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人物 >徽墨
徽墨

徽墨

(产于安徽的一种石墨)
徽墨,即徽州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精品,因产于古徽州府(今黄山)而得名[1][4]。是以松烟、桐油烟、胶、香料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5]。大致有点烟、和料、杵捣、制墨、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刻模等11道工序[4]。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特点[6]。
徽墨资料
  • 英文名:Huizhou Ink[2]别名
  • 盛行年代:明朝、清朝[3]制作材料
  • 唐末五代,奚超、奚廷珪父子南迁,带动了南方制墨的发展。制墨重心南移,徽墨初露端倪[7]。宋朝,随着制墨业的繁荣,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制墨、藏墨[8]。宋善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统一定称为徽墨[4]。明清时期徽墨文化臻于鼎盛,明朝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中华民国时期,随着墨汁、铅笔、钢笔等新式书写工具的进入,对于徽墨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9]。新中国成立后,非遗文化的保护受到各界重视,徽墨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1]。

    徽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5]。徽墨的发明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贡献,它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6]。1915年,徽墨“地球墨”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南洋劝业会优等奖;1989年,徽墨获国家质量金奖;1994年,徽墨荣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金奖;2000年至2004年,徽墨连续荣获中国文房四宝国之宝证书。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2015年12月,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10]。

    命名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是指古徽州(今黄山)生产的,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10余种名贵材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特种颜料,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南唐时期,徽墨创始人奚超、奚廷珪父子为避藩镇之乱,从河北易水南下逃至歙州,定居黄山祥符寺,重操墨业,并被歙州用作贡品,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委任奚廷珪为墨务官,赐国姓李,奚墨因此称作李墨,一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便更名为徽墨,一直沿袭至今[4][11]。

    历史沿革

    起源

    唐朝初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制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墨工人数激增。唐末五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谋求生计。易州制墨家奚超携子奚廷珪,举家南避歙州。奚氏的南迁,带动了南方制墨的发展。制墨重心南移,徽墨初露端倪[7]。奚廷珪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委任奚廷珪为墨务官,赐国姓李,奚墨因此称作李墨[4]。

    历史发展

    宋朝时期

    宋朝,随着制墨业的繁荣,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制墨、藏墨,促进了墨模的雕刻技术,使徽墨上升到艺术品和收藏品的高度,映射出江南“士文化”的审美[8]。宋善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4]。

    明清时期

    徽墨在明清的发展臻于鼎盛。到了明朝,虽然还有大量墨品进贡,但因社会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徽墨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清朝初期,政府重视经济恢复发展,对汉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进了徽墨市场需求的恢复和发展,康熙、雍正等皇帝皆崇尚汉学,对书画有着深厚的造诣,使得徽墨业逐步昌盛[9][8]。

    中华民国时期

    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五四运动爆发,国民书写习惯发生变革,随着墨汁、铅笔、钢笔等新式书写工具的进入,传统书写工具被取代[9][12]。新书写工具的进入对于徽墨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徽墨在中国传统书写工具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被取代,中国传统墨业从此逐渐衰落下去[13]。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徽墨行业进行了全面帮扶,恢复名墨市场[3]。徽墨的民间工艺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非遗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开发了新品种,是中国目前高档的工艺美术品之一。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传承数百年的技艺迸发了新的活力[4][1]。

    特点

    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4]。用徽墨写字作画,墨色变化丰富,匀净透亮,墨中见笔,能看见笔触和行笔的痕迹[14]。具有非常浓郁的颜色,类似于漆的光泽,颜色非常饱满。它的颜色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可以保持长久的鲜艳度。使用这种墨水写字时,不会出现纸张和笔尖粘连的情况,保证书写的流畅性。而且,这种墨水还散发着香味。它的质地丰满,涂抹在纸上非常顺滑,适合用于书写和绘画。徽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是文人书房中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品,对体现文人在知识层面的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15][3]。

    制作工艺

    材料

    松烟是最早用于制墨的原料,是用量最大的主料。除了松烟,制作徽墨的另一个主要原料是胶,其用量与烟相当。制墨所用的胶为动物胶,是用牛、驴、马、猪等家畜的皮和骨提取出来。明胶的制作传统工艺现在仍有遗存,但制墨过程中使用的明胶绝大部分是现代化工厂中制造的。除了烟和胶这两种主要原料,制作徽墨还要添加一些辅料,如一些中药和金箔等,其主要目的,一是使墨具有特殊香气,二是起到预防腐败变质的作用,三是使墨具有特殊的颜色和光泽。徽墨的墨模制作选用本地出产的优质木料[16],一般选用肌理细腻、硬度较高的木料,徽州本地的石楠木坚硬而有韧性,作为原材料最为合适[8]。

    工艺技术

    烧烟

    烧烟是通过燃烧松、油、漆来提炼松烟、油烟和漆烟色素的工艺。松烟的烧制包括采松、造窑、发火、取烟四个基本步骤;油烟和漆烟的烧制与松烟略有不同,包括点烟和取烟两个步骤[8]。

    和料

    和料就是将使用的原料,包括主料烟、胶和各种辅料,按照自己的配方要求,预制成熟,最终混合一起[16]。是徽墨制作工艺中技术含量最高、最保密的环节[8]。和料之后的墨团呈黑色软泥状,俗称“墨泥”。通常要放在保温性能较好的炕炉内,以保持一定的柔韧性[16]。

    杵捣

    杵捣,是将蒸好的墨料乘热放入铁或青石臼,用檀木棒将混合料杵捣均匀、绵软的过程。杵捣得越充分,可以使胶、颜料颗粒、添加料均匀而紧密地结合,不致有离散的烟粒存在,墨质地坚硬、经年不坏,墨色均匀光泽、落纸如漆、色泽黑润[8]。“杵熟”是对杵捣工序的要求,这是制墨工艺中很重要的一环,自古就有“轻胶万杵”之说,甚至有“三万杵”“十万杵”的说法[16]。

    制墨

    墨胚放置一段时间后,随着温度下降会变硬,在入模制墨工序时,首先需要在锅里蒸一段时间,自然变软之后才能用。墨胚经烘蒸变软,先要反覆捶打至熟,再通过称重,取一锭墨所需的量,然后在工作台上进一步反覆揉压(俗称“揉剂”),反覆捶打,最后做成长条形(俗称“墨棵”)。将墨棵装入墨模中(称“下模”),压上印子,然后加压(“压模”)。过去压模用长木制成的压床,现在则用螺旋压模机,转动手柄对墨模加压,目的都是使墨剂在墨模内充分填满[16]。

    晾墨

    墨锭出模之后,需要将成型的墨锭晾干[16],先将稻草灰暴晒、罗细,铺地灰一寸以上,地灰需自然蓬松,否则影响吸湿效果;然后将墨块放在上面,大而重的墨块还需先垫宣纸以防掉色或渗入灰尘,再撒一寸左右的面灰覆盖即可[8]。在晾晒的过程中,墨锭会产生一定的变形,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加以矫正[16]。出灰的时候需注意墨块的湿度,墨太软则易断,太干硬则易裂。出灰以后及时用软刷刷干净,再用纸包起来储存[8]。

    锉边

    墨锭晾到六七成干时,要修整墨锭[16]。用剪刀剪去墨块多余的边角料,用挫刀将墨块边角磨得平整,再用柔软微湿的棉布擦掉墨霜,待稍干就可以对墨块进行打蜡封装,锁住墨块内的水分防止变形开裂[8][17]。

    洗水

    洗去墨块表面残留的污渍和灰尘[18]。

    填金

    描金填彩主要是对文字和图案进行装饰,一是突出主体,二是形成画面层次,让墨看起来更美观、艺术效果更好,三是利于长期保存,更有激发墨色、使之有光的考量[8]。

    刻模

    墨最开始的形态并没有统一的范式,一般用手搓成圆丸或圆柱状,后来因审美和商家识别的需要开始雕刻墨模;墨模的结构分为外模和内模两大部分。外模又叫外框,不可拆动;墨模制作的要求是内模必须拆卸灵活,与外模安装后严丝合缝,之后开始对墨模进行刻绘[8]。

    流派和类别

    流派

    歙派

    歙派主要是为服务于宫廷权贵而生产[19],潘谷为歙派制墨领军人物。潘谷所制的墨被称为“墨中神品”,是文人争购的对象。除了前述名重当时的制墨家,歙派代表人物还有潘嘉客、方瑞生、汪仲淹、程公瑜、潘方凯、程孟阳、江正等[20]。歙派制墨家大多出身于官宦士族、文人雅士,堪称徽派制墨中领军人物[21]。歙派徽墨总的特点是:摹古隽雅,烟细胶清,坚如石,黑如漆,纹如犀[20]。

    休宁派

    休宁派指明代休宁县墨工汪中山、邵格之、汪春元、叶玄卿、汪时茂等[20]。休宁派墨师一般出身于平庶家庭,但勤于劳作,实践经验丰富,制墨中另辟蹊径,以制作风格独特的小锭成套丛赏墨(集锦墨)而见长,较为华丽精致,巧于工艺[21]。休宁派生产的徽墨服务于富豪、贵族,该墨样式繁杂、华丽精致,饰以金银彩色,是著名的墨制工艺美术品[19]。

    婺源派

    婺源派制墨最早始于南唐,所制墨称“新安墨”[20]。婺源制墨以民间小作坊为主,制墨目标锁定平民百姓和小知识分子,其特点是朴实少华,多具民间艺术风格[21]。其所占市场份额最广,大部分墨品是为“满足社会底层市井、未及第书生生活学习之需”,但也涉足高端消费市场,在设计中,更加贯彻“俗”的原则,写实性题材摆脱了权贵与士绅们关于自我身份定位的局限,而与整个社会共同的思想情感相互作用,促进了婺源派徽墨题材创作的无限丰富和普及化[19]。

    类别

    徽墨的种类,若从形制来分,可分为零锭墨和集锦墨两大类;若从质地来分,则可分为油烟墨、松烟墨、炭黑墨、再和墨、朱红墨、五彩墨、药用墨和银珠墨等[4]。

    意义和影响

    意义

    徽墨不仅具有实用意义,还创造出非同平常的艺术价值,成为集实用、观赏、收藏于一身的艺术珍品[22]。它是中国文房四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徽州传统技艺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基因。凝聚着历代徽墨匠人的智慧,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反映了多元的审美观念,是传统工匠文化、士文化和宫廷文化交融的结晶[8]。徽墨在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较全面地记录了徽州民俗文化,蕴含着徽州地域审美文化形式美和意蕴美[23]。

    影响

    徽墨在材料、工艺上的创新可以扩展徽派书画艺术的表现空间,徽派书画艺术的发展可以推动徽墨装饰艺术的发展。以徽州诸书画派中的新安画派在造型艺术领域中的探索为例,新安画派以徽州地域自然地貌为蓝本,构建了地域风格鲜明的图形艺术系统,成为古徽州各种行业艺术设计的图形范式。这些图形转变为徽墨的装饰范式,使得墨面装饰格调与徽派画风接近。徽墨通过吸收徽州派绘画表现手法,能实现文人画式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地域民间文化、自然山水的内容融合,从而将徽派书画中“师从造化”的艺术思想、“泛爱生生”的儒学人性论融入徽墨的装饰艺术思想中,实现由“形”至“意”的升华。此外,部分书画家在徽州墨家邀请下会直接参与墨模雕刻与墨谱绘制,使得徽墨装饰更具艺术价值,其装饰艺术文化基因突出。徽墨墨模及墨谱,以一种独特的跨界艺术载体,实现与徽派书画艺术的相互成就、交融传承与共同发展,蕴含着与徽州书画艺术紧密联系的装饰艺术思想[24]。明清时期徽商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为徽墨的流通创造了优越条件,徽墨的市场遍布各地,受到广大书法家的好评[19][25]。

    发展现状

    发展困境

    由于制作徽墨需要体力,制作徽墨的车间里弥漫着夹杂有刺鼻气味的浓烟,且工作相对枯燥,较难吸引年轻人。还有原料不足和工匠后继乏人,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和保护[26][4]。

    保护措施

    为了徽墨产业可持续发展,绩溪县出台《文化强县三年行动计划》,专门推出文房四宝品鉴游精品线路,并建立胡开文纪念馆。当地文化部门还邀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到职业学校讲学,向更多的年轻人传授制作工艺[4]。

    所获荣誉

    1915年,徽墨“地球墨”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南洋劝业会优等奖;1989年,徽墨获国家质量金奖;1994年,徽墨荣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金奖;2000年至2004年,徽墨连续荣获中国文房四宝国之宝证书;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2015年12月,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10]。

    传承人

    • 周美洪

    周美洪出身制墨世家,深受传统文化熏陶,1979年8月进入墨厂成为一名一线工人,凭着对徽州文化的热爱,他苦心钻研起制墨技艺[27]。是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的老厂长,他于2007年被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8]。

    • 吴成林

    吴成林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6岁开始学习徽墨制作工艺,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并创办了徽墨厂。吴成林注重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在当地开展徽墨制作工艺展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手艺[29]。

    • 汪培坤

    汪培坤,1950年4月出生,男,汉族,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制墨艺术大师,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厂长,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30]。

    代表作品

    地球墨

    地球墨,直径仅12.2厘米,厚1.5厘米,制作者胡开文。墨的正反两面,均为世界地图,一面东半球,一面西半球。地图之上,六大洲(无南极洲)五大洋清晰可见,经纬线、水陆界清晰可辨,就连世界各国的国界以及首都的中英文标注,都被刻在了墨块之上。1915年,在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博览会金奖[31]。

    八宝奇珍墨

    八宝奇珍墨为八锭一套,造型各异。按自右而左、先上后下的顺序分别为碑形墨、断木形墨、亚形墨、宝瓶形墨、古编钟形墨、碑形墨、舌形墨、碑形墨。此套墨墨质黑黝坚润,做工颇细。8锭墨同装一黑漆描金彩色双龙戏珠图盒内,盒面中央描金隶书“八宝奇珍图”五字[32]。

    徽墨雕刻

    • 湘君

    《湘君》是由徽墨雕刻而成的作品,该作品以突人物为主题,是平安的象征。屈原的《楚辞·儿歌》中描写过湘君这位水神[33]。

    • 《松风琴韵》

    由徽墨雕刻而成的《松风琴韵》是中国卉典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精深的文化内涵。徽墨作用是将这些典故形象化,进一步传递出其中的精髓[33]。

    参考资料

    展开

    [1]【2022中国有约】徽墨留香传千年.中国日报网. [2023-12-02].

    [2]Pic story: inheritor of Huizhou Ink making.新华网. [2023-12-10].

    [3]论徽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3-12-02].

    [4]【非遗之美】徽墨:千年墨香薪火相传.新华网. [2023-12-02].

    [5]项颂. 浅谈徽墨及工艺心得[J].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01-01, (5): 88-88. [2023-12-10].

    [6]徽墨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3-12-02].

    [7]王毅. 中国徽墨.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 3-4页. (4)

    [8]徽墨的历史与传统制作技艺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3-12-02].

    [9]祖晓敏, 周致元. 论徽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 铜陵学院学报, 2018-01-01, 17(3): 91-93,129. [2023-12-13]. (2)

    [10]“万载存真”道徽墨.科普时报. [2023-12-17].

    [11]千年徽墨:忠于古法 行于创新.新华网. [2023-12-02].

    [12]刘巍. 胡氏家族与民国时期的徽墨业[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01, 10(4): 1-6. [2023-12-15].

    [13][罗士泂]物的社会生命:徽墨的社会史研究.中国民俗学网. [2023-12-02].

    [14]新华社. 一锭徽墨.今日头条. 2020-01-17[2023-12-17].

    [15]徽墨装饰中墨谱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蕴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3-12-02].

    [16]如何制作徽墨?.中国文化研究院. [2023-12-10].

    [17]试论保护和弘扬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现实意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3-12-02].

    [18]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调研报告.中国青年网. [2023-12-14].

    [19]传统徽墨研究综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3-12-02].

    [20]王毅. 中国徽墨.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 12-16页. (8)

    [21]艺术寻根|曹素功400年,从徽墨到海派徽墨之路.澎湃新闻. [2023-12-17].

    [22]徽墨墨范图与徽州文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3-12-02].

    [23]徽墨装饰文化特质探究.维普资讯. [2023-12-02].

    [24]窦倩倩, 肖旺群. 时空象限下徽墨文化基因探究[J]. 池州学院学报, 2020-10-28, 34(5): 115-117. [2023-12-15].

    [25]徽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3-12-02].

    [26]“徽墨、歙砚从历史上消失,是迟早的事”.杭州日报. [2023-12-12].

    [27]非遗传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传承.中国新闻网. [2023-12-11].

    [28]千年徽墨:忠于古法 行于创新.新华网. [2023-12-10].

    [29]东北网. 徽墨“守艺人”.今日头条. 2019-08-30[2023-12-17].

    [30]汪培坤.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3-12-17].

    [31]文化宣城. 安徽人游安徽|在绩溪,看“地球墨”,体验徽墨制作.腾讯网. [2023-12-10].

    [32]胡开文八宝奇珍墨.故宫博物院. [2023-12-10].

    [33]徽墨鉴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3-12-02].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2日

  • 上一篇百科:唐顺益
  • 下一篇百科:吴昌硕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