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观沧海
观沧海

观沧海

(东汉曹操所著四言乐府诗)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1]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1]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1]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1]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1]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1]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何:多么。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竦峙:耸立。竦,通耸,高。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星汉:银河,天河。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幸,庆幸。甚,极点。至,非常。[5]
观沧海资料

相关视频

全部

6万次播放05:44

初一语文重点古诗解析1:观沧海

作品赏析

4662次播放01:50

《观沧海》历史背景介绍,朗诵的声音波澜起伏

创作背景

译文

逐句全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1]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1]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1]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1]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1]

注释

1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

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

沧:通“苍”,青绿色。

4

海:渤海。

5

何:多么。

6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7

竦峙:耸立。竦,通耸,高。

8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

日月:太阳和月亮。

11

若:如同,好像是。

12

星汉:银河,天河。

13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幸,庆幸。甚,极点。至,非常。[5]

摘要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2]

作品赏析

6万次播放05:44

初一语文重点古诗解析1:观沧海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后面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3]

创作背景

4662次播放01:50

《观沧海》历史背景介绍,朗诵的声音波澜起伏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4][1]

作品评价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东临碣石,见沧海之广,日月出入其中。”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日月’四句,转就日月星汉,凭空想象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自写也。” 

清·沈德潜《古诗源》:“有吞吐宇宙气象。”[6]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少时曾参与镇压黄巾军。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定都邺城。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取汉中。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曹操病死于洛阳,谥号为武。其子曹丕称帝,追赠武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高陵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东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鲁迅称赞“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观沧海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

[2] 周丽霞 . 《观沧海》 : 中华文化大博览丛书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M] ,2018 . 145 .

[3] 张新国 . 《观沧海》 . 北京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04 . 63 .

[4] 董诗兵 . 《观沧海》 . 长春市 :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2-01 . 18 .

[5] 董贵山主编 . 文言文教材全解(初中版) . 长春 :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10 . 12-13 .

  • 上一篇百科:天街
  • 下一篇百科:月下独酌四首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