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省部共建高校)
天津中医药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天中”,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三方共建高校;入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医学人文素质教指委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成员单位;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0年,学校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22年,学校成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截至2022年11月根据官网数据显示,学校占地2600余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学校设有6个学科门类,以中医药为主体,医、理、文、管、工、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共计31个本科专业。拥有全日制本科生12101人,研究生4019人,留学生559人。全校(含附院)在编教职工3967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其中1人为兼聘),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教学大师奖获得者1人,拥有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有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2支、传承创新团队2支。[23]
天津中医药大学资料
  • 中文名:天津中医药大学
  • 校歌:《天津中医药大学校歌》
  • 别名:天中(TUTCM)
  • 创立时间:1958年
  • 机构类型:医学类
  • 历史沿革

    天津中医药大学

    1958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中医学院。原天津市中医学校并入,在王串场建立新校舍(原址改为中医研究班)。10月11日,天津中医学院正式建立,校址在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20号。学院隶属天津市领导。学院是由天津市西医学习中医班、中医进修班、天津市中医医院、天津中医学校合并建立的。设中医专业,大学本科,学制五年,招收高中毕业生。

    1962年,学院迁入河北区王串场真理道。

    1964年,根据河北省政府决定将原河北中医学院全部教师和图书资料并入天津中医学院。10月,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建成并开诊。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建成投入使用。

    1970年,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改为隶属天津市河北区卫生局领导,更名为“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医院”。天津中医学院迁至石家庄并入河北医学院,改称河北新医大学。

    1978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重建天津中医学院。

    197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设中医基础、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学、医史文献七个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中医医院划归中医学院,改为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81年2月,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院重新归属学院,定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时名为天津中医学院。

    2006年,经教育部和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

    2012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医院联合成立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学院。

    2014年4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首家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天津市属高校。7月,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市人民医院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2015年,根据《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学校成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6年8月1日,天津中医药大学双峰道校区正式清校移交。

    2017年9月,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18年,学校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畔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7月,学校成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成员。同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天津市政府三方共建高校。11月,学校获批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19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12月,学校被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共17家)。同年,学校成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6]

    2021年7月13日,滨海新区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署共建滨海新区中医医院第二周期合作协议暨合作补充协议。[14]

    2021年12月,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1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天津中医药大学新增应用统计学专业。[18]

    2022年2月9日,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6]

    2022年7月16日,吉林省政府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在天津联合签署《吉林省人民政府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促进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吉林省副省长韩福春、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树起、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等出席签约仪式。[22]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1月,全校(含附院)有在编教职工3967人。[23]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其中1人为兼聘),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有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创新团队2个。

    专职院士: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医大师:石学敏、阮士怡

    全国优秀教师:肖照岑(2001年)、范英昌(2004年)、张军平(2009年)

    全国名中医:张伯礼、黄文政、武连仲、陈宝贵等

    天津市教学名师:范英昌、马融、石学敏

    天津市优秀教师:沙明荣、韩景献、孙兰军、李新民、侯冬芬、尹新中、王秀莲、苗戎、郭义、王学岭、马琳、夏西薇、于虹、应森林、马融、张虹、宋俊生、张国霞、戚爱棣、王卫、庞晓丽、张丽萍、崔建明、刘金鹏、程燕

    教学团队

    类别

    团队名称

    带头人

    审批时间

    国家级教学团队

    针灸学教学团队

    石学敏

    2008年

    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医学人文素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张金钟

    2010年

    病理学教研室

    -

    2009年

    实验针灸学教学团队

    郭义

    2015年

    展开表格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学校设有研究生院、15个学院(部)、7所附属医院,设有6个学科门类,以中医药为主体,医、理、文、管、工、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共计31个本科专业。[7]

    组织机构

    类别

    名称

    教学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展开表格

    专业设置

    学院

    专业

    学制

    中医学院

    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医学(5+3一体化)

    中医学类(本硕连读)

    中医学(中医临床传承班)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24]

    人才培养

    质量工程

    截至2020年8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专业总和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品牌专业4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0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24]

    国家级特色专业: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医学

    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品牌专业: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中药学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实验中心、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心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型中药产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中药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天津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康复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医信息应用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推拿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精品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技能实训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中医学概论

    天津市级精品课程

    中医诊断学、温病学、实验针灸学、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学、中医各家学说、伤寒论选读、经络腧穴学、生理学、预防医学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8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截至2016年12月,学校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21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项目名称

    获奖类别

    实验针灸学新学科研究

    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

    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汇通融合、创新实践——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期间,天津中医药大学共荣获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全市市属院校中均名列第一。

    学科体系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拥有中药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和针灸推拿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天津市“十三五”重点学科,2个天津市一流学科,3个天津市顶尖学科,3个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药学A-,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B+;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前1%。[24]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药学A-,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B+。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中药学全国排名第二,中医学全国排名第四。

    学科目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博士专业学位点: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点: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汉语国际教育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医学

    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医史文献

    方剂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预防医学▲

    临床评价▲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医工程学

    康复医学

    中药学

    展开表格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中医学

    药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西医结合

    基础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

    中药学

    护理学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内科学

    中医妇科学

    针灸推拿学

    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外科学

    中医儿科学

    民族医学

    方剂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老年医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预防医学▲

    免疫学

    神经病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相关资料[23]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护理学、推拿学、中医神志病学、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中医心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肾病学等

    “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

    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所属一级学科

    学科带头人

    针灸推拿学

    中医学

    石学敏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张伯礼

    学科评估

    2017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学科评估结果为:

    序号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5

    中医学

    B+

    2

    1006

    中西医结合

    B+

    3

    1007

    药学

    C+

    4

    1008

    中药学

    A-

    5

    1011

    护理学

    C+

    展开表格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0年8月,学校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天津市卫生局重点研究室8个,直属研究院所2个。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

    国家级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中国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方剂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现代中药发现与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市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中药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中药化学与分析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病理实验室、医用化学传感器实验室、呼吸功能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中药毒理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针刺量效关系实验室、认知和运动分析实验室、肾脏组织生物学实验室、推拿手法生物效应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针刺效应重点研究室、方剂配伍重点研究室

    学校直属研究院所: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医学工程研究所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2004-2008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项目85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4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3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4项。主持各级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1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项。在研项目54项,结题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4项;面上项目45项;青年基金11项;国际合作会议基金1项;科学部主任专项基金1项。[23]

    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

    时间

    获奖类别

    血沉曲线检测分析方法及仪器研制

    1999

    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2002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200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

    2005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展开表格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本部有北院、南院、东院校区三个图书馆,馆藏图书总数100.1万册,生均图书87册。古籍2.7万余册,出版年代15-19世纪,包括元、明、清各代的木刻、铜活字、木活字、刻石拓片、手抄本及未曾刻印的稿本,装祯形式多为线装。其中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明刻本文献通考》和《文苑英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学术期刊

    截至2017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天津中医药大学期刊编辑部编辑出版《天津中医药》、《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种期刊。

    《天津中医药》

    学术期刊

    《天津中医药》由天津市卫生局主管,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学会、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连续5次获得天津市一级期刊,2次评为天津市优秀期刊,2004年8月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7年5月获“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于2012年进入天津市卫生局职称评审核心期刊。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82年9月,是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性期刊,为天津市教委职称评审认定的核心期刊。学报被美国《化学文摘》(CA)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光盘版)等多家中国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及数据库收录。[2]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针灸和草药》)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针灸和草药》)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中医药大学主办。2019年11月,在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共有30本刊物荣获高起点新刊类项目资助,学校主办新刊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针灸和草药》)获此殊荣,是中医药院校科技类期刊中唯一一项。

    学术交流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为68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学历生近5300名,特色短期研修培训项目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中医药人才近7000人。2015年,学校来华留学生总数2496名,来自68个国家,其中本科生644名,硕士112名,博士46名,进修生1344名(含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23]

    学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1992年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院牌,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单位。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教育部和外交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建设单位”、世界中联“一带一路”中医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天津)。学校是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唯一的中医药院校。学校于2008年成立全球首家中医孔子课堂——日本神户东洋医疗学院孔子课堂。2016年学校成功申报第一个海外中医孔子学院孔子总部与学校合作的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签约完毕。学校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院校、医院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举办临床药学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荣获“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奖”最佳国际合作项目提名,两校国际教育合作被列为中英两国卫生领域的国家战略合作之一。

    获得荣誉

    2020年,中国内地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综合指数,排名141位。[9]

    2020年5月,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武连书2020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排名第292位。

    2021年1月21日,位列2021中国内地大学ESI排名第247位。[11]

    2021年2月,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12]

    2021年10月22日,2021年“百胜杯”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大学生竞赛天津分站赛在天津师范大学举办。天津中医药大学获得季军。[15]

    2022年2月14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7]

    2022年5月,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授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团委天津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5]

    2022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名单。[26]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

    学校校标以“植物绿叶”和“中医针灸”为基本元素,构成“中”字变化与胚胎、太极图形融合的创意图形,象征生命之太极,医药之本源,蕴含中国传统医药哲学思想和崇尚自然、关爱生命的职业精神。

    学校校徽为圆形,外环由书法家范曾手书体“天津中医药大学”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组成,中间是以象征中医药国际化的地球仪为背景的校标,校标下方有“1958”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

    精神文化

    校训

    进德修业,继承创新

    进德:就有为医学献身的职业操守,有良好的医德,有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修业:就是要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医药学的知识更新很快,好的经验也会不断涌现,要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和经验,给患者最好的服务。

    继承:“师承”是学好中医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中医精粹需要通过继承传统才能发扬光大。

    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总结,更新技术了手段,促进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进步。[2]

    参考资料

    [1] 历史沿革 · 天津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20-08-02]

    [2] 科学研究 · 天津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9-12-28]

    [3] 合作交流 · 天津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9-12-28]

    [4] 现任领导 · 天津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20-08-02]

    [5] 知名校友 · 天津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9-12-28]

    相关合集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97个词条1.1w阅读

    北京交通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天津市的高等本科院校

    25个词条8842阅读

    天津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南开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省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中国本科层次的中医药大学

    25个词条8347阅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省部共建高校

    上海中医药大学

    教育部、上海市共建本科院校

    查看更多

    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

    93个词条3.2w阅读

    北京交通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 上一篇百科:俄克拉荷马大学
  • 下一篇百科:山东中医药大学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