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人物 >李健章
李健章

李健章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李健章,1912年出生,1998年去世,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笔名晦之,安徽合肥人,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国文教师。出版专著有《<袁宏道集笺校>志疑·袁中郎行状笺正·炳烛集》、《居蜀集·东西集》等。
李健章资料
  • 别名:晦之
  • 出生日期:1912年
  • 去世日期:1998年
  • 国籍:中国
  • 性别:男
  • 人物简介

    李健章,1941年应聘回武汉大学(战时在四川乐山),任中文系助教。武大复员珞珈山后去安徽大学一年,任中文系讲师。1947年复回武大执教,任中文系讲师,50年代晋升为副教授,“文革”后升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多年。主教古典文学课程,先后教过“先秦两汉文学史”及“明清文学史”等课程。其讲课带浓厚的皖音,其讲义文辞朴质兼具文采,惜未梓行。先生擅古文辞,曾崇仰乡贤姚姬传,学桐城文,武大“六一”惨案纪念亭碑文即先生手撰,颇得古文家法。文革期间曾写过《评水浒》。晚年研究明代公安派,有《<袁宏道集笺校>志疑》及《袁中郎行状笺证》等著作行世。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顾问。出版专著有《<袁宏道集笺校>志疑·袁中郎行状笺正·炳烛集》、《居蜀集·东西集》等。《<袁宏道集笺校>志疑·袁中郎行状笺正·炳烛集》一书,对于《袁宏道集笺校》中的某些疏于考证之处以及有关典故等,进行了细致翔实的订正考辨,功力深厚,有益学林。《居蜀集·东西集》为其诗词合集。他还发表论文有《关于<长恨歌>的评价问题》等多篇。

    轶事

    1939年8月

    乐山的武汉大学受到轰炸,发生了一件关于李健章先生的趣事:轰炸时,李健章正好路过洙泗塘。李见弹如雨下,慌忙跳入塘中避难。结果弄得满身污泥,狼狈不堪。爬起来后,李赶忙到附近一位殷姓同学家求助。殷不在家,殷同学大姐让李洗脸更衣。但因家中都是妇儒,哪找得出合身衣报。殷大姐毕业于武昌艺专,忽想起家中有一件外出写生用的白色画服,于是拿出让李穿上。这画服虽宽大,但总算能蔽体。李健章穿上画服。四处奔走,探视劫后师友,见者无不惊诧,李为何如此打扮李不久去殷家还画服,与殷大姐多次交往晤谈,结果两人竟成了夫妻。

    1990年

    一位武大当年同学为李健章教授所著《观我生诗集》作序时,文末还附有《临江仙》一,记录这段动乱岁月的佳话:“洙泗塘中泥混水,捏成两姓姻缘。荷花莲叶共田田,低眉菩萨坐,合掌护双鸳。桂馥兰芬欣积庆,更夸画美词妍。好风凉月羡神仙,痴迷山水癖,沉醉读书天。”(《方成:在乐山读“武大”的日子》)

    父子两代学者

    李健章:著名文学史专家。曾任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

    李维武:著名哲学教授。

    “舟中望见珞珈山,碧瓦飞出书间。曾是少时弦诵地,而今老大复征还。”——李健章《望见珞珈山》。

    李健章总能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诗中,并以朴实淡雅的语言,寥寥几笔就将复杂的感受勾勒出来。

    抗日战争时期的乐山,生活十分艰苦。当时学校每天只能给流亡师生提供三碗稀饭的伙食,但即便是这样,李健章还是坚持白天认真上课,晚上挑灯夜读。他在《食粥·诗五首》中写道:

    御倭事方蹙,学校缺钱谷。米少难为炊,一日三餐粥。

    抗战胜利后,武大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珞珈山。1947年,国民党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六一”惨案。目睹反动派的残暴行径,李健章义愤填膺。学校决定修建“六一”纪念亭,立碑纪念死难烈士。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珞珈山,撰写碑文意味着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但他还是挺身而出,愤然撰写了六一纪念碑碑文和“死难三生传”。他的儿子李维武教授回忆说:“父亲的坦诚和刚直不阿深深感染了我,他‘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成了我执教多年一直铭记于心的教诲。”

    历史似乎总是在变化中重演。当年李健章痛别珞珈八年,三十年后的文革时期,儿子李维武也被迫无奈地离开珞珈山,到天门插队。

    下乡的日子一天天逼近,父亲精选了一大箱书交给李维武,说:“把这些书带上,有空就看看吧。”出发那一天,李维武身上只带了三件行李:小垫被、单盖被和一箱子书。大概父子俩都没有想到,就是这箱书改变了李维武后来的人生道路。

    知青的生活单调乏味,李维武白天在田里辛苦劳作,晚上就在油灯下与书相伴。一次看书时,他忽然闻到一股焦臭味,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只想着把字看清楚,渐渐地往煤油灯边上靠,直至头发被烧焦了。

    李维武教授翻着当年父亲送给他的书,动情地说:“我真的很感激我的父亲,是他让我有了前进的力量。”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年过古稀的李健章健康状况一日不如一日,他还是坚持学术研究。为了查阅资料,他不辞劳苦登上樱顶去老图书馆。108级的阶梯,身患腿疾的老先生抬不起脚爬上去,只好拄着拐仗沿着樱园食堂的缓坡踯躅而上。老人没走几步,就不得不停下来歇歇,到达老图书馆已经是筋疲力尽了。

    薪尽灯传,如今老先生也已驾鹤西去,而昔日在田间迷惘的青年李维武,也成为他父亲为之奋斗终生的武大的一名博导。在父亲自甘淡泊、刻苦自学精神的鞭策和鼓励下,李维武在哲学领域中开辟出了一片天空。

    部分论文目录

    关于《长恨歌》的评价问题 《武汉大学学报》 1959年第10期

    公安派的创作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综释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1980年第2 期

    三袁诗歌初探 《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袁宏道《解脱集》中的诗 《晚明文学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华中师大出版社,1987

    补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则——《海蠡编》非袁士瑜所著考 《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试析袁宏道的审美观及其游记艺术美 《武汉大学学报》 1990年第 2期

    韩愈“以文为诗”辨

    简说唐诗和宋诗

    试谈继承古典散文传统

    古典诗歌与形象思维

    苏轼杂记文的创作艺术

  • 上一篇百科:程千帆
  • 下一篇百科:白以龙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