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地点 >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

(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江汉平原,位于汉地中部“千湖之省”湖北省中南部,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得名。江汉平原位于两湖盆地西部和中部,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平均海拔只有27米左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江汉平原西起宜昌枝江,东迄中国中部最大城市武汉,北抵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介于北纬29°26′~31°37′,东经111°14′~114°36′之间,面积4.6万余平方公里。平原主属扬子准地台江汉断拗,地势低平,除边缘分布有海拔约50m的平缓岗地和百余米的低丘外,海拔均在35m以下。地表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属细砂、粉砂及粘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100~1300mm,其中4~7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 。区域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约有300多个。平原人口大多属于湖广民系,操西南官话成渝片,西南官话湖广片。
江汉平原资料
  • 外文名:Jianghan Plain
  • 地理位置:两湖盆地的西部和中部
  • 中文名:江汉平原
  • 面积:46000 km²
  • 位置境域

    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汉江中下游,湖北省的中南部,西起宜昌枝江,东迄武汉,北邻南阳盆地,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荆州市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8个县市区,仙桃潜江、天门等3个省直管市,并辐射周边武汉、孝感荆门宜昌襄阳5个地级市蔡甸区汉川市,应城市,沙洋县京山市钟祥市枝江市宜城市等部分地区。江汉平原因其地跨长江和汉江而得名,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势地貌

    2.5万次播放01:05

    这可能是江汉平原最壮美的景象

    平原是两湖盆地的主要部分,盆地一般都是四周丘陵加中部平原,松辽盆地就是。

    此平原主属扬子准地台江汉断拗,地势低平,除边缘分布有海拔约50米的平缓岗地和百余米的低丘外,海拔均在35米以下。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东南降至5米以下,汉口仅3米。

    平原内湖泊星罗,水网交织,垸堤纵横。地表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属细砂、粉砂及粘土,第三纪红层仅于平原边缘地区出露。长江、汉江和东荆河沿岸地势较高,一般在8~38米。地貌上可分为两部分:

    ①处于河床与人工堤防之间的堤外滩地,现代冲积作用旺盛,地势较高,大部分在30米以上,土壤多为砂壤质。

    ②大堤以内的堤内平原,一般较堤外滩地低3~6米,向内侧微倾,土壤多为厚层粉砂壤土。江河之间相对低下,形成长形凹地,主要有汉北河与汉江间的天门河汈汊湖凹地;汉江与东荆河间的通顺河排湖凹地;东荆河与长江间的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凹地;长江右岸的松滋河王家大湖凹地等。凹地的地面高程多在25~28米,地表组成物质主要为粘土,地下水位一般离地表0.5~1.0米,甚有不及0.5米者,每遇大雨,易成涝渍。

    江汉平原有大小湖泊约300多个,重要的有洪湖、汊湖、长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泊一般底平水浅,是淡水养殖业的基地;又能调蓄江河水量,减轻平原旱涝灾害。

    气候

    江汉平原图集

    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值 约460~480千焦耳/平方厘米。无霜期约240~260天,10℃以上持续期约230~240天,活动积温5100~5300℃。平原各地利于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栽种。年均降水量1100~1300毫米,气温较高的4~9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70%。

    汉江谷地为冷空气南下的重要通道,江汉平原首当其冲,春、秋季节常发生低湿阴雨,使旱稻烂秧机率及二季晚稻空壳率较高;若遇梅雨过长、暴雨多的年份,初夏易遭洪涝;盛夏常为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秋季又多晴朗天气,故伏、秋干旱频次较多。

    水文

    江汉平原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广大。据统计,水域面积占其总面积的18%,其中湖泊面积达1605.4平方公里。整个江汉平原平均年径流深320一750mm,水资源极为丰富。

    历史文化

    原始文化

    江汉平原

    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原始人类活动。在京山五三农场和荆州城东北约五公里的鸡公山等地都发现有原始人类居住栖息的遗址。此外,在京山、钟祥、荆州等地的全新世灰黑色土层中也有较多的打制石器出土,表明当时的人类在江汉平原的活动已经相当频繁。

    当社会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以后,江汉平原的原始文化更为发达和繁荣。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三大原始文化构成了该地区原始文化的主体。这三大原始文化在江汉平原地区都留下了丰富的人类活动遗存,其中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首先发现并定名的地点及中心范围都在江汉平原,大溪文化虽然最早发现于今重庆市巫山县的大溪遗址,但在江汉平原地区也有较大范围的分布。

    对于江汉平原原始文化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原始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遗 存的认识而实现的。在这些遗存中,既有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迹,也有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遗物。遗迹不仅有荆州鸡公山、太湖砖瓦厂和京山五三农场等旧石器时代遗址,也天门市石家河遗址、仙桃沙湖,松滋桂花树,钟祥六合,石首走马岭,京山屈家岭、油子岭,,荆州阴湘城,公安王家岗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主要是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石器、陶器、玉器等。

    本展览的展品,包括遗迹模型,都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江汉平原史前时代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产及生活状况。

    位于湖北中心位置的江汉平原气候条件良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很久远的古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创造了发达的文化和文明,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南方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原始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1]

    1.1万次播放03:30

    地缘看历史:先秦时期的诸侯国“楚国”,在江汉平原发展的优势

    近代历史

    江汉平原

    粮食与棉布是明清时期进入长途流通的两种主要农产品。据吴承明的研究,明清时期这两种物品在市场上均有增长,特别是在清代。清中期每年约有3600万石稻谷进入长途流通领域,除600万石漕粮外,有3000万石是商品粮,这是晚明进入长途流通的三倍。其中长江三角洲是最重要的粮食输入区.第二项最重要的商品是棉布,全部商品布的15%或每年4500万匹进入长途流通市场。按照舒尔的逻辑,作为既产米 又产棉布的地区,江汉平原应该对这一不断扩大的市场有更积极的反应,提高产量出口更多的稻米与棉布。但如吴所示,在18世纪中期,只有湖北北部(包括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有些许小麦进入长途贸易;而江汉棉布只是长途贸易中的极小部分(比例不详),90%棉布由江南提供。实际上,江汉平原清前期以后就很少出口米粮,而它所生产的棉布也主要是为本地消费(特别是农家自身消费)。下面将看到,在多数情况下,是否卷入市场与多种因素有关。

    外地移民移居江汉平原主要是因为那儿有大量可垦的荒地。多数新到者是战争难民或灾民,及从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来的人,他们移人的主要目的是为生存。他们当然希望在此新地方寻找到更好的生活。但因当地的水利条件,他们不得不适应环境的不断变迁。他们垦荒意在获取生存之资,而不在追逐市场利润。有的小农虽也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而卷入市场,但其行为严重受制于当地的环境条件。

    风俗习惯

    1.吃黄鳝,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仙桃市被誉为中国黄鳝之都,黄鳝养殖面积已达12万亩,养鳝网箱240万口,产量达5万吨,占全国养殖总产量的21%,年产值超过15亿元,亩均效益达5000元到8000元。其黄鳝远销全国各地,“沔阳”、“先锋”等品牌还外销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黄鳝养殖技术成熟,养殖规范标准完善,形成了成熟的养殖技术,对黄鳝养殖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出口备案基地,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基本完整,经济效益良好。

    2.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菜煮鸡蛋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就在城形成了风俗。以后逐渐传开,在江汉平原一带也盛行起来了。

    3.吃蒸菜,天门是全国首个、湖北省唯一的“中国蒸菜之乡”,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又素称“鱼米之乡”,这里物产丰富,特产众多,美食文化极富特色。黄潭米粉蒋场香干、岳口芋环、张港火烧粑、五彩义河、桶炉锅奎、天门花糕、皇尝饼、橘瓣鱼丸、炮蒸鳝鱼、天门九蒸、元春鱼、钟惺鳅、蟹黄鱼翅、袭美火锅、龟肉汤、清炖鱼等一百多种传统小吃和名菜,均受到人们的追捧。

    民歌

    江汉平原民歌支区:该区除了楚文化发源地南阳盆地以外主要包括湖北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此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普遍使用西南官话。古文化遗产比较丰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天沔花鼓戏三棒鼓民间故事沔阳民歌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著名的《洪湖水浪打浪》,歌曲的音乐是从天沔花鼓戏和仙桃、天门、潜江一带的民间音乐中,汲取最富于生命力的乐汇创作而成的,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江汉平原的歌曲《襄河谣》和沔阳小曲《月望郎》成为其主要的音乐素材。

    经济概况

    洪湖风光

    江汉平原物产丰盛,“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江汉鱼米乡”。是他的真实写照。江汉平原是中国少有的稻,麦,粟,棉,麻,油,糖,鱼,菜都能大量出产的地区。主要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水稻产量高,为当地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江汉平原,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2%,水田约占48%。旱地集中分布于堤内平原,堤内平原的棉田占耕地面积的40~60%,个别地区高达80%以上。1949年后成为中国高产优质棉区之一。水田集中分布于河间凹地和平原边缘,粮食商品率较高,为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湖区大量围湖垦殖,湖田面积增加,田多劳少,耕作较粗放,单产水平较低而不稳定。实现了退田还湖,平原的油料作物占有重要地位,以油菜、芝麻、花生为主。

    江汉平原的湖区是中国的著名水产区,不仅盛产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鲤、鲫、桂、鳙、乌鳢等鱼类亦丰。还盛产虾、蟹、贝类、莲、藕、菱、芦苇和水禽。其中多种水产品为重要出口商品,水产品的生产加工给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随水利建设与河湖的综合治理,水产由过去以天然捕捞为主,转而重视发展人工养殖。

    种植农业主要以水稻、棉花、油菜为主。但棉花生产却有其特色:棉花乃清代江汉平原主要的经济作物,而棉布则是重要的商品之一。这也与清代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相似。虽然江汉平原有不少有名的棉布品牌,并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市场,但如前所述,进入长距离运销的数量十分有限。在进入20世纪之前,江汉平原的棉花也主要是用作自纺自织的原料就地消费,因棉花不耐水,只能种在旱地上,且对土壤质地也有特殊的要求;因其易受洪水危害,棉花又要种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以避洪水,但又不是山地,山地瘠薄且不易灌溉。如在清末汉川,棉花即主要种在垸中,“棉……垸田多种之,山田种此者十仅二三”。

    河流改造

    长江汉江东荆河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一是夏季高水位时,长江水面往往高于两侧平原数米至十余米,二是荆江河段曲流发育,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汉江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其洪水量不及长江,但下游河槽呈漏斗状,上宽下窄,每遇洪水,严重威胁两岸,与长江洪峰相遇,威胁更大。当外江汛期,又适逢内湖水位上涨、地下水位增高的季节,外洪内涝,造成严重渍涝。

    1949年以前,平原水系十分紊乱,洪涝灾害严重,江、汉堤防年久失修,每遇大水常溃口成灾。从1644~1949年的300余年间,荆江大堤决口19次,其中1931年的决口,计有9县33.3万余公顷良田被淹,12万多人死亡,300多万人流离失所。

    1949年以来,对荆江、汉江、东荆河等堤防进行了整修加固、增高培厚,并于1952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了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特别是1968年汉江丹江口水库(见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发电后,有效地控制了汉江上游洪水,与上述堤防、分洪工程相配合,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同时下荆江河段进行了上车湾、中洲子等人工截弯取直工程,增加了泄洪量,提高了防洪能力。荆江沙市河段是长江的重要河段,分析荆江沙市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荆江沙市河段的历史和受三峡工程运用影响的演变分析认为,多年来,沙市河段受来水来沙变化、水利工程以及交通设施建设等影响,总体河势稳定,但河段内局部河势有所调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由于清水下泄、含沙量大幅减少,沙市河段河床出现较强冲刷,深泓下切,且这一趋势将会长期持续,直至冲淤平衡。

    江汉平原

    河曲发育过程中,相邻曲流环间的曲流颈受水流冲刷而变狭,一旦被水切穿,河道即自行取直。这种河道被水切穿取直的现象,称为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多发生在弯曲型河流当中。冲积平原的河流在螺旋流的作用下,凹岸受到侵蚀,凸岸发生堆积,这是弯曲型河床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特征。当弯曲型河床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向河湾按某个固定点,呈S形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愈来愈窄,当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便引起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废弃的旧曲流便逐渐淤塞衰亡,成为牛轭湖;新河因缩短流程,比降增大,往往迅速拓宽,发展成为主槽。在山区的深切河曲,也有可能由于曲颈发生强烈的侧蚀而裁弯取直。被废弃的曲流环绕的基岩被孤立在一侧,成为离堆山。另外,为了加大比降,缩短航程,人工也可裁弯取直。

    1967年及1969年对下荆江中州子与上车弯两弯曲段,进行了人工裁弯取直工程。加上1972年位于监利县境的沙滩子又发生自然切滩和裁弯,河道弯曲系数由1949年的3.19降至2.02②。总计缩短河长八十公里,增加泄洪量约五千秒立米,对防洪和航运都发挥了一定的效益。

    1949年以来,大力调整了原有水系,开挖了西起天门市魏家台,东至汉阳县新沟镇,长近100公里的汉北河;四湖地区长126公里的总干渠;东、西干渠、田关渠等几十条大、中型骨干排灌渠道。至80年代初期,平原的排灌系统初步形成,减轻了旱涝灾害。

    参考资料

    [1] 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 · 荆州博物馆 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官网[引用日期2013-10-24]

    相关合集

    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12个词条1201阅读

    江汉平原

    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洞庭湖平原

    湖南省东北部的平原

    鄱阳湖平原

    南昌盆地的重要部分

    查看更多

    中国五大商品棉基地

    5个词条947阅读

    江淮平原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成的平原

    江汉平原

    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南疆

    新疆天山以南的部分

    查看更多

    相关视频

    全部

    2.5万次播放01:05

    这可能是江汉平原最壮美的景象

    地势地貌

    1.1万次播放03:30

    地缘看历史:先秦时期的诸侯国“楚国”,在江汉平原发展的优势

    原始文化

  • 上一篇百科:洞庭湖
  • 下一篇百科:雅砻江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