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机构 >日军第18师团
日军第18师团

日军第18师团

(侵华日军番号)
日军第18师团团长牛岛贞雄(前排中)与幕僚合影(1937年期间)
日军第18师团资料
  • 成立日期:1907年11月13日
  • 所属组织:日本陆军
  • 驻军总部:久留米
  • 规模:师团
  • 军队兵种类型:陆军
  • 参与战争:日德青岛战争、淞沪战役、广州战役、缅甸战役(二战战役)
  • 著名指挥官:神尾光臣、牛岛贞雄、久纳诚一、牟田口廉也、田中新一
  • 日俄战争结束后,为保护日本新获取的海外特权,适应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1907年11月,根据日本天皇批准的《帝国国防方针》,在久留米成立了日军第18师团。一战期间作为日军主力于1914年8月在青岛与德开战,获取德国在山东权益。1925年,第18师团被撤销,于1937年9月二战爆发后重新编成,编入第10军战斗序列,二战期间参加侵华战争,陆续参与了有淞沪战役、攻占芜湖、杭州作战、广州战役,并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编入第25军,代号为“菊”,南进进占马来半岛、新加坡,占领新加坡后,被编入第15军,投入缅甸战场,1941年在缅北地区于中国远征军展开激战,在各国盟军联合打击下,日军第18军团遭遇重创,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第18师团于9月在仰光向英军缴械投降,1946年8月遣返日本。[1][3]

    对于“18师团参加南京大屠杀是不正确”一说法,常州大学近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卢彦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唐恺共同撰写的《侵华日军第18师团南京大屠杀罪责再考证》一文中指出,南京大屠杀初期,该师团一部在南京地区驻扎长达五天,而这几天正是日军实施屠杀行为数最多的几天,且该部在南京城外西善桥地区单独驻扎期间的暴行有明确佐证。[1][4]

    组建背景

    军国主义思想

    日俄战争后,陆军的头号任务是保护日本新近获取的海外特权利益,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俄国并获取获取俄在辽东半岛权益,日本忌惮俄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担心俄国复仇,于是转守为攻,制定积极的国防政策。1907年4月,明治天皇批准了《帝国国防方针》,要求进一步扩大在满洲的利益,陆军准备在亚洲大陆实施攻势作战或在太平洋区域联合作战。[3][5]

    对日俄战争的反思

    日俄战争后,由于认识到持久战的危险性,陆军战略人员制定了先发制人的进攻计划以求首战告胜,然后迅速结束战斗。为实现这一战略,陆军需进行人员扩张。[3]

    政治背景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日本军部和军人的地位高涨,强烈主张扩军。此时,日本政府背负17亿元的军费债务,财政捉襟见肘,日本军部和日政府矛盾日益凸显。日本军队统帅权独立,陆军领导人以“最高统帅权”为由,禁止文官参与军事作战事务,虽然军方领导人就政策草案与首相西园寺公望进行讨论,但内阁首相只有对军部提案的阅览权,没有提案和否决权,庞大的扩军预算成为日本军部和政府之间抗争的导火索。[3][5]

    发展历程

    初次建立

    1906年10月,山县有朋以元帅府成员的身份向明治天皇提交了扩军计划,天皇下令陆海两军共同研究国防方针,陆海两军对扩军预算如何分配的问题未达成一致。1907年4月,明治天皇批准了《帝国国防方针》,方针规定,陆军将俄国作为陆军假想敌,所需兵力为50个师团,方针要求扩大日本在满洲的权益,进一步争取亚洲大陆甚至太平洋区域的权益。但国防方针并未解决陆海两军资源分配的冲突,无法形成单一的战略重心,陆海两军各自寻求最优方案,对外务省的全盘措施置之不理,这也成了内阁与军方的矛盾点。[3]

    1906年11月中旬,日本首相西园寺公望反对在1907年的预算中增加军费。在师团增设问题初始讨论阶段,陆军态度强烈,要求增设5个师团。西园寺公望以辞职威胁,并启奏天皇,大规模扩军会导致国家破产。最终,双方达成一致,陆军新增第18、19两个师团。[3][6][7]

    番号取消

    1920年由于财政紧缩,日本缩减兵力,将资金用于改善军备,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后日本财政困难,陆军省、参谋本部之间设置军制调查会,经研究决定削减四个师团。陆军大将宇垣一成说服各元老级将领,1925年5月1日解散高田、丰桥、冈击、久留米(即日军第18师团)四个师团,世称宇垣裁军。[8]

    重新组建

    七七事变后,日本参谋本部制定《昭和十二年(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要求速战速决,避免打持久战。8月13日,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向中国军队全线进攻。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开始了淞沪抗战。8月15日,日本组建“上海派遣军”,增派第3、第11师团到上海,中方组织5个师的兵力进行反击。8月25日,中日军队以罗店为中心展开激战,日军遭中方军队顽强抵抗,伤亡惨重。为实现速战速决目标,日军频繁请求派兵增援。1937年9月9日,日军第18师团在日本久留米重新编成,编入第10军战斗序列,在九州待机。11月5日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正式投入中国战场。[1][9]

    辗转作战

    1938年9月,第18师团改隶属第21军,执行广东进攻作战。10月21日,第18师团与104师团同时登陆大亚湾占领广州,之后长时间在华南地区进行治安维持等相关任务,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18师团改编入山下奉文率领的第25军,投入马来亚战役。在新加坡被日军占领之后,第18师团改编入15军进行缅甸战役,之后长时间驻扎缅甸防卫盟军进攻,部队大部分位于缅北,步兵第114联队转用于松山守备队。1943年末,国民政府发动滇西缅北战役,位于缅北战线的第18师团遭到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联合夹击。1944年3月第18师团在胡康河谷与密支那战役遭到中国远征军的毁灭性打击,主力崩散。[1][9]

    遣返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0日早晨,日军第18师团以司令部为先头部队,按照山炮、步兵、工兵联队的顺序,步行前往英军在缅甸司令部,立正列队,接受查阅,解除武装。缴械仪式结束后,被英军用大型卡车运往勃亚基收容所。1946年8月,以海运的方式陆续被遣返日本。[1]

    作战经历

    日德青岛之战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混战。无暇顾及远东殖民地,日本借机出兵青岛,想以此为跳板,扩充其在华势力。为夺取青岛,1914年8月,日本在本国积极动员,并与英国结为同盟。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军退出日本海和中国海,并与9月15日之前将胶州租借地交给日本,以备将来归还中国。9月,德军在欧洲战场速战速决计划破产,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僵局,为避免日本进攻,保存其在山东的势力,德军准备与中方秘密谈判,将胶州租界归还中国。为达到占领胶州租借地的目的,日本对中国进行恫吓,迫使中国放弃对德谈判。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9月2日,日军第18师团团长神尾光臣中将率领第一批派遣部队从龙口海岸登陆,在即墨待机,随后,第二批派遣部队与参战英军部队于崂山湾登陆,并在崂山湾驻扎。10月24日,神尾光臣中将向各部下达作战命令,于29日总攻青岛。[1][10]

    青岛德军的墨鲁德克炮台,俾斯麦炮台和伊鲁齐斯炮台三大炮台是德军军事中枢,居高临下,牢牢围守着青岛市区。日军右翼攻击部队主攻胶州湾海岸的墨鲁德克炮台、台东镇堡垒、墨鲁德克炮台、俾斯麦炮台和伊鲁齐斯炮台,左翼攻击部队主攻小谌山各堡垒及伊鲁齐斯炮台。德军方面库罗中校率领步兵750人抵抗日军右翼第一中队,克雷曼少校率步兵700人抵抗日军右翼第二中队,安迪鲁斯少校率步兵约850人抵抗日军左翼部队,各炮台的炮兵部队辅助攻击。[1]

    11月1日,位于胶州湾的日军巡洋舰千穗号被德军S90号驱逐舰的攻击鱼雷击中而沉没,日军死亡271名(这相当于日军攻占青岛战役中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日德两军在青岛山进行了激烈的炮战,战至11月7日,德军战败投降。此次战役,日军的行动范围远远超出了中国政府所划定的“战区”。所到之处,抢掠、杀人、奸淫妇女,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严重的罪行。[1]

    淞沪战役

    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向中国军队全线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日军先后派遣5个师团增援上海,总兵力达20万人,蒋介石也陆续派兵增援,总兵力达60万人。由于中国守军猛烈还击,日军攻占上海计划处于胶着状态。为扭转被动局面,日军以第18师团、第6师团、国崎支队、第114师团为基干,组建第十军,增援上海。[1]

    11月4日,牛岛贞雄中将率领的第18师团作为主力在杭州金山卫强行登陆,与中国守备军第63师第373团交战,经日军长达4小时的连续轰炸,中国守军阵地成为废墟,日军第18师团强行登陆成功。原“日军派遣军”与第十军组成华中方面军,企图围攻上海,蒋介石为避免中国军队后路被切断,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淞沪战役结束。[1]

    进攻南京

    日军攻占上海后,第十军未遭受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伤亡少,1937年11月15日,第十军决定不遵守参谋本部规定的作战地域,向南京追击,日军第18师团奉命西进,向南京进攻,途经湖州、泗安、广德。日军第18师团与第114师团一同攻破湖州东侧守军后,第18师团兵分两路,一部分由太湖乘汽轮、橡皮艇抵达宜兴、长兴一带,另一部分同其他西进日军一同进攻泗安、广德地区,第18师团团长牛岛贞雄率领部队与中国守军第144、145、146师发生激战,26日晚,中国守军第146师发起突袭,仅用一晚将泗安一举夺回,并联合其他守军围攻逃走的日军。日军2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企图掩护被困日军冲出包围,日军第18师团抽调一个旅团兵力增援泗安被困日军,中国守军148师对其进行阻击。在日本援军帮助下,被困日军奋力突围后,分三路绕林城向南退走。[1]

    11月30日,日军第18师团攻占广德,短暂休整后,进攻广德西面的誓节渡及其南北之线的守军阵地。日军第18师团向中国军队第11师驻守的牌坊村、誓节渡、新屋地以及左翼第14师驻守的梅家湾一带发起进攻,在日军飞机、大炮掩护下,日军坦克突击队向阵地进攻,中国守军第11师33旅用地雷、手榴弹顽强反击,最终日军弃尸而退。12月3日,日军第18师团以飞机、大炮、坦克等装备优势向北起拳头山,南至柏垫的中国守军展开全线进攻,中国守军第14师据守的拳头山、凤凰桥一带阵地失守。次日,日军第18师团分兵向十字铺东西线、谷岭、苏村一带发起攻击,共进行两次猛攻,均被击退。日军向南京追击途中,损失颇大。[1]

    杭州作战

    1937年12月7日,日军第18师团接到攻占南京的命令,经芜湖向西进发。日军第18师团未遭遇抵抗便进入芜湖,次日接到日军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的命令同日军第101师团转战杭州,停止向南京追击,自下泗安、广德附近出发,从吉安—余杭路方面,向杭州进攻。[1]

    12月20日,日军第18师团团长命令3个先遣队出发,主力分两纵队分别沿广德-孝丰、下泗安-吉安方向出发,于20日进入孝丰。右先遣队翻越天目山时与中国军队第176师第527团相遇,双方发生战斗,中国守军占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击退日军4次,最终,日军右先遣队主动撤退。23日,第18师团主力占领余杭,因未遭受中国军队的有力抵抗,于次日占领杭州,并沿着下泗安—吉安方向的左纵队从钱塘江南岸推进至富阳,截断中国守军的退路,在富阳歼灭自杭州撤退的一个师的中国部队。[1]

    日军第18师团攻占杭州后,负责杭州及其周边的警备任务,对杭州富阳之间丘陵地带的中国军队多次扫荡,期间遭受中国军队多次游击。[1]

    广州战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广州成为中国与海外联系的重要通道,日军为策应武汉会战,并切断中国国际补给线,1938年8月,组建日军第二十一军,日军第18师团、第5师团,第104师团为主力,日军第18师团为主攻部队,途径澳头、淡水、惠州、增城,向广州发起进攻。[1]

    10月12日,日军第18师团作为主攻部队在大亚湾海面准备登陆,共分为两个支队,右侧支队登陆后击破通湖圩,向北方追击,左侧支队登陆后,主力部队和川支队跟随登陆,由于中国守军势力单薄且疏于防范,在海空军掩护下,主攻部队日军第18师团先后占领澳头港、淡水,途径增城时,遭遇中国军队153师钟俊芳旅、第186师、独立第20旅的的阻击,拖延了日军攻占广州的日程。10月20日,日军第二十一军下达攻占广州的命令,日军第18师团右侧支队沿正果圩--福田圩--罗村--广州道向广州追击,追击队沿增城-广州道追击,追击队的先遣队击退辛庄附近4000名中国军人后,第18师团独立轻装甲车第11、第51中队甩开沿途中国守军,率先进入广州,扫清珠江河岸主要道路,同时追击队也击退龙眼洞西北方向反击的1000名中国守军,顺利进入广州市郊沙河。日军第18师团进占广州后对市内进行扫荡,至29日,日军已完全控制广州及其附近地区。[1]

    占领福州

    1939年2月9日,日军撤销第二十一军番号,组成华南方面军,统一指挥广西、广东方面的作战,日军第18师团隶属华南方面军管辖。为占领和封锁中国沿海的港口,1941年4月19日,华南方面军第48师团和第18师团约1.2万人在30余艘军舰,70余艘汽艇和空军30余架飞机配合下,在长乐、连江等地登陆,与该地中国守军第 75 师发生激战。中国军队第 80 师逐次增援,最终中方战斗失利,退守福州附近山地。21 日,日军占领福州。日军第18师团佗美支队的津川部队在福州牛马山登陆,并占领了福清。占领福清后,守军第 78 师第 224 团使用迫击炮和重机枪进行反攻,日军由城内出来,依托高地,在飞机的掩护下猛烈还击。战斗持续4个小时,中国守军机枪连官兵伤亡过半,步兵连也损失很大,被迫撤退。津川部队自6月3日至8月7日负责福清的警备;9月13日撤回到广东营地。[1]

    马来战役

    1941年11月,日本组建南方军,陆军兵力第二十五军以第5、第18、近卫师团为主力预备进攻东南亚。12月6日,船队决定“声东击西”,使英军以为船队开往曼谷,次日,船队突然转向,第5师团驶向北大年、宋卡,第18师团佗美支队驶向哥打巴鲁。由于天气恶劣,在英军的轰击下,第一批登陆日军被击退,经第二批、第三批登陆日军殊死搏斗,日军从海岸线向前推进1.5公里,后续部队不断上岸,打响了太平洋战场的第一枪,英军主力舰被日方炸沉,英军失去制空权、制海权。12月31日,仅用两天,佗美支队占领马来亚战略要地关丹,并与第18师团步兵第55联顺利会合。由于马来亚英军大部分由澳洲兵、印度兵、马来亚兵组成,且装备低劣,未受过良好的丛林作战训练,第五师团在北大年、宋卡顺利登陆后,沿西海岸一路攻城略地。1942年1月11日,马来亚首都沦陷,日军一路向南,攻占马来亚半岛最南端新山,仅用54天攻占马来半岛全境。[1]

    攻占新加坡

    马来亚沦陷后,英军把部队撤到新加坡,并炸毁了新加坡和马来半岛之间柔佛海峡的长堤。为攻占英军在东南亚的主要根据地新加坡,日军第5师团、第18师团担任主力攻打长堤以西地区,近卫师团在长堤以东地区担任佯攻,1942年2月8日,日军强渡柔佛海峡,主力部队400门大炮一齐开火,在炮火的掩护下,主力部队强攻防守薄弱的新加坡西北海岸,英军海军基地大油库爆炸,碉堡被炸毁。[1]

    2月9日,已渡过海峡的15000名日本士兵兵分两路,分别从中部和西北部进入新加坡半岛,攻打撤退至西北部登加机场和新加坡半岛最高点武吉知马的英军,到了第二天,登岛日军已增加至3万人。日军坦克队占领了武吉知马的撤退路线,日军第5师团于道路北侧,第18师团于道路南侧向山顶发起进攻,期间日军与英军发生白刃战,战况激烈。由于英军节节败退,遂将部队分为英军、澳洲兵、印度兵三个纵队从东南感化方向撤退,最终武吉知马防线失守。由于日军占领了岛上的最高点武吉知马,英军不得不撤退到新加坡的市区防线。11日,日军攻打英军最后一个据点—卡普尔军营,日军第18师团派出两个联队并以炮兵辅助攻打卡普尔军营。由于日军左翼联队遭受英军炮火轰击,伤亡不断,次日,第18师团参谋长武田亲临阵地,指导攻击。英军以混凝土结构建筑为屏障殊死防守,战至下午,日军集中全部火力攻打左翼支队的侧面,英军被攻破。1942年2月15日,英军85000人投降,新加坡战役结束。[1]

    缅甸作战

    为切断英美援华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阻止英美同盟军对华军事物资的援助,同时从中国西南方向合围中国,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向日本投降,1942年初,日军第十五军第55、第33师团越过泰缅边境,进驻缅甸,3月4日,日军第18、第56师团调入第十五军,增强在缅作战力量。3月30日,日军已占领同古,第18师团登陆后迅速北进,成为日军攻打缅甸中路的主力。4月20日,该师团准备阻击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96师主力第288团驻守的642高地,步兵第55联队从东西两面发动攻击,龟本大队至南侧进攻,对642高地形成三面夹击。与此同时,日第18师团先遣部队在吉同岗同中国守军第286团展开激战,在守军的火力压制下,日军纷纷跳车逃窜。下午,日军飞机、大炮向642高地、吉同岗发起轰炸,另有步兵2000余人以包围之势进攻吉同岗,步兵千余人向642高地猛攻,中方军队腹背受敌,伤亡千余人,工事大多被摧毁,共击退日军6次进攻,余韶所著的《吉同岗和六四二战役》一文中称,“是役战斗之惨烈,为我前所未见”,最终,日军向北撤退,集中兵力渡过密丁格河,向曼德勒前进。由于早前中国远征军决定放弃曼德勒会战,日军第18师团顺利进入缅甸古城曼德勒后,向东追击中国远征军,一直打到云南怒江惠通桥西岸,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1]

    5月下旬,缅甸全境被日军侵占。中国远征军与英国盟军协同抗日,保卫缅甸,以作战失败而告终。之后英军退往印度,中国远征军一部分撤到印度蓝姆伽重新集结,另一部分经由不同路线撤回云南境内,据守怒江东岸,与日军形成对峙局面。日军第15军侵占缅甸全境后,开始转入防御状态,分兵据守各战略要地。第18师团自1942年10月起担任缅北地区防务,按照森林作战的要领,修筑明碉暗堡,对中国军队的反攻设置障碍。从缅甸撤退至印度蓝姆伽的中国远征军第38师及新22师于1942年秋成立了中国驻印军,由美国的实地卫将军任总指挥,合编为中国驻印军新编第一军(简称新一军),后又从中国增派三个师的兵力加入中国驻印军。在印度蓝姆伽整训期间,中国驻印军更换美式装备,接受丛林战训练。[1]

    1943年3月,田中新一任第18师团团长,并确定其主要任务是阻击进入湖康河谷的中国驻印军,配合云南方面日军作战。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湖康河谷的争夺战由此开始。[1]

    中印军针对日军作战方法进行研究,专门设置了丛林作战的兵器和战术,以作战指挥所在的位置为轴点,向外发射状修建三至五个碉堡,碉堡之间挖战壕相互连通,碉堡和中央区域均设重型武器和迫击炮,形成交叉或集中射击的火力区域,且在密林的掩饰下,日军很难找到重武器和迫击炮所在位置,在“炮弹雨”的轰击下,日军撤回原阵地防守。1943年下旬,驻印军发起总攻,中国驻印军在大龙和、大纳河畔等作战地点,与日军第18师团展开浴血奋战,逐一击破日军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日军节节败退。1944年3月9日,驻印军第38师和新22师在瓦鲁班回合,瓦鲁班被中国驻印军完全攻占。瓦鲁班战役是中国驻印军自缅北战役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日军第18师团遭到歼灭性打击,日军在胡康河谷的防线全部崩溃,师团长田中新一逃跑,其指挥系统被摧毁,师团部的关防和田中新一的私章均被缴获。中国驻印军在战车和美空军的支援下乘胜南下,至6月25日占领缅北重要军事基地孟拱,基本全歼日军第18师团。同时,史迪威将军的指挥成立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攻打密支那,切断日军第18师团的运输和补给,开辟了第二战场,双方经惨烈争夺,8月5日,中美联军占领密支那,密支那被日军成为“玉碎战”,日军2000余人战死,日军守城司令官以死谢罪。9月底,缅北日军重整,中永太郎任第18师团团长,于11月中旬与中国驻印军在瑞丽河畔发生战斗,12月下旬,日军主动停止攻击,撤退至蒙米特。[1]

    1945年2月,第18师团于英军第三十六师发生战斗,同时,英军第十四集团军占领敏铁拉,日军腹背受敌。在英军包围中,日军第18师团、第49师团遭受重大损失,战斗力极度低落,日军在缅甸防线全面崩溃。英军乘胜追击,一路南下,收复失地。5月3日,英军进入缅甸首都仰光,继续扫荡日军残敌。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军缅甸方面军前往英军司令部投降,缴械仪式结束后,被英军用大型卡车运往勃亚基收容所,于1946年以海运的方式陆续被遣返回日本。[1]

    相关争议

    日军第18军团与南京大屠杀:第18师团虽属日军攻占南京的指挥系统,但该师团于12月11日奉命停止南京进攻,转而攻向杭州。中方《南京保卫战》史科以及日方编写的《第18师团作战行动概要》中均未发现第18师团参加攻占南京城区的作战资料,已明确该师团并未直接参与攻击南京城。但战犯谷寿夫的判决书中提到“(谷寿夫)复率大军进城,与中岛、牛岛、末松等部队,分窜京市各区,展开大规模屠杀,继以焚烧奸掠。”在这些确定南京大屠杀罪责的重要庭审材料中,侵华日军第18师团(牛岛部队)被数次提及。因只是笼统地提到第18师团参与南京大屠杀,未提供具体罪行案例,部分学者认为该师团并未参与南京大屠杀。[4]

    常州大学近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卢彦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唐恺共同撰写的《侵华日军第18师团南京大屠杀罪责再考证》一文中指出,南京大屠杀初期,该师团一部在南京地区驻扎长达五天,而这几天正是日军实施屠杀行为数最多的几天。侵华日军战时编印的《支那事变·第18师团战斗概要》详细记载了第18师团参加日军南京入城式的经过,1937年12月11日,第18师团在太平府(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集结,其一联队归野战炮兵第六旅团参加南京“入城”,13日抵达并驻扎在西善桥,14日离开西善桥地区进入南京,17日正式参加入城仪式,18日离开南京。[4]

    此外,该师团在南京城外西善桥地区驻扎的时间段内,日军在西善桥地区有大量暴行记录,从《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中初步查到的1937年12月份西善桥地境内部分大屠杀遇难者20余人,在幸存者证言中也有大量可佐证证据,《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中《梅福康口述》中记录日军将梅福康和二哥、侄子等九人用手榴弹炸伤,又被日本兵捅了三刀。谷寿夫在审讯中也称1937年12月13至14日间在西善桥地区已不存在日军第六师团部队,目前,历史学界并未发现13至14日在西善桥地区驻扎有日军第18师团以外的其他部队,以排他法认为日军第18师团在西善桥地区展开杀戮。[4]

    历任主官

    日军第18师团历任将领[1]

    年份

    师团长

    1907年11月13日-1910年11月30日

    木村有恒

    1910年11月30日-1912年12月26日

    大迫尚道

    1912年12月26日-1914年11月26日

    神尾光臣

    1914年11月26日-1915年5月26日

    斋藤力三郎

    1915年5月26日-1919年7月25日

    柴胜三郎

    1919年7月25日-1922年8月15日

    高山公通

    1922年8月15日-1925年5月1日(番号撤销)

    金谷范三

    1937年9月11日(重新编成)-1938年7月15日

    牛岛贞雄

    1938年7月15日-1940年2月10日

    久纳诚一

    1940年2月10日-1941年4月10日

    百武晴吉

    1941年4月10日-1943年3月18日

    牟田口廉也

    1943年3月18日-1944年9月22日

    田中新一

    1944年9月22日-1945年8月15日

    中永太郎

    作战序列

    日军第18师团作战序列[1][9][2]

    时间

    部队划分

    具体联队

    重建前(1907年到1925年)

    步兵第23旅团

    步兵第46联队

    步兵第55联队

    步兵第24旅团

    步兵第48联队

    步兵第56联队

    步兵第35旅团

    步兵第116联队

    步兵第124联队

    其他作战联队

    骑兵第22联队

    野炮兵第24联队

    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

    工兵第18大队

    飞行第4大队

    辎重兵第18大队

    后勤部队

    通信队

    卫生队:第1至第4野战医院

    重建后(1937年到1945年)

    作战部队

    步兵第55联队

    步兵第56联队

    步兵第114联队

    山炮兵第18联队

    工兵第12联队

    辎重兵第12联队

    后勤部队

    第18师团第1通信队

    第18师团第2通信队

    第18师团卫生队

    第18师团第1~4野战病院

    第18师团防疫给水部

    第18师团病马厂

    独立作战部队

    独立速射炮第13大队

    野战重炮兵第21大队

    历史评价

    日军第18师团在侵略战争中犯下累累罪行,罄竹难书。该师团有两桩最大的罪恶行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和新加坡“大检证”。在历史上,南京大屠杀、新加坡的“大检证”和马尼拉大屠杀一起,被认为日军在亚洲的三大暴行。日军第18师团曾在1942年的新加坡战役中迫使八万英军投降,震动世界。丘吉尔曾悲痛地指出,"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 。在同年的侵缅之战中,第 18师团成为日军中路进攻的主力,并将中国远征军追击至云南怒江惠通桥西岸,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号称日军的“常胜师团”。在 1943 年、1944年的缅北之战中被中国驻印军歼灭大半。该师团入侵国家之多、作战地域之广、所犯罪行之大,在日本侵华陆军步兵师团中实属少见。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战后未能将参与这两大屠杀的主犯、原日军第 18 师团司令官牛岛贞雄和牟田口廉也两人送上审判台,这是历史的遗憾。[1][11]

    参考资料

    展开

    [1]晏伟权、晏欢. 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M].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2-07: 1-265. 9787515505220.

    [2]张明金, 刘立勤. 侵华日军历史上的105个师团[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10-01: 95-99. 9787506557733.

    [3][美]爱德华•德瑞. 日本陆军兴亡史[M]. 顾全.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5-04: 141-237. 9787516616604.

    [4]卢彦名, 唐恺. 侵华日军第十八师团南京大屠杀罪责再考证[J]. 档案与建设, 2021-03-20: 87-89.

    [5]刘沛. 1907—1936年日本国防政策研究[D]. 渤海大学, 2017-07

    [6]张艳茹. 第二次西园寺公望内阁时的“增师”问题研究[J]. 日本问题研究, 2013, 27(01): 69-76.

    [7]姚昊辰. 第二次西园寺内阁期间“增师案”与政党军部之间的博弈[J]. 西部学刊, 2021

    [8]生田惇, 曹振威. 日本陆军史(三)[J]. 军事历史研究, 1990-01: 167-185.

    [9]刘望安. 凶顽之师:第18师团——侵华战争日本各师团全曝光(六)[J]. 环球军事, 2005, (12): 47-49.

    [10]戚海莹. 论日德青岛争夺战[J]. 东岳论丛, 2003, (04): 93-95.

    [11]钟日兴, 宋少军. 太平洋战争中马来亚迅速沦陷的原因探析[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03): 58-62+94.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6日

  • 上一篇百科:以色列空军
  • 下一篇百科:第75游骑兵团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