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人物 >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

(美国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
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简称金大,诞生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卫斯理会,Methodist Church)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同美国康奈尔大学为姊妹大学。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1]
金陵大学资料
  • 英文名:University of Nanking[1]简称
  • 成立日期:1888年[2]地址
  • 办学性质:教会大学[2]创办者
  • 校训:诚、真、勤、仁[4]校歌
  • 主要院系:文学院、理学院、农学院等[5]知名校友
  • 1888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傅罗在干河沿创办汇文书院,首任院长是美国人福开森。1910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取名金陵大学堂,俗称金陵大学。1951年金陵大学并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改建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被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其余院系参与组建中国其他高校。其历史档案划归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将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金陵大学鼓楼校址。2006年金陵大学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

    金陵大学分文科、理科、农科、医科等。在学制上,它分预科与本科:预科2年,本科4年。[5]截至1948年底止,金大文理农三院设22个系、4个专修科、7个研究所;教职员150余人,在校学生总数1100人。[3]

    金陵大学文、理、农三院并驾齐驱,其中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成就卓著,尤其农、林为中国先驱;其他方面亦有发展,如开创中国电影教育,首开中国医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美国对外国人在华所办大学ABC编类中,金陵大学是中国唯一的A类大学。从1888年到1952年,金陵大学共有毕业生4475人,分布于海内外政治、实业、文化、教育、农业等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内发挥所长,受到当地社会的重视。[9]

    历史沿革

    办校背景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到《北京条约》的签订之际,外国传教士就利用五口通商的权利,开办一些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而且都是小学或幼稚园,收的都是穷苦教徒的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到1875年,在站稳脚跟扩大影响以后,就改变了办法,不再免费招收穷苦孩子,而是尽力吸收新兴的买办资产阶级子弟或其他富家子弟入学。认为这样影响和效果要大得多。用外国大传教士、主办东吴大学林乐知的话来说,“为什么我们教会在中国要不断地为乞丐开办义务学校呢?倘若让富有的和聪明的中国人先得到上帝之道,再由他们去广泛宣传福音,我们岂不是可以少花人力物力,而在中国人当中无止境地发挥力量和影响吗?”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当时“中国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注重学术以及他们对之所树立的荣誉。他们的英雄人物不是武士,甚至也不是政治家,而是学者。”学者最终是要做官的,掌握了学者,即掌握了灵魂。妄想通过这些人去“打破中国的外壳。因此,不论从哪方面说,我们的事业是大得无边的”①,于是在中国大搞书籍出版,大办高等教育事业,来“指导这个大国青年一代的思想”②。于是先后办了十四所大学,而当时中国自己办的大学全国仅有八所。十四所大学遍布大半个中国,金陵大学是其中之一。[2]

    初创时期

    金陵大学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由美国基督教之美以美会傅罗(美籍),开始在南京干河沿创设汇文书院,推福开森为院长(美籍)。三年后,美国基督会在南京鼓楼附近创设基督书院,由美在中(美籍)任院长。又三年后,美国长老会于南京户部街创设益智书院,由贺子夏(美籍)任院长,旋由文怀恩(美籍)继任。三书院的教学制度大致相同,因此,于1907年,基督书院与益智书院合并,易名宏育书院,由美在中任院长,文怀恩任副院长。第二年,汇文书院院长师图尔辞职,由包文(美籍)继任。鉴于汇文、宏育两书院分设不大经济,为了扩大规模,充实内容,成为一所完备大学,遂于1910年(宣统二年)又一次合并,依照大学编制改组,始定名为金陵大学。由校董会推包文为校长,文怀恩为副校长。[2]

    发展时期

    金大成立后,仍暂以汇文书院为校址,另设附属中学和医院于鼓楼附近。同时在鼓楼西坡择土动工,大规模建筑校舍,1916年秋季落成一部分,把大学部迁入,而以干河沿旧址为附属中学校舍。至1921年,大学校舍始告竣工,基地面积2340亩,高楼峥嵘,气象宏阔,与鼓楼巍然并峙城中。大学开办之初,仅有文理二科,1911年,获得美国纽约省教育局局长和纽约大学校长正式承认,金陵大学为完全大学,学士文凭也改由纽约大学校董会签发。于是金陵大学与国际名大学有了平等地位。是年又得到美国北浸礼会之合作,于1913年~1914年,次第增设国语科暨师范专修科。并于1914年购置干河沿北小桃园为师范专修科校舍。早在1895年,汇文书院设有医科,培养医学人才,后因主持人师图尔去美,在合并改组大学时,医科停办。1911年,美国东方大学与金陵大学合作,1914年两校又合并,恢复了医科,为大学本科的一部分。是年美籍教授裴义理举办北方垦殖事业,承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蔡元培等的赞助,特在金陵大学增设农科。次年又增设林科,以期培养农业专门人才。1916年合并为农林科。当时国内大学设有农林科的,仅有金大,因此,各省资官费学生到金陵大学读书者日众。德国人在青岛所办的林业专门学校的学生,大半转学金大。金大采纳博医会合作办法,把医科交由齐鲁大学办理,但仍设医学预科之课程及附属鼓楼医院。是年遵照教育部定章,改定大学修业年限,本科三年,预科二年,并改组附设中学、小学,而裁去高等学校及师范专修科,成立蚕桑系。数理化等课程日臻充实,学生数目大为增加,达到241名。[2]

    1919年“五四”运动的烈火,冲开了这个“世外桃园”教会学校的大门,使这些专事“灵修”工作的青年,呼得一点新鲜空气,摆脱一点宗教清规戒律的束缚,不少学生参加了南京市学生联合会工作,组织罢课抗日,支援商界罢市,参加示威游行,以致***察镇压,深受刀棒之伤,拘留之苦。在这场斗争中,学校中的外国传教士,进行百般阻拦,他们利用校董会和校长之权对中国学生进行威胁,这就酿成了以后的非基督和收回教育主权的斗争。[2]

    改进时期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变化抱着敌对的态度,提出了应付中国挑战的新口号:“更有效率,更基督化,更中国化”,以使“将米从教会学校出来的男男女女,将由他们把中国变成一个基督国家”④。而且达到世界许多国家游说,联合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鼓吹成立“基督教学生运动”,并于1922年4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有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一届大会,妄图对中国的学生施加压力和影响。针对基督教的挑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组织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立即着手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正当4月4日上述大会召开的当天,李大钊、邓中夏等12人在《晨报》发表了《非宗教者宣言》,学生同盟又创办了《先驱》半月刊进行广泛深入针锋相对的宣传斗争。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地学生纷纷发出通电、通函,表示支持这场正义斗争。外国传教士则对此暴跳如雷,进行威胁与恫吓。中国学生为此则进一步提出收回教育主权的要求。廖仲凯在广州接见学生,发表讲话,说学生做得很对、很好,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得到胜利。当运动深入发展的时候,这时教会主办的燕京大学,连忙邀请在北大任教的胡适来作讲演:《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⑤,以出谋划策,帮助解围。1925年,基督教协会又出版了《胡适之先生的一段忠告》,要求教会学校赶紧变换手法。各校于是决定,把宗教课和宗教活动改变得灵活一些,把中国人推上第一线,担任校长,向中国政府立案。[2]

    从这时起,除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校长卜舫济坚决不让位,北京燕京大学仍由司徒雷登任校长外(此人后来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其余大学校长都作了更换,如广州岭南大学改请钟荣光、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王世静、苏州东吴大学杨永清、杭州之江大学李培恩、南京金陵大学陈裕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吴贻芳、上海沪江大学刘湛恩、北京辅仁大学陈垣、济南齐鲁大学刘世传等分别担任校长。外国传教土退居第二线,但行政、经济、人事大权仍操在他们手中。因此在校长中,凡有民族自尊心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抵制。当时中国教育部对大学招收男女生有新的规定,金大收了几名富有探险性的女生。男女同校,是金大的又一进步,人数虽不多,却活跃了学生生活。此后,成立了不少团体,有政治学会、社会学会、教育学会、摄影学社、国画团、弦歌团等团体,而以弦歌团最为活跃。后来又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学生青年会、中国文学会、历史学会、政治学会、经济学会、作物育种学会、林学会、植物学会、镁社、平剧社、演辩会、金大歌咏团、书画研究社、南社等,共有30多个,开展学术研究和课外活动。[2]

    1930年春,金大将文理科分为文学及理学两院,农林科称农学院,于是文、理、农三学院正式成立,内部益臻充实。是年美国友人霍尔氏捐助美金60万元,以半数作为奖助研究中国文化之用,于是金大设立中国文化研究所,以期培养研究本国文化之专门人才。在此之前,校董福开森捐赠一千余件中国古代文物、书籍,其中有五代王齐翰之挑耳图、王羲之大观帖及明清字画、周鼎、汉镜等。[2]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平静的金大校园,兴起了抗日救国的浪潮,全校师生口诛笔伐,金大校刊辟了《反日专号》发表师生抗日专论。学校当局迅速组织教职员进行军事训练,成立“反日救国会。”并于10月12日召开誓词大会。11月,学生会组织51队上街募捐,援助马占山将军部队。抗日爱国之心与日同增。学生自动捐款建筑旗杆就是一例。[2]

    1934年秋,与金大相邻的日本领事馆,砌造了一架钢骨水泥的旗杆,和金大北大楼一样高,远远望着那面太阳旗很刺眼,金大师生气愤极了,当时有30余人发起“金大从速砌竖旗杆启事”,号召师生捐资,至第二年10月建成,旗杆拔地高到131尺,高出北大楼10尺左右。国旗高高飘扬,为国人争气。[2]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金大已初具规模。据1934年统计教员有214人,职员有57人,学生总数690人。又据1935年统计设备情况,校舍普通教室19间,能容纳1060人,实验室27间,能容纳850人,研究实习场所14所(计约土地1900亩),健身房一所,容纳500人,图书馆一所,能容纳250人,藏书计中文10万余册,外文书2万余册,及实验室、礼堂、办公室、宿舍等设施。教学质量有较高的提高,金大的学位国际上承认。学生留学国外由本校直接授予国际学位认可证书,免办繁琐手续,可优惠进入。[2]

    西迁与恢复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后,日本侵略军步步逼进南京。南京各机关学校奉命内迁。金大乃于11月25日西迁成都。同时组织留京委员会,由美籍教授贝德士任该会主席,齐兆昌、陈宗一等任委员,留在南京保管校产。同时贝德士、史万士、林查理三教授发起组织“国际委员会”,联合中西教员及其他热心人士,从事安置难民工作。[2]

    西迁的金大,借华西协会大学校园为校址,于1938年3月1日正式开学。抗战入川八年,在困难重重中,金大所设的科系与学生人数,仍年年有所增加。1940年春教职员人数就为147人,学生为765人,较战前已见超过。日军投降,金大请贝德士教授赴南京,会同留京委员会接收校舍,同时接收附属鼓楼医院。[2]

    1945年11月,金大组织复校委员会,陈裕光校长赴南京接收,第二年4月中旬,开始返宁,到1952年院系调整,设备又有补充,各学院所属系科,亦有增加,文学院,有八系一组一科,理学院,有六系一科,农学院,有九系三组一科。还有两个农场,计土地2400余亩,一为西北农场,设在陕西三元,一为本市农场,包括太平门外农场及城内园艺场,农事场等。研究机构有中国文化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社会研究所及社会福利行政研究组、化学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农艺研究所及植物病虫害学研究组及园艺研究所。设有科学馆一座,理化实验室20间,各种学科系大半有独立实验室。[2]

    退出舞台

    为了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并以苏联的教育模式改革高等教育,1952年,开始了“以华北、华东区为重点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在这次“以培养工业专门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为方针”的调整中,金陵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并。自此,金陵大学的校名就不再使用了。从建立公立金陵大学到院系调整与南京大学合并,仅隔一年。[10]

    按照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金陵大学文理学院与南京大学文理学院的相同系科合并,建成一所新型的文理科综合大学,设中文、俄语、西语、历史、地理、地质、生物、气象、心理、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13个系,仍名南京大学。由原南京大学校长潘菽任校长,原南京市文教局长孙叔平、原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李方训任副校长。鉴于金大实验室较大,设备也较齐全,设置综合性大学,进行扩建改装所需费用较少,而原南京大学有实习工厂,设置工学院比较适宜,决定将南京大学迁至金陵大学原址。1952年9月,南京大学即在金陵大学原址开学。[10]

    金陵大学理学院的电机、化工两系与南大工学院合并,成立南京工学院,设于四牌楼南京大学原址;金大农学院与南大农学院合并,建成南京农学院,设于丁家桥南大农学院院址;金大农场、果园归南京农学院所有,而林场随森林系划归华东林学院(后改名南京林学院);金大文理学院的其他系科:音乐、体育、教育等则并入南京师范学院。该院院长为原南大师范学院院长陈鹤琴,副院长为原金大校委会副主任吴贻芳。除此,金大还有一些系科则调整至复旦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以及北京电影学校等。[10]

    金大的图书除有关工程、农林、教育、音乐、体育、美术以及其他复本拨归工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外,都归南京大学。[10]

    金大师生随系科调至有关院校。金大文理两院留南大任教的教授有:陈中凡、王绳祖、陈恭禄、柯象峰、陈纳逊、叶南薰、周伯埙、余光烺、吴汝麟、戴安邦、李方训、裘家奎、李小缘、吴祯等人。金大学生调至各校的人数为:南京大学158人,南京工学院148人,南京农学院192人,华东林学院36人,浙江农学院38人,复旦大学36人,南京师范学院50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15人,北京电影学校3人。[10]

    从1952年9月起,原金陵大学的师生便分别在各有关院校中开始了新的历程。[10]

    办学条件

    院系情况

    金陵大学分文科、理科、农科、医科等。在学制上,它分预科与本科:预科2年,本科4年。[5]截至1948年底止,金大文理农三院设22个系、4个专修科、7个研究所;教职员150余人,在校学生总数1100人。[3]

    文学院

    文学院设国文、英文、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教育等8个系及国文专修科。建院时学生206人。首任院长刘国钧。全院主要教授有:刘继萱、刘祟本、刘乃敬、吴世瑞、贝德士(美籍)、陈恭禄、吴景超、章文新、芳卫廉(美籍)、柯象峰、马博厂、徐益棠等。[11]

    该院的教学目标是培植国文、外文、历史等方面的中学师资和专门研究与社会工作之人才。1933年起,实行新教学计划,将4年学制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为前三个学期,进行语言(英语、汉语)方面的充分训练(入学时如英语或国文不及格,须补修预科中的中、英文1-2个学期,不计学分)。语文课程除读范文外,每星期作文一次,一学期中还须作长作文1-2次,教师要认真批改,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须修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如生物学、数学、自然科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以及思想方法论等课程,以获得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洞察力;第二阶段,即后五个学期,进行专业训练,学习主修课与选修课。同时,为适应未来求职的需要,还要学习必要的技术学科。[11]

    文学院的设备有足供师生教学研究之图书30000册,常期订阅的中西文杂志400余种。此外,还藏有殷墟甲骨百余片、殷墟文字书籍若干,以及心理学实验仪器、模型、挂图、显微镜等百余件。[11]

    理学院

    始设数学、化学、物理、动物学(由原生物系分设为动物与植物两系,植物系在行政上属农学院)、工业化学科(凡自然科学学科称系,凡应用科学学科称科)及医学先修科。建院时,学生总数70余人。首任院长魏学仁。他毕业于金大,192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物理学博士。同年回国任金大物理学教授兼注册处主任。该院的主要教授有:陈裕光、魏学仁、潘澄侯、裘家奎、戴安邦、李方训、吴汝麟、陈纳逊、范谦衷、唐美森(美籍)、杨简初(兼)等。当时,王应睐、李卓皓在该院化学系任助教。[11]

    理学院的仪器、标本、模型、图表等设备逐步增加,质与量均有进步。总计值236589元(国外购进之设备以1美元折合国币2元计算),其中公用设备如煤气厂为各系科、部及附属医院提供煤气;蒸气机日产蒸馏水百余加仑,除自供外,首都电厂、首都电话局、中央研究院之心理研究所及金女院所需之蒸馏水均由该院供应。金工厂除供学生实习、自制及修理仪器外,并兼代社会服务。此外,理学院教育电影部备有放映机、摄影机等设备。[11]

    农学院

    设农业经济、农艺、植物、园艺、森林、蚕桑、乡村教育等七系及农业专修科和农业推广部。建院时学生总数为170人左右。首任院长谢家声。他1914年毕业于金大,后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任金大农林科副主任兼东南大学农业推广部主任。1929年就任金大农学院院长。1935年调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所长。建院后,在农学院任教的主要教授有:郝钦铭、沈宗瀚、王绶、卜凯(美籍)、陈嵘、吴伟夫(美籍)、钱天鹤、史德蔚(美籍)等。[11]

    农学院创办宗旨,“在于授予青年以科学知识和研究技能,并谋求我国农业作物之改良,农业经营之促进,与农夫生活程度之提高。”与这一宗旨相适应,该院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合而一,而以科研事业为中心。因为“教授事业非俟研究事业发达之后,决不能得到完满结果,举行推广事业之先,尤不可不事先研究,决非空谈鼓吹所能促进。”为此,该院经费以一半用于科学实验事业。[11]

    教研机构

    中国文化研究所

    该所是1930年由美国巨富霍尔(Hall)资助的。他组织哈佛-燕京学社,以其财产一部分资助中国部分教会大学作为研究中国文化之用。金大得捐助60万美元的基金,以其中30万元设立中国文化研究所。宗旨是研究并发扬中国文化,培养研究中国文化之专门人才。由著名学者徐养秋主持所务。他是金大校友,当时在国民政府外交部条约司任职,又在中央大学任教。因他事务繁重,故聘图书馆学专家李小缘襄助所务。李小缘任该所专任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后,陆续聘请专任、兼任研究员共10余人,有:商承祚、徐益棠、陈登原、黄云眉、贝德士、刘国钧、刘继萱、王钟麟、于登、黄玉瑜等。还聘有特约研究员吕凤子、汪采白、杭立武。他们分别从事史学、哲学、目录学、艺术学方面的研究。可谓人文荟萃、风云际会。适时,前汇文书院首任院长、当时任金大校董的福开森将其收藏的古文物之一部分(近千件)捐赠金大(暂存北京故宫文华殿),作为教学科研之用。这批文物品种多,数量大,其中不乏精品,铜器中如周克鼎,书画中如宋贤手札、王齐瀚挑耳图,碑帖中如宋拓、王右军大观帖、欧阳率更草书等皆为至宝。这批文物为该所开展考古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30年代初,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商承祚教授应聘金大,他以主要精力投入福开森所赠彝品、铭文和拓片的整理和研究,出版了《福氏所藏甲骨文》、《殷墟佚存》等著作。并对福氏编写的《历代著录画目》一书作了校订。此外,还出版了他在其他方面的著作,如《十二家吉金图录》、《浑源彝器图》等,均系珂?精印(即制版),为我国甲骨文和金文研究家们所推崇。这期间,该所对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也取得较好成绩。有黄云眉的《邵二云先生年谱》、《古今伪书考补证》、陈登原的《天一阁藏书考》、《颜习斋哲学思想述》、贝德士的《西文东方学报论文举要》等著述的出版,亦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李小缘潜心编著的《云南书目》也脱稿于此时,因抗战爆发而未能问世。[11]

    该所于1930年创办《金陵学报》,李小缘任主编,从创办至1940年停办为止,共出刊11卷(每卷2期)。自3卷起,分《文史专号》、《理科专号》、《农林专号》出版。该刊并刊登校外来稿。当时国内外著名学者如王重民、向达、闻一多、常任侠、陈梦家等都有文章在《金陵学报》发表。《金陵学报》向以编辑严谨、印刷精致、采用横排等特点而闻名于学术界。且每期论文均用英文写成提要,对外介绍,达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目的。[11]

    图书馆

    除“三院一所”而外,还有金陵大学图书馆。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直属行政单位之一。金大图书馆肇基于19世纪末的汇文书院时期,那时设于干河沿旧址的青年会楼上,设备简陋,书籍仅三千本。后来规模逐步扩充,便在新校址科学馆三楼开辟阅览室及书库。[11]

    金大图书馆的藏书,据1935年的统计:中文书籍除经史子集千余册外,以地志及丛书为大宗,约有地志2500余部共24000册,居当时全国图书馆中藏地志者的第二位;丛书300余部17000册;类书也不弱,主要种类均略备。[11]

    师资概况

    教师(部分)

    文学院

    中国文学系

    胡小石、胡翔冬、黄季刚、吴梅、刘衡如(国钧)、刘确杲(继宣)、汪辟疆等

    外国文学系

    赛珍珠(Pearl S. Buck)、白资德(Brady)、章文新(F. P. Jones)、芳卫廉等

    历史学系

    陈恭禄、王绳祖、贝德士、吴征铸、陈锡祺、丁云孙等

    政治学系

    刘崇本、马博厂、高炳春、包必荣、刘平侯等

    经济学系

    吴世瑞、许士哲、倪惠元等

    社会学系

    吴景超、史迈士、柯象峰、徐益棠等

    教育学系

    厉麟似、刘国钧、李小缘、陈长伟、曹祖彬等

    哲学系(哲学心理系)

    方东美、廖温魁、倪青原、潘菽等

    文科研究所史学部

    刘国钧、王绳祖、陈恭禄、徐益棠、李小缘等

    理学院

    数学系

    余光琅、张济华等

    物理系

    吴汝麟、许国睴等

    化学系

    唐美森(J.C.Thomson)、戴安邦等

    生物学系

    伊礼克、陈纳逊等

    化学工程系

    陶延桥、马杰、钱宝钧、杨同德、钱宝钧等

    电机工程系

    杨简初、吴汝麟等

    电化教育专修科

    倪尚达、魏荣爵等

    化学研究所

    戴安邦等

    农学院

    农艺学系

    洛夫、马雅思、魏庚、郝钦铭、黄瑞采、汤湘雨、高立民、靳自重、顾元亮等

    森林学系

    陈嵘、朱惠方、朱大猷、朱楫、徐善根、王一桂等

    蚕桑系

    单寿父、吴学谦等

    农业经济学系

    乔启明、孙文郁、杨蔚、徐澄、刘润涛、应廉耕、欧阳苹等

    园艺学系

    胡昌炽、章文才、汪菊渊等

    植物病虫害学系

    戴芳澜、俞大绂、魏景超、樊庆笙等

    农业教育学系

    包望敏、徐伯申、章之汶、辛润棠等

    植物学系

    史德蔚、焦启源、樊庆生、谭伯禹等[12]

    教学模式

    早期金陵大学的教材、图书杂志、教学仪器以至生活设施都来自美国,校长、教务长、各系主任、教授也以外国人为主。金陵大学之课程设置,偏重于西洋科学与文化;日常教学用语除国文和经史等课程外,都用英语,文娱活动场所、实验室内、运动场上,甚至学生助威的拉拉队亦不例外。1928年陈裕光出任校长后,注重中国教育主权,维护民族尊严,发扬中国文化。首先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呈请立案,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同时增聘中国教职工,加强中文、地理、历史的教学。并将金陵神学院从金陵大学脱钩出去,将宗教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尊重信仰自由。[9]

    教学成果

    金陵大学文、理、农三院并驾齐驱,其中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成就卓著,尤其农、林为中国先驱,闻名世界;其他方面亦有发展,如开创中国电影教育,首开中国医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美国对外国人在华所办大学ABC编类中,金陵大学是中国唯一的A类大学,享誉海内外。从1888年到1952年,金陵大学共有毕业生4475人,分布于海内外政治、实业、文化、教育、农业等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内发挥所长,受到当地社会的重视。比如,在农业界,据美国学者杰西·卢茨所著的《中国教会大学史》记载,1949年前金大毕业生一度领导着中国农林部7个技术部门中的5个,5所国立研究所中的3所,10余所国立大学农学院中的7所;20世纪50年代后在以“经济复兴”为号召的台湾农业界,大部分骨干是金陵大学毕业生。[9]

    校园文化

    校歌

    (金陵大学、金陵中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共同使用Annie Lisle为校歌旋律)

    Annie Lisle(安妮·莱尔)

    词:胡小石 曲:H.S.Thompson

    大江滔滔东入海,我居江东。

    石城虎踞,钟山龙蟠,我当其中。

    三院嵯峨,艺术之宫,文理与林农。

    思如潮,气如虹,永为南国雄。[4]

    校训

    “诚、真、勤、仁”

    (Honesty,Truth,Diligence,Kindness)[4]

    诚,即金大人所说的"诚心向学"。金大校训以"诚"为首,首先是办学的要诚心向学,即以办教育为职志,为己任;当先生的,则要诚心教学,不仅自己要有学问,而且要醉心于研究学问、潜心于传授学术;当学生的,也要诚心求学,即不仅要"会念书",而且要学会做学问,在校期间就要养成研究学问的风气。[13]

    真,即崇真尚实。这是金大人办学、治学、求学中所一以贯之的科学目标、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金大通过一丝不苟"崇真尚实"的"做学"规范和"学风"训练,使金大在办学不长的时期内就创出了当时国内高校的"一流",并得到了国际学界的承认。[13]

    勤,即勤动手、勤动脑,是金大最鲜明的特色。金大把"劳作教育"和"服务社会"作为金大人的座右铭,提倡学以致用。金大办学素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均极关注社会的需求。[13]

    仁,即爱心、服务与奉献。陈裕光校长说:"办学要拿整个人生作为教育目标",作为教会大学的金大,在育人中尤重人格的教化和"仁爱"精神的陶冶和培养。[13]

    校风

    金陵大学办学理念:“沟通中西文化,介绍西方新进科学”。金大注重“介绍新进科学”和借鉴西方大学的办学经验,同时,金大师生也十分注重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对民族尊严的维护。金大的校风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或传统,金大人称之为“金陵精神”或“金陵传统”。[4][8]

    历任校长

    任职时间

    校长

    说明

    1888-1896

    福开森

    汇文书院

    1896-1907

    师图尔(G.A. Stuart)

    汇文书院

    1907-1927

    包文(A. J. Bowen)

    汇文书院、私立金陵大学

    1927-1951

    陈裕光

    私立金陵大学

    1951-1952

    李方训

    国立金陵大学 学校文化[3]

    校区情况

    校园设计

    1888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傅罗在干河沿创办汇文书院,首任院长是美国人福开森(J.C.Ferguson)。始设文科,学生仅15人。1910年,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取名金陵大学堂,俗称金陵大学,美国人包文(AT.Bwn)任校长,仍以干河沿汇文书院为校址。[14]

    金陵大学成立后不久,美国教会募集资金在鼓楼西南坡购地2340亩,兴建新的校舍。全部工程由美国芝加哥帕金斯建筑事务所(Perkins Fellows&Hamilton Architects,Chicago,U.S.A丁设计。1914年,校长包文从美国请来建筑师司莫尔(A.G.Smal),司莫尔担任现场工程监督、现场建筑师以及工程师。建筑材料除了屋顶的琉璃瓦和基本土木外,都从外国进口。1916一1921年间,第一批新校舍建成,金陵大学师生由汇文书院原址迁入。此后又陆续兴建了一批新校舍,至1926年,学校已形成一定的规模。[14]

    金陵大学的用地是一块南北向的长方形用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主要的大学部分位于场地北段,主轴线尽端的中心教学区由北大楼(文学院)、东大楼(理学院)和西大楼(农学院)组成,围合成三合院平行于主轴线还设计有第二轴线上的宿舍区部分。帕金斯事务所的规划明显借鉴了美国近代校园的规划模式:主要建筑沿南北主轴线排列,以轴线中间数条狭长的绿化带强化其纵深感,最后穿过建筑物围合的开阔草坪,结束于尽端壮丽的北大楼,北大楼高耸的钟塔控制了整个轴线的景观,并为地形的不断上升划上响亮的句号。几何图案的广场花园,精心布置的草坪绿地,道路中心的花坛等,尺度适宜,层次分明,这是一组典型的西方式的空间构图,以文教类建筑见长的帕金斯建筑师事务所处理起来自然得心应手。[15]

    金陵天学的主要建筑形式体现了北方官式建筑的一些特征,如灰色简瓦歇山顶,造型严谨对称,外观用青砖墙面,建筑进深较大,窗小,显得封闭稳重。建筑细部也有浓重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如砖雕、纹饰等。[15]

    主要建筑

    金陵大学在1910-1937年之间规划建造了大批中西合璧、宏壮华丽的建筑群。这些建筑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极具时代特色。金陵大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北大楼、东大楼、西大楼、东北大楼、礼拜堂、小礼堂、图书馆和学生宿舍等十余幢建筑。这些建筑一律都是青砖墙面,歇山顶,上覆灰色筒瓦,建筑造型严谨对称,进深较大,窗户较小,显得封闭稳重,体现了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的特征。整个金陵大学建筑群中西合璧,美轮美奂,宏伟壮观。[14]

    北大楼

    金陵大学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北大楼,它在校园中轴线的最北端,是金陵大学的主楼,当时称“行政楼”。建于1919年。大楼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设计,同时又糅合了西方的建筑布局。大楼为歇山顶,筒瓦屋面。在大楼南立面的中部,建有一座高五层的正方形塔楼,将大楼分隔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又冠以十字形脊顶,实际上是西洋式钟楼的一种变形。大楼墙壁用明朝城墙砖砌筑,清水勾缝,中西合璧,古朴宏伟。北大楼建成后,与鼓楼巍然并峙,成为南京城最高大的建筑。如今,这幢大楼现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16]

    东大楼

    东大楼原为金陵大学理学院, 以金陵大学的主要捐赠者之一的斯韦齐先生命名,是金陵大学鼓楼新校址最早落成的建筑物(1917年),东大楼作为金陵大学的三大院之一,是金陵大学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

    西大楼

    西大楼原为金陵大学农学院,为纪念金陵大学农林系的创建者裴义理教授命名。金大农科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之肇始。西大楼是金陵大学三大院中落成最晚的一座(1925年),与东大楼共同围合出中部的荣誉广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

    礼拜堂

    现名大礼堂,1917年设计,1918年建成,是现存最早的金陵大学老建筑。礼拜堂位处西大楼南面,该建筑在造型上模仿了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单层砖木结构,屋顶主体为歇山式,侧面为硬山式,外墙全部由明代城墙砖砌筑,砖面上尚留有打造印记。山花、檐口有装饰砖雕和水泥粉刷传统纹样,空花的屋脊,烟色筒瓦顶,是金陵大学校园内细部工艺最精美的建筑物之一。[15]

    小礼堂

    小礼堂原为金陵大学特威南礼拜堂,由土木建筑工程师齐兆昌先生设计(1932年9月)。东侧原有钟亭一座,后毁于兵燹,铜钟遗失,百年校庆期间予以重建。小礼堂是金陵大学教职员工专用的礼拜堂,见证过多位民国著名人士的婚礼。[17]

    鼓楼校史馆

     校史博物馆原为金陵大学图书馆,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1936年落成。该建筑是近代“中国固有式”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门楣由南大前身中央大学校长顾毓琇先生题写。[17]

    学生宿舍

    在北大楼西侧,和主轴线平行,还设计了一组四幢学生宿舍,沿第二轴线排列,分别称甲乙楼、丙丁楼、戊己庚楼和辛壬楼。建于1925年,砖木结构,卷棚式屋顶,筒瓦屋面,外墙用烟色粘土砖砌筑。[15]

    学校旧址

    金陵大学旧址建筑群位于汉口路22号,现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主要建筑沿南北轴线布置,并仿美国校园在建筑物间穿插几何规则式的绿地、广场。建筑皆青砖墙面,歇山顶,上覆灰色筒瓦,造型严谨对称,进深较大,窗户较小,显得封闭稳重,具有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特征。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18][19]

    知名校友

    部分校友介绍

    校友姓名

    简述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

    安徽省歙县人,原名陶文濬,后改名陶知行、陶行知,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6]

    方东美(1899-1977)

    哲学家,安徽桐城人。原名方珣,字东美,曾用名东英,后以字行世。1917年考入金陵大学学习。曾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任教授、系主任。著有《柏格森哲学评述》。[20]

    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1947-194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7]

    章开沅(1926年7月8日-2021年5月28日)

    祖籍浙江省吴兴县,生于安徽芜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1946年9月入读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1948年11月离开。[21]

    李方训(1902年12月-1962年8月)

    江苏仪征人,物理化学家。1921年进入金陵大学学习化学专业,192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副校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2]

    戴安邦(1901年4月-1999年4月)

    江苏丹徒人,无机化学家。1919年进入金陵大学学习农科,1924年大学毕业留校教学,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2]

    汪猷(1910年6月-1997年5月)

    浙江杭州人,有机化学家。 1926年进入金陵大学理学院学习工业化学。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2]

    吴征铠(1913年8月-2007年6月)

    江苏扬州人,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193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教授、湖南大学化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2]

    陈俊愉(1917年9月21日-2012年6月8日)

    园林及花卉专家。出生于天津市。194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及园艺研究部。曾任四川大学园艺系讲师、复旦大学农学院副教授。[23]

    张德慈(1927年4月-2006年3月)

    出生于上海市。农业学家、环境学家、生物学家。梵蒂冈宗座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24]

    李景均(1912年10月27日-2003年10月20日)

    出生在天津市。群体遗传学家、人类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于193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5]

    学校档案

    南京大学保留原金陵大学(包括前身学校)历届所有院系毕业生的学籍资料、档案、成绩单等档案资料(“文革”期间出于档案安全及南大场地因素的考虑,部分档案移送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放,2012年全部移交南京大学)。[26][27]金陵大学校友官方档案可通过南京大学档案馆查询,也可通过南京大学档案馆网页版查询。[28]

    参考资料

    展开

    [1]杨晓振. 人民政府对金陵大学的接管与改造[J]. 世纪风采, 2023, (10): 36-39.

    [2]金陵大学创办始末.南京大学校友网. [2024-02-25].

    [3]四、复校前后.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2024-02-25].

    [4]金陵大学的校歌、校训及“金大精神”.南京大学校友网. [2024-02-25].

    [5]魏光朴编著. 陶行知[M]. 2019: 17.

    [6]【生平简介】陶行知生平.南京晓庄学院. [2024-02-25].

    [7]悼念 | 深切缅怀南京大学杰出校友余光中先生.南京大学校友网. [2024-02-28].

    [8]南大的这座大楼竟然是用明代的城墙砖砌成的?.微信公众平台. [2024-02-25].

    [9]陈明远著. 那时的大学[M]. 2011: 168-170. (3)

    [10]三、院系调整中与南京大学合并.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2024-02-28].

    [11]四、各学院(所 )教学科研概况.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2024-02-28].

    [12]张宪文,张生,申晓云,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等. 金陵大学史[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3]从金陵大学校训谈起.南京大学报. [2024-02-28].

    [14]叶兆言, 卢海鸣, 韩文宁撰文, 卢海鸣, 王雪岩编选. 老照片 南京旧影[M]. 2012: 157-158. (2)

    [15]汪晓茜编著. 南京历代经典建筑[M]. 2018: 107-110. (4)

    [16]叶兆言主编. 老明信片·南京旧影[M]. 2012: 138-139. (2)

    [17]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2024-02-28].

    [18]私立金陵大学旧址建筑群.南京党史. [2024-02-28].

    [19]隐身于南京大学的重要历史遗迹.南京大学校友网. [2024-02-28].

    [20]方东美.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2024-02-25].

    [21]章开沅先生的金陵大学岁月.南京大学校友网. [2024-02-28].

    [22]院士校友.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24-02-28].

    [23]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 [2024-02-28].

    [24]张德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24-02-28].

    [25]>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旧) > 校园记忆 > 农大之光 > 百年人物.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 [2024-02-28].

    [26]金陵大学历史档案回归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2024-02-28].

    [2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向南京大学移交珍贵历史档案.南京大学. [2024-02-28].

    [28]档案馆简介.南京大学档案馆. [2024-02-28].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10日

  • 上一篇百科:启真道
  • 下一篇百科:董碧蓉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