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自然 >印度犀
印度犀

印度犀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单角犀牛)
印度犀(学名:Rhinoceros unicornis):是奇蹄目、犀科动物。体长2.1-4.2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1.1-2米,体重2-4吨。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单角犀牛。鼻子上只有一只长约60厘米的犀牛角。它们听觉和嗅觉都极佳,而视力相对较差。游泳技能优秀。奔跑时速度可达55公里/小时。
印度犀资料

图集

相关合集

不再濒危的“濒危动物”

10个词条1.6w阅读

朱鹮

鹳形目鹮科鹮属鸟类

印度犀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单角犀牛

白头海雕

北美洲特有的大型猛禽

查看更多

物种简介

印度犀(独角犀)是一种最原始的犀牛,皮肤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带紫色,上面附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使身体看起来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独角犀牛”。

印度犀牛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列在濒危物种红皮书中。由于偷猎行为屡禁不止以及印度犀牛的自然栖息地遭到人为破坏,目前世界上野生印度犀牛的数量大约只有2000只,它们生活区域也被限制在印度北部的阿萨姆邦和邻国尼泊尔的一些地区。印度犀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印度犀

大独角犀杀人之谜:

2003年3月25日傍晚,森林公园护园队队长保罗带领两名队员骑着大象,在丛林深处进行例行巡逻。此时正值当地最炎热的夏季,干燥多风,白天气温高达37℃。为了躲避白天炽热的阳光,大独角犀总是在相对凉爽的早晨和傍晚才走出密林洗澡、觅食,保罗和队员们也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巡逻。

大独角犀通常过着独居的生活,早、晚比较活跃。在天气炎热的日子里,它们会去水塘喝水,或是找个泥坑在里面打滚,以保持凉爽,避免昆虫叮咬。它们的活动有着固定的程式,总是在相同的时间走相同的路线。当保罗和他的队员来到一个水塘边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一个壮实的金发小伙子倒在那里,全身血肉模糊,衣服被撕成碎片,胸口还在汩汩流血,其状惨不忍睹。

在发现此人还有一丝气息后,队员们用树枝扎成简易担架,小心翼翼地抬着他火速赶往附近的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小伙子的右下臂被撕裂,背部有一道25厘米长的伤口,肋骨被压断3根,胸部还有一条深至后背的伤洞,所幸没有伤及肺部。从伤势来看,小伙子显然是受到了猛兽的攻击。那么,是什么动物如此凶暴,欲致他于死地呢?野象?老虎?还是犀牛或野牛?一切只有待伤者醒过来才能得知。5天后,这位名叫弗雷德的小伙子终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告诉大家,一周前他随一个旅游团从瑞士来到卡齐兰加森林公园观赏大独角犀。

那天,他独自一人来到丛林深处,准备拍摄几张大独角犀的珍贵照片。正当他在水坑边蹲伏下来,用照相机的取景器寻找大独角犀时,突然,对面茂密的丛林里传来一阵沉闷的低吼声,紧接着一头鼻子上长有大独角的灰黑色巨兽,铺天盖地般跃过水坑向他扑来。他吓得转身就跑,可没跑几步,背部就被巨兽猛击了一下,身子随即被抛向空中,当时他想:这下肯定完蛋了。他感觉自己先是被巨兽咬住右臂甩来甩去,然后狠狠地摔到地面。接着,他感觉自己被锋利的角捅破了胸部,被挑起来走了一段路才被扔下。

在昏迷前,他依稀看到巨兽慢悠悠地踱回丛林深处,大独角犀杀人事件使公园管理部门大为震惊,管理员立即在大独角犀经常出没的地方设置醒目的警示性标志,禁止游客独自进入独角犀的活动范围内观光。这件事让喜爱研究动物的保罗大为困惑:独角犀虽然生性凶暴,但以食草为主,并不吃肉,更不会吃人,何况弗雷德并没有威胁到它的安全,它为什么会如此地攻击弗雷德?

为了破解大独角犀杀人谜团,保罗决定深入到弗雷德受伤的丛林里,去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天傍晚,保罗和队员们来到弗雷德受伤的水塘边,在灌木丛中潜伏下来。大约6点,他们看见一头大象悠闲地来到水塘边饮水。大象性格温顺,从不主动攻击其他动物和人。就在大象平静地低头喝水时,突然,一头大独角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朝水塘猛冲过来。大独角犀的活动范围通常都是固定的,毫无疑问,这头大独角犀就是保罗和队员们要找的杀人犀了,这让他们既兴奋又紧张……

所属科属

犀科是一个繁盛的古老类群的孑遗,现存仅5种,其中非洲2种,亚洲3种,数量稀少,为现代濒危动物的代表。犀牛皮肤很厚,毛稀少近于裸露。头顶额部具1~2个表皮形成的角。附肢三趾。犀牛体型粗壮,有一个或两个角,是强有力的武器,在自然界没有天敌,但是犀牛却因为犀牛角的装饰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捉,使犀牛处于灭绝的边缘。

白犀Ceratotheriusimum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犀牛,也是体型仅次于象、体重仅次于象和河马的最大陆生动物。白犀最显著的特征是吻部比较方,头向下,吻部贴近地面,主要食草。白犀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北部,其中南部的白犀曾经一度濒于灭绝,后经保护而有所回升,现存数千头,是数量最多的犀牛,北方的白犀则仍处于濒危状态,仅存数十头。

黑犀Dicerosbicornis体型小于白犀,吻部尖且能伸缩卷曲,头抬起,以树叶为食。黑犀分布较广泛,原本是数量最多的犀牛,但目前也是偷猎的重点,数量处于锐减之中。

印度犀Rhinocerosunicornis又称大独角犀,有一个鼻角,身上的皮肤似甲,体型较大,是仅次于白犀的大型犀牛。印度犀牛分布于印度北部和尼泊尔等地,虽然数量不多,仅千余头,但仍是目前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

爪哇犀Rhinocerossondaicus又称小独角犀,外形和印度犀很接近,但是体型略小,仅雄性有角。爪哇犀原分布于东南亚广大地区,现在仅存于爪哇岛极西部和越南一处森林中,总数不过几十头,且无人工饲养,是现存最珍贵的动物之一。

苏门犀Dicerorhinussumatrensis是现存体型最小和唯一披毛的犀牛,和爪哇犀一样原分布于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现在分布较零星,但尚比爪哇犀分布广泛,数量也略多,现存数百头。印度犀

形态特征

印度犀体型庞大,体重1600-2200千克,体长3.2-3.8米,最高有4.2米的纪录;肩高1.6-1.86米,是所有犀牛中平均身高最高的。是一种最原始的犀牛,皮肤又硬又黑呈深灰带紫色,上面附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像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在肩、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使身体看起来好像披着一层厚厚的甲。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而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

印度犀牛鼻上只有一只角,是世上体型最大的单角犀牛,角可以长到约60厘米。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独角牛”。像所有犀牛角一样,它的角是由蛋白质组成,角蛋白也是人类头发和指甲中的一种蛋白质,而不是骨骼。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印度犀

爪哇犀

苏门答腊犀

外观

体长

2.1~4.2米

250~350厘米

240~315厘米

体重

2~4吨

平均约1500千克,最大约2300千克

500~1000千克

食性

植食性

植食性

植食性

犀科

犀科

犀科

展开表格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的草地、稀树草原、芦苇地、灌木林或沼泽草原地区。

生活习性

印度犀单独生活,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奔跑时速最高可达55公里,而且擅长游泳,当它们浸入水中时,有时也以水生草状植物为食。视力相当差,但听觉和嗅觉都极其灵敏。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印度犀性情暴躁,敢于袭击小个体和未成年的亚洲象,有主动伤人的纪录,是很具攻击性的犀牛。成年雄性松散地保卫领土,其标记为堆积可能达到一米高度的粪堆。在繁殖季节,雄性印度犀使用它们的象牙状下颌互相争斗,有时甚至死亡,以获得与雌性的交配权。

是食草动物,觅食时一次能吃下23千克的植物。倾向于以诸如甘蔗等高草等植物为食,也吃其他植物,包括果实、叶子、栽培作物、灌木枝条、芦苇和细树枝等。在冬季,木本植物通常占该物种物种的饮食0%。印度犀使用其半可卷曲的上唇来收集长草和树叶,并且在进食较短的草时可以将嘴唇的尖端折起。该物种也经常舔食矿物质,以吸取盐份。

分布范围

印度犀牛在历史上曾经居住于巴基斯坦缅甸的广大地区。分布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

生长繁殖

雌性印度犀性成熟期在5-7岁之间,而雄性在大约10岁时才能达到性成熟。一般在6-8岁产下第一胎。雌性印度犀的妊娠期16个月,每胎产一仔,新生幼犀体长1-1.2米,肩高约60厘米,通常重约65千克。断奶期为18个月。幼犀将与雌性一起生活,每天可增重2-3千克,约两岁断乳。繁殖间歇期约为三年,在两年后又一个后代出生,此时雌性会驱赶幼犀牛。印度犀牛犀的寿命一般在35-45年之间,最长不超过50年。印度犀

主要品种

印度犀历史上在中国境内也广泛分布。但由于人类居住地的扩大,分布范围大大收缩。托马斯·C·捷尔顿曾于1874年这样描写这种印度的哺乳动物:“这种巨大的犀牛居住于喜马拉雅山的尼泊尔山脚。它在西藏地区的东部比西部分布更为广泛,在阿萨姆(印度东北部一邦)的种群最为繁盛。”

约20世纪初,印度犀剩不到200头存活于印度阿萨姆邦。经过保育后,2010年,约有2700余头存世,其中四分之一被限制在印度北部和邻近尼泊尔的十个小型保护区内,其余约2000头几乎生活在布拉马普得拉河上的加济兰加国家公园内。2012年,世界上印度犀的数量大约有3000只左右,它们生活区域也被限制在印度北部的阿萨姆邦和邻国尼泊尔的一些地区。

造成印度犀日益减少的原因有盗猎,栖息地的消失和种群的分离。犀牛的最大威胁是人类。由于国际市场还是对犀牛角有所需求,盗猎者因此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

种群的分离是因为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别是亚洲犀牛,被村庄和农场分离。这导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印度犀属于易危珍稀类保护动物,全世界现存3200头左右,但仍是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卡齐兰加森林公园生活着1600余头独角犀,被公认为“独角犀的乐园”。卡齐兰加国家森林公园紧邻中国西藏,北依雅鲁藏布江,南濒孟加拉湾,拥有广阔的热带草原和丛林,特别适宜印度犀牛繁衍生息。自森林公园成立后,印度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数量日渐增多。

保护现状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物种保护

1993年,中国国务院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

中国境内并没有犀牛,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主要价值

中药歌诀

乌犀(印度犀)中药歌诀曰:“乌犀刚毛马牙边,天沟地岗窝沙底,顺丝灰片芝麻点,凉血解毒痉搐医。”

细解如下:乌犀(印度犀)之角大体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上部乌黑色,下部色渐浅,称“云头雨脚”。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cm,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坚硬的直刺,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的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9至15cm,深约3cm,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条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至7cm,高1至3cm,称“地岗”。

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至20cm,宽1l至14cm,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边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至6cm,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称“沙底”。角质坚硬,但可纵向劈开,纵剖面有明显的顺直粗丝,纹理清晰,不断裂,不牵连,无绞丝。

镑片(浸泡后用镑刨刨出的薄片)可菲薄如纸,卷曲不平,灰白色,夹有暗棕色芝麻花点或短线纹,对光照视可见透明点,习称“芝麻点”。细锉刀锉磨有清香气味。

药用功效

犀牛皮(《纲目拾遗》)

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等的皮。动物像态像“像角”条。

炮制:将原药洗净,烘熟切片,晒干。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1.5~3钱。

功用主治:

都说都说《小说小说小说"治风活有效最有效。

②程登瀛:“犀皮多刨入药,力风解毒之要剂。”

灭绝原因

造成犀牛日益减少的原因有盗猎,栖息地的消失和种群的分离。

盗猎

犀牛的最大威胁是人类。由于国际市场还是对犀牛角有所需求,盗猎者因此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

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在整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亚黑犀牛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数量从3000减到100只。由于市场日渐兴旺,犀牛总是会处于盗猎的威胁之下。

栖息地的消失

由于人口的增长,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在亚洲,因农业和人类定居而对雨林的破坏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毁犀牛的栖息地。

种群的分离

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别是亚洲犀牛,被村庄和农场分离。这导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 上一篇百科:黑犀
  • 下一篇百科:爪哇犀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