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人物 >毛利人
毛利人

毛利人

(新西兰的原住民和少数民族)
毛利人(Maoris)是新西兰(New Zealand)的原土著居民和少数民族,属蒙古人种和黑人种的混合。[5]毛利人是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他们信奉多神,族内禁忌较多,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毛利人开始信奉基督新教。[7]
毛利人资料
  • 别名:Maoris[1]所属地区
  • 通用语言:毛利语,英语[3]人口
  • 信仰:多神教,基督教[5]民族节日
  • 起源地:亚洲南部[7]起源时间
  • 根据官方文献证明,毛利人可能与亚洲东南部台湾原住民拥有血脉关系,新西兰外交部长温斯顿-彼得斯于2006年7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上说,新西兰的第一批居民是中国人的后代,基因证据显示毛利人起源于中国台湾原住民。[8][9]毛利人在公元三世纪曾经生活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后迁徙到波利尼西亚群岛,以塔西提岛为中心聚居。在十世纪初期,部分毛利人选择南迁至新西兰。截止至公元1350年,期间陆陆续续有毛利人选择渡过太平洋南迁至新西兰。因为船只登岸地点的不同,[10]毛利人在新西兰定居并成立了七个部落,成为了新西兰最早的原土著居民。[7][5]毛利人的民族文化主要依赖于口语传承,所以并没有建立相对应的文字体系。[1]十八世纪前中期与欧洲到访者接触密切。1840年,54个毛利首领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怀唐伊条约》,新西兰沦落为英国殖民地。[3]

    1860——1870年间,毛利人面对英国统治发起了长达十年的新西兰土地战争(别称:毛利土地战争)。1907年新西兰获得自治权后,毛利人终于从英国殖民者手下得到解放,人口开始回升。[5]毛利人普遍是棕黄肤色,外貌特点为黑发,厚唇,短鼻。毛利人能歌善舞,骁勇善战,喜好纹身,头上插戴羽饰,身穿亚麻材质的衣服。在遭受英国入侵前,毛利人主要以渔业、农业、狩猎、采集为生,并且拥有非常发达的手工业技术。毛利人拥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他们通过舞蹈、音乐、绘画、木雕、编织展现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少作品现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所珍藏。[5]

    族名词源

    毛利语属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而“Maoris”一词在毛利语中意指“正常”,“普通”。由于新西兰南、北岛几乎与外界隔绝,早期的波利尼西亚移民并未刻意找个词来给自己命名,而当时在他们的语言中,“毛利”一词意即“普通”。[11]这一时候欧洲到访者们也并未正式使用“毛利人”的叫法,而是将毛利人称为“新西兰人”或“新西兰种族”,直到后来毛利人发现移民岛上的外来人数量不断增加以后,为了区分彼此才决定正式使用“毛利人”来称呼自己,并将欧洲白人称为“帕克哈(pakeha)”,此词现在泛指新西兰白人。[12][11]

    历史沿革

    溯源

    毛利人的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公元三世纪,毛利人由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迁徙至塔西提岛并在此聚居,据说毛利人后来将塔西提岛称为“哈瓦基”(Hawaiki)作为家乡名称。在毛利人世世代代流传的传说中,公元950年曾有一位毛利人航海家库佩(KuPe)曾率先来到此地发现了新西兰并取名为“长云之乡”,毛利语为“奥特亚罗瓦(Aotearoa)”。十世纪至十四世纪毛利人迁徙规模不断增加。[7]

    外交时期

    1642年,荷兰航海家塔斯曼在远洋冒险中来到新西兰的西岸地区,但是他并未登岸成功。当塔斯曼准备靠岸时听到了毛利人演奏起了圣歌,以为毛利人十分欢迎他们,于是便叫船上水手奏曲回应,毛利人将这样的行为视为挑衅,在水手登岸后杀死了他们,塔斯曼只能选择离开。[7]

    1769年,英国航海家库克来到新西兰,与塔斯曼不同的是,库克通过献上礼物的方式与毛利人建立起了友好关系,同时宣布了英王对新西兰的主权。截止至1777年,库克先后五次到访新西兰,绘制了新西兰南北两块岛屿的海图以及向英国皇室汇报了毛利人的生存情况。[13]在这八年间,捕鲸人、传教士、商人也陆续登上了这座岛屿,英国出现大量民众移民至新西兰的现象,并在新西兰建立了所需要的定居点。随着两个民族的接触越发频繁,部分欧洲男性选择与毛利女性结亲,毛利女性也因此成为了两族之间展开商业贸易的主要人物。[7]

    1774年,一部分毛利人开始跨越库克海峡,与其他地区的居民展开贸易往来。随着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探险家相继抵达,以及他们带来的马铃薯、布匹、铁制工具等物品,毛利人的贸易活动迎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毛利人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也实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7]

    1814年,英国传教士塞缪尔·马斯登(Samuel Marsden)来到了新西兰布道,隔年成立了新西兰第一所教会,信仰基督教的毛利人数量不断增加。后来传教士们成立了学校,帮助毛利人学习文字。同一时期,毛利人对西洋文化以及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部落之间开始购置枪械。1821年毛利人各部落发生内战,持续时间长达10—15年,史称“步枪战争”。[7][5]

    被压迫时期

    1831年,部分毛利首领因害怕法国入侵,向英国国王威廉四世提交了请愿书,希望可以得到庇护。英国派出官员以保护国家利益作为理由前去遏制战争。[14][7]

    1833年,法国看上了新西兰作为贸易地区发展的可能性,开始大量购置新西兰的土地,为了解决这一情况,英国王室与新西兰北部34位毛利首领签订了《独立宣言》,对外宣称“未经毛利人许可,任何人/国家不得对新西兰拥有任何权利”,毛利人开始形成“新西兰联合部落”,但因为毛利人各部落仍然处于严重的分割状态,且未形成统一意识,毛利人面对的土地流失问题以及外族侵入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14]

    1840年,毛利人的生活处境越发艰辛,英国派出官员在各部落间游说毛利首领放弃《独立宣言》即可获得保护。该年2月6日,北部54位毛利首领与霍布森于岛屿湾的怀唐伊镇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怀唐伊条约》(别称:《威坦哲条约》),[14]该条约主要内容为毛利人将领土主权交予英国王室并享受与英国公民平等的待遇与人权,但土地所有权仍在毛利人手上,同时许诺不对毛利人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做出干涉。[7][5]但因为条约初稿为英文,后翻译成毛利语,且条约中对“主权”的概念解释非常模糊,所以毛利人并未享受到应被允诺的许多权利,英国殖民者的许多做法更是直接违反了《怀唐伊条约》。毛利人不仅每年仍要失去大量土地,同时还面临着种族歧视问题。[15]新西兰开始正式沦为英国殖民地。[1]

    毛利战争时期

    1843年,英国殖民者入侵南岛威劳谷地遭到当地毛利人的反抗并被击退。1845年,毛利人面对英国殖民者的反抗规模持续扩大,并筑起了抵抗英国殖民者的堡垒,但仍无法与装备精良的英国殖民者抗衡,于1846年被镇压。[5][7]

    1854年,因不满英国殖民者对土地的掠夺与对人民的压迫,毛利人各部落在塔腊纳基召开大会并组成联合军。1857年,毛利人发动了“选王运动“(King Movement)并推选特·韦罗韦罗(Te Wherowhero)为波塔陶一世,[5]毛利人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同时采取了制定律法,设置议会,选定国旗等手段表明了对英国殖民者以及移民政策的反抗态度。1861年波塔陶一世去世,其子波塔陶二世继位,隔年宣布独立,不再受英国管辖,并禁止一切的土地买卖与租赁。[7]

    1863年,毛利人与英国殖民者爆发了全面战争,由塔拉纳基作为起点,战火迅速蔓延到怀卡托河两岸,面对英国殖民者的炮艇,榴炮弹,德式步枪等优良装备,毛利人手持长矛与猎枪英勇作战但仍然无法改变战局,同年12月英国殖民者攻入毛利王国首都恩加鲁瓦亚,1864年毛利人退居至奥腊考并成功挡下英国殖民者进攻的步伐。在此期间,英国殖民者仍旧依靠移民政策而不断掠夺新西兰的土地,在英国殖民者人数以及武器的巨大优势下,这场历时12年的毛利战争最终以毛利王国的失败告终。[7][5][16][17]

    解放复兴时期

    1865年5月,在毛利王国的努力下,殖民政府承认了毛利王国的所属权力,但也仅允许毛利王国在怀卡托地区活动,其它地区的战争仍在继续。截止至1872年,毛利战争落下帷幕,殖民政府做出让步,以毛利人怀卡托、马尼亚波托两个部落作为代表,并且答应了这两个部落可以拥有一定的土地统治权,如英国官员和土地丈量员不得进入。[17]

    毛利战争结束后,毛利民族陷入了困境,毛利王国则一直封闭在北岛中西部。许多毛利人被迫在英国殖民者的城市中寻求生存,由于教育水平偏低,他们往往只能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生活极度贫困。1877年,殖民地政府根据英国教育制度,制定了新西兰第一部教育法,并构建了相应的教育体系。[3]英国殖民者还通过了《原住民学校教育法案》,强制毛利人子女接受教育,并推广英语教育。到了1880年,毛利学校的教学规定改为必须使用英语,同时禁止毛利学生使用毛利语,违反规定的学生将受到体罚。这一政策覆盖了新西兰60所小学和12所中学,英国旨在通过此策略实现对毛利人的统治。[18][16]

    1907年,新西兰取得自治权,但国家政治、外交、经济仍属英国掌控。[4][16]1947年,新西兰成为主权国家,同为英联邦成员。在这一期间,毛利人发起了民族复兴运动,要求新西兰政府必须以《怀唐伊条约》作为依据平等对待毛利人。[3]毛利人的民族地位不断上升,人口开始回升,1970年人口数量增至22万人,1980年增至28万人,[5]2018年增至60万人,至今约有88万人,是新西兰第二大种族。更多的毛利人涌进城镇工作,打破了原各居城、乡的城市格局。[12]

    人口分布

    根据2023年的数据调查以及新西兰政府的数据显示,新西兰毛利人口约为88.8万,占新西兰总人口的17%。毛利人集中在北岛,其中奥克兰、怀卡托和北帕默斯顿北方地区是毛利人口密集的区域。而南岛则有一些较小的毛利社区,如凯库拉、因弗卡吉尔和基督城。毛利人在新西兰的人口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东海岸和中部的地区更加集中,而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的毛利人口比例相对较低。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一些政策对于毛利人的影响。[4]

    语言文字

    毛利人的母语是毛利语,属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在毛利人早期迁徙至新西兰的过程中,由于各部落的不统一,毛利语产生了许多方言,包括词汇的合成与拆分、元音长度的标法以及词的大小写等方面都有差异。例如,“Kirikiri”在西部意为“小石子”,在东部则意为“沙”。[19]

    在迁徙至新西兰后,毛利人曾经没有文字,他们依赖于语言来传承民族文化。直到1820年,群岛湾教会(Bay of Islands)开创了毛利语书写系统。随后,新西兰政府陆续出版了毛利语文字规范化教学的相关词典。[1]

    19世纪,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导致毛利语被禁止学习与使用,学生们只能学习英语。然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新西兰政府启动了毛利语恢复计划。尽管如此,毛利语在新西兰的使用人数占比仍较低。[20]

    二战后,新西兰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激增。大量毛利人涌入城市寻找生活空间,并经历了城市化进程提速以及高等教育普及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毛利人接受了英语教育,毛利英语文学也逐渐诞生。然而,毛利语的使用仍然面临困境,被视为“脆弱语言”,新西兰政府将其视为国家宝藏,并致力于毛利语的复兴。[21][22][4]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毛利语在1987年成为新西兰的第二官方语言。尽管毛利语在新西兰的使用人数占比依旧较低,但它仍然是毛利人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22][4]

    宗教信仰

    原始信仰

    毛利人的原始信仰是多神教,他们信仰着是无数的神明为他们带来了海洋、森林、天空、山脉等自然造物。在毛利人的创世神话中说:“最初世界一片混沌,天父与地母紧紧拥抱在一起,森林之神将父母分离,让光、空间与空气涌入其中,由此万物才能繁衍生息。神明是世间一切生命的赋予者,人与森林的联系自世界诞生,便牢不可摧。”[23]

    在毛利人的眼里,万事万物皆有“生命之气”,在毛利语中称为“豪(hau:赠与物之灵)”,而“豪”是可以通过血统代代流传的,与“豪”一同流传下来的还包括对整个族群的塔普(tapu:禁忌),[24]而先代的马那(mana:神力)还会寄宿在物品中,所以毛利人特别重视先代的遗物。[25]毛利人认为族人去世后,灵魂会与祖先相见,并获得保佑与指引下一代子孙的神力。[13]

    基督教

    十九世纪早期,1814年,英国传教士塞缪尔·马斯登(Samuel Marsden)将基督教传入了新西兰并且建立了相关的教会、学校,因与毛利人的原始信仰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例如毛利人相信是神明创造了他们,而在基督教的文化中也提到了是上帝创造了人类),毛利人很快便接受了基督教,并且信仰人数迅速增长,后来加入了他们独特的毛利文化,形成了基督新教。[7]

    民族文化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

    在未接触欧洲到访者之前,毛利人并没有族群观念,他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家庭(毛利语:whanau)作为基本单位形成氏族,也就是小部落(毛利语:hapu)。氏族中含有多个毛利人家庭,他们共同享受着生存资源,构成了公有制经济结构,同时完成了向部落(毛利语:imi)组织结构的演化。[24]

    毛利人部落内部主要划分为两个层级,上层阶级主要由初次登岛的酋长及其直系后代组成,他们拥有世袭的权力和地位。在毛利社会,血统纯正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身份象征,因此,这一顶层阶级在部落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其权威性和神圣性不容挑战,甚至连他们使用过的物品都禁止他人随意触摸。部落中的下层阶级,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则主要由长子继承权决定。此外,每一个毛利部落都会设立毛利会堂,作为部落的核心组织和决策场所。现代毛利人依然保留着这种氏族部落的社会结构,他们在氏族社区的基础上,选举出氏族代表,进而组成氏族委员会,负责推动和指导毛利人社区的发展。[8]

    毛利人在新西兰主要从事农业、渔业、畜牧业等相关工作。在毛利人发展的悠远历史中,他们在捕猎与采集方面一直是佼佼者。到了现代后,除了在城市中工作以外,相当数量的毛利人也会选择从事传统行业。在新西兰,毛利人拥有50%的捕鱼配额以及大约30%的人工林,新西兰约30%的羊肉产量、10%的牛奶产量、10%的猕猴桃、30%的牛肉产量均由毛利人负责,毛利人的商品贡献量在新西兰对外贸易中占比不小。 [26]

    在欧洲移民进入之前,毛利部落之间常有争战。为保卫自己不受其他部落攻击,毛利人建筑了山寨“帕(毛利语:pa)”。这些山寨通常建于战略要地,如山丘和山脊顶上。大多数山寨建筑得非常巧妙,并带有栅栏和壕沟,以防外人入侵。而毛利人的住宅一般是尖顶棚屋,屋外屋内均可发现带有浓厚毛利文化的装饰,例如毛利图腾。毛利人会在家中的各种家具上手绘图案,如沙发、桌布、毛毯等,包括屋外的栅栏。毛利人相信这些图案可以帮助他们赶跑恶魔等邪恶事物,并给自己带来好运。[27][28]

    饮食

    毛利人喜爱食用蕨类蔬菜、浆果以及普哈(Puha:—种类似菠菜的蔬菜)等蔬菜。毛利人除了会使用现代的烹饪工具外,还会使用一种名叫杭吉(hangi)的烹饪方式。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在坑上放上石头,等石头变热后,将一层绿亚麻或其它湿麻袋铺在石头上,继而按照先放肉再放蔬菜的顺序将食材放上蒸熟。为了提高热量,毛利人会在这个过程中将土坑用泥土密封起来减少烹饪时间,这样制作出来的食物会带有一种烟熏的香味。[29]

    服饰

    毛利人的传统服饰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颜色鲜艳,形式简洁,一般有披肩、围胸、围腰、短裙等服饰。主要以亚麻类植物作为原材料。编制技术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传统服装仅在礼仪场合使用。现代毛利人平时同样身穿平常服饰,如西装、休闲装、运动装等。[30]

    礼仪

    毛利人对外来人有特别的欢迎礼仪,即“碰鼻礼”。在迎接客人时,毛利人会跟客人互相碰上两三次鼻尖,碰的时间越长,即代表客人所受的礼遇越高。毛利人“碰鼻礼”的由来,是因为毛利人相信在碰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呼吸,即代表意识相通的意思,这是双方友好的一种象征。在欢迎贵宾时,毛利人除了唱歌跳舞外,还会对客人们吐舌头、扮鬼脸、瞪大自己的眼睛,因为毛利人相信这样的行为可以驱宅辟邪,同时也可以观察外来人是敌是友。[31][32]

    禁忌

    在毛利人的原始宗教中,他们相信万事万物皆有灵魂,族人去世后会回归同源,所以对拍照、摄像十分忌讳,如果需要拍照一定要提前做好沟通。[33][34]

    节日

    新西兰的国庆节被称为”怀唐伊日“(Waitangi Day),时间设定在每年的2月6日,是纪念1840年毛利人签署《怀唐伊条约》的纪念日。[35]因为过去的历史,部分毛利人对这个节日抱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认为”怀唐伊日“象征着耻辱,但新西兰每年依旧会花费大量的资金举办庆祝活动,地方文化团体也会进行各种毛利传统艺术表演,对于大部分新西兰人而言,这既是接受历史的一部分,也也是尊重毛利文化的表现。除此之外,每年冬季最后一个月是“毛利新年”,[36]当玛塔里基(Matariki)星团(世界各国叫法不同,如英国称为“昂宿星团”,夏威夷称为“皇族之眼”等,一般在隆冬时节五月底至七月初出现)重现在清晨中后,毛利人将其视为新年的到来,他们会团聚在一起唱歌奏乐,祭奠祖先。毛利人在活动期间会放风筝,他们认为风筝连接着天堂与大地,放风筝可以与逝去的家人交流。[37][38]

    婚姻

    毛利人主张自由恋爱,他们的性意识非常开放,但是有试婚环节。年轻男女同居后如果觉得合适,再经过双方父母同意后即可结婚,但酋长的女儿有可能因为政治联姻的需求而需要保持童贞。而现代毛利人对于结婚没有特别繁琐的要求,他们不注重仪式与手续,女方只要在父母同意后去到男方家里过一夜就算是缔结了婚姻关系。但如果是毛利首领的子女,则对婚姻仪式十分看重,女方必须经过全家讨论,觉得男方合适后才能嫁出去。除此之外,毛利人也可以选择与新西兰人一样的结婚方式,在教堂举行婚礼仪式。[39]

    丧葬

    毛利人一直保持着古老的丧葬制度。毛利人相信,族人去世后会上天堂,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所以必须尽快通知亲朋好友一同前来吊丧。毛利人死者穿戴整齐,由家属将遗体送往部落的毛利会堂,整个过程十分迅速,因为毛利人认为,家属死后如果不尽快送走,就会让家属的灵魂承受更多的痛苦。治丧期一般为三天,在死者家属的款待宴席上,毛利人女性会佩戴芳香植物的树叶或其它植物做成的项圈,象征着花圈,同时将编织的斗篷与雕刻的绿玉献给死者,祝愿逝去的族人安安心心的去往天堂。如果死去的是酋长,则会将他生前使用过的独木舟锯成两半,将船头竖立起来,寓意着扬帆起航,这是效仿祖先经历的一种做法。[40]

    文学艺术

    文学

    毛利人在文化传承方面开创了独特的口头文学,用来传播神话、寓言、传说等故事,在信奉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许多关于神明的故事。如毛利神话《创世纪》探讨了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是毛利主神创造了天地,而他的儿女又创造了万物,对人类的生死轮回进行了解说,表达了当时毛利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探讨。有的神话传说则是以毛利人本身为形象塑造了各种角色,如《英雄玛乌伊的故事》讲述了在海洋中获得力量的大力士玛乌伊,为了人类的长久安居所以征服了太阳,这既表现了毛利人对海洋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毛利人对拥有无穷力量的向往。毛利人会在集会时讲述这些故事。[41]

    自20世纪50年代后,毛利英语文学开始萌芽,毛利人创作了大量诗歌、长篇小说以及短篇故事集,主要是围绕自己的传统文化、家乡自然风貌以及被迫害的历史来进行创作,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毛利人虽然完成了口头传统到毛利英语文学的转变,但碍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人数稀少且贫穷的毛利人并没有很多机会可以投入到文学的创作与学习中。[21]但是在与欧洲文化接触并发展的一百余年历史里,毛利英语文学仍然在不断开创新的传播形式并向世界输出了不少十分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作品,如图华里的《不是普通的太阳》,希里亚德的《毛利姑娘》,依希马埃拉的《远行的女人》等等。[42][43][44]

    纹身

    纹身是毛利人民族文化中一种古老的传统技艺,毛利人通过纹身来展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并且根据纹身的位置不同,纹身的线条风格也十分讲究。毛利人纹身遵循“男左女右”的规则,左脸图案象征着父亲,右脸图案象征着母亲,[22]其它的纹身部位还包括脖子、后背以及小腿。[45]

    手工

    毛利人将雕刻作品称为怀卡罗(Whakairo),使用材料有木头、骨头、石头、绿玉等等,雕刻作品有武器、工具、乐器以及装饰用的图腾柱子等等。雕刻技术均为毛利人男性传承,[46]他们从自然中寻找灵感。在曾经没有文字的时候,雕刻是毛利人的主要记录手段。每一个毛利部落都有一个毛利会堂,发挥着祭奠祖先、举办仪式、部落会议的作用。毛利会堂代表着祖先的身体,是最具象征性的毛利雕刻作品之一。不同部落的雕刻风格不同,但也有互通的标志性图案,如蛛网、鱼鳞、蕨类植物叶子等等。[47]

    舞蹈

    毛利人的舞蹈被称作“哈卡舞(Haka)”。哈卡舞被毛利人视为“战舞”,但它的起源却是毛利人为了庆祝新生而发明的。哈卡舞在过去的作用是为了宣战、吓唬敌人,所以毛利人在跳舞时会出现吐舌头、瞪眼等动作,并且为了增加威慑力会大声发出“poi”的喊叫。毛利人的舞蹈动作大开大合,整体氛围生气勃勃,现在的哈卡舞则更多是发挥娱乐消遣、欢迎来宾、活跃仪式的作用。[48][49]

    相关争议

    毛利人,一度被欧洲访客誉为令人生畏的“食人族”。在库克船长第二次登陆新西兰时,他注意到毛利人的居住地外围设有诸多防御严密的营地,即毛利语中的“帕”。这些营地多建于海角与岩礁之上,一同随行的欧洲人将此视为毛利人“好战”的象征。关于毛利人“食人”的观念起源于1770年1月,库克在夏洛特皇后湾偶遇一群毛利人,他们正在烹饪狗肉的炉子上撒满刚肢解的人骨。次日,毛利人带着一块人骨来到船上,向库克一行人展示了他们生吃人肉,啃咬骨头的场景。事实上,毛利人的“食人”文化源于部落间的战争习俗。各部落为争夺荣誉,会挑选战士进行一对一决斗。胜利者有权食用失败者的心脏和眼睛,甚至将敌人的骨头制成装饰品或工具。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毛利人的“食人”文化已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然而,西方人对毛利人的误解远未消散。他们把毛利人视为好战、残暴的“食人族”,这一偏见和妖魔化角度实际上是对毛利文化的一种曲解。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刻板印象仍然影响着人们对毛利人的认识。[24]同时,毛利人在教育、就业和住房等领域普遍面临歧视。他们认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毛利人的需求,导致了贫困、失业和健康状况不佳等问题。毛利人积极推动反歧视行动,要求政府履行对毛利人的承诺。[8][18][16][3]

    近现代发展

    政治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毛利民族复兴运动以来,在毛利人的不断努力下,新西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毛利人教育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同一时期的毛利人社会犯罪率仍然高于其他新西兰人。自新西兰拥有独立自治权后,毛利人在新西兰的地位有显著提升,但仍然改变不了毛利人窘迫的生活环境与受教育问题。1961年新西兰政府设立了毛利人教育基金会,希望可以在教育方面为毛利人提供帮助,但起效并不明显。后来新西兰政府成立了“怀唐伊法庭(Waitangi Tribunal)”,用来解决毛利人土地以及遭受政府不公平对待等相关问题。[7][4]在21世纪,毛利人在新西兰内阁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截至到2021年已占据了四分之一,成为了新西兰历史上内阁成员毛利人比例最高的一届。同年10月21日,出现了新西兰历史上第一位拥有毛利血统的女总督辛迪·基罗爵士。毛利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与新西兰的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这些都说明了新西兰政府对毛利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毛利人也已经成为了新西兰国家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2]

    经济

    在毛利人的传统社会中,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氏族,而非部落。在欧洲人抵达之前,毛利人的经济形态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尚未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和农耕经济。[8]然而,自1907年新西兰取得自治权以来,毛利人的经济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4][16]

    在20世纪40年代,那塔胡毛利信托理事会应运而生。到了1970-80年代,新西兰境内兴起了泛毛利种族运动。各个毛利部落因英国王室违反《怀唐伊条约》而展开赔偿诉求,最终从新西兰政府获得现金、土地、渔权和无形文化资产等赔偿。为将这些资产实现资本化和商品化,并融入现代经济治理结构,毛利人成立了那塔胡控股公司。1998年,该公司初始资产为1.7亿现金,加上后续赔偿的渔权和水产资产7100万,总资产达到2.41亿。至2014年底,按权益口径统计,该公司资产总额已增长至10.75亿。随着控股集团的快速发展,毛利人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提升。[8]

    截至2022年,毛利人经济占据新西兰全国GDP的20%,规模约为500亿美元。毛利经济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农林渔业、旅游、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此外,毛利人在新西兰拥有大量资源,包括全国50%的捕鱼配额、30%的人工林、30%的羊肉产量、10%的牛奶产量、10%的猕猴桃以及30%的牛肉产量。在中新自贸协定下,毛利人在食品加工、旅游设施、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创新等领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50]

    文化

    自20世纪50年代后,毛利英语文学开始萌芽,毛利人创作了大量诗歌、长篇小说以及短篇故事集,主要是围绕自己的传统文化、家乡自然风貌以及被迫害的历史来进行创作,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21]在与欧洲文化接触并发展的一百余年历史里,毛利英语文学仍然在不断开创新的传播形式并向世界输出了不少十分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作品,如图华里的《不是普通的太阳》,希里亚德的《毛利姑娘》,依希马埃拉的《远行的女人》等等。[42][43][44]1979年,新西兰政府在中小学加入了毛利语课程。1987年,新西兰开始了教育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毛利人的受教育体系越加完善,而相关的种族歧视问题也在不断淡化。[3]其中还涌现出威蒂·依希马埃拉、凯里·休姆等一批优秀作家,例如休姆在1985年时就被授予布克奖,这也是新西兰作家首次荣膺这一著名的国际文学奖项。[51]

    参考资料

    展开

    [1]王景. 《出版视角下新西兰多元文化探究》[D].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3

    [2]毛利族人是什么人?毛利人祖先是什么人种?.长安网络电视台. [2023-11-01].

    [3]高燕. 《新西兰毛利人教育政策的历史发展分析与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4]新西兰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3-11-03].

    [5]张秋生. 《新西兰毛利人的历史与现状》[J]. 世界民族, 1996年, (1).

    [6]新西兰毛利文化的复兴之路.北京青年报官网. [2024-01-18].

    [7]李晶. 《新西兰土著毛利人的历史与现状》[J]. 世界民族, 2005, (5).

    [8]张剑峰. 新西兰毛利人那塔胡部落的经济变迁[J]. 世界民族, 2016

    [9]傳說解密了:毛利人的家鄉,是 來自於台灣!.MATA TAIWAN. [2024-01-18].

    [10]新西兰.全球地质矿产信息网. [2023-10-31].

    [11]“毛利人是中国人!”:毛利人如何从台湾岛来到新西兰.澎湃新闻. 2017-05-13[2024-01-18].

    [12]新西兰毛利文学:从口头传统到英语文学.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11-05].

    [13]李丽琴. 《新西兰毛利人“豪”(hau)的人类学解读——以<毛利人与现代性:鲁亚塔拉之死>为中心 》[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2021, (3).

    [14]怀唐伊条约 | 岛屿湾和北部地区, 新西兰.新西兰官方网站. [2023-11-01].

    [15]孔锐才. 西方人如何看待殖民的过去和现在?.中华网文化频道. [2023-11-03].

    [16]文化|新西兰要改名“奥特亚罗瓦”?一项引发争议的请愿.澎湃新闻. [2024-01-18].

    [17]毛利人起义的起因和经过.世界历史网. [2024-01-24].

    [18]新西兰难以承受的纯真.世界说官方账号. [2023-11-03].

    [19]付继华. 《新西兰毛利语的发展与现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20]新西兰社会讨论是否应将毛利语纳入路标,毛利文化正成为新西兰独特名片.文汇报. [2023-11-06].

    [21]新西兰毛利文学:从口头传统到英语文学.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11-06].

    [22]新西兰毛利文化的复兴之路.青瞳视角. [2023-11-06].

    [23]南方周末. 毛利人的新西兰:巨树、战船与灵魂归处.今日头条. [2023-11-10].

    [24]人类学家:食人族毛利人如何被欧洲人塑造并伤害.文汇报. [2023-11-07].

    [25]Forbidden.中国领事服务网. [2023-11-07].

    [26]中新自贸协定升级 毛利经济发展舞台更大.中国商务新闻网. [2023-11-07].

    [27]钱卓文. 原乡文化灿然绽放.青岛日报. [2023-11-26].

    [28]早期移民-毛利人的到来 | 新西兰.新西兰官方网站. [2023-11-26].

    [29]毛利杭吉美食 | 新西兰.新西兰官方网站. [2023-11-07].

    [30]毛利编织 | 百分百纯净新西兰.新西兰官方网站. [2023-11-26].

    [31] 陈梦漪;陈茜;王佳琪;刘文颖;曹楷楠;李笑.. 《探秘新西兰“食人族”:毛利人——从生活习俗角度研究毛利人文化》[J]. 现代交际, 2017

    [32]李晶. 《一位学者眼中的新西兰》[J]. 中国民族, 2007

    [33]大洋洲国家的礼仪与禁忌——新西兰.宁波市外事办公室. [2023-11-26].

    [34]《澳洲旅游风俗禁忌谈》.中国新闻网. [2023-11-26].

    [35]美丽宜居——新西兰国家概况.财经聚焦24小时. [2023-11-06].

    [36]毛利人过新年,不仰望星空怎么行?.澎湃新闻. [2023-11-08].

    [37]新西兰毛利新年,从观星开始.环球网. [2023-11-08].

    [38]玛塔里基:毛利新年 | 百分百纯净新西兰.新西兰官方网站. [2023-11-08].

    [39]J·希尔. 《新西兰的毛利人》[J]. 钟美珠. 世界民族, 1979年, (4).

    [40]晓宇. 《新西兰——毛利人的家》[J]. 对外传播, 2000

    [41]宋倩倩. 《历史冲突与文化融合——毛利口头文学的回归与再造》[J]. 名作欣赏, 2022

    [42]赵友斌. 《在白云的故乡歌唱——当代新西兰毛利人文学概述》[J]. 当代外国文学, 2002

    [43]赵友斌. 《“基维鸟”在歌唱——新西兰毛利人的诗歌传统》[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44]刘树森. 《20世纪新西兰毛利小说家及其创作:文化植入与转型》[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1

    [45]塔莫克:传统毛利纹身 | 百分百纯净新西兰.新西兰官方网站. [2023-11-08].

    [46]Whakairo:毛利雕刻艺术 | 百分百纯净新西兰.新西兰官方网站. [2023-11-08].

    [47]新西兰毛利文化的复兴之路.人民资讯. [2023-11-08].

    [48]上游•互动丨新女报丨闲话溯源,南半球的毛利人与北半球的我们 - 李学勤.上游新闻. [2023-11-01].

    [49]哈卡战舞 | 百分百纯净新西兰.新西兰官方网站. [2023-11-08].

    [50]中新自贸协定升级 毛利经济发展舞台更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24-01-18].

    [51]新西兰毛利文学:从口头传统到英语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024-01-18].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5日

  • 上一篇百科:巴多
  • 下一篇百科:黑茶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