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机构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9]学校入选“211工程”、“985工程”,“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时学校还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会员[48]、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自主划线高校。[1][49][50]学校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80.64万平方米;学科门类覆盖了文、理、工、医等12个门类,有36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39个;教学科研岗共6571人,纸本文献829万册、中外文文献数据库321个,收藏文物8.5万余件、动植物标本94万余件(份),各类档案约36万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9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近3000人。[9]
四川大学资料
  • 中文名:四川大学
  • 校歌:《四川大学校歌》
  • 别名:川大SCU
  • 创立时间:1896年
  • 机构类型:综合
  • 历史沿革

    追根溯源

    四川中西学堂

    四川大学

    国立四川大学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晚清洋务运动的改良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指导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作方针,掀起了近、现代化的浪潮。在文化教育方面,则以办新式学堂,兴学育才为标志。

    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倡导学习“西文西艺”,“分课华文、西文、算学”,成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结合点。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正式开学。

    四川中西学堂初设英、法文科,以学习英、法语言文字为主。次年,四川洋务总局行文确认增设算学科(算学馆),这里的“算学”是数、理、化,也即理科的通称。四川中西学堂按照西方“分科立学”的教学制度,对学生按科类、分程度编班定级。

    四川中西学堂根据生员入学时的程度,分为“学长”、“学生”、“附学”三个层次。“学长”程度最高,为“资性颖悟,易于造就”的有举人以上的功名的人士。

    四川大学

    1900年,四川中西学堂有了第一届毕业学生。学堂规定,考得3/6学分者发给三等执照(文凭),考及4/6学分者发给二等执照,考得5/6学分者发给头等执照。二、三等执照由四川洋务总局转报四川总督署备案后发给。头等执照则还须呈报四川总督亲自核准。获得二、三等毕业执照的学生,原则上到川内或原籍省、区当中学堂教习,也可自费出洋留学。获得头等执照者,在经过严格考核后,公费派送出洋留学或授以功名。

    1901年,四川总督奎俊从四川中西学堂毕业生中选拔18人,从尊经书院选拔4人,由知府李立元带队到日本和西方“国家公学堂肄业”。“岁以三年为期,前者毕业,后者继往”。1906年四川留学生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1/10,掀起了四川近代出国留学的第一次高潮。

    锦江书院

    锦江书院是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础上奉旨创办,为四川大学主要历史源头之一。锦江书院在1733年,被御定为全国22所最著名的省级书院之一,时人曾誉以“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

    尊经书院

    四川大学

    原华西协和大学校门1874年5月,工部侍郎、四川兴文人薜焕,偕省内官绅15人,上书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新建书院,得到张之洞的支持以及川督和清廷的批准,定名为“尊经书院”,为四川大学另一主要历史源头。

    张之洞《创建尊经书院记》表明,书院旨在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张之洞为尊经书院制订了章程18条,对办学方针、师生关系、学生奖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原则的要求。张之洞还先后写了《书目答问》、《輶轩语》两书,不仅用于指导尊经书院诸生和全省教育界人士学习,而且成了清末新式书院和学堂的必读之物。

    尊经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影响四川近现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名人。例如,为变法图强,英勇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一的杨锐;离经叛道、托古改制的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力主新学的四川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宋育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舍身炸死良弼,被孙中山先生封为大将军的彭家珍;领袖群伦、叱咤风云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大人物吴玉章、张澜、罗伦、蒲殿俊;清代四川唯一的一个状元、曾任京师大学堂首席提调和四川高等学校校长的骆成骧等。

    草创奠基

    四川通省大学堂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四川大学

    1901年,上谕宣布将所有书院改为学堂,同时发布管学大臣张百熙所拟《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即壬寅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完整的以西方为标准的新学制。

    1902年,四川通省大学堂由四川总督奎俊奉旨合并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后组建,仿京师大学堂成例,是中西结合、文理兼备的近代综合性的高等学校。其诞生标志着传统的古代书院和作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代表的四川中西学堂,向比较完善的近代高等教育的过渡和完善。同年,四川总督岑春煊转发清廷指令,该指令规定除京师大学堂外,各省的大学堂一律改称高等学堂,于是,四川通省大学堂又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3年锦江书院并入。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学科分为正科三类:正科一部(文科)包括经学(主要为中国哲学)、政法、文学、商科。正科二部(理科)包括格致(主要为数、理、化)、工科、农科。正科三部(医科)包括医学。学制都是四年。正科就是本科。由于条件限制,医科未能正式开办。此外,还有一些根据不同需求和层次设置的科类,如速成师范科、优级师范科、普通科(即预科)、测绘学堂、铁路学堂、半日学堂、附设中学堂等。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是中国国内亲到中国国外聘请外籍教师最早的学校之一,还被授权主管四川省的留学生事务。

    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和五大专门学堂

    经过1903年癸卯学制改革,高等、专门和实业学堂体制逐步确立。四川通省师范学堂(1905年)和四川通省法政学堂(1906年)、四川通省农政学堂(1906年)、四川藏文学堂(1906年)、四川通省工业学堂(1908年)、四川存古学堂(1910年)等专门学堂应运而生,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等共同构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主阵容。

    华西协合大学

    四川大学

    鸦片战争后,自成体系的洋学堂逐步进入中国。1877年,西方传教士大批进入四川,在传教布道的同时开设医院、兴创学校。1904年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基督教差会美以美会(卫理公会)、浸礼会、英美会(中华基督教会)和公谊会筹划在成都开办大学(1918年圣公会加入)。1905年11月,“华西协合大学临时管理部”成立并负责筹建工作,随即选定成都南郊风景清幽之地为校址。筹建时期,得到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的帮助。1907年开始兴建校舍。

    1908年10月正式拟订“华西成都基督教大学筹办方案”。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WestChinaUnionUniversity)正式开学,成为四川大学重要组成之一的华西医科大学的历史起源。

    华西协合大学实行学舍制,按照参加大学组织的差会划分区域,学校则集中精力进行规划建设、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科研的后勤。华西协合大学的管理体制,按照协合的原则,仿英国牛津大学体制,由董事会、理事会、校长行政会(内阁)构成。华西协合大学开办时,由参加联合办学的各教会分别建造和管理一组学舍,并共同担负大学行政一定经费。

    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开办时设文理两科,11名学生均来自此前开办的华西协合中学。第一年的任课教师有两个中国人和八个外籍人。学制为三年预科,三年正科,毕业后授学士学位。文科设哲学、教育、英文、西洋史学和综合文科五学系。理科设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四个系。大学教材除中国文史外,大都采用中国国外教材。由于实行了严格的淘汰制度,1915年,仅有胡海云获哲学学士和吴树成获教育学士。

    艰难发展

    成都高师和专门学校

    四川大学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发了《大学令》、《大学教育规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称“壬子学制”。辛亥革命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改名为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和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差不多同时,五大专门学堂也相继改称四川公立国学、外国语、法政、工业、农业专门学校。

    历1912年壬子学制改革,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于1916年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和五大专门学校等为主体,该校成为四川“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学校师生在四川率先发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大办与《湘江评论》齐名的《星期日》等传播新思潮的进步刊物。

    三校并存

    1922年学制改革后,1926年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国立成都大学,师范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1927年合并组建公立四川大学,五院学长(1930年以后称院长)组成公立四川大学的“大学委员会”,共同代行校长职权。

    立案前的华西协合大学

    四川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仿英美体制,在初设文理两科基础上,设置教育、宗教、医、牙等科。

    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创建医科。在这之前,基督教各差会已在华西地区办了一批医院和诊所。其中成都的仁济男医院、仁济女医院、存仁医院、仁济牙症医院已经在培训中国医助人员。1918年后,圣公会(C.M.S)加入了华西协合大学的建设。

    1922年,纽约州立大学评议员们颁发临时性的特许状,同意华西协合大学毕业生学业成绩复核后,由纽约州立大学授予该校学位。1934年6月25纽约州立大学评议委员会最终批准了赋予华西协合大学授予以下学位的权力;文学学士(B.A.),理学学士(B.S.),药学学士(B.S.Pharmacy),医学博士(M.D.)和神学博士(D.D.S.)。1938年,华西协合大学向美国医学考试委员会全国协会提出的申请也获得了批准。

    1924年,华西协合大学招收的第一班女生共8人,建立女生学院,开内地男女合校之先声,也是全国最早开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1929年文、理科有女生共5人毕业。1934年,在561名华西协合大学注册学生中,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女生。

    迄止1925年,学校面积已达900亩,办公大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已颇具规模,主要建筑已有29所。在华西协合大学建校之初,学校曾专门聘请英国著名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进行规划。他将西式园林、西式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在全国为数不多的中西合璧建筑群落。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华西协合大学学生李宝鲁等第一次组织了“退学团”。1926年9月5日,四川万县惨案发生。愤怒的学生们再次成立了“退学团”,占当时华西协合大学学生半数的160余人以及华西协合中学校、华西协合师范学校、华西协合神道学校、高琦初级中学共约500余人退学。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师生争取学校当局接受和妥善安置了大批的退学学生到校学习。最后,华大学潮以学生胜利而结束。

    抗战前的国立四川大学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中国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三水汇流”是学校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四川大学国立化和近代化的进一步启动。

    1937年前后,四川大学确立了“在黄河、扬子江两水的上游广大地方,建设一个能成为文化策源地的综合大学”的目标,进一步向先进的欧美大学模式转轨。

    立案后的华西协合大学

    四川大学

    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收回一切外国人在华教育权的斗争。由于华西协合大学师生爱国运动的推动,加之中外进步人士的努力,学校于1927年向四川省教育厅申请立案,1933年9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转教育部指令:“私立华西大学,应准予立案”。因此,更名为私立华西协合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将办学宗旨修改确定为:“以博爱牺牲服务的精神、培养高尚品格、教授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适用社会需要”。学校最高决策机关理事部的人员组成,中国人超过了半数。同时在新设的大学董事部之中,中方人员也超过半数以上。

    华西协合大学立案后调整了理事部,成立了大多数是中国人的大学董事会。学校取消了道科专业,将宗教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附设神道学校从大学分离出去。同时,增聘了一批非宗教界的学者名流。1929年,学校将医科与牙科合并为医学院,设有解剖学系、生物化学系、病理学系、内科学系、外科学系、卫生及公共卫生学系、口腔内外科学系等14个学系。此外,尚设有专业英文系。

    抗战和战后的国立四川大学

    八年抗战中,许多著名教授学者云集四川,受聘到校任教。大后方的国立四川大学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成为“全国独善的最高学府”和“西南培养人才的总枢纽”。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四川大学确实起了保持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作用。”

    1939年底,国立四川大学南迁峨眉继续办学。1941年8月恢复师范学院,下设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文、史地、理化、数学、化学八个系,史地、理化、数学三个专修科。1941年11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设文科研究所和理科研究所,并专管研究生培养。

    1939年教育部举办全国专科以上学生论文比赛,国立四川大学参加比赛的学生获奖者达21名,占全国合格者总数176名的百分之十二,仅次于中央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全国第三。1940年教育部举行第九届各大学毕业生论文竞赛,国立四川大学获奖者达31名,居全国第二。

    1943年,国立四川大学迁返成都,学校由市中心正式迁到望江楼附近。

    继1944年秋航空工程系、土木利工程系招生,1945年秋机械电机系招生,理学院扩建为理工学院。1947年四川大学接收兵工署50工厂成都分厂,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工厂。四川大学工学院同年正式建立,1948年秋新建化学工程系。该院有包括外号“黑寡妇”而有“夜空女王”之称的P-61夜间战斗机在内的各式飞机20余架和一大批机器设备,航空馆、水工实验室、机械实验工厂等颇具规模。

    1948年,国立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两个研究所。学校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66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6405人,占全省大学生人数的2/3以上,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抗战和战后的华西协合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同国立四川大学一样,地处祖国大后方西南的华西协合大学在特殊环境下得到了较大发展。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先后迁来华西协合大学,借用校园、校舍、实验室、教学医院和图书设备等条件联合办学。几个大学设有文、法、理、医、农5个学院,拥有六、七十个学系,各校学生可跨校选修课程,史称“五大学”联合办学。1942年秋以前指金大、金女大、齐大、中大、华大,1942年后指华大、金大、金女大、齐大、燕大五校。

    1938年7月,“华大、中大、齐大三大学联合医院”建立,共有病床380张。医院管理制度仿照北平协和医院建立。1942年建立了华西协合大学医院,1938年建立了结核病疗养院,1941年接收了一所麻风病医院,1943年筹建了精神病院。

    抗战胜利后,各学院继续得以充实和扩大,恢复和新办了一些专业,加强文理医牙各学科的渗透。1947年8月,学校成立了“华西大学募集基金委员会”。在抗战时期,华西协合大学已用X光机进行诊断,用镭治疗癌症。

    院系调整前的四川大学

    解放后,四川大学的历史也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解放初期,四川大学深入进行反美爱国运动,支援土地改革,开展新民主主义教育。大批师生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参加土改和征粮剿匪。

    院系调整前的华西大学

    1949年成都和平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华西协合大学实行军管监督。1951年10月6日,华西协合大学正式由人民政府收回教育主权,接办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并改名华西大学。接办后的华西大学仍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文理医牙4个学院,在校学生1326名。华西大学6名学生代表西南队参加1951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是全国各大学参加人数最多的。华西大学女生赛跑运动员李自初被选拔出国参加世界青年运动会和世界青年联欢节。

    四川化学工业学院

    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1952年学年度开始,在泸州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济川南行署原址设立化学工业性质的高等院校一所,定名为四川化学工业学院”。1952年11月17日,由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9所院校的化工系科调并组建的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正式成立。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有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4个系,5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

    院系调整中的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

    在1952-1956年院系调整中,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和人员的调整,相当一部分学科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华西大学、成华大学等部分院系和专业调入四川大学,同时将师范学院、法学院、农学院等划出。1954年和1956年,按政务院决定,工学、农学两院先后独立建校为成都工学院、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其中森林系后又独立建校为四川林学院)。四川大学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华西大学由综合性大学成为新型的多专业医药院校。1953年10月6日,中央卫生部决定,将华西大学更名为四川医学院。

    成都工学院

    1952年四川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化工两系调出,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和西南工专的土木水利系调入。1954年8月27日政务院批准“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建校”,定名成都工学院。

    1954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1955年8月27日举行了庆典活动。四川化学工业学院留泸州部分定名为“成都工学院泸州分校”。1956年暑假,泸州分校全部迁到成都。

    改革开放前的四川大学、成都工学院和四川医学学院

    1955年,高教部提出高等教育工作“首应以提高教育质量,切实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中心任务”。1956年,四川大学、成都工学院和四川医学院根据各自的特点,向苏联学习,开展教学改革。

    从1961年开始,学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高教60条”,在稳步发展中探索社会主义大学教育。1960年四川大学被确定为四川地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十年动乱”,使学校在停止招生多年之后,1972年左右学校才开始恢复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在曲折中缓慢前进。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粉碎后,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工作重心开始全面转移。

    改革开放中的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

    改革开放中,四川大学办学的规模和质量都得到提高,有61个专业和156个专业方向。其中,新兴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即占68%。

    1978年10月23日,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成都科技大学),由中国科学院领导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划归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后,相继与水利电力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实行联合办学。

    1978年确定为卫生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经卫生部批准,四川医学院于1985年5月14日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1988年,学校开始试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7年制教育。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这三所高校均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世纪腾飞

    四川大学

    1994年3月1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组建为四川联合大学,由国家教委、四川省、成都市共建,开中国高等学校强强合并的先河。

    1996年4月18-19日,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先期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

    1998年12月,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李岚清指出:“四川大学是中国高教改革最早的大学,为高校改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

    1996年6月28日,卫生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共同建设华西医科大学的协议。

    1996年12月26日,华西医科大学通过四川省政府和卫生部进行的“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9月29日,经教育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原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实现了第二次强强合并,定名为四川大学。

    2001年9月29日,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二次部省共建协议,标志着四川大学正式进入以“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为目标的国家985工程。12月,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2年,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03年秋季入住第一批新生。

    2006年,入选国家“111计划”首批立项名单。

    2009年,首批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四川大学图书馆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同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四川大学

    2013年4月,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单位。5月,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6年9月28日,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揭牌成立,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校友担任名誉院长。9月29日,在校庆120年之际,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正式启动。

    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A类建设高校。同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四川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同月,被教育部公示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9]

    2020年5月,四川大学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  ;同月,四川大学—牛津大学华西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  同年,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9月27日,牵头成立健康扶贫联盟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10月31日,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揭牌成立  。

    2021年1月14日,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项目正式落户眉山岷东新区;同月,学校成为宜宾高校联盟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单位;3月,发起成立川产道地药材川贝母产业创新发展联盟。9月,日本长崎大学等机构已开始对四川大学正在开发的新冠疫苗进行临床试验,这也是日本首次对中国开发的新冠疫苗进行临床试验。[30]

    2022年2月9日,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36]3月18日,四川大学举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会上两个新学院正式揭牌,分别是: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38]3月28日消息,海天集团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举行了合作协议线上签约仪式。[39]6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双万计划”名单,四川大学在名单中。[43]6月23日消息,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在天府中央法务区综合服务中心正式签署天府知识产权研究院合作共建协议。[44]7月28日消息,以“共创一流新学科,同圆出版强国梦”为主题的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上确定了全国首批五家共建单位。其中,四川大学与四川省委宣传部共建出版学院。[45]8月,四川大学被批准设立“中国文艺评论基地”。[46]9月,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选址确定。[51]

    办学条件

    院系概括

    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36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36个[52],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6]

    学院设置

    • 经济学院

    • 法学院

    • 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艺术学院

    • 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 数学学院

    • 物理学院

    • 化学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电子信息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学院

    • 计算机学院 (软件学院、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 建筑与环境学院

    • 水利水电学院

    • 化学工程学院

    •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 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 华西护理学院

    • 华西第二医院

    • 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

    •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

    • 华西药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商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体育学院

    •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 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匹兹堡学院

    • 国际关系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海外教育学院

    • 哲学系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53]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月,学校教学科研岗共6571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其中双聘院士11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国家教学名师15人[54];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69人 ;“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62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22人(2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69人(77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9]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召

    徐僖

    朱清时(双聘院士)

    刘应明

    侯朝焕(双聘院士)

    赵尔宓

    魏于全

    陈霖(双聘院士)

    李安民

    冯小明

    王成善(双聘院士)

    蒙大桥(双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涂铭旌 

    林祥棣

    高洁

    谢和平 

    周寿桓

    张兴栋

    屠海令(双聘院士)

    石碧

    程京(双聘院士)

    付小兵(双聘院士)

    李言荣

    韩雅玲(双聘院士)

    王玉忠

    陈芬儿(双聘院士)

    王琪

    潘复生(双聘院士)

    展开表格

    学科体系

    学科概况

    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39个。[9]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宗教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原子与分子物理、有机化学、植物学、遗传学、固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化学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法医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消化系病)、儿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骨外)、外科学(普外)、外科学(胸心外)、妇产科学、肿瘤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药剂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中国史、考古学、物理学、世界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哲学[4]、网络空间安全、艺术学理论[58]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植物保护、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护理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城乡规划学[34]

    学科排名

    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四川大学参评的56个学科中,排位百分位前5%的学科有1个,为口腔医学,第三次获得全国同类排名的第一位;排位百分位前10%的学科有3个,除口腔外,分别为护理学、数学;排位百分位前15%的学科有17个,除上述学科外,分别为新闻传播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化学、化工、艺术学理论、生物学、法学、软件工程、中西医结合。相比上轮评估结果中四川大学前15%只有2个学科,本轮四川大学前15%的学科增加到了17个。

    教学建设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推进本科“412”质量工程,通过实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转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以及举办创新班深化教学改革;从2001年秋季起,在文理工各学科新生中率先试行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投入资金9712万元,实施了“523实验室工程”一、二期建设,并将望江、华西校区原有的200多个实验室归并为70个。(2014年12月数据)

    截至2022年9月底官方网站显示,2014年至2018年,本科生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2016年至2018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000余项,其中,在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7金3银1铜,金奖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二。2003年至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3项,2018年取得历史性突破,“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3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精品开放在线课程14门。[59]

    学校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9]

    截至2022年6月,学校共获批9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稳居全国高校前三。[60]

    四川大学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持续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先后投入150万余元支持1400多名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设立“创新人才”奖,对在全国、省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动画、信息安全、核工程与核技术、水利水电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轻化工程、法医学、历史学、生物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英语、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制药工程、经济学、土木工程、基础医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医学信息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华西口腔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华西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华西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华西临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四川大学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巴蜀文化传承基地[61]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都锦江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国辉(中国)有限公司、河北东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鹤山市洪萍皮业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达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国能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金路树脂有限公司、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精品课程:病理学、诊断学、水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鞣制化学、商法学、工程力学、护理学基础、口腔内科学、绿色化学、口腔修复学、现代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中国诗歌艺术、细胞生物学、法医物证学、光学、口腔颌面外科学、植物生物学、常微分方程、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普通生物学、口腔正畸学、比较文学、英汉口译、循证医学、中华文化(文学篇/历史篇/哲学篇)、口腔粘膜病学、药剂学、现代生命科学基础、法医毒物分析、儿科学、口腔基础医学、土木工程经济

    国家级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名称

    负责人

    获评时间

    法医学教学团队

    侯一平

    2007年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顾宜

    2008年

    现代皮革化学与工程学教学团队

    陈武勇、石碧

    比较文学教学团队

    曹顺庆

    展开表格

    科学研究

    研究机构

    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4个、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网信办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室基地1个,省级科研基地等78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近4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0项。2021年,学校科研经费达33.5亿元。[9]

    社科类

    一、国家级基地(2)

    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4)

    美国研究中心

    欧盟研究中心

    南亚研究中心

    波兰与中东欧问题研究中心

    四、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

    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

    系统科学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儒学研究中心

    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

    纠纷解决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四川省比较文学基地

    苏轼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四川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

    五、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

    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

    六、四川省新型智库(4)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智库

    对外开放与合作研究智库

    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智库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研究智库

    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6)

    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基地

    区域历史与民族文化社科普及基地

    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教育社科普及基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普及基地

    安全知识教育普及基地

    金融知识普及基地

    自然科学类

    一、国家级科研基地

    • (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

      •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4)

      •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

      • 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五)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

      •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六)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

      • 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能源储备与CCUS国际合作研究基地

      • 口腔疾病研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四川医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七)国家工程实验室(1)

      • 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

      • 麻醉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口腔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能源植物生物燃油制备及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九)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

      •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二、部委级科研基地

    • (一)前沿科学中心(1)

      • 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

      (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

      • 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

      • 现代交通管理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后续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医疗信息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口腔转化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空天动力燃烧与冷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

      • 环境与火安全高分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五)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2)

      • 卫生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

      • 卫生部时间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六)国家药监局科研基地(1)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

      三、省级科研基地

    • (一)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4)

      • 科技金融与数理金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康复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创新方法与创新设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动物疫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微生物与代谢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功能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智能电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发育与妇儿疾病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非线性不确定工程系统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破坏力学与工程防灾减灾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精准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护理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川渝共建)(1)

      • 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应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

      (三)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 四川省纳米科技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四川省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四川省二氧化碳矿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四川省小分子药物精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

      • 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转化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四川省食品与微生物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妇幼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山区流域水灾害与水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绿色化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新型能源系统与工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空天信息与智能装备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四川省应激医学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基因资源与生物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五)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1)

      • 四川省网络大数据认知分析工程实验室

      • 四川省稀土钒钛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工程实验室

      • 四川省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 四川省植物来源药物工程实验室

      • 四川省精准医学应用工程实验室

      • 四川省干细胞临床转化工程实验室

      • 四川省橡塑材料复合成型技术工程实验室

      • 四川省神经网络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

      • 四川省大数据分析与融合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

      • 四川省生物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

      • 四川省病理临床应用工程实验室

      (六)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

      • 四川省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四川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四川省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四川省儿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四川省生物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四川省麻醉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四川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四川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四川省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四川省出生缺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七)四川省环保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 四川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

      • 四川省环境保护环境催化材料工程技术中心

      (八)四川省环保厅重点实验室(1)

      • 四川省环境保护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九)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研究中心(1)

      •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大学 综合减灾研究中心

      (十)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12)

      • 智能空管系统协同创新中心

      • 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 中国西部重大脑疾病与脑健康协同创新中心

      • 新材料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肺癌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 大数据分析协同创新中心

      • 稀土钒钛碲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 生物质能源协同创新中心

      • 生物医用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 泌尿系统精准修复重建协同创新中心

      • 口腔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 环境与火安全高分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四、校级科研基地(9)

      • 高分子研究所

      • 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

      • 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院

      • 智慧水利研究中心

      • 互联化工研究中心

      • 泛在电力物联网研究中心

      • 工程科学计算与数据分析中心

      • 成都国际数学中心

      • 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62]

    科研成就

    科技(成果)获奖&科研经费

    四川大学

    截至2022年1月,近4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0项。2021年,学校科研经费达33.5亿元。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9]2016-2019年中国内地高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的资助情况,四川大学以总数270项位居全国第三位。[63]

    论文发表&影响因子

    论文发表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2003年以来,学校每年在国际中国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和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均居全国高校前10位。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2006年该校在国际中国国内共发表论文6395篇,全国排名第9位;中国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4338篇,全国排名第6位;SCI收录总数1066篇,全国高校排名第12位(2005年第14位)。

    2014年,学校发表中国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第7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6位。四川大学SCI收录论文数(Article和Review论文)3647篇,较2013年增长16.97%,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5位;EI收录论文1883篇,较2013年增长2.73%,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18位;发表中国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Article和Review论文)4797篇,较2013年增长64.56%,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4位;MEDLINE收录论文2226篇,较2013年增长6.87%,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6位。

    影响因子

    四川大学2005-2014年国际论文累计被引用22683篇(2013年为13845篇),共计167377次(2013年为125756次),篇数列全国高校第6位,次数列第9位;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504篇,占全部论文的13.82%,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9位;“表现不俗论文”(其被引用次数高于该学科国际平均线的论文)1516篇,占全部论文的41.57%,较2013年上升7.06个百分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7位,较2013年上升2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表现不俗”论文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1位。华西口腔医院“表现不俗”论文数在全国口腔医学领域排名第1位。

    基于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的数据统计,Nature出版集团发布了自然指数(NatureIndex),四川大学以195篇论文和93.77的加权分数(WFC)位居全球第120位,较上年的148位,进步28位。

    2019年6月20日,自然指数网站公布了2019自然指数年度排行榜(数据覆盖时间为2018.1.1—2018.12.31),学校位列全球高校排名第53位,较2018年第81位进步明显。[64]

    2022年,四川大学位列“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第14位。[65]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四川大学

    截至2022年1月,四川大学共有纸本文献829万册、中外文文献数据库321个,收藏文物8.5万余件、动植物标本94万余件(份),各类档案约36万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9]

    四川大学图书馆由四个分馆组成,分别为:

    文理分馆:位于望江校区东区内,馆藏以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为主,兼及部分工程技术类文献资料。其中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文字学、汉语史、宗教学、四川地方文献、南亚研究、数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文献具有收藏优势;珍藏线装古籍30万册,其中包括宋、元刻本及唐代以来的各种稿本和抄本;收藏有大量的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图书和建国前报刊。

    工学分馆:位于望江校区西区内,馆藏以科技文献为主,形成了能源、材料、化学、化工、水资源等学科文献特色,其中在高分子材料科学、皮革科学与工程文献方面的收藏优势尤为突出。

    医学分馆:位于华西校区内,馆藏以医学文献为主,形成了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色体系,其中在口腔医学文献方面的收藏优势尤为突出。

    江安分馆:位于江安校区,馆藏以基础性和综合性为特色。

    学术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被认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

    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生物学文摘》(BA)、《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长期列为指定的收录对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从创刊起就将本学报列为自然科学综合类及数学类的源刊之一,并一直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同时也被美国《数学评论》,《最新数学出版物》及《化学文摘》,德国的《数学文摘》和俄《文摘杂志》等收录和评论。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自然博物馆, 康乃尔大学,英国大英图书馆,英国大英科技图书馆,日本名古屋大学,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和大学列为馆藏期刊。

    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四川大学

    截至2022年1月,学校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川大—牛津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等近20余个国际高端科研合作平台。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9]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物理治疗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职业治疗学理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义肢矫形学理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服务社会

    截至2022年1月,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是教育部推荐入选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的7个部属高校之一,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和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市和1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300多个校地企合作平台。2018年至2022年,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许可、服务和咨询项目1.5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

    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和新冠肺炎医疗救护、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华西医院组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III类国际应急医疗队(Type3 EMT)。

    华西医院获批首批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华西口腔医院获批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华西第二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华西厦门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西远程医学网络成为中国最大规模远程医学教育与分级协同医疗体系,网络医院总数达到1137家。[9]

    战略合作

    2021年9月23日,爱尔眼科与四川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在临床医疗、研究生培养、学术科研发展及多点执业、住院规培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眼科建设跨越式发展。[31]

    2022年,四川大学与华为公司共建的化学材料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在川大望江校区科创中心成功举行,同时黄大年茶思屋四川大学站正式开业。[40]8月19日,博众城市发展管理研究院、四川省质量协会、四川大学经济社会数据与统计研究所三方就产业园区、商业楼宇、住宅物业等方向课题研究在四川成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47]

    领导团队

    现任领导

    职位

    姓名

    职位

    姓名

    党委书记

    甘霖

    校长

    李言荣

    党委副书记

    李言荣

    党委常务副书记

    曹萍

    常务副校长

    许唯临

    党委副书记

    张卓、郭勇、张伟

    副校长

    侯太平、梁斌、李蓉军、张林、姚乐野、褚良银

    纪委书记

    张卓

    展开表格

    历任领导

    类别

    时期

    姓名

    在任时间

    历任校长

    四川中西学堂

    何维棣

    1896-1897

    王荣懋

    1897-1898

    谷绮龄

    1899-1900

    李尚昆

    1901

    蔡德耀

    1902

    展开表格

    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1954.8-1994.4)

    类别

    时期

    姓名

    在任时间

    历任校长

    成都工学院

    许琦之

    1954-1956

    袁仲凡

    1957-1965

    郑 方

    1965-1978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

    郑 方

    1978-1982

    展开表格

    原华西医科大学(1910-2000.9)

    类别

    时期

    姓名

    在任时间

    历任校长

    华西协合大学

    毕启

    1913-1930

    张凌高(代)

    1930-1932

    方叔轩(代)

    1932-1933

    张凌高

    1933-1946

    展开表格

    四川联合大学(1994.4-1998.12)

    类别

    时期

    姓名

    在任时间

    历任校长

    四川联合大学

    陈君楷

    1994-1997

    卢铁城

    1997-1998

    历任党组织领导

    四川联合大学

    饶用虞

    1994-1996

    王祯学

    1996-1997

    展开表格

    四川大学(1998.12-2017.12)

    类别

    时期

    姓名

    在任时间

    历任校长

    四川大学

    卢铁城

    1998.12-2000.9

    四川大学

    谢和平

    2003.06-2017.12

    历任党组织领导

    四川大学

    杨泉明

    2004.07--2016.10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名

    四川大学校名

    四川大学校名中文标准字体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四川大学”,中文名简称“川大”;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的标准字体是AdobeHebrew-Bold字体。[9]

    校徽

    四川大学校徽

    四川大学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以锦绣红为标准色。双圆之间上方是邓小平同志校名题字“四川大学”、下方是学校英文名“SICHUANUNIVERSITY”(AdobeHebrew-Bold字体)。内圆正中是“凤钟楼”图像标志,该图像标志下方是“1896”字样,代表学校最初创建年份。

    凤钟楼图像标志是根据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作为百年老校象征的原川大、成都科大、华西医大古建筑意象与凤凰涅槃图腾创意而来。钟的两侧是一对相向高歌的凤凰。双凤之间形成“川U”两字,U表示“University”,与负形形成的“川”字一起意指“川大”。同时,“川”字三笔画像三条水脉,向上延伸,交汇一点,并形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其中下端是“Men”的缩写M。一对凤凰、三条水脉、“川U”之形,且人立其中,整体有机融构成钟的图像,同时又酷似一座蓄势向上、顶天立地的学术殿堂,既隐含川大海纳百川并最终两次强强合并、三水融一的发展历史及革新精神,又寓意由三所重点高校合并一体的新川大,百年涅槃,不断升华,旨在弘扬百年传统,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川大精神,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用钟声敲开学校百年树人、作育英才的新纪元。[8]

    精神文化

    校训

    四川大学校训

    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四川大学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总体概括。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首先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它反映了原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强合并”前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强合并”的现实。其次,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四川大学是生产和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再次,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四川大学学科较全,文、理、工、医、经、管、法、艺,各学科如众水相聚,相互激荡、相互融汇,从而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推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大学是各种文化思潮冲撞和对话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仅蕴含着多种精神之内涵,并且恰巧暗嵌“川大”二字。[10]

    校歌

    张澜等作词、佚名作曲

    岷山峨峨开天府,

    江水泱泱流今古。

    聚精会神生大禹,

    近揆文教远奋武。

    桓桓熊罴起西土,

    锵锵鸣凤叶东鲁。

    和神人,歌且舞,

    领袖群英吾与汝。

    1926年,张澜担任作为四川大学前身之一的国立成都大学校长一职。在掌校期间,张澜亲自对原《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校歌》歌词作了部分修改,形成了学校校歌。

    因张澜修订形成的这首原校歌歌词简短凝练、内涵丰富,立足岷峨天府,深及华夏文脉,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创新勃发的意识,旋律简洁优美、琅琅上口,不仅气势恢宏,而且境界非凡。其中的“江水泱泱”、“锵锵鸣凤”等意象切中四川大学海纳百川、锐意创新的并校改革实践,而“文教奋武”、“领袖群英”等抒怀则体现了四川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故确定该歌为今天四川大学的校歌。

    学校排名

    国内排名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四川大学2019年全国排名第14位、2018年全国排名第12位、2017年全国排名第11位、2016年全国排名第14位、2015年全国排名第15位、2014年全国排名第13位、2013年全国排名第13位、2012年全国排名第12位、2011年全国排名第12位、2010年全国排名第12位。

    2020年12月,位列2020年度中国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第9位,高校网络舆论影响力排行榜第10位,高校科研影响力排行榜第9位,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排行榜第6位。

    2020年12月21日,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文科实力排名发布,四川大学排名第11位。[21]

    2021年1月,2021中国内地大学ESI排名第12位。[25]

    2021年4月26日,“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正式发布,四川大学排名第14位。[26]

    国际排名

    QS世界大学排名组织公布了2020-2021QS世界大学排名,其中2020-2021年四川大学世界排名第531-540名。

    2020年11月25日,位居QS发布的2021亚洲大学排名榜单第87位。[19] 

    2020年10月22日,2021年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四川大学排名第406名。[20]

    2021年,位居2022QS世界大学排名榜第451位。[27]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151-200位。[28]

    2021年10月,位居2022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第354位。[33]

    2022年3月消息,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年度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中,四川大学排名第38位。[37]

    获得荣誉

    355次播放01:34

    谢和平院士领衔 川大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2021年4月22日,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其“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9月,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29]

    2021年9月26日,四川大学公布了2021年四川大学以立项数57项并列全国第二。在川大的57个立项中,年度项目34个(重点项目7个,一般项目27个),青年项目14个,西部项目9个。[32]

    2021年11月29日,教育部确定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名单,四川大学入选。[35]

    2022年8月9日,2021—2022年度中国大学官微百强发布,四川大学官微位列第10名。[67]

    参考资料

    [1] 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 学科名单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9-04]

    [2] 概况-四川大学研究生院 ·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引用日期2020-09-04]

    [3] 我校环境科学/生态学首次进入ESI前1%, 学科入选数为17个,并列全国高校第七 · 四川大学网[引用日期2020-09-27]

    [4] 历史沿革 · 四川大学官网[引用日期2020-09-27]

    [5] 四川大学档案馆 · 四川大学官网[引用日期2020-09-27]

    相关合集

    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列表

    26个词条6757阅读

    国立南京大学

    1902年创立的公立大学

    同济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暨南大学

    中央统战部直属公办重点高校

    查看更多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

    36个词条3.7w阅读

    北京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清华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211工程西南地区高校名单

    10个词条1423阅读

    重庆大学

    重庆市属公办重点大学

    西南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四川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四川 高校

    12个词条1357阅读

    四川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985工程高校名单

    39个词条6.5w阅读

    北京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清华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相关视频

    全部

    355次播放01:34

    谢和平院士领衔 川大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获得荣誉

    6371次播放01:03

    「一分钟大学」四川大学

    合集

    更多视频

    2个视频

  • 上一篇百科: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 下一篇百科:华北理工大学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