。治护羌城。王莽时,罢官不置。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在班彪的建议下,重置护羌校尉,治于凉州令居县。晋惠帝元康中,改为凉州刺史。

    护羌校尉属官有长史、司马二人,皆秩六百石。又有护羌从事。

    重要性

    东汉时期,西羌与汉屡兴大规模战争,边郡死伤甚重,于是护羌校尉成为东汉政府对抗羌人反叛的重要职官之一,各届护羌校尉也实行各种政策以对付羌人的反叛,所以在这段时期,护羌校尉是东汉最重要的官位之一。

    职责

    《续汉书·百官志五》载:“主西羌”。《后汉书·西羌传》班彪提及“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驿通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做备。”这可以说概括了护羌校尉官署组织的职掌,为以往的研究所涉及,但并不完备。通过对史实的梳理,其具体职掌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政治抚绥,巡行理事

    护羌校尉的工作对象重点在于塞外未归服的羌人部落,带有很强的羁性质,强调政治抚绥。赵充国在举荐辛临众取代辛汤时清楚的反映出这一特点。东汉光武帝在和陇西隗嚣、河西窦融打交道时,派遣温序为护羌校尉招慰羌人,温序未见领大军,也体现了这一官职的抚绥性质。后任牛邯也是为抚绥羌人的目的而任命的。

    既然“护羌”、“主西羌”,和郡守领编户类似,巡行理事也是重要职责。悬泉汉简中就有反映羌人发生纠纷争斗到官府诉讼调解的案例。“二四一《案归何诬言驴掌谋反册》……年八月中徙居博望万年亭做外归菆谷,东与归何相近,去年九月中,驴掌子男芒封与归何弟封唐争言蹰,封唐(124简)以股刀刺伤芒封二所,驴掌与弟嘉良等十余人共夺归何马廿匹、羊四百头,归何自言官,官为收得马廿匹、羊五十(26简)九头,以其归何。余马羊以使者条相犯做外,在赦前不治,疑归何怨,诬言驴掌等谋反。羌人逐水草移徙。……)”护羌校尉“理其怨结”就是诸如此类。必须按时巡视羌人部落,处理他们内部或与郡县吏民的纠纷,帮助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如《后汉书·西羌传》载,和帝永元十年(98),迷唐降,护羌校尉吴祉多赐迷唐金帛,令籴谷市畜促使出塞,想笼络安抚这位屡屡反抗的羌酋。这方面的职责在西汉和东汉初期表现比较突出。

    监视羌人动向,警备边境,保护交通

    西汉设置护羌校尉,很重要的意图是为了防止羌人与匈奴互通声气,联合攻汉,所以要不遗余力地隔绝羌胡。赵充国甚至因此反对义渠安国允许羌人渡过湟水迁往北岸容易和匈奴通声气的地区放牧。随着匈奴势力在河西的消退,这项任务逐渐不再吃重了。而针对羌人不相统属的情况,监视羌人的动向就是要阻止各个部落解仇交质,联合反汉。一有风吹草动,就可以警备,防止塞内外羌人勾结寇乱。到东汉汉羌关系矛盾激化时,护羌校尉越来越加重军事征伐的力度。各任护羌校尉屡屡自领重兵,还指挥地方郡守、都尉配合征剿屠杀反抗的羌人。

    羌人动乱会威胁河西道,破坏与西域交通,西汉护羌校尉治所设置在令居塞,是陇西通往河西大道的屏障,重兵驻守。而东边的陇道所在水草肥美,南北诸羌相互交通,也是要冲。羌人为反抗汉朝统治,也往往切断陇道,使河西、河、陇右与关中联系困难。《后汉书·西羌传》载:“先零别种滇零钟羌诸种大为寇掠,断陇道。……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钞三辅,断陇道。”“号多退走,还断陇道,与零昌通谋。”对于汉廷来说,要控制羌人还必须比较有效地控制陇道。显然保护交通是护羌校尉的重要职责。

    兼理屯田

    屯田有独立的体制,受农都尉管理,直属中央大司农,但也受属地领导。早在赵充国领军平羌之初,就注意到在金城屯田的便利。屯田在控制、稳定边境的任务中能起到政治抚绥、军事征伐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屯田可以保障军粮供应,减少运输的开支;可以牢牢控制住当地的经济命脉,达到排挤羌人牧场、压迫羌人生存空间、威胁镇摄羌人的功能。所以在赵充国之后,邓训侯霸韩浩等边吏都重视在金城屯田。屯田成为护羌校尉的一项职责。也常调动指挥军队驻扎屯田,征发各郡屯田兵配合治羌征羌部署。如和帝永元元年(89),护羌校尉邓训在降服诸羌后,遣还各郡屯兵,“唯置弛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为贫人耕地,修理城郭坞壁而已。”顺帝永建六年(131),护羌校尉韩浩为威逼群羌,“转湟中屯田,置两河间。”结果引起当地羌人部落的恐慌,乃解仇盟诅,各自警备。继任者马续为安定人心。又“上移屯田还湟中,羌意乃安。”

    级别和地位

    护羌校尉为履行职责需要相应级秩,但以往研究多泛泛而论。笔者以为在边地复杂的行政运作和军事调度等级结构中,通过比较可以较准确认识护羌校尉官署组织的级别和地位。

    级别

    《续汉书·百官志五》载:“护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同秩类似的官职还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后汉书·匈奴传》中有提到西域都护但未说明品秩。《汉官仪》说西域都护“秩二千石”,按西域都护初设为骑都尉、谏大夫的加官,骑都尉为“比二千石”;上述同类官职均为“比二千石”,因此《汉官仪》可能有误。护乌桓校尉在《后汉书·乌桓传》中载:武帝“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但《续汉书·百官志五》和《汉官仪》均记“秩比二千石”,综合判断也应是“比二千石”。

    这四项官职性质都是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构,均持节。但西域都护、使匈奴中郎将在任务上似乎更艰巨,朝廷对西域、匈奴似乎也更为重视,都为之配备了副职“副校尉”,而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都没有副职。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西域都护“有副校尉”,这是由汉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都护副职,非都护自聘的幕僚。权力很大,有时能发挥重大作用。元帝建昭三年(前36),陈汤以副校尉与都护甘延寿出使西域,审度时宜,不顾延寿反对,矫制发兵攻杀在西域暴虐跋扈的匈奴郅支单于,著于史书。殇帝延平元年(106),梁懂任西域副校尉,也是力挽狂澜建大功。安帝元初六年(119)以后,不再设都护,但在敦煌置副校尉领护西域。使匈奴中郎将也有副校尉或副中郎将,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见有副校尉王郁、副中郎将庞雄。

    设置时间最早的是护乌桓校尉,设于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它为后来设置的类似机构提供了范本。具有护羌校尉性质的官职可能在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就出现,正式设置在宣帝神爵二年(前60)。西域都护设置也在神爵二年(前60)。但地节二年(前68)已始护南道,而官职名称中真正有“都”字则应该在神爵二年。《汉书·宣帝纪》:“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人众万余来降。使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迎日逐、破车师,皆封列侯。”使匈奴中郎将正式设于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六年(50)。当然在正式设置前也有一段从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起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的发展历史。

    《汉书·段会宗传》载:“竟宁中,以杜陵令五府举为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更尽还,拜为沛郡太守。”护羌校尉辛临众也是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等五府荐举。“后临众病免,五府复举汤。”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比较重要,颇受政府重视的职务。

    地位

    护羌校尉与护羌校尉同秩的官吏还有中郎将、骑都尉、中央军各校尉、地方的郡都尉、部都尉、属国都尉。但通常他们均不持节。地方郡守秩二千石,比护羌校尉稍高。但总体上看,太守、校尉、都尉基本上算是同秩,在汉人的履历中相互之间的调动视为平级的、正常的调动,不算贬职。据《汉书·刘歆传》载,刘歆历三郡守(河内、五原涿郡)之后,复为安定属国都尉,当时来说很寻常。东汉许多护羌校尉都是由边郡郡守直接调任,如傅育由武威太守,张纡由陇西太守,邓训由张掖太守,聂尚由蜀郡太守,史充由汉阳太守,侯霸由金城太守调任。据《后汉书·献帝纪》载建安五年诏令:“诏三公举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国守相各一人。皆上封事,靡有所讳。”这里的“校尉”包括各种称号的校尉。这个次序的排列反映了校尉的地位,其级别虽与郡国守相相同或稍低,排列却仅次于九卿而位于守相前面。护羌校尉持节,权重尊崇。初置时,持节反映任务的临时性,后来更突出军事斗争中的权变功能,能调动指挥边郡太守、都尉和屯兵戍卒,是方面长官,主持对羌军务。

    军队构成

    护羌校尉领有的军队(护羌校尉营)为此职权行使的主要保障,其具体情况前人多语焉不详。在史料中提到的军队构成和兵员数目差异颇大,有必要厘清。

    汉朝中央军北军中越骑、长水、胡骑校尉领有异族精锐(越人、长水胡、胡),但军队主体都是汉人构成无疑。军队建置中,校尉是仅次于将军的级别,由于西汉初统领指挥军队的将军平时并不拥兵,有任务时方发军命将,所以校尉所领的校是常备建置中最大的军队单位。兵员数目是一定的。关于汉代军队的具体编制,据《续汉书·百官志一》载:“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军队按军、部、曲、屯来编成。设校尉时,校尉领部,不设校尉时,司马领部,很灵活。文献记载每部(校)编制千人左右。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霍去病“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一校八百人。《汉书·李陵传》载:李陵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汉遣贰师将军大宛,使陵将五校兵随后。”每校千人。从装备和战斗力来看,霍去病与李陵所率的军队都堪称汉军中的精锐,也都是正规军,八百至一千是一校的正常编制。另外《汉书·赵充国传》载:“步兵九校,吏士万人。”一校千余人。1978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一批西汉木简,内容大部分属于军事方面,虽然在军队各级编制上学者看法不同,但一校八百至一千的人数认识基本相同。

    护羌校尉领有的军队(护羌校尉营)是直属中央驻扎于边地的边防军。军队构成和兵员数目与中央宿卫军有一些差异。从构成来看,笔者以为除了直属的编制内的汉人正规军将屯兵外,还有一支编制外的异族骑士组成的义从兵。这是护羌校尉营的基本构成。

    将屯兵

    “将屯”,据《史记·傅宽列传》载:“徙为代相国,将屯。二岁,为代丞相,将屯。”裴驷《集解》:“如淳日:‘既为相国,有警则将率而屯守也,’案:律谓勒兵而守日屯。”《汉书·赵充国传》载:“迁中郎将,将屯上谷。”意为典领边郡屯兵,屯守边郡。“将屯兵”、“屯兵”是屯驻于边郡的野战部队。这种将屯兵主要由戍卒组成,东汉后戍卒减少,大量使用募兵和弛刑徒。直属护羌校尉营中编制内的将屯兵,是由戍卒、募兵和弛刑徒构成汉人正规军。据《后汉书·邓训传》载,张纡行诈滥杀降羌引发羌人大起义后,和帝永元元年(89),邓训代为护羌校尉,“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二万人是战时兵员数。待邓训安抚叛羌后,“遂罢屯兵,各令归郡。唯置驰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为贫人耕种,修理城郭壁而已。”可见二千余人是平时的规模,主要是驰刑徒。其余征发来的戍卒、花钱雇的募兵均被遣散了。据《后汉书·西羌传》载,顺帝建康元年(144),护羌校尉从事马玄统领降羌再叛,校尉赵冲领千余人追击,途中“所将降胡六百余人叛走,渖将数百人追之,遇羌伏兵,与战殁。”护羌校尉营发生内讧,事起仓卒,这里的余兵数百仍忠于赵冲估计就是些亲近的汉人将屯兵。

    义从兵

    直属于护羌校尉还有一支编制外由异族骑士组成的义从兵。这是一支相当特殊、力量强大的军队。即“湟中义从胡”。匈奴击败月氏,部分未西迁的月氏保南山依附羌人。与羌人通婚杂处,语言、服饰、饮食与羌人相似,基本同俗羌化,称为“小月氏”。汉征服河湟地区后,“于是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虽依附县官,而首施两端。其从汉兵战斗,随势强弱。……其大种有七,胜兵合九千余人,分在湟中及令居,又数百户在张掖,号日‘义从胡”’。据《后汉书·邓训传》载:塞内小月氏胡“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羌人攻胡,邓训保护周全,治病救困,待以恩信,为胡所敬。“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湟中义从胡发展成依附护羌校尉营居住活动编制外的职业异族军队。在历次对羌作战中作为主力部队使用,“以夷制夷”,发挥重大作用。

    但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义从兵对汉政权的忠诚度是比较低的。据《后汉书·西羌传》载:灵帝中平元年(184),义从胡“与北宫伯玉等反,杀护羌校尉泠徵、金城太守陈懿,遂寇乱陇右焉。”此事据《后汉书·董卓传》载:“其冬,北地先零羌及袍罕河关群盗反叛,遂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徵。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边章韩遂,使专任军政,共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义从胡驾驭不好,也直接对护羌校尉造成致命危协。

    一旦有战事,持节的护羌校尉还可以征发调动指挥属国系统的羌胡骑士、郡县系统的边地骑士和屯田系统的屯田兵,合成后规模相当可观。

    属国系统的羌胡骑士

    中国古代骑兵护羌校尉经办羌人事务,抚绥属国中归附羌人,经略塞外未服羌人,所以战争中也大量征发动员归附羌人、守塞羌骑从军作战。象湟中义从胡一样,他们在征伐叛羌的军事行动中“以夷制夷”,作用很大。与湟中义从胡不同之处:他们是临时征发,事则罢;不是职业性的雇佣兵;人数更多。《资治通鉴》和帝永元八年(96)条载:十二月,“护羌校尉贯友卒,以汉阳太守史充代之,充至,发湟中羌、胡出塞击迷唐。”《后汉书·西羌传》载,护羌校尉庞参在安帝元初二年(115)招降羌酋号多部众之后,“将羌胡兵七千余人”与左冯翊司马钧所领军“分道并北击零昌”。护羌校尉马贤顺帝永和四年(139)统领羌胡兵万余再击那离,斩之。《后汉书·段顾传》中有所谓的“湟中义从羌”,桓帝延熹二年(159),烧当八种寇乱,护羌校尉段颎率官兵和“湟中义从羌”一万二千骑出湟谷与战。四年(161),段颍率之前往并凉镇压起事沈氐羌等,义从羌以久役不归暴动,段坐征下狱。

    郡县系统的边地骑士

    郡县系统的边兵归边郡太守指挥。这些军队构成复杂,但人数不少,足可独挡一面。《续汉书·百官志五》注引《汉官仪》曰:“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火追虏。”边郡太守往往称作“郡将”,而太守府亦称作“莫(幕)府”,不仅负责边郡政务,也有统领屯兵和负责边疆防务的责任。西汉时边郡太守经常拜为将军领兵参战。据《汉书·宣帝纪》载:本始二年(前72),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和其他将军一同领军北击匈奴;神爵元年(前61),西羌叛,拜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与强弩将军许延寿等领军配合后将军赵充国平羌;据《汉书·冯奉世传》载:元帝永光二年(前42),拜定襄太守韩安国建威将军,领兵万人,协助右将军冯奉世平定羌乱。自东汉初“罢边郡亭候吏卒”后,其兵源主要靠募兵、弛刑徒及夷兵从事边郡候望防卫。但边郡每有战急,仍如西汉一样在郡内征兵。边郡的正卒大多数是骑兵部队,在边防军中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战斗力,人数也多。

    由于羌乱不息,西北边郡常配合护羌校尉作战。据《后汉书·西羌传》载:章帝章和元年(87),傅育上书朝廷发诸郡兵二万约期击迷吾;陇西太守张纡和张掖、酒泉太守各领五千郡兵配合傅育作战。和帝永元十三年(101),迷唐领兵攻塞,护羌校尉周鲔与金城太守侯霸等统领诸郡兵及塞内羌、胡合三万人,“出塞至允川,与迷唐战”,“周鲔还营自守,唯侯霸兵陷陈”,大败迷唐。可见战争中郡县系统的军队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屯田系统的屯田兵

    屯田兵又称“田卒”或“戍田卒”,是“以兵营田”且耕且守的武装力量。他们有自己的体系,在中央由大司农进行管理;在边郡设有专门的屯田机构。“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与将屯兵守备作战为主不同,他们以屯田耕种为主,目标是积军粮、开发控制边地。武帝时西北屯田人数最多时达“六十万人”。东汉屯田规模较小,但仍是边防的重要力量。屯田兵战时受命参与各项行动,西域都护就常依赖戊己校尉手中屯田兵的支持,以济直属军队兵力过少的困境。河西的张掖居延等地有大规模屯田,在金城也屡兴屯田。宣帝神爵年间赵充国平羌时,就罢骑兵留弛刑徒、募兵与淮阳、汝南步兵万余人在湟中屯田,置金城属国后才罢。不过这原本是以征战为主的正规军,因利就便转为屯田。邓训、曹凤、上官鸿、侯霸、韩浩、马续等则均在屯田事务上颇费心力。

    综合判断,护羌校尉营下直属的将屯兵近二千左右,湟中义从胡有二三千骑,总数达五千左右,这是基本构成;战时征发属国系统的归义羌胡,兵力可达万骑;再调动边郡太守所领军队各近万骑,另外还有屯田系统的屯田卒(有时已经包含于太守边郡系统的军队中了)。人数就可以达数万,这是护羌校尉在东汉能屡屡主持对羌作战的本钱。东汉多次出现羌人动辄数十万人的大起义,这时护羌校尉便无能为力,中央就得专门派将发军动用驻三辅的雍营、长安营等将屯兵以及中央五校部分军队和从各地临时征调的军队来编组大军征战。

    历任校尉

    胡羌校尉在汉时时置时废,直至东汉末年,历任护羌校尉可考见者有:

    牛邯、窦琳、郭襄、吴棠、傅育、张纡、邓训、聂尚、贯友、史充、吴祉、周鲔、侯霸(二任)、段禧、庞参、马贤(二任)、韩皓、马续、赵冲、卫瑶(领)、张贡、第五访、段颎(二任)、胡闳、泠征、任尚、卫、胡畴等。彭祈

  • 上一篇百科: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 下一篇百科:牙门将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