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机构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省属公办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3]学校前身为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建校于1956年,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3]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仙葫、明秀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10.99亩。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14所附属医院,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校办制药厂,1所独立学院。专任教师1069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有本科专业27个。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3]
广西中医药大学资料
  • 中文名:广西中医药大学
  • 校训:弘毅自强,传承创新
  • 别名:桂中医
  • 创立时间:1956年
  • 机构类别:公立大学
  • 历史沿革

    广西中医专科学校

    1934年3月,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成立,中央国医馆理事刘惠宁被任命为所长;同年10月,广西省立梧州广西中医药大学

    区医药研究所成立,中央国医馆第二届理事廖寿銮被任命为所长。

    1936年冬,桂林区医药研究所成立,广东中医专业学校毕业的韦来庠被任命为所长。

    1945年成立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

    1942年,创立了广西省立中医院和药物种植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1945年9月,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改组成立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原所长韦来庠被省政府任命为校长兼附属中医医院院长,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公立中医学校,是广西近代中医教育的一大进步。

    1956年,学校恢复办学,南宁中医学校、梧州中医学校相继建校,次年2月两校合并为广西中医学校。

    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

    广西中医学院

    1964年,恢复本科教育,学校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

    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组成新的广西中医学院。

    197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1978年,学校开始开展研究生教育,是广西最早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获得教育部授权开办研究生教育的中医药院校之一。

    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起,学校先后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3年,学校在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成为广西第一所获得“优秀”等级的高校。

    2009年,学校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同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3年9月,搬迁到仙葫校区。

    201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联合举办护理学本科教育;2015年12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协议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年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2018年5月,学校获批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医博士获批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西中医药大学获得“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7月26日,入选2020年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10月26日,广西中医药大学入选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5]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校园图片集锦

    截至2022年7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本科专业27个,高职专业(方向)13个。

    学校院部专业一览表

    序号

    院部名称

    专业设置

    1

    基础医学院

    中医养生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儿科学

    2

    药学院

    中药学、药学、临床药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营养卫生

    3

    骨伤学院(骨伤研究所)

    中医骨伤科

    4

    针灸推拿学院(针灸研究所)

    针灸推拿学

    展开表格

    学科体系

    据2022年7月官网显示,广西中医药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专科4个;有广西一流学科(含培育)3个,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1个;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含培育)55个[3]

    重点学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省部级重点(含培育)学科目录

    类别

    级别

    学科名称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4个)

    省部级

    中医内科学

    省部级

    中药学

    省部级

    壮医学

    省部级

    中西医结合临床

    展开表格

    重点专业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

    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中医肾病科、中医内分泌科、中医脑病科、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中医妇产科、中医眼科、中医肝病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推拿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肺病科、中西医结合乳腺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科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硕士学位授予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中医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3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医学社会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临床、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急诊医学、护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中药学、民族药学(名单不全)

    师资队伍

    广西中医药大学

    据2022年7月官网显示,广西中医药大学有专任教师1069人,外聘教师8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6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74人,有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685人。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4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广西终身教授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1人、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2人,广西特聘专家3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2人、广西“桂派中医大师”15人、广西名老中医24人、广西名中医9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庾石山[3]

    国医大师:韦贵康

    全国名中医:陈慧侬、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刘燕平

    全国优秀教师:刘燕平、谢金鲜、班秀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刘永宏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蒋才武

    广西特聘专家:邓鑫、林江

    广西八桂学者:刘永宏

    广西“八桂名师”:韦贵康、刘燕平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刘燕平)、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唐农)、壮医药教学团队(林辰)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人才培养

    质量工程

    据2022年7月官网显示,广西中医药大学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优质特色专业(群)9个、省级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中医学、护理学、中药学、临床医学[4]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中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中药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学)、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学)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壮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康复治疗学等

    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西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中医诊断学、壮医药学概论、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学、中国医药史、药物分析学、壮医药线点灸学、中医骨伤科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药商品学

    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中医中药基础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医院校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指导、壮医经疗法、老年护理学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中药理论与现代技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学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文化引领,突出特色,创新民族地区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壮医药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

    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姓名

    成果等次

    1

    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三进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甘昕艳、王碧艳、凌泽农、黄金春、高翔、兰天莹、涂斯婧、陈中全、甄翠明、邓雪莲、罗俊、余兰、秦川、朱寿华、陈荷、韦俞伽

    一等

    2

    “厚实基础、提升技能、强化人文、融汇中西”中西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莫雪妮、唐农、杨益宝、杨仕权、唐梅文、王春玲、唐友明、陈真珍、丁昉、罗婕、韦维

    一等

    3

    以构筑临床能力为目标创新《中医诊断学》三位一体多元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祝美珍、贾微、张煜、黄娜、李甜、唐亚平、范蓉、马艳君、郑春成、李鸿玲、伟刚林、陈真珍、肖苗

    一等

    4

    “三重双强一化”信息技术与中医临床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钟远鸣、区锏、徐张杰、杜娟娇、金勇、凌泽农、林勇、黄中、涂斯婧、唐梅文、古联、王清坚、吴优

    一等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资料。

    资料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

    自然科学奖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员

    奖励等级

    1

    壮药药材学创建与质量标准研究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澳门大学

    朱华、韦松基、钟世安、萧建波、傅鹏、张淼、苏健、王孝勋

    二等奖

    2

    北部湾海洋新奇化合物的快速识别、精准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西科学院

    易湘茜、高程海、刘永宏、漆淑华、王俊锋、徐新亚、陈显强

    三等奖

    科技进步奖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资料。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学校以中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据2022年7月官网显示,学校新增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零”的突破;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是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最大的创新共享平台之一。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广西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校级国际联合实验室。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高校-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平台1个,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高端智库2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中(壮)药化学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瑞康临床医学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神经行为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效筛选研究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药提取纯化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生药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肝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脑病免疫生化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消化内镜与病理实验室、骨伤生物力学实验室

    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基础研究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药学中心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医临床研究实验室

    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6]

    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中药药效筛选研究中心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7个):壮医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一附院肝病科、“广西特色中药民族药基础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名单不全)[6]

    科研成就

    2017年至2019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6项,省部级项目178项,厅局级项目633项。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6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出版科技专著62部,发表科技论文352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7篇;获国家专利授权6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

    2019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郝小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依托单位为国家葡萄膜炎中医诊疗协作组组长单位,继承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发挥中医药在免疫性疾病治疗和视功能康复方面优势,针对高致盲率免疫性眼病葡萄膜炎,在理论创新、诊疗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创建了葡萄膜炎“理法方药”完整体系,推动了中医药理论原始创新,提高了临床疗效。

    2020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三完成单位、学校邓家刚教授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申报的《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以寒热药性为突破口,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和认知规律,提出整体药性观,创立本原药性和效应药性两个新概念,发现了药性表征规律,拓展了药性应用新领域,重塑寒热药性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策略中的关键地位。[4]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由仙葫校区图书馆和明秀校区图书馆组成。截至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纸质图书122.5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3600多种19万册,电子图书350多万册,古籍线装文献近万册,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顾医、理、工、管等多学科的馆藏体系。电子资源20个种类,其中中外文数据库22个,电子图书2个,考试学习资源2个;另有免费试用数据库14个。覆盖了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教学素材、中医古籍、认证考试、医药知识、文献服务、学术视频、统一检索等多种类型。[5]

    学术期刊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是广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省级医药科技学术期刊,开设栏目有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研究、医学检验、名医经验、护理园地、教学研究与管理、针灸推拿、医史文献等。

    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

    《广西中医药》

    《广西中医药》杂志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77年,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医疗为主,侧重临床,兼顾学术理论。开辟有临床研究、临床报道、手法医学、针灸经络、学术理论、民族医药、经验总结、八桂名医精方、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及验方集锦等栏目。

    《广西中医药》曾先后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报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和广西第六届优秀报刊、广西第七届优秀报刊等称号,被12种重要数据库和文摘收录。

    学术交流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69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95项。201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联合举办护理学本科教育。主办、承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和国际扶阳论坛等已经举办多届。

    学校1976年开始培养留学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成立了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中—加斑马鱼中药筛选联合实验室、中—澳传统药物现代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地区)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教育新格局。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25个国家或地区的94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加强文化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重要作用。[6]

    知名校友

    韦贵康:国骨伤名师、国医大师

    黄岑汉:广西科学院党组书记

    庾石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韦进:南宁市第四医院副院长

    罗世兴:北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

    梁超明:鹿寨县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

    王许飞: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

    张华:广西万通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公布了截至2019年底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包括广西中医药大学。[1]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校训

    弘毅自强,传承创新

    “弘毅”——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弘毅自强”鲜明地强调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更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践行,自尊自重,自立自强。

    “传承创新”——语出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一表述充分说明要全面提高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对文化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及时代使命感。“传承创新”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尤为必要,其具体的要求,就是传授、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文化以及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自信。

    校歌

    《弘毅曲》

    作者:唐农

    大哉中医,源远流长,

    我们走在求索的路上。

    悠悠古风,拂煦胸膛。

    浩浩岐黄,灿若星汉

    今天我们博采新求,

    明天立心天地续写新章。

    啊!看吧,青山为我们祈愿!

    听吧,邕江为我们放唱!

    为继往圣的绝学,

    为助完美的健康,

    为应时代的呼唤,

    我们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歌词注释

    整首歌词仅近百字,但用典出处达八处之多,蕴义厚重,且通俗明了,易记易诵。

    词中“大哉中医”语出《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医乃医道,亦属圣人之道,故取之,使整个歌词整体风格更趋一致。

    词中“我们走在求索的路上”,乃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词中“岐黄”狭义指《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和“岐伯”,广义指中医药文化的先圣们及其经论。

    词中“博采勤求”语出《伤寒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此处“博采”可以理解为除传统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外,还包括现代医学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词中“为往圣继绝学”语出中国哲学思想界著名的“横渠四句”,即宋儒张载(字横渠)所言“为天地立新,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感其浩然正气而取焉;“往圣”既指古代圣贤,再此亦可与前文“岐黄”呼应,特指中医药文化的先圣们;词中的“绝学”指中国夏商周三代以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接续,继承,复兴,发扬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亦即努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此提法可以在相关权威学术资料中找到出处。兄弟院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其《杏林学子训词》中亦有:“大道泱泱,福泽四方,克绍弘扬,绝学乃昌。”故知“绝学”一词在中医院校所用不孤也。

    词中“为助完美的健康”,乃出自国家《医学生誓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完美之健康当指身与心两方面俱全的完善状态。

    词中“为应时代的呼唤”乃谓尚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勿固步自封耳。

    词中“任重道远,弘毅自强”,鲜明地道出了歌曲的主题,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医为仁术,故任重道远唱出了中医院校的学生终身奉行以仁为己任的心声,这亦与时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

    形象标识

    校徽

    一、文字内容:

    校徽

    上方是中文“广西中医药大学”字体是由中国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为学校提字。

    下方是英文“GUANG 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英文翻译。

    二、图示意义:

    三个艺术变形的字母“P”,是“脉搏”(英文译作“Pulse”)的变形。“脉搏”是一个基本的生命体征。古老的中医学运用“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神奇理论,创造出独步医林的脉诊方法,由表知里,见微知著,能够从脉动的细微差别中揭示出生命的奥秘。三个“P”既像一只中医号脉之手,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脉搏,广西中医药大学发展的脉搏,生生不息,跳动不已;又如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猎猎,高高飘扬,指引着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进的方向,召唤着千万名中医药学人奋然前行。

    参考资料

    [1] 105所高校通过认证!教育部公布一份重磅名单 · 环球网[引用日期2020-06-27]

    [2] 现任领导 · 广西中西药大学[引用日期2020-07-30]

    [3] 学校简介 · 广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22-11-02]

    [4] 广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处 · 广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20-08-02]

    [5] 官宣!2020年审核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公布 · 今日头条 科学网[引用日期2021-11-14]

    相关合集

    中国广西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4个词条737阅读

    广西民族大学

    省部共建本科高校

    广西师范大学

    省部共建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省属公办本科大学

    查看更多

    中国本科层次的中医药大学

    25个词条8346阅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双一流”建设高校

    上海中医药大学

    教育部、上海市共建本科院校

    查看更多

  • 上一篇百科: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 下一篇百科:中国银行业协会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