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科技 >梵天
梵天

梵天

(印度教的创造之神)
梵天(Brahma的意译),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印度佛教中的大梵天王诸神众,特指色界初禅天之主,又称大梵天王),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他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神。[1][2]
梵天资料
  • 名称:梵天[1]外文名
  • 宗教名:印度教[2]别名
  • 宗教职能:创造[1]
    目录
  • 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话的生主。早期婆罗门教信奉“以完全超验的、精神性的‘梵’(Brhaman)为万物的本原和存在的终极”。最初这个终极的存在是不具形体的抽象化神,后来被人格化。而梵天的历史身份则源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进入印度的游牧部族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进入婆罗门教文明时期,婆罗门教是印度教的古老形式。梵天在早期婆罗门教中成为至尊的主神。[3][4]而在印度教神话中,三大神是自生的,梵天则另有出于金卵之说,《摩奴法论》中梵天集之前的祈祷主、原人和生主等于一身,成为世界的创造者和名副其实的创造之神。[5]据《摩奴法论》载,梵天出自一光辉如金的鸡卵,他把卵壳分成两半,创造了天和地一切物类,然后创造造物主十大圣仙,由他们完成创造工作。[1][4]

    到了佛教盛行时期,大梵天与吠陀主神因陀罗(帝释天)一起成为佛陀的胁侍。到了笈多王朝以后梵天逐渐变成一个抽象神的代名词,他的意义主要停留在宗教哲学的思辩意义上。[3]

    印度犍陀罗艺术中的梵天图像,颇似婆罗门形象,梵天与婆罗门行者之间在图像上本来也存在着内在关系。中国北朝石窟中的梵天造像,多作菩萨装,但他的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在流传过程中演化出多种形象。[6]“梵天”被认为是世间存在物和世界灵魂的化身。它被认定为细小的、能在莲叶上安坐的形象,它是中性神,古印度人对梵天的信仰导致禅定和瑜伽功的形成。[7]

    人物关系

    俱毗罗

    孙子

    名号

    名号释义

    梵天,梵文Brahma的意译,即寂静、清静、净洁、离欲等。梵天,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印度佛教中的大梵天王诸神众,特指色界初禅天之主,又称大梵天王),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他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神,被认为是创造世界万物(包括神、人)的始祖。[1][2]

    名号来源

    “梵”和“梵天”在梵语里是同一个词“Brahma”,它和婆罗门(Brahmana),还有祈涛主(Brahmanaspati),有着相同的词根。这个词的意思是“神圣的话语”,因此婆罗门就是掌握神圣话语权的人,而祈涛主则是神圣话语中的力量。[8]

    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教信仰在这一时期逐渐合流,相互融合而形成婆罗门教。早期婆罗门教“不设庙宗、不拜偶像”,但是信奉“以完全超验的、精神性的‘梵’(Brhaman)为万物的本原和存在的终极”。最初人们信奉的这个终极的存在是不具形体的抽象化神,后来,这种终极的存在被人格化,即人们相信宇宙的本体是梵,而梵天就是梵的人格化,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3][8]

    发展现状

    梵天虽为古印度三大神之首,著名的十八部《往世书》排在第一部的即是《梵天往世书》,但他在三大神中的地位却最低。大梵天既然是个创造宇宙万物之神,那么一切魔鬼、灾难、恶人之类,亦为其所创造,而他除了能创造的功能外,没有任何降伏恶魔的本事。这样一来,他既是伟大的造物主,又是“万恶之源”,故其崇拜者并不多。说来可怜,在印度,崇祀他的庙字只有一座,在拉贾斯坦邦。[9]

    在泰国,梵天被称作“四面佛”,声名远播。有人因在“四面佛”前许愿而还愿,便多次来此,更有港台影视明星,年年来朝拜。[10]进香给四面佛时,东、西、南、北四方都要上香,同时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膜拜,四面佛分别代表慈(仁爱)、悲(侧隐)、喜(吉祥)、舍(施惠)。膜拜时要虔诚,且方向要正确,否则不灵验。[11]

    源流

    神话说

    在印度教神话中,三大神是自生的。话说,在劫初,世界是一片汪洋,毗湿奴大神躺在大蛇湿舍盘成的蛇床上,在水面漂浮。不知何时,他的肚脐中长出了一朵莲花,梵天大神端坐其中。而后,两位大神同时睁眼,互视对望,都说自己是初始之神,理应为长,争辩不休。争辩中,两人面前忽然出现了一根火柱,上不见顶,下不见底,为寻端倪,梵天骑天鹅向上,毗湿奴骑大鹏鸟向下;千年之后,二神无功而返,此时湿婆大神现身,火柱乃为湿婆林伽。于是,毗湿奴和梵天同尊湿婆为长。此是湿婆教派之说,毗湿奴教派另有毗湿奴为长之言,因故事没有那么玄妙,传世不广。三大神齐出,开启了世界的新一轮循环,梵天创造天神、仙人、恶魔、凡人、动物和植物等宇宙万物,毗湿奴负责日常维护,使宇宙运行不停,湿婆平日修行,关键时刻出面尽毁灭和起始之责。[4]

    梵天另有出于金卵之说:“这宇宙原是一个暗的本体,不可感觉,没有特征,不可推理,不可认识,犹如完全处于昏睡状态。后来,自身不显现而使这宇宙显现的师尊自在出现了,他驱除暗,具有转变粗大元素等等的力量。他自照独存,不可感觉,细不可见,不显现,无始终,化入万物,不可想象。他怀着创造种种生物的愿望,他通过禅思,首先从自己的身体创造出水,又把自己的种子投入那水中。那种子变成一枚金卵,像太阳那样光辉灿烂;他自己作为一切世界之祖梵天出现在那金卵中……由那个不显现的、无始无终的、既实在又不实在的因所产生的那个人,在人间被称为‘梵天’。”[4]

    梵天一名见诸经典比较晚,四部“吠陀本集”没有记载,“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吠陀文献”中也比较少见,在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法经类著述如《摩奴法论》中才成正式“人物”,成为主神之一。[4]

    历史演变

    历史原型

    梵天的历史身份,源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进入印度的游牧部族雅利安人。不管是因陀罗、伐楼那,还是毗湿奴、梵天和湿婆,都是称号,也可以说是一种头衔。在“吠陀文献”“史诗”“往世书”等印度教经典中,因陀罗、伐楼那、毗湿奴和梵天等构成雅利安人族群的高层和决策层,伐楼那是名义上的王,因陀罗是实际上的主宰,毗湿奴是一员将官,梵天是一位谋士。虽然梵天和伐楼那一样不上战场,但比伐楼那有威信和尊崇,他是谋士,以智慧立身,靠颂诗获得因陀罗等赏识,靠计策获得百姓遵从。就雅利安人族群而言,因陀罗是大英雄,伐楼那有“天王”“大王”之名,毗湿奴在《梨俱吠陀》里有“大步”之称。唯有梵天,名不见经传。然而,“四吠陀”和“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乃至后世诸多宗教典籍的创作和流传,都有他的贡献,相传梵文婆罗米字母也是他的杰作。因此,在雅利安人统治高层,梵天从来都不是缺席者。[4]

    梵天的升格

    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进入婆罗门教文明时期,婆罗门教是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又被称为前印度教。前身是吠陀神话的生主的梵天在早期婆罗门教中为至尊的主神,“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是它的三大纲领。[3]一度强势的因陀罗的地位迅速下降,尊因陀罗为长的吠陀教为早期婆罗门教所替代,婆罗门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由早期婆罗门教三大纲领统领。[4]吠陀是天启的知识,但是只有婆罗门可以修习吠陀,其他人无权接触;祭祀万能,可是主持祭祀的只能是婆罗门祭司。所以,三大纲领的核心是“婆罗门至上”。婆罗门竟然被称为“人中的神”。[3]

    梵天在婆罗门教中是一切的创造者,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他是唯一的,可以包容一切的。从吠陀时代不受重视的“生主”到婆罗门教“梵”的人格化和印度教时代的三大主神之一,梵天升格到主神的地位表明印度人开始对天地、宇宙、自然、万物和人类的形成进行哲学的思索,是人们试图解释万物起源的体现。[3]

    梵天的虚化

    梵天在后期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中地位下降也反映出许多时代和宗教问题。梵天被看作是婆罗门的首领,在婆罗门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罗门祭司装束,成了婆罗门的代表,与祭祀相连,他被当作种姓之源和种姓的辩护者。首先,梵天的神性中有脱离现实的倾向,作为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他的神性中有更多的哲学成分,使其具有一种神秘、玄虚、超然的神性,制约了他发展成为宗派崇拜神。其次,梵天没有更多的英雄壮举,他的威望更多的来自于他的身份本身而不是他的英雄事迹。他经常给诸天神出主意、想办法,充当他们消灭魔鬼的“顾问”,往往不亲自参与天上或人间的事务。[3]

    在两大史诗的列国时代,人们更多地崇拜英雄神毗湿奴和威力无比的湿婆大神。随着偶像崇拜的印度教取代祭祀崇拜的婆罗门教,祭祀神的代表梵天逐渐失去了其主神的地位。在公元前后,大多数的印度教徒要么信奉毗湿奴,要么信奉湿婆。毗湿奴教派、湿婆教派产生后,各自崇拜自己的主神,梵天的地位有点虚幻,是“生主”,也像是毗湿奴和湿婆的协调与陪衬。[3]

    到了佛教盛行时期,大梵天与吠陀主神因陀罗(帝释天)一起成为佛陀的胁侍。这和宇宙每一劫的创始者的地位相差甚远,完全离开了他主神的神坛。到了笈多王朝以后梵天逐渐变成一个抽象神的代名词,他的意义主要停留在宗教哲学的思辩意义上,与现实生活失去了联系。梵天作为具有一定神格的神因为远离生活而逐渐虚化。[3]

    宗教形象

    梵天的形象并不固定,不同的记载中形象也不相同。据说他原有五个头,因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的四个头面向四方。[1][8]

    梵天有时年轻英俊,有时又须发皆白,周身呈粉色或红色,有四头四臂。梵天的四张脸朝向东西南北,象征四部《犬陀》,四只手握有念珠、水罐、吠陀经、节杖、勺子、乐弓或是莲花,梵天—般处于莲花之上,出行时骑天鹅(或孔雀),或乘坐七只天鹅拉的战车。[8][12]

    四只手臂: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象征心灵(右后方手臂)、智慧(左后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2]

    念珠:用来记载时间。[8]

    水:用来衍生万物。[8]

    吠陀经:象征知识。[2]

    黄金:象征活跃在宇宙中,而金脸则代表梵天在创造宇宙时是处于活跃状态的。[2]

    天鹅:象征辨别力,是梵天的坐骑。[2]

    孔雀:梵天的坐骑,这只孔雀天生能够分离牛奶和水,代表每个人都要学会分辨善恶,继而扬善弃恶。[2]

    据《大日经疏》申述,大梵天的形象为红色,头戴发髻冠,坐在莲花座上。另外,大梵天还有一面二臂、三面二臂形像。各地所传,不尽一致。在中国佛教造像中,多为古代世俗的中年帝王形象,与诸天一起合供于大雄宝殿内。[13]

    梵天在胎藏界曼茶罗列位于外金刚部院东门之南方,身呈白肉色,头戴发髻冠,四面四臂。塑造中又常在佛的右边,手执白拂,与帝释天相对。一般形象多着中国式礼服,为二臂之像。[1]

    善化寺梵天作中国传统帝王相,且与《金史·與服志》中“金制皇帝服通天、绛纱、衮冕、偪舄,即前代之遗制……舄……如意头”记载基本接近,即通天冠、绎色长袍、绣龙的礼服、双层鞋等。但其位置在主佛坛之左,并不在右。[1]

    宗教角色

    创造神梵天在早期婆罗门教中成为至尊的主神,在后来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盛行时期梵天是三大主神之一,是众生的始祖。[3]

    梵天(Brhman)作为创造神,本应居首位,但实际上,他未能成为宗派崇拜神,而是依附毗湿奴和湿婆,成为他们的协调者,形成“三位一体”神。《梨俱吠陀》中并没有梵天,只有Brahamanaspati或Brhaspati(祷词之主或祭祀之主),主要强调他的光辉和神圣。在《百道梵书》中讲到Brhaspati时,称他是梵,又称梵是祭祀。而梵书将梵与祭祀同一后,增加了他的抽象的精神威力。[14]

    梵天是由梵书,尤其是奥义书哲学中抽象的最高存在梵(Brahman,中性)演变而成的。此后,这种形而上学思辨中的梵始终制约着宗教神话中的梵天,冲淡梵天的形体和个性特征,使他蒙上了高深莫测、冷峻超然、空幻玄虚的色彩,正是这样一位神祇起到了宗派神的调和作用。[14]

    佛教产生后,他皈依为佛陀的护法神。在佛经中,“大梵天”(梵名Mahabrahmadeva),有清净、离欲之意,是离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在今译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在《阿含经》及诸多经论中,常载梵天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之事,每当佛出世,他必先来请转法轮,手执白拂,于会座参法听受,常以法义与佛问答。后他与帝释天同受佛之嘱附,护持国土,并为显密共同尊崇。密教以梵天为十二天之一,或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1]

    相关传说

    梵天创世

    梵天不用任何帮助就生出来十多个儿子,还从左手大拇指上为自己生出来了一个妻子——辩才天女萨拉斯瓦蒂,又译娑罗室伐蒂。他的子孙繁衍,生出了万千生灵。[8]作为创造神,魔鬼、灾难等也由他创造,因此他在三大神中的地位最低。[1]

    梵天创造万物之后就退居二线,不问世事,接替他工作的是另外两个大神湿婆(Siva)和比湿奴(Visnu),对这两尊大神的崇拜在印度极其普遍,形成了婆罗门教的两个重要派别。[8]

    梵天的家庭

    梵天的家庭比较复杂。其中最为人熟知和接受的是梵天的妻子是文艺女神娑罗室伐蒂女神,儿子是生主达刹,儿媳是斯沃耶摩普沃·摩奴之女伯勒苏蒂,孙女是湿婆前妻萨蒂。梵天的家庭生活是粗线条的,他不仅和娑罗室伐蒂关系不密切,和儿子达刹的关系也不和谐,与孙女萨蒂更无祖父和孙女之间的隔代亲。他投在家庭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和家庭成员没有日常联系,很少互商互谅,争吵多于平和,与孙女长幼有别,命令多于怜爱。[15]

    五脸成四脸

    话说,梵天在造人的过程中,造出了少女娑罗室伐蒂,她美丽无比,梵天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由于实为父女关系,娑罗室伐蒂不接受这种爱情,于是躲闪:她逃向左边,梵天左边长出了一张脸,逃向右边,梵天右边长出了一张脸,逃向后边,梵天后边长出了一张脸,逃向上面,梵天头顶上长出了一张脸,最后无处逃遁,娑罗室伐蒂只好屈服,做了梵天的妻子,与梵天一起司智慧之职,掌管文艺、创造文字等。后来,湿婆知道了这件事,于愤怒中睁开脑门上的第三只眼睛,喷出神火,焚毁了梵天头顶上的第五张脸;同时,湿婆还发出诅咒,说梵天不顾伦理,与自己的女儿婚配,为世人所不耻,要世人从此不再祭拜他。[16]

    四种姓与五民

    就“四种姓”而言,据说婆罗门从梵天的口中产生,刹帝利从梵天的双臂产生,吠舍从梵天的双腿产生。为了侍奉这三种姓,第四种姓首陀罗从梵天的双脚中产生。婆罗门一出生,就继承大地,成为一切众生的主宰,保护正法库藏。随后,梵天创造第二种姓刹帝利,作为大地保护者,刑杖执持者,保护臣民。梵天规定吠舍应该用财富和粮食供养三种姓,而首陀罗应该侍奉三种姓。[5]他以达摩规范人生,确立四行期,主张再生族[a],特别是婆罗门,一生须经历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四个阶段。他以再生族和一生族的概念把吠舍和首陀罗分开,避免了这两个种姓的联合;又以有种姓和无种姓之别离间了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使他们永无合作之可能。[5][17]

    梵天还向代表刹帝利利益的毗湿奴保证,婆罗门永不称王,永远遵循梵行、家居、林栖和遁世四行期之规范。刹帝利国王则承认了婆罗门在宗教文化领域的统领权及其社会规范的制定权。由此,刹帝利世俗世界第一、婆罗门精神世界第一,双方共同统治世界的模式得以建立和固定,印度教社会的五民体制架构长盛不衰。[17]

    梵天施恩

    梵天施恩没有善恶好赖之别,他施恩予神,也施恩予罗刹,施恩予人,也施恩予动物。[17]

    恒河下凡

    恒河下凡可谓梵天对世人最大的恩施之一。国王拔吉罗陀有六万个先祖的灵魂没有得到净化解脱,游荡于大地之上受罪;拔吉罗陀修炼大苦行,千年之后得梵天允诺,让天上的银河下凡,以净化其先祖的灵魂并使其解脱。果然,银河在湿婆的协助下降落人间,实现了拔吉罗陀的愿望。这就是今天的恒河,即印度的母亲河。恒河能净化一切,是印度教徒理想的身心归处,是达到梵我合一的理想场所,亘古不变。[17]

    恩赐罗刹

    罗波那兄妹是罗摩故事中最为著名的罗刹,他们希望获得梵天恩赐,修炼了十分严厉的苦行,“苦行修满一千年,难以制服的十首罗波那将自己的头颅砍下,投入了祭火,令世界之主梵天满意。梵天亲自来到他们跟前,让他们停止苦行,一一赐给他们恩典。获得梵天恩典后,十首罗刹罗波那在战斗中打败财神,将他赶出楞伽城。最后,毗湿奴大神下凡世间,化身为人,才消灭了不行正法的罗波那兄妹。[17]

    施恩蛇与牛

    由于蛇母的过错,蛇族面临一场浩劫,梵天主动现身,向以湿舍为首的众蛇施恩。在印度教社会,蛇被视为有灵圣物,固然与图腾崇拜有关,与梵天施恩也有关系。[17]

    众牛在创造出来以后,曾经修习过数十万年极其艰难的苦行。梵天在众牛苦行结束的时候给了它们一项正想得到的恩惠,对它们说:“你们的愿望将会得到满足。你们将能拯救世界。”从此众牛就成了世界的最终归宿。所以说,众牛是吉祥之征,圣洁之物,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17]

    诅咒

    在施恩的同时,梵天以诅咒为工具,向世界展现了另一种特别能量。梵天本尊很少亲自发出诅咒,他主要通过代理人婆罗门仙人显示这方面的能力。[17]

    天女石姑

    梵天曾对一位天女发出诅咒:有一个绝色天女,名叫石姑,因为受到大梵天的诅咒,变成了一条鱼,生活在阎牟那河中。世尊曾对她说:“美女呀!你如果生下一双人的孩子,你将从诅咒中获得解放。”她被渔夫剖开,生下了一双儿女,她便脱离了鱼身,恢复了天女的形象。尔后,绝色天女飞升到悉陀、七仙人、遮罗纳的天界。[17]

    毗湿摩

    《摩诃婆罗多》中的主人公之一毗湿摩原本是一个小神,他有七个哥哥,一天,他伙同哥哥们偷了极欲仙人的如意神牛,遭到极欲仙人诅咒,下凡为人经历苦难。他请求恒河女神为身生母亲,投生为福身王之子,承受了终身不娶、家族分裂、亲人互相厮杀,最后家散人亡、自己遭受百箭穿身的痛苦。[17]

    阎摩王

    史诗中的维杜罗其本尊是正法神阎摩王。曼陀仙人由于小时候用芦苇扎死过一只小鸟,就被怀疑是盗贼而被刺在一根矛尖上受折磨。仙人非常气愤,觉得阎摩王执法不公,他诅咒道:“为什么我的上千次的苦行竟然抵不了它?因为杀害婆罗门远比杀害其他生灵更为严重,所以,你将由于这件罪恶投胎在一个首陀罗妇女的子宫!”所以,阎摩王遭到了诅咒,其凡体维杜罗时运不济,父为尊者,母为下人,失落而不得志,最后葬身森林火海。[17]

    般度王

    般度是俱卢国国王,在一次行猎中,他误杀了一对正在交欢的婆罗门夫妇,婆罗门在临死前向他发出诅咒:“等你也处在这种情况,还未得到交欢的快感时,你就要立刻变成五大元素(丧命)!”般度王十分痛苦,先是和两个妻子分床而眠,后是放弃王位,携妻子提前过上林栖生活。为了延绵子嗣,他让两个妻子借种生子,般度五子由此出。尽管如此,最终他还是应验了婆罗门的诅咒,在一次春心荡漾中死去。[17]

    迅行王

    迅行王是古代印度更为著名的国王,他娶了太白仙人的女儿天乘,但却违背承诺与阿修罗国公主、天乘的婢女多福发生关系并生育了三个儿子,这惹怒了太白仙人,于是仙人诅咒迅行王未老先衰。遭到愤怒的太白仙人的诅咒,迅行王当时就失去了原先的青春年华,一下子变得衰老了。考虑到自己女儿的幸福,太白仙人没有把事情做绝,允许迅行王把老年转交出去。最后,迅行王享受了小儿子补卢的青春,补卢则拥有了他的王国。[17]

    相关典籍

    吠陀经

    就宗教神话看,梵天是创造神,是梵语婆罗米字母的发明者,是吠陀文献的编纂者。[15]《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古老经典。“吠陀”的意思是“神的启示”或“神秘的知识”。《吠陀经》包括四大部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涛告文;《夜柔吠陀》与《娑摩吠陀》都是婆罗门的涛告文,记录古印度对自然力量的仪式;《阿达婆吠陀》是古代著名梵术大师阿达婆和安吉罗沙的家族密文手册。[18]

    梵天往世书

    大梵天虽为古印度三大神之首,著名的十八部《往世书》(为印度古代神话传说集,是印度教的重要经典)排在第一部的即是《梵天往世书》,但他在三大神中的地位却最低。大梵天既然是个创造宇宙万物之神,那么一切魔鬼、灾难、恶人之类,亦为其所创造,而他除了能创造的功能外,没有任何降伏恶魔的本事。这样一来,他既是伟大的造物主,又是“万恶之源”,故其崇拜者并不多。如今在印度,崇祀他的庙宇只有一座,在拉贾斯坦邦。[9]

    摩奴法论

    《摩奴法典》,又称《摩奴法论》,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哲学和法律的汇编之一。据该书自述,系梵天著,并传予其后代,即人类始祖摩奴,再由其后代波利故传到人间。[2]

    《摩奴法论》中梵天取代了之前的祈祷主、原人和生主等,或者,他集他们于一身,成为世界的创造者和名副其实的创造之神。[5]据《摩奴法论》载,梵天出自一光辉如金的鸡卵,他把卵壳分成两半,创造了天和地一切物类,然后创造造物主十大圣仙,由他们完成创造工作。[1]

    印度草医学

    根据印度教,梵天(Brahma)是宇宙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印度草医学》即《生命科学》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包括了100000多首史诗和所有涉及药物和医学的原始资料。来自宇宙海洋的圣人德罕温塔里(Dhanvantrari)携带着神赐予的神奇药水,在印度草医学被记载下来之前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了数代圣人。保存下来的著作据说只是已丢失的由梵天创作的印度草医学的残作。[19]

    奥义书

    《奥义书》中的主要思想是“梵我合一”。“梵”(Brahman)源于印度教的三个主神之一“梵天”(Brahama),“梵在梵文中原有‘圣智’‘咒力’‘祈祷’等意义,引申而成为‘祈祷而得的魔力’,再引申为世界的主宰和哲学的最高本体”。[20]

    相关民俗

    由于梵天身化世界,所以他并不会消失。这个世界就是梵天,就是梵,湿婆和此湿奴也不例外,这三个神,一而为三,三而为一。印度教可以称之为一神论的多神教。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的4000多座印度教寺庙,虽然只有一座是供奉梵天的,但是又没有一座不是供奉梵天的。[8]

    印度唯一一座供奉梵天的神庙(BrahmaTemple)就位于拉贾斯坦邦的小镇普什卡。最珍贵的梵天神像供奉在湖西边的神庙里,庙外安放着的鹅像——据说它是梵天的坐骑。这座神庙原建于12世纪,17世纪时毁于莫卧儿王朝国王奥朗则布之手。重建之后的神庙鲜艳粗糙、规模不大,但由于它是印度供奉梵天的唯一神庙,在印度教徒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印度教徒认为一生至少要走一次普什卡圣湖之旅,否则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朝圣。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很多身披黄红长袍的苦行僧出没于此地。[21]

    相关文化

    梵我合一

    《梵书》《奥义书》中的“梵我合一”观念和“轮回”、“业报”观念被后来的印度教继承。[3]

    梵书时代“梵天”逐渐取代了“生主”和“原人”成为创造世界的主宰,“梵”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呈现出来。之后“梵天”抽象化为宇宙的最高本体,“用梵文中性名词梵代替了阴性名词梵天。他们宣称,梵是‘全世界之主“天地的守护者”。[22]

    “梵我合一”思想与轮回解脱的观念共同组成了古代印度人民最基本的思想构架。印度人民把终极解脱看作人生的唯一追求,如若不求解脱则会永堕生死海中,经受忧苦、生老病死的折磨;而梵我合一则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之所在。只有自我达到了与梵的同一才能获得终极解脱、才能摆脱轮回,永远处于喜乐状态。而要实现我与梵的同一,则必须苦行,念诵吠陀,消除偏执的假我(肉体我、个我),如此才能与神明(即梵)往来,出人入天,上诉真宰而与造物者游,达到“孤孑与独一之遇合”的状态。[23]

    天文学

    印度古代各天文学派都声称它们的天文学知识都来自大梵天的启示,这也可以从汉译的印度文献中看出来。譬如,唐不空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译出的《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和稍早于不空的瞿昙悉达译出的印度历法《九执历》都提到梵天与印度古代天文学之间的关系。《大正新修大藏经》密教部第1311号经《梵天火罗九曜》是一份记述密教占星术的重要文献。[24]

    艺术形象

    印度犍陀罗艺术中的梵天图像,宫治昭在《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专节讨论梵天图像,指出:陀罗的佛传美术,诞生、灌水、七步、梵天劝请、从忉利天降下、涅槃等场面,屡屡出现梵天与帝释天的二神组合,可清楚地看出图像遵循的规则,梵天将头发结髻,或卷发,或者头发披肩,不戴冠,不佩戴装饰物,多双手合掌,或一手提水瓶,也有不提水瓶的,颇似婆罗门形象,梵天与婆罗门行者之间在图像上本来也存在着内在关系。[6]

    梵天形象在北朝石窟造像和壁画中,不是单一的,而是在流传过程中演化出多种形象。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北壁梵天劝请中的梵天形象,是源于印度犍陀罗艺术中比较原始的梵天形象,与婆罗门行者之间在图像上有些近似。[6]

    中国北朝石窟中的梵天造像,多作菩萨装,如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第3龛佛三尊的梵天,侍立于佛右侧,裙帔装,袒上衣,身白色,下着裙,额顶束发,发辫垂肩,佩项圈、璎珞,左手上举握拂尘,右手下垂握飘带。[6]

    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中也有数例梵天作僧人形象,也以手持拂尘为其标识。北朝石窟造像中,还出现了螺髻梵王像,梵王为大梵天之约称,麦积山石窟第90、101窟就有螺髻梵王像,头上结螺髻,着袈裟,作为佛的胁侍之一,立于佛侧。根据不同佛经,在一些晚期造像中又将梵王造成三头四臂及四头种种。[6]

    影响评价

    其实梵天并不完全等于梵,因为梵天是有形的梵,也就落人下乘,成为众生之一,而将思辩的神人格化只是出于传统上的习惯,而不是说出于理解上的必须。[8]

    “梵天”被认为是世间存在物和世界灵魂的化身。它被认定为细小的、能在莲叶上安坐的形象,它是中性神,古印度人对梵天的信仰导致禅定和瑜伽功的形成。[7]

    不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神话角度看,梵天信仰都不可小觑,看似无用,没有地位,实则影响无处不在,似无实有;梵天在印度,乃至南亚次大陆以及具有印度教信仰的地区,随处可见,也处处不见。[15]

    根据《摩奴法论》中世界万物的产生另有一个版本。梵天只是动的和不动的万物的源头,并非直接创造者,他的妻子娑罗室伐蒂和儿子达刹等在这个版本中都没有出现。这是婆罗门编纂者们的另一项发明,即梵天是婆罗门的唯一代表,他是万有的启动者和源头,是老祖宗,而非某一物的具体创造者,他具有某种神秘和虚幻色彩,是至高神明,不低于毗湿奴和湿婆;所以,他理应无暇亲事具体杂务。也因如此,这类说法存在,但却又不是上述世人类家庭存在的羁绊,只要需要,信徒无所不编,更无所不信。[15]

    衍生作品

    时间

    类型

    作品

    2022年09月09日

    电影

    梵天神器BrahmastraPartOne:Shiva[25]

    2017年08月22日

    电视剧

    除障者伽内什VighnahartaGanesha[26]

    1988年

    电视剧

    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27]

    1986年01月25日

    电视剧

    罗摩衍那Ramayan[28]

    注释

    展开

    [a] 指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首陀罗为一生族,不可接触者为无生族。[5]

    参考资料

    展开

    [1]陈志勇主编. 彩塑艺术研究 善化寺大雄宝殿[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01: 63. (2)

    [2]梁海峰. 法治与德治理论研究[M]. 2022.05: 43-45. (3)

    [3]韩辉. 试论印度神话中梵天的升格与虚化[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01, (5): 83-85. [2023-12-09]. (3)

    [4]姜景奎. 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梵天篇[J].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08-28, (4): 88-92. [2023-12-09]. (3)

    [5]姜景奎. 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梵天篇[J].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08-28: 98-99. (2)

    [6]张宝玺. 梵天劝请图像考释[J]. 敦煌研究, 2017-01-01, (3): 66-70. [2023-12-10]. (2)

    [7]冉秀萍主编. 舞蹈艺术教学学科教研与专业课程设置全书[M]. 合肥: 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4.06: 383.

    [8]武立波著. 世界宗教十三讲[M].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1.07: 159-161. (3)

    [9]马书田著. 图说中国三百神[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7.06: 292.

    [10]柴福善主编. 江山有待[M]. 北京: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0.04: 254-255. (2)

    [11]张森镇编著. 游在潮州[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01: 174-175. (2)

    [12]侯楠山作. 独冠天下 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M].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22.02: 50.

    [13]谢宇主编.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 下[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11.08: 286.

    [14]郭良鋆. 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形成[J]. 南亚研究, 1993, (04): 55-60. DOI:10.16608/j.cnki.nyyj.1993.04.009.

    [15]姜景奎. 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梵天篇[J].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08-28: 105-106. (2)

    [16]姜景奎. 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梵天篇[J].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08-28: 95-96. (2)

    [17]姜景奎. 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梵天篇[J].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08-28: 100-104. (5)

    [18]俞允海, 潘国英著. 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7.08: 191.

    [19](美)洛伊斯·N. 医学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01: 46.

    [20]张洪友著. 好莱坞神话学教父 约瑟夫·坎贝尔研究[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9: 175.

    [21]蔡彤宇著. OM!印度[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5.01: 166-168. (3)

    [22]李小楠, 郁龙余. "天"与"梵"的意蕴维度[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01, 26(3): 65-69. [2023-12-10].

    [23]李建欣. 《奥义书》"梵我合一"思想简析[J]. 世界宗教研究, 2002-01-01, (4): 9-18. [2023-12-10].

    [24]钮卫星. 《梵天火罗九曜》考释及其撰写年代和作者问题探讨[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5-01-01, 24(4): 319-329. [2023-12-10]. (2)

    [25]梵天神器 Brahmastra Part One: Shiva.豆瓣电影. [2023-12-10].

    [26]除障者伽内什 Vighnaharta Ganesha (2017).豆瓣电影. [2023-12-10].

    [27]摩诃婆罗多 Mahabharat (1988).豆瓣电影. [2023-12-10].

    [28]罗摩衍那 Ramayan (1986).豆瓣电影. [2023-12-10].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9日

  • 上一篇百科:空间站
  • 下一篇百科:批判性思维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