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自然 >双季稻
双季稻

双季稻

(种植和收获两季的稻作制度)
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按其栽培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双季连作稻、间作稻和混作稻等。2020年7月,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11月2日,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早稻加晚稻实现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2021年10月26日,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试验示范点晚稻测产结果显示,该试验示范点晚稻平均亩产660.36公斤,加上5月测产的早稻平均亩产926.5公斤,双季亩产达1586.86公斤。
双季稻资料
  • 中文名:双季稻
  • 分布区域:世界各地大多数地方
  • 物种简介

    双季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最早见于公元前3世纪的《山海经》的记载。一般认为,古籍中常提到的“两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间作稻和连作稻等,反映了中国稻作缺席制度的多样性。双季稻的出现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增加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双季稻,就是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五月中下旬开始插种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然后紧跟着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苗,要赶在农历立秋前插种完毕,到11月时收割晚稻,赶在降霜前完成收割。单季稻在每年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插秧,十月中下旬开始收割。单季稻每亩产量要比双季稻的一季高,但总量比双季稻低好多。

    突破

    2016年11月19日中午,在广东省梅州兴宁市龙田镇环陂村,“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测产验收组测产后宣布:该项目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项目实验获得成功,并创造了水稻亩产量新的世界纪录。

    测产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说,广东气候特点是高温高热多雨,水稻极易有病虫害,要实现增产并不容易,尤其今年梅州地区晚造天气灾害明显,台风“海马”带来的风雨影响很严重。该项目华南双季稻两季产量相当于以前的三季,是重大突破。

    袁隆平在现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是超级稻的第五代技术,此次项目成功,代表着中国水稻产量创下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而且本次不仅产量有突破,这个品种的大米质量可以与日本的越光米媲美。

    这次验收的项目是袁隆平科研团队培育的超级稻在全国38个百亩示范片中唯一一个双季稻科研攻关项目。

    华南双季稻3000斤技术攻关项目自2015年启动,由广东省农业厅组织,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为技术支撑单位。广东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陆国煌说,该项目采取“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技术+钵苗机插秧+机械化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好气灌溉,全程机械化,绿色统防统治病虫害。双季稻

    2019年11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主持承担的“十三五”国家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湖南双季稻周年绿色优质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有了新进展:项目技术体系集成的生物和物理等非化学防治技术,不仅能大幅降低化学农药用量,还通过结合水稻优质丰产、全程机械化等栽培技术,实现了水稻安全、优质、丰产和高效的全程绿色生产。双季稻合计均亩产1365公斤,创下了我国双季稻产量新高。

    中心副主任张玉烛介绍,团队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建立了万亩超级稻工程化示范区。其中,双季超级稻模式示范面积2500亩,早稻种植的是高产品种株两优819株两优173;晚稻则选用了高产国标二级优质稻品种Y两优911

    据悉,在2019年7月和11月湖南省农学会组织得早、晚稻现场测产验收中,早稻均亩产591.7公斤,晚稻均亩产773.3公斤,两季稻合计均亩产1365公斤,创造了我国双季稻产量新高。

    2020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早稻加晚稻实现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1]

    2021年10月26日,随着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稻测产结果公布:亩产1586.86公斤!自此海南实现了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创造当地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2]

    主要价值

    双季稻的出现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增加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亩产1530.76公斤!湖南衡南基地冲击双季稻亩产纪录成功 - 国内 - 新京报网 · 新京报网[引用日期2020-11-02]

    [2] 亩产1586.86公斤!海南三亚双季稻亩产突破超3000斤目标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10-27]

  • 上一篇百科:彭泽鲫
  • 下一篇百科:单季稻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