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人物 >恐怖电影
恐怖电影

恐怖电影

(以制造恐怖为目的影片)
美国当代艺术恐怖研究者诺埃·卡罗尔认为恐怖审美是一种杂糅了恐惧与厌恶的情感。恐惧的标准是有害;厌恶的标准是肮脏。[1]
恐怖电影资料
  • 英文名:horror film
  • 恐怖类的叙事作品与悲剧、怪诞有密切联系。恐怖与悲剧、怪诞都能使人产生强烈的“痛感”经验,但恐怖又具有独特的叙事魅力。与悲剧相比,恐怖不以激发人们的怜悯为目的,而是放大恐怖元素,让观众感受到实在的恐惧。另一方, 不同于怪诞的怪异、滑稽,恐怖类作品的终极目的是以极度夸张的惊悚感达成惊吓。[1]

    《电影艺术词典》将恐怖电影定义为:专门以离奇怪诞的情节,阴森恐怖的场景制造感官刺激、吸引观众好奇心的故事片[2][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恐怖电影定义为:一种气氛阴森、题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并立意使观众毛骨悚然的影片。有些是对畸形的或者邪恶的性格进行精细的心理探讨,有些是关于可怕的妖魔鬼怪的故事,有些是利用环境制造悬念气氛的神秘惊险故事。[3][4]

    历史沿革

    1910年,爱迪生以吸血鬼为故事题材拍摄《德拉库拉》,这部影片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部恐怖片,爱迪生也因此被称为世界恐怖片的创造者[5]。

    恐怖电影的发展过程可依据其阶段性特征划分为学院派时期、发展初期、成熟时期、繁盛时期[1]。

    学院派时期的恐怖电影处于萌芽阶段,以黑白无声片为主,创作者借鉴美术与摄影的创意,将表现主义与象征手法运用于电影制作。代表作包括《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鬼车魅影》(1920)。[1]

    发展初期,恐怖电影创作者已经能够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各国本土文化,形成各具文化特色的鬼怪形象。在这一时期,好莱坞开始将大量科幻元素融入恐怖片创作。代表作品包括美国电影《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1931)、《吸血鬼》(1931)、《金刚》(1933),华语电影《夜半歌声》(1937)、日本电影《雨月物语》(1953)。[1]

    成熟时期,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惊魂记》(1960)是西方恐怖片划时代的力作,被视为第一部现代恐怖片。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经典恐怖电影,如《驱魔人》(1973)、《异形》(1979)、《闪灵》(1980)等。[1]

    繁盛时期的恐怖电影在数量与类型上走向繁荣,代表作品包括《沉默的羔羊》(1991)、《午夜凶铃》(1999)、《女巫布莱尔》(1999)、《小岛惊魂》(2001)。[1]

    学者安德鲁·图德在《魔鬼与疯狂科学家:恐怖电影的文化史》一书中提供了另一种历史分期视角,他将恐怖片发展史划分为经典恐怖时期(1931-1960)和现代恐怖时期(1960-1984)。经典恐怖时期的恐怖电影以妖魔鬼怪为主,怪物种类可以划分为:非人类怪物,代表作品《地狱男爵》;奇怪合成畸形物,猫女、狼人、吸血鬼皆属于此类,代表作品《吸血鬼诺斯费拉图》;外星入侵者,代表作《月球旅行记》。20世纪后半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实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光怪陆离的事物,恐怖电影的表现对象却从科学上不存在的“物”转向“人”或“动物”,其中“人”通常是心理疾病患者。此外,“末日片”也是备受现代人追捧的恐怖片类型,该类型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衍生,代表作品包括《后天》《2012》。[6]

    类别划分

    学者汪影将恐怖电影界定为血腥砍杀恐怖片、心理惊悚恐怖片、神怪恐怖片三类[7]。英国学者苏珊·海沃德同样将恐怖电影划分为三大类型:血腥屠杀型、是怪异人物型、心理反思型[8]。

    血浆砍杀恐怖片

    血浆砍杀恐怖片又称“杀人狂电影”,故事通常围绕着杀人狂魔(施虐者)或被害者(受虐者)展开,以刻画杀人狂形象、行凶心理为主要情节,镜头大篇幅展现血腥残暴的施虐手法及过程[9]。

    血浆砍杀恐怖片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施虐者。施虐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超自然生物或变异人等非人类形象,包括丧尸、女巫、外星人等,另一类则是患有心理疾病的真实人类形象。在以真实人类为施虐者的血浆砍杀恐怖片中,杀手通常设置为男性,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逐渐开始出现女性杀人狂形象,她们多以复仇者的身份进行虐杀,颠覆了早期以男性角色或男性观众为主导的血腥砍杀电影。此外,影片中的杀手通常能够承受大多数甚至所有受害者的自卫反击,有时带有或隐或显的超能力,在遭受致命打击后仍然能够存活,并继续纠缠受害者。而一些系列电影为了推出续集,设定杀手死而复生或寻找替代者的情节,以维持故事发展,例如《电锯惊魂》《13号星期五》。[9]

    二是受虐者。在血浆砍杀电影中,受害者通常是青年人,他们作为被观看的对象,通常会设置裸露身体的画面。例如,在《惊魂记》[10]的“浴室谋杀”桥段,女主角的身体带有一定情色意味;《13号星期五》[11]系列中的杀戮行为通常在情色桥段后发生,裸露的身体在凶残的利刃面前显得更加脆弱。[9]

    三是女主人公。血浆砍杀电影自发展初期便受到男性气质主导,女性通常是被观看的脆弱对象,影片大篇幅描绘女性身体受到折磨的过程,甚至将其作为带有情色意味的噱头来吸引观众。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以及一些女性创作者对血腥砍杀电影的投入,此类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发生巨大转变,女性角色不仅是受害者,她们也可以拿起利刃成为杀手。在好莱坞经典血腥砍杀电影中,女主角通常会在影片接近尾声时成为“最终女孩”(Final Girl),她们同为受虐者,但带有某些男性气质,在故事尾声与杀人狂展开对峙,并成为最后的幸存者。《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12]中的女主角萨莉是血浆砍杀电影类型的首个“最终女孩”,她在激烈厮杀后摆脱杀人狂的魔爪,乘卡车逃离。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同类电影则突破了“最终女孩”自我逃离的命运,将其塑造为解救众人的英雄形象。[9]

    四是暴力。施虐者对受虐者的虐杀手法是血腥砍杀电影的看点,施虐者通常采取折磨虐待的方式对待受害者。电锯、砍刀等冷兵器则是这类影片常用的凶器,影片出现大量血腥、残肢场面,创作者也致力于在故事中创造新的虐杀手法,以吸引观众注意。[9]

    心理惊悚恐怖片

    心理惊悚恐怖片将角色置于精神恐惧而非生理恐惧的氛围中[9],通常展示人们繁复的精神世界,将其中的混乱、复杂暴露无遗。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惊魂记》[10]标志着恐怖片从以鬼怪、外太空异物为对象转变为以人类扭曲的精神世界为主题。此后,人的精神问题得到关注,患有精神疾病、存在犯罪倾向的人成为电影主角,例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危情十日》。近年来,中国香港也出现了一批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恐怖电影,如《异度空间》《疑神疑鬼》《妄想》。反映精神问题的影片接近现代社会高压状态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因此容易激发观众的共鸣。[13]

    神怪恐怖片

    神怪恐怖片以讲述超自然、灵异及神怪故事情节为主[9],此类影片的主题可以分为妖魔鬼怪与变态异化。妖魔鬼怪类恐怖片的故事来源广泛,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小说及戏剧。好莱坞拍摄妖魔鬼怪类恐怖片的历史悠久,继上映于1931年的《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14]之后,大量以怪物为主角的电影问世,如《木乃伊》(1932)、《金刚》(1933)、《隐形人》(1933)、猫人(1942)、《活死人之墓》(1968)等,而后还出现了以大型怪物为表现对象的《大白鲨》(1975)、《侏罗纪公园》(1993)、《狂蟒之灾》(1997)等,这些影片中的怪物从吸血鬼、木乃伊、狼人、猫人到大型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此外,好莱坞“鬼魂类”电影的数量同样可观,这些鬼魂往往外貌丑陋、行为愚笨、低智商,其邪恶终将被人类所战胜。代表影片包括《驱魔人》(1973)、《闪灵》(1980)《猛鬼街》系列、《鬼入侵》(1999)、《第六感》(1999)等等。[13]

    亚洲恐怖电影以展现“鬼魅”为主,“鬼”的形象设计往往令人毛骨悚然。中国香港恐怖电影中有部分影片以僵尸为表现对象,如《阴阳路》(1997),也有以“鬼”为主角的经典作品,如《山村老尸》(1999)、《见鬼》(2002)。日本恐怖片中的鬼魂往往带着强大的“怨气”回到人间,对曾伤害自己的仇人进行报复,甚至伤及无辜,以博得关注。一旦报复成功或获得同情,鬼魂便会离去。早期日本恐怖片中的“鬼”形象并不可怖,随着《午夜凶铃》(1998)[15]红遍全球,日本陆续出现一批以形象骇人的鬼怪为主角的恐怖电影,如《富江》(1999)、《咒怨》(2000)。[13]

    艺术特征

    叙事方式

    恐怖电影的叙事风格呈现出“无主题变奏”的趋向,不再满足于传统叙事结构,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发展过程,而是多运用倒叙、插叙、多线并行以及真假交织的叙事手法,达到恐怖效果。例如,在《电锯惊魂1》[16]里,两位主角在求生过程中互相猜忌,观众的想法也受其牵动,但直至影片最后,观众才意识到一直倒在地上的尸体才是元凶。再如《恐怖游轮》[17]采用套环结构,影片结束的地方正是开始的地方,使人感到恐怖无处不在。《盗梦空间》《寂静岭》等作品则采用真假交织,亦真亦幻的叙事手法,让观众迷失在现实与幻境的混淆中。[8][1]

    恐怖电影的第二个叙事方式是非理性与暴力叙事,影片中的情节走向与鬼怪形象呈现非理性的特征,理性世界随之坍塌。暴力美学也是不少恐怖片的表现手段与噱头卖点,例如《死神来了》[18]系列,通过各类超出认知极限的暴力死亡方式制造恐惧。[8][1]

    密闭空间与开放式结局也是恐怖电影常用的叙事手法。封闭空间代表孤独无助,将人物内心进行外化延伸。例如《咒怨》《蔷花红莲》《公寓》等影片都发生在封闭房间,《女巫布莱尔》[19]展现的是荒野的封闭感、隔绝感,而《午夜凶铃》[15]虽在空间上存在移动,但事故发生地点都是水中、井中等无处可逃的封闭地带。开放式结局则留下悬念,引人猜想。传统封闭式叙事模式通常设置为正义一方经过激烈斗争,战胜邪恶,度过危险,而开放式结局能够延宕恐怖效果,在观众放松警惕时带来恐怖一击。例如,《盗梦空间》[20]中未完全停下的陀螺,使得观众再次陷入亦真亦幻的境地;在《寂静岭1》[21]结尾,主人公看似平安回家,镜头却停留在雾气蒙蒙的公路,寂静岭的噩梦似乎远未结束。[4][1]

    镜头设计

    镜头设计是恐怖片制造恐怖感的重要手段。首先,开场镜头可以奠定影片基调,引导情节走向。希区柯克作品《群鸟》开场,导演以长达一分四十二秒的黑白色调镜头展现满天的鸟群及嘈杂鸟叫,为影片制造压抑诡谲的氛围。《殉道者》的开场则是小女孩在阴暗走廊上的奔跑,喘息声与晃动的镜头让人产生强烈的不安感,也为后续情节进行铺垫。[1]

    其次,通过特写镜头强化恐怖效果。例如,在《1408幻影凶间》[22]中,主人公约翰历经一系列恐怖事件,镜头突然拉近至约翰的面部特写,惊恐的神情直接被放大,在吸引观众注意的同时增强视觉冲击。[1]

    再次,镜头的快速剪切也可以制造恐惧。例如,在《冰尸玩过界》[23]中,导演以快速简洁的方式处理女主人公艾玛被猎人追击的过程,镜头在艾玛与猎人之间切换,惊恐与凶狠的表情对比突出事态急迫的紧张感,强化诡异氛围。此外,突然将镜头切换至鬼怪形象也是恐怖片强化恐怖效果的常用手段,给观众以出其不意之感。[1]

    声音造型

    声音也可以在恐怖电影中发挥恐怖造型功能。电影中的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24]

    在语言层面,恐怖电影可以通过说话方式的设计制造效果。例如,《沉默的羔羊》[25]中的食人魔汉尼拔行为凶狠,说话待人却温和斯文,截然相反的形象落差容易激发观众的厌恶与惧怕心理;《驱魔人》[26]则采用声音变形的手法塑造恐怖形象,影片中被恶魔附身的小女孩声音从甜美可人变得低沉沙哑,满嘴脏话,同时发出痛苦的尖叫,以此烘托不安惊悚的氛围。[24]

    在音响层面,塑造恐怖形象的方式包括提高响度、频率,制造特殊音响或赋予音响以特定的恐怖含义。《侏罗纪公园》[27]中的霸王龙叫声是经工作人员处理过的特殊音响,这种吼叫声由七八种动物、二十多个声音混合而成,让观众感觉到陌生、不适,配合霸王龙的形象,更感压迫恐慌。《午夜凶铃》则是赋予音响特定含义的典范,影片设计了电视机雪花噪波的声音作为贞子出场的预兆,这一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出现的声音与恐怖情节相关联,让观众本能地产生恐怖联想。[24]

    在音乐层面,创作者可以通过效果性音乐、气氛性音乐以及结合音响来达成恐怖效果。此外,旋律、音色、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也可以进行恐怖造型。例如,《死神来了》中的“死神”没有实体形象,但每当死亡将至,影片的配乐节奏感便会加强,观众不得不随之屏气凝神;再如,《大白鲨》[28]中鲨鱼出场的画面往往伴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与主观镜头相配合,暗示角色与观众已陷入大白鲨的窥探。[24]

    区域特色

    欧美

    欧美恐怖电影始于20世纪初,怪诞的造型、哥特式建筑以及奇异恐怖故事被视为早期欧美恐怖电影的类型特征。美国人爱迪生以民间传说吸血鬼德拉库拉为题材,拍摄了世界上首部恐怖电影《德拉库拉》,法国人梅里爱则利用人类对死亡及未知世界的恐惧创作《橡皮头》《月球旅行记》《女修道院里的魔鬼》等影片,这些影片被视为日后恐怖片的雏形。[29]

    经历了百年发展,欧美恐怖电影的内容愈渐丰富,但吸血鬼、科学怪人、狼人三大题材却始终在传承与发展。吸血鬼德拉库拉是吸血鬼题材的典型形象,德拉库拉的故事自15世纪中期开始在欧洲广泛流传,故事原型是中世纪欧洲罗马尼亚的德拉库拉伯爵。迄今为止,在欧美地区出品的电影中,以德拉库拉为主角超过160部,包含德拉库拉的故事元素超过600部。在吸血鬼题材电影发展过程中,德拉库拉的形象被一再颠覆更新,从与世隔绝的吸血魔鬼,逐渐演变为长相俊美、心地善良的贵族。[29]

    科学怪人题材的出现与工业革命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科技进步,生命的本质被不断探寻。工业革命早期,不少科学家以尸体为实验对象,此类打破一贯认知的行为被一些文学家纳入写作题材。英国作家玛丽·雪莱撰写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30]正是《科学怪人》及此类形象的改编来源。[29]

    狼人的传说来自德国,一本出版于1589年的新闻册子记载了16世纪末德国某村庄所遭受的不明生物攻击,不少孩子因此死亡,村民却始终没有追寻至幕后凶手。恐惧之下,人们推测行凶者为狼人,这一形象便随之流传。[29]

    吸血鬼、科学怪人、狼人三大题材的出现、流传与欧洲社会变革相关。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格局失衡,致使人们产生安全感缺失,内心焦虑恐慌,进而通过鬼怪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外化表达。[29]

    华语地区

    中国的“鬼”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作品中就已出现具有个体性格的“鬼”形象,故事通常围绕着鬼怪的报恩或报仇行为展开。至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生活富足,文学作品中的“好鬼”激增。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则偏好借助“鬼”传达真善美,此类“鬼”形象与如今国产电影中的“鬼”形象接近。[4]

    尽管鬼魅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恐怖片却被划定为“亚恐怖片”范畴,通常只是模仿其他国家创作者已使用过的手法,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效果被大大削弱。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大部分中国恐怖片包含教化功能,即揭露社会丑恶,抨击不公,如香港恐怖片《三更之饺子》《恶胎》在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之外,也引起社会对相关问题的关注。此外,中国恐怖片也对传统文化有所传承,如《倩女幽魂》《画皮》取材自古典志怪小说,香港恐怖片经典《僵尸》系列形象则受到湘西苗族和土家族“赶尸”习俗的影响。[4]

    中国香港恐怖电影经历了“喜剧僵尸”到“心理异化者”的形象塑造转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僵尸片风靡一时,有别于欧美恐怖电影中的行尸走肉,香港僵尸片的形象多为紧闭双眼,伸长胳膊,蹦蹦跳跳。此类影片中的僵尸与巫术相关,人们只能通过相关仪式与之对抗。代表作品包括《僵尸先生》《人吓鬼》《僵尸家族》。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香港恐怖片的主要形象转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多是底层边缘人,生活上的压抑致其心理扭曲,如《八仙饭店》中的伙计,《惊魂动魄》中的孤儿;另一类人物则是受到欲望驱使或者强烈刺激,走向情感缺失与内心异化,如《古宅心慌慌》中为了利益而互相伤害的家庭。此外,香港还出现一批以“鬼魂”为主角的恐怖电影,这些影片中的鬼魂不像日本恐怖片中的鬼怪那般惊悚骇人,他们接近常人,为了各自未了的目的回到人间,代表作包括《见鬼》《黑夜》《office有鬼》。[13]

    中国台湾恐怖片以民俗恐怖题材引发关注。一直以来,台湾恐怖片表现平淡,名气远不如港式恐怖片。2002年上映的《双瞳》[31]打破这一局面,该片将民俗恐怖与刑事探案相融合,台湾民俗恐怖片自此初露头角。2015年,谢庭菡执导的《尸忆》[32]以“冥婚”陋习为题材,再次激活民俗恐怖电影的市场热度。而后,程伟豪将民间“魔神仔”传说与真实灵异录像相结合,拍摄《红衣小女孩》[33],在台湾电影界掀起一阵“民俗恐怖”热潮。在这一背景下,《粽邪》《馗降:粽邪2》《咒》《噩兆》《头七》等一系列民俗恐怖电影问世,使得民俗恐怖电影成为台湾电影市场最受关注、最为热门的类型电影之一。[34]

    日本

    日本恐怖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怪谈片”阶段,“怪谈片”以日本传统故事为蓝本,将歌舞伎、能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美学元素融入电影,追求幽悬的意境。代表作品是沟口健二执导的《雨月物语》[35];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日本恐怖片多借鉴或模仿自英美恐怖片,以血腥形象为主;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怨灵电影崛起时期,该阶段的恐怖片融入日本文化价值观,多讲述御灵复仇故事。“御灵”题材来源于日本传统信仰,即相信死去的灵魂将为后人供养,冤死的灵魂会充满怨气,报复世界。[36]

    日本恐怖片多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例如《催眠》中的“绿猴子”利用人性之恶作乱,再如《午夜凶铃》中的伊平熊八郎教授、《咒怨2》中伽椰子的男友小林,其善良的外表下皆隐藏着黑暗一面,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爆发。与此同时,日本恐怖电影也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解构,由于社会性别关系的不平衡,传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是被观看的欲望对象,但日本恐怖电影改变了女性被看的位置,遭到迫害而成为御灵的女性对施害者进行报复反击,颠覆传统认知中的女性角色特征。[37]

    韩国

    韩国恐怖电影多追求画面的唯美与节奏的舒缓,在恐怖的氛围中仍然透露出沉静。不同于美国恐怖片对血腥、残肢等感官刺激场面的热衷,韩国恐怖电影更注重对人性肮脏与变态的挖掘,通过恐怖故事讲述伦理道德故事,表达强烈的伦理诉求。与此同时,韩国恐怖片创作者擅长将丰富的类型元素进行杂糅,将好莱坞叙事模式与东方鬼魅文化结合,在表达恐怖主题的同时,增加情节的可看性与曲折性,极大地调动观众的感官与心理感受。[38]

    20世纪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是韩国恐怖电影的突破发展时期,《指甲》《圈套》两部电影横空出世,为恐怖片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而后,《女高怪谈》《退魔录》《安静的家族》等里程碑作品问世,在当时的韩国电影业产生轰动影响,也成为人们释放社会焦虑的出口。[38]

    参考资料

    展开

    [1]作为类型的恐怖电影研究.中国知网. [2023-05-12].

    [2]电影艺术词典.百度学术搜索. [2023-05-12].

    [3]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百度学术搜索. [2023-05-12].

    [4]恐怖电影的价值论说.中国知网. [2023-05-12].

    [5]恐惧之美——恐怖电影的美学价值及其审美体验摭谈.中国知网. [2023-05-12].

    [6]恐怖电影百年.中国知网. [2023-05-12].

    [7]纯艺术:恐怖电影.百度学术搜索. [2023-05-12].

    [8]恐怖电影的受众心理分析.中国知网. [2023-05-12].

    [9]杀人狂电影 ‒‒‒‒ 施虐与受虐的图征与意义.中国知网. [2023-05-12].

    [10]惊魂记 Psycho (1960).豆瓣电影. [2023-05-12].

    [11]十三号星期五 Friday the 13th (1980).豆瓣电影. [2023-05-12].

    [12]德州电锯杀人狂 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1974).豆瓣电影. [2023-05-12].

    [13]恐怖片创作特色研究.中国知网. [2023-05-12].

    [14]科学怪人 Frankenstein (1931).豆瓣电影. [2023-05-12].

    [15]午夜凶铃 リング (1998).豆瓣电影. [2023-05-12].

    [16]电锯惊魂 Saw (2004).豆瓣电影. [2023-05-12].

    [17]恐怖游轮 Triangle (2009).豆瓣电影. [2023-05-12].

    [18]死神来了 Final Destination (2000).豆瓣电影. [2023-05-12].

    [19]女巫布莱尔 The Blair Witch Project (1999).豆瓣电影. [2023-05-12].

    [20]盗梦空间 Inception (2010).豆瓣电影. [2023-05-12].

    [21]寂静岭 Silent Hill (2006).豆瓣电影. [2023-05-12].

    [22]幻影凶间 1408 (2007).豆瓣电影. [2023-05-12].

    [23]豆瓣.豆瓣电影. [2023-05-12].

    [24]恐怖电影中的声音造型研究.中国知网. [2023-05-12].

    [25]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豆瓣电影. [2023-05-12].

    [26]驱魔人 The Exorcist (1973).豆瓣电影. [2023-05-12].

    [27]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1993).豆瓣电影. [2023-05-12].

    [28]大白鲨 Jaws (1975).豆瓣电影. [2023-05-12].

    [29]浅析欧美恐怖电影的缘起.中国知网. [2023-05-12].

    [30]弗兰肯斯坦.豆瓣读书. [2023-05-12].

    [31]双瞳 双瞳 (2002).豆瓣电影. [2023-05-12].

    [32]尸忆 尸忆 (2015).豆瓣电影. [2023-05-12].

    [33]红衣小女孩 红衣小女孩 (2015).豆瓣电影. [2023-05-12].

    [34]传统与现实交织的战栗:台湾民俗恐怖电影初探.中国知网. [2023-05-12].

    [35]雨月物语 雨月物语 (1953).豆瓣电影. [2023-05-12].

    [36]对日本恐怖片的解读.中国知网. [2023-05-12].

    [37]日本类型恐怖电影研究 ‒‒‒‒ 兼论对我国恐怖电影的启示.中国知网. [2023-05-12].

    [38]韩国恐怖电影创作特色.中国知网. [2023-05-12].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2月27日

  • 上一篇百科:亿万富翁
  • 下一篇百科:陈雅伦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