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的作品)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资料
  • 作者:郭沫若作品体裁
  • 内容出处:《时事新报·学灯》
  • 创作年代:现代
  • 名句: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 情感表达: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 创作时期:1920年
  • 作品原文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一九二〇年一、二月间作

    创作背景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作于1920年1、2月间,当时诗人虽远在日本,却时时刻刻关注着祖国发生的一切。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浪潮同样冲击着他。他后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恋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便是我对于他的恋歌。”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诗四节,大体上表达了作者三个方面的感情。

    第一节作者把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叫一声:“啊,我年青的女郎!”把具有几千年的古老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坦率、热情而又突兀、新奇。可见,把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正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以后新生祖国的赞美、讴歌。诗人以“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表达了自己与祖国两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既显示了自己报国济民的情意,又寄托了对祖国革命与运动继续发展壮大的期望。

    在第二、三节中,作者以煤自喻,“黑奴”“卤莽”,不只是表现自己身份、地位之低下和性格的粗犷,诗人于此还寄寓着对被压迫、被奴役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和歌颂。同样,从第三节“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等诗句中可以看到,这种忧郁的心情,对诗人对民族遭难、百姓受苦的愤愤不平的态度,跟诗人个人的抱负、才华、理想、志向屡受磨难,精神苦闷,压抑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不一致的。而“重见天光”四字,既表达了作者对五四运动的光明的渴求与赞颂,又倾诉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斗士的诗人对祖国的光辉前途、民族的发达兴旺的希冀,以及诗人对自己“报国济民”抱负的跃跃欲试的心情。

    第四节,由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作者怀国思乡之情更为强烈,所以在最后一节中,通过对首节四、五句的重复,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急于报效祖国的决心和热情;末节的那个“燃”字,虽与首节用法相同,然显而易见,其含义已有不同。前一个“燃”,是诗人在黑暗的长夜中的摸索探寻;而后一个“燃”,则强调了诗人在重见天光后的奋斗搏击,这就使得全诗在乐观、自信、高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中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这首诗的艺术形式与所抒情思十分和谐。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从格式、韵律看,全诗每节5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郭沫若曾说:“诗歌还是应该让它和音乐结合起来;更加上‘大众朗诵的限制’,则诗歌应当是表现大众情绪的形象的结晶。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诗人的这一艺术追求。

    名家点评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格调和谐流畅。全诗每一节都是五句,开头一句成为每一节的领句,第一节最后两句与第四节最后两句都有意重复,这就造成节奏鲜明、回环往复的诗美。形式整齐,通篇押韵。(《现代诗歌精品》)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教授徐绍建:该诗节拍整齐、婉转回环,有一种割不断的绵延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祖国之情。(《大学语文(第4版)》)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周全星:诗歌运用比喻、拟人、报物、反复等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增强诗人的感情浓度,将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新编大学语文教程》)

    作者简介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有沫若,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诗人。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郭沫若一生著述颇丰,诗歌与历史剧的创作成就最大,主要有诗集《女神》《星空》《瓶》等,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等。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2月11日

  • 上一篇百科:游西池
  • 下一篇百科:一体机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