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地点 >表征
表征

表征

(对信息加工时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表征(representation)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同一事物或信息可以有不同表征方式。比如“花朵”这一概念,既可以用“花朵”一词表征,也可以用一张花朵的图片表征。[1]
表征资料
  • 外文名:representation
  • 应用学科:心理学
  • 应用范围:认知心理学
  • 主要学派:认知学派
  • 提出者:Palmer
  • 表征在很多领域都有研究,如哲学、心理学、图形学、语言符号学以及艺术等学科,不同领域对表征的界定各不相同。[2]

    表征最初用于心理学,是指能反复指代某一事物的任何符号或符号集。在表义的符号体系中,人们使用一个物体或符号代表另外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使其(被代表的对象)进入文化层面。比如,有人把在海边捡到的卵石或贝壳放在家中供自己欣赏。那么,这时的物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物体的概念,而是代表某种东西,比如大自然、海洋或其他联想。[3]当某一事物缺席时,表征可代表该事物。[4]

    表征也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称为心理表征或内部表征。这时表征不仅指信息在头脑中的编码方式,[4]还指这些代码的组织形式。[5]它是能把某些实体或某类信息表达清楚的形式化系统,以及说明该系统如何行使其职能的若干规则。[4]记忆中表征知识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这个心理结构就是图式。[5]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表征的含义拓展,分为内部表征和外部表征。内部表征是指存在于学习者头脑里而无法直接观察的心智表征或学习者拥有的心智结构,譬如个体在头脑中建构数学对象的心像等;外部表征是指以语言、文字、符号、图片、具体物、活动或实际情境等形式存在的表征。[2]

    定义

    表征(representation)又称再现,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例如,对文字材料,着重其含意的知觉理解和对字体的知觉就完全不同。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同,人脑对它的加工也不同。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有视觉形象形式和言语听觉形式,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艺术的表征是艺术作品中能够为人感知的构思与被用来传播与交流的语义内容之间的张力。

    定义扩展

    1. 表征离不开替代(standin)。表征是指可反复指代某一外部的或想象的事物的任何符号或符号集。

    2. 表征是关于信息的加工、存储和表达的结构,而认知状态和过程就是由某种表征的出现、变换和存储组成的。

    3. 表征是关于知识的表征。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识是已加工完成的有组织的信息。

    4. 表征是“一种能把某些实体或某类信息表达清楚的形式化系统,以及说明该系统如何行使其智能的若干规则”。

    表征类型

    认知地图:一种对综合环境经验的心理表征,即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表象:当我们在想象某个人或某个东西时,我们的心中就会出现相关的形象。心理学把这种出现于我们心中的形象叫做表象,并且认为它是人类心理表征的一个部分。

    图式:人类对各种世界知识的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并且作为认知单元存贮在心理。

    心理语言:可以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语言的形式表征是以知觉为基础的表征,包括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正字法、语音和手势等)方面;语义则是形式所代表的认知内容,主要包括概念和命题。

    表征的特性

    持久性

    心理表征具有持久性。认知模型在系统的内部状态中是动态的、时时刻刻变化的。

    差异性

    认知模型认为表征的成分都是一些不同的成分,不同的状态强调这些不同成分的差异性。认知的心理表征的观点认为,不同的成分就是不同的实体,它们从特征罗列的表征到语义网络,再到结构的表征与图式是变化着的。

    成分结构

    认知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概念结合。这种从原始单元形成较复杂的概念的能力是语言的特殊情况,它通过并列衔接表征物体的形态单元(主要是名词)与表征这些物体之间关系的其他单元(主要是动词)来描述许多动作,这样可以自由而容易地结合许多概念,因此符号表征具有的成分结构即角色中项(role argument)可以促进概念的结合。

    抽象性

    抽象的思维与认知加工密切相关,因为在一定水平上存在着抽象的中介状态。环境信息本身不进入人的大脑影响行为,感觉的信息数据都是由物理刺激通过神经传递到达感觉器官的结果,因此描述抽象水平的中介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受规则控制

    认知加工模型提出了一些规则。例如,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基本思想认为,发展的目标状态就是形式运算的能力。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认为,语法规则将深层结构转换到表层结构。人工智能理论认为,应用算子可以解决问题。所谓应用算子就是,呈现前提条件,以引起结果来改变中介状态,然后控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效应器。人工智能推理系统的规则一般都是推理图式或者产生式,也可以是统计的程序,这是专家推理行为的主要成分。人工智能的问题就是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冲突,问题解决者具有一系列可以应用的规则或者算子以减少这种冲突,因此问题解决就是通过问题空间的搜索将规则用于当前状态以便产生问题空间。

    表征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认为,人记忆的东西就是表象,是外部事物的复现,是将视觉刺激直接保存起来。例如心理旋转实验。人在认识事物时,当个体对它进行知觉加工,当刺激物不存在时这些东西就是表象,将表象进行编码存储,当再认时,将形象提取出来,这就叫基本表象说。

    双重编码理论

    双重编码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Piavi。于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信息加工理论,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心理表征系统,一种系统是语词系统,另一种系统是图形的或似表象的系统。后一种系统编码加工的知识是关于客体的外观、触觉及听觉的属性。例如当我们想起一把椅子时,那么就是激活了这一系统中依先前知觉形成的关于椅子的表象。

    概念编码理论

    概念编码理论认为,人对知识(无论是形象的,还是抽象的)的表征是靠概念进行的。人是概念化地识记东西,记忆中储存的是概念,我们之所以有内部表象的体验,是因为表征时又把它形象化了,所以回忆出来的东西往往有形象性。被储存的概念是抽象的,是图画和词共有的东西,是关于事物的说明和解释。

    参考资料

    展开

    [1]黎明, 张莉, 李娜, 陈韵著. 双语心理词汇研究[M]. 2019: 14.

    [2]朱永海. 基于知识分类的视觉表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

    [3]彭保良, 刘岩编. 当代西方文化学入门 英文汉文 第2版[M]. 2022: 31.

    [4]杨盛春. 知识表征研究述评[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22(19): 145-147.

    [5]於春著. 现代汉语新闻图式研究[M]. 2014: 53.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23日

    以上内容的权威合作源为 [科普中国]

  • 上一篇百科:五角星
  • 下一篇百科:深度学习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