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

(宋代医学家窦材撰写的综合性医书)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是一部托名扁鹊所辑的综合性中医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另有《神方》一卷,作者为南宋医学家窦材,自称“扁鹊三世”。全书重视经络、针灸,以“扶阳保气”为核心思想,强调温养阳气,禁断寒凉,提出“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扶阳三法,另有辩证阴阳、伤寒四经等观点。其书推崇扶阳理论,诋议《伤寒》的思想主张。《扁鹊心书》重视扶阳、提倡灸法的思想主张对针灸学与现代扶阳学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并对养生保健也有一定的现实价值。[1][2]基本信息
扁鹊心书资料
  • 别名:无
  • 成书年代: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
  • 作者:窦材
  • 作品体裁:中医典籍
  • 篇幅:三卷及《神方》一卷
  • 书名

    《扁鹊心书》作者窦材学习《素问》《灵枢》,学得黄帝心法与扁鹊真传,故而以“第三扁鹊”自居。第一位扁鹊是在传说中黄帝时期的人,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医学著作,包括《太乙神明论》《五色脉诊》和《三世病源》。之后在战国时期,又有一位著名的扁鹊,他来自秦越地区,并著有《八十一难》一书,并以扁鹊之名闻名于世。而第三位就是他自己。窦材希望革除古今医学家的弊病,力保天下苍生性命,而将他的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编为《扁鹊心书》,以表明此书凝聚其心血之甚。他希望其书流传于世,并鼓励后续医家若也想学习发扬“扁鹊正传”,也可以扁鹊自称。[1][3]

    成书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窦材生活在两宋之交,两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3个寒冷期,又因宋朝时候民间饮酒习俗盛行一时,时人伤脾肾者甚多,病证多见于太阴、少阴。当时的医者则多用清热苦寒之品来治阴疽、鬼邪着人、两眼内障三种病证,在窦材看来是所谓“时医三错”,叹其投凉药或清热化痰的燥火之法,损耗阳气,最为害人。为追求长生不老,炼仙丹、服纯阳极品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风尚,这一风气也对窦材的扶阳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而在方药丹剂中采用了许多炼丹用的主要药物成分。[1][4][5]

    作者背景

    窦材是宋时河北真定人,曾任地方武官,出身于四代从医世家,可能曾任太医,北宋灭亡后侍金廷,一说前往江南。从《扁鹊心书》自序推测,窦材的生卒年大约在公元1070——1150年间,写作此书时已年过古稀。窦材早年于内舍学习医术,不学《内经》,而学习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肱的思想,自以为已经学尽医理,但是凭借这六子的医学思想,却在临床治疗途中屡屡碰壁,可得治的不出百分之二三,故而感慨自己医术不精。后来遇到“关中老医”,跟随他从医三年,学习“岐黄正派”,由此开始以《内经》为圭臬,日夜潜心学习。后来再从医时,已经“百发百中”。于是,窦材试图整理他与关中老医四十年来的从医思想,辑合为书,以求“集成医流正道,以救万世夭枉”。[1][6][7][8][9]

    流传

    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扁鹊心书》正式刊行。由于时间的推移,原刊本都已散佚流失,遂无人问津。直到清代的胡念庵因偶然机会,重得此书,他对书中内容大感兴趣,并增加了一百多条注释。胡念庵去世后,他的儿子胡道周找到当时著名的医学家王琦,请他重新刊行《扁鹊心书》。不过王琦注意到此时的本子已经非南宋的原书,因为书中多举元明两代的内容,恐怕是后人增益,难辨其书真伪。但几经波折,《扁鹊心书》还是于清乾隆乙酉(1765)重校刊行。其流传如下:

    南宋 窦材→ 清 胡珏→ 儿子胡道周(原本)→孙子胡纪云(手录副本)→ 王琦[6][9]

    版本

    根据相关版本调研,现存《扁鹊心书》有单行本8种,丛书本3种。

    单行本

    1.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该版本可能是原刻本;2.清刻本(1765)青莲书屋藏板;3.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上海王氏刻本;4.清刻本上洋江左书林藏板;5.清刻本浙江衢州三余堂藏板;6.民国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7.民国戊辰刻本(1928)上海千顷堂藏板;8.清刻本上海中医药大学馆藏。[6][9]

    丛书本

    《扁鹊心书》还被辑于《医林指月》和《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中。《医林指月》是一部由王琦编辑的医学著作集,共收录了宋、元、明、清时期的十二种医学著作。王琦花费了七年的时间编辑这部书,并在每种医学著作的末尾附上了他自己的跋文,简述了作者的生平和医学著作的内容。这部书有多种清刻本。清代冯步蟾又撰写了一部名为《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的书,对十二种医学著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两种本子有:

    1.《医林指月》之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宝笏楼刻本;2.《医林指月》之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3.《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之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赞文化社刻本.[6][9]

    版本体系

    根据版本调研与内容比对查找异同,可将《扁鹊心书》分为两个版本体系。

    1.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医林指月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宝笏楼刻本→清光绪七年(1881)上海王氏藏板→医林指月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海图书集成本。

    2.清刻本青莲书屋藏板→清刻本上洋江左书林藏板→清刻本浙江衢州三余堂藏板→民国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6][9]

    内容思想

    《扁鹊心书》有三卷及《神方》一卷。书中以《内经》为医学正传,上卷共13篇,论及经络、炙法、病理、虚实等,强调寒凉之害及治病用灸之要;中卷64篇、下卷54篇合述伤寒诸证和内科杂病,兼及外、妇、儿科等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部分病证后还附有验案;《神方》一卷,列90余方,分别介绍其主治及服用法。全书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颇具综合性。[1][10]

    须识扶阳

    《扁鹊心书》强调温养阳气,禁断寒凉。其以《内经》为研究起点,发扬《素问》中的阳气论。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促进了事物内在的变化和发展。因此,人们常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而人生立命,依赖于阳气的生发,依赖于火的温暖。所以书中认为,人的真元(阳气)就是统领全身的主宰,如果真气(阳气)充足则人也会强壮健康,如果真气(阳气)虚弱人就会衰弱生病,而如果真气(阳气)脱离身体,那么人就会死去。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就是阳气由强转弱的过程。所以人到了晚年,就会手脚冰凉,下元虚惫,动作不便。由此,“保扶阳气”应是为医者最首要的任务。[1][4][8]

    书中提出“时医三错”,认为阴疽、鬼邪着人、两眼内障三种病证都是阴盛阳衰,然而当时的医者多用清热苦寒之品,且多用攻下之法,故而会损伤人体阳气。攻下亦称转下,是一种以凉药泄热,以达到攻逐邪实的医法。书中指出,冷病属阴,故而阴邪容易潜伏其中,人往往不能察觉,久而久之则变为虚寒,使人侵蚀藏府而死。窦材痛斥庸医大用凉剂,就犹如给人喝冰水,体虚者无不脾胃受伤,生命垂危。[1][4][8][11][12]

    辩证阴阳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蕴含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早在商周时期,阴阳学的哲学思想就已经形成。受其影响,战国时扁鹊以“调阴阳”为治疗大法的学术思想也逐渐形成,流传后世。在传统医学文献中,有“越人为方也”和“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的论述,它们都使用了阴阳两面来说明“调阴阳”的治疗方法在诊断疾病中的具体应用。其说贯穿《内经》全书各个方面,于是窦材阐述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及其“保扶阳气为本”的学术特点,不但源于扁鹊医学流派,而且是与《内经》医经学派的学术体系是同出一辙。中医辩证治疗的关键就在于中和阴阳,使其平衡。而病患往往就是阴气盛行,故而不得不强调升发阳气。窦材认为,医者“须识扶阳”,尤其人至晚年,阳气渐衰,下元虚惫,更应以“保扶阳气”为本。而转下、寒凉损伤元气,不应为医者所采用。[8][13]

    扶阳三法

    基于辩证阴阳,窦材大力主张扶持阳气。他认为若要固阳保命,可采取“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保命扶阳三法。第一法灼艾灸法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它通过使用艾草作为媒介,点燃艾草来进行灸疗。施灸前,需要将存放了三年以上的陈艾进行捣制,然后揉成圆锥形,称为“艾炷”。在施灸时,医者须将艾炷放在特定的穴位上,让火力和艾草药力渗透到皮肉中,直到燃尽。灸量的计算方法称为壮,每更换一个艾炷,称为一壮。灼艾灸法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14]

    《说文解字》中说道:“灸,灼也,从火久声”,灸字上久下火,就像一个人侧卧着,让皮肤受火焰烧灼。艾草是针灸的主要材料,艾草属火,艾灸具有温经散寒、除湿补中、回阳固脱的作用。它可以治疗寒性疾病,增强虚弱的身体。因此,窦材认为艾灸是扶阳的第一大法。[15][16]

    窦材提出了“五等虚实”说。他认为,凡虚病有五种,为“平气”、“微虚”、“甚虚”、“将脱”、“已脱”。对于这五种不同程度的病证,虽调理方式不同,但都须重视固护脾肾。对于“平气”证治,温平为主;对于“微虚”证治,重视脾阳;对于“甚虚”证治,重视肾阳。此三种虚病总而言之,以药调治即可。而对于“将脱”证治,需重视脾肾。“将脱”者体内尚存一丝元气未尽,故而需要用重灸,并且注重灸药结合,以免其真气脱散。若进入“已脱”,则重灸无功,真气已离,医者回天乏术。[17][18]

    灼艾的另一大特点为取穴精。窦材往往只选取对治疗此病证最为有效的少量穴位施灸。在《附窦材灸法五十条》所载的47个病例中,有34例仅选用了一个穴位,这些穴位主要位于躯干部,并且与脏腑有关。另有13例选用了两个穴位。《周身各穴》中介绍了26个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关元穴”,其次为“命关穴”。而命关穴就是今天的食窦穴。取名“命关”正是他重视“脾本”思想的体现。[10][17][19][20][21][22]

    第二是丹药与附子。在窦材看来,虽然一般的药物对大病疗效不佳,但结合艾灸,可达到效力倍增的结果。他所用的方药多为温补之品,其中以丹药最佳,尤为适合为艾灸作固护之功。在附方98首方剂中,约43种是窦材自创,除去 17 种由寒凉药物组成的方剂外,其余 81 种组方中,均以是辛热性温药物组成,有26首方剂含附子(或乌头,或乌头与附子),占全部的26.5%。附子亦是偏性很强之品,窦材经常利用附子的大偏性来帮助纠正阴阳偏失,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此外,窦材首创麻醉施灸法,创睡神散。睡神散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曼陀罗和马火麻花二味。患者以茶酒饮下服用后即可昏睡约五十壮,能起到很好的麻醉镇风效果,从而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4][17][19][20][21][24]

    统计《扁鹊心书》中药类频数频率,可知其在临证治疗内科病上的用药配伍:

    ①核心单味药主要由甘草、附子、生姜、硫磺、当归、肉桂、干姜、川乌、白芍等药物组成。

    ②核心药类以补虚药为主,以频率较高的温里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杀虫止痒药、清热药等为辅。

    ③临证治疗内科疾病时灵活运用温补阳气药附子、肉桂、干姜,重视扶养阳气的治疗思想。

    ④治疗中核心药物有附子+干姜:附子+白芍;白芍+甘草三药。[25]

    大病宜灸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消瘀散结、扶阳固脱的作用。《大病宜灸》篇中说,医者治病用灸,就像做饭需要薪柴一样自然,他主张“大病宜灸”以及“早灸”“急灸”“多灸”。对于世界上的百余种大病,如果能早灸,那人的阳气也不至于断绝,性命可以延续。尽管灸法是一种外治方法,但它却具有很大的效力,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崇阳”生命哲学观。卢崇汉在《扶阳讲记》中说:“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灸法治病的原理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艾草的药性,二是火力的作用。而艾草和火力都是温热之物,属火,使得艾火蕴含了强大的阳气能量。因此,窦材主张多灸、早灸。他举例曹操曾患有头风,华佗通过灸法就治愈了这种疾病。华佗死后曹操旧病复发,但如果再灸五十壮,则此病就不会再复发。他坚信灸法是治疗的根本大法。

    对于大病,窦材列举了伤寒、阴疽内蚀、虚劳痰火、中风、水肿、臌胀、脾泄暴注、尸厥、久痢、脾疟、喉痹、男女骨蒸劳热、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斑缩十四种大病。凡遇大病,医者应尽快对患者进行灸治,若迟疑则会导致患者阳气丧失,转为“已脱”,则就为时已晚。其次,他强调多灸。其他医者用灸,一般会在三五十壮,然而在窦材看来,这仅仅能治疗小病,对于大病,则很难驻命根。所以书中介绍的医案往往用到300-500壮,灸量少的也有100-200壮。如此大量的针灸是否会让皮肉枯焦呢?窦材回答称,只要患者真气未脱,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皮肤并不会因此焦烂。但是针对不同情况,灸量灸法也会变通。如对大人的艾炷应如“莲子”,对四肢或小孩的则应如“苍耳子”,灸面部的艾炷应如“麦粒子”般大。由此,窦材认为灸法就是治疗重大疾病的治根治法。[17][19][20][21]

    在更为具体的方面,窦材并不固守成见,虽然多用灸,也强调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增减壮数以及调整灸法。并且,灼艾第一,丹药第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在坚持灼艾为主的前提下,也强调灸药结合,共同对症。[17][19][13]

    不仅是大病,无病时也应灸治。他认为,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腕,虽不会因此长生,但也可由此延年益寿,扶正阳气,抗击衰老。[26]

    当明经络

    窦材在《当明经络》篇中就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针灸、推拿和药物治疗等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对于建立中医临床各科的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窦材以伤寒病举例说,人体内的三阴三阳经脉,如果医生了解这些经脉的部署,就可以根据病人的症状来诊断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完成救治。对于当时人“不明经络”仅知药物和疾病的对应关系,他提出强烈的批评。[13]

    经络是人体内部脏腑之间、肢体部位之间的连接通道,它们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只有深入了解人体的经络结构,才能找出疾病的发生根源,并认识到阴阳之间的传变规律,甚至能预估疾病的发展趋势,判断人的生死。另外,能够清晰辨认经络的医生才能准确治疗病症,使用药物精准地治疗疾病,从而取得治愈的效果。否则,病症可能不能治愈,甚至引发新的疾病。由此,窦材以第三扁鹊自称,大力主张世医应明经络。[17][13]

    伤寒四经

    《内经·热论》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概念,随后由东汉张仲景发展并完善出了六经辩证规律,融纳理法方药于一体,引起了后世的广泛讨论。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三阳经、三阴经。窦材突破了前人学术的框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伤寒定义。他认为,伤寒病是由外感寒邪、形寒饮冷、过食寒凉、内生寒湿等原因所引起的。它们分别伤害了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四经,因而排除了少阳、阙阳二经,自成一体。[21][27]

    评价

    正面评价

    《扁鹊心书》一书重视扶阳理论,强调温补脾肾、禁忌寒凉转下的准则。该书提倡“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保命之法的学术思想,凝结了窦材与其师一生的临床经验和心血,这部作品为后世理解扶阳理论、弘扬扶阳学说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意义,对理解扁鹊学派、深入火神派医学理论都有一定的作用。[1][8]

    《扁鹊心书》高度重视《内经》,而诋议《伤寒》,这是它在思想上的显著特点。它的观点独到深刻,一一针对现世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中医学术状况。因此,我们应当对其价值做出一定的肯定。其书的学术思想,上承钱钟阳、下启张元素、李东垣,下继明代薛立斋“脾肾并重”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体现出相互参见或一脉相承。虽然书中出现许多疑似后人添补之语,且其作者与成书年代并非切实为真,但如若肯定其版本,那么《扁鹊心书》对中国医学史和学术传承的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9]

    不足之处

    对于窦材的“伤寒四经”说,虽然观点自成一派,但目前医学界对其还是主要持否定态度。《中国医籍提要》说其否认少阳、阙阴经的观点是一种偏见。《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则在其后探究其思想产生的来源,认为这是自《难经》“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说向伤寒“推广”的不高明尝试。[3][2]

    影响

    《扁鹊心书》温补固阳的的崇阳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例如,现在人们常见的“上火”现象主要是由于体内阳气向外、向上流失所导致的。因此,采用温热方法收回阳气才是对付“虚火上炎”的正确方法。比如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内治法,应当温热饮食,避免寒凉食物。窦材强调,吃寒凉食物会损害脾胃,所以应该尽量多吃温性食物,少吃本质寒凉的食物,比如未经烹煮的生冷食物、寒性水果、奶制品和果汁等带有冷凉倾向的饮料。同时,日常饮食的饭菜汤水温度应该接近口腔体温,这样进食后体内就不需要消耗太多的阳气来消化和吸收食物了。其二是外治法,除了可以泡脚时可以采用艾草生姜水外,窦材的“灸法”更可以用来长期养生保健,不仅操作简易,而且效果明显。[14]

    《扁鹊心书》重视扶阳,特别强调温补脾肾的阳气,擅长用艾灸温补阳气,书中关于治未病的思想对现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中医养生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医学临床实验证明,艾灸对预防中风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临床实验又发现针灸关元、气海、命关等穴有助于改善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起到保健强身、延缓衰老的作用,这也与书中温补脾肾相符。可见窦材在继承前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用医案的形式肯定了艾灸疗法,对中医的治未病理论提出一定的学术价值。[20]

    相关研究

    治癫痫:《扁鹊心书》独辟蹊径,将痫症分为两种,认为由于先天因素导致的癫痫为胎痫,谓之“母受惊,惊气冲胎,故生子成疾”;由于后天情志不遂导致的癫痫为气痫,谓之“因恼怒思想而成”。这种分类思路与历史上众多治癫痫的理论经验一道,对当代医学界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癫痫症提供了理论思路。[28]

    治血症:《扁鹊心书》论治血症极具特色,并非见血治血。书中有关出血病变的内容主要包括溺血、肠癖下血、咯血、吐血、泻血、肺荼、脑邂、血崩及下血等。在论及这些疾病时,往往详细分析血证病因,灵活辩证治疗,并且反对寒凉攻下,崇尚温补。对于出血势急,不主张见血止血。窦材熟谙气血关系之深理,把握血证诊治之机要的深厚功底,不止血而血止。[29]

    治肿瘤:肿瘤作为一种“大病”,现代医学提倡肿瘤当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虽然针灸在肿瘤临床诊治中的运用不甚多见,但窦材大病宜灸,选穴精简的学术思想对中医肿瘤的治则治法与组方用药仍有积极的意义。《扁鹊心书》中载临床诸多少见肿瘤疾病,如精原细胞瘤、脂肪肉瘤、软组织恶性肿瘤、胸腺瘤、黑色素瘤等,运用温阳治法亦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30]

    治小儿再发性腹痛:再发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病症,以往临床诊治效果大多较为一般,采用《扁鹊心书》中的神阙灸方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在临床上,施灸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对于那些病情反复或体质较弱的患儿,施灸时间可能需要延长。小儿再发性腹痛是由于脏腑功能阳气偏弱所致。神阙灸方有助于安抚脏腑及经络,临床上可以获得良好疗效。[31]

    参考资料

    展开

    [1](宋)窦材辑. 扁鹊心书[M]. 李晓露,于振宣,点校.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2: 一.

    [2]王道瑞等编. 中国医籍提要[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436-437.

    [3]李伯聪. 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270-275.

    [4]傅文录. 《扁鹊心书》扶阳思想探析[J]. 河南中医, 2011: (第5期).

    [5]沈正先, 刘彤. 燕赵医家窦材《扁鹊心书》艾灸关元穴应用探析[J]. 河北中医, 2021, (第5期).

    [6]柴可群, 江凌圳, 陈嘉斌. 《扁鹊心书》版本考证[J]. 浙江中医杂志, 2015, (第6期).

    [7]周庆辉, 黄羡明, 吴绍德. 《扁鹊心书》考辨[J]. 中国针灸, 1991, (第6期).

    [8]陈颖, 柴铁劬. 《扁鹊心书》扶阳思想钩玄[J]. 中医药导报, 2018, (第9期).

    [9]张弘, 张小霞. 《扁鹊心书》考据提要[J]. 中医文献杂志, 2004, (第3期).

    [10]袁倩. 《扁鹊心书》中命关穴的考证与探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第1期).

    [11]姜硕, 狄忠, 刘更生, 高树中. 《扁鹊心书》治疗“邪祟”刍议[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第3期).

    [12]毛玉璇, 蔡青城, 常甜, 王艳君, 杨家祥. 窦材“禁戒寒凉,忌用转下”学术思想探析[J]. 河北中医, 2021, (第8期).

    [13]柳少逸. 《扁鹊心书》灸法讲解[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8: 3-8.

    [14]颜文强. 宋代道医窦材“崇阳”生命哲学观及其现实价值[J]. 中国哲学史, 2022, (第5期).

    [15]贺彩. 窦材《扁鹊心书》学术思想浅析[J]. 江西中医药, 2019, (第11期).

    [16]陈婷. 论窦材学术思想[J]. 北京中医杂志, 2000, (第3期).

    [17]谢文娟, 阳晶晶, 何亚敏. 《扁鹊心书》灸法的运用特点[J]. 国医论坛, 2013, (第4期).

    [18]林晓云, 逯子衡, 张勇龙, 国海超. 窦材《扁鹊心书》“五等虚实”证治探析[J]. 北中医, 2021, (第12期).

    [19]李洪亮, 薛智慧, 陈, 果, 粟艳梅, 向芳. 从《扁鹊心书》浅析窦材的灸法思想[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第10期).

    [20]刘佳慈, 李滋平. 《扁鹊心书》治未病思想探析[J]. 环球中医药, 2018, (第4期).

    [21]吕庆超, 刘 磊. 窦材《扁鹊心书》学术思想探究[J]. 中医药导报, 2014, (第14期).

    [22]王帅, 陈腾飞. 对《扁鹊心书》重灸左命关穴治疗危症的探讨[J]. 环球中医药, 2016,, (第8期).

    [23]刘占文, 张翠红. 从《扁鹊心书》看灸法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J]. 上海针灸杂志, 2010, (第11期).

    [24]刘兵, 宋佳杉. 小议《扁鹊心书》“保命之法”[J]. 山东中医杂志, 2008, (第5期).

    [25]李廷保. 《扁鹊心书》用药配伍思路探析[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第5期).

    [26]叶时镜. 艾灸延缓衰老的理论探微[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27]陈嘉志. 《扁鹊心书》伤寒学术思想探讨[J]. 当代医学, 2009, (第7期).

    [28]宋翠文.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灸治疗癫痫的文献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29]李艳彦,潘桂娟. 窦材论治血证特色探析[A].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国际学术大会暨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年会[C], 2012

    [30]柴可群, 陈嘉斌. 注重温阳,酌情用药——论《扁鹊心书》学术思想对防治肿瘤的启发[J]. 新中医, 2015, (第5期).

    [31]孙忠强. 《扁鹊心书》神阙灸方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临证体会[J]. 中国民间疗法, 2019, (第19期).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0月24日

  • 上一篇百科:光禄寺则例
  • 下一篇百科:东堂集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