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地点 >同性恋
同性恋

同性恋

(只对同性产生爱情的性取向)
同性恋运动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是每个人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个体产生情感吸引、性吸引以及与之建立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能力。性倾向与性愉悦有关,但并不等同于性行为。性倾向是指对某个性别或两性的性欲和爱情倾向,评估性倾向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同性恋的形成受到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同性恋的名词定义,“Lebian”专指女同性恋,“gay”指男同性恋。[2]性行为中角色扮演名称分比为:男同性恋分为“1”“0”“0.5”,女同性恋分为“T”“P”“H”。[3]
同性恋资料
  • 英文名:Homosexuality
  • 专业类别:心理学、社会学
  • 现代同性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期,当时的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形成独特的前现代同性亚文化景观。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欧洲引领同性恋实践和权益运动不同,20世纪中期以后,同性恋研究和同性恋权益保障运动主要由美国的同性恋活动家和学术界领衔。[4]中国据资料记载,在晚明和清代,男同性恋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风气。民国时期的同性恋话语经历从包容到抑制的转变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同性恋个体的生存状况明显改善,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等一些大都市出现很多同性恋组织和亚文化,同性恋者开始形成一种世界主义的同性恋身份。[5]

    就目前现状而言,在许多国家,同性恋合法化已成为现实。一些国家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并为同性伴侣提供与异性夫妻相同的权利和保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来禁止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仇恨犯罪。这些措施旨在确保同性恋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参与权益。在某些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同性恋者仍然可能面临歧视、暴力和社会压力。推动包容和尊重的教育、宣传和法律保护仍然至关重要,建立一个包容和多元的社会,不仅对同性恋者本身,也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6]为消除同性恋的误解和歧视,以及保障同性恋者的幸福和健康,需要全面的儿童教育和国家政策支持。尽管中国各部委的教育文件未明确提及同性恋,但其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同样至关重要。[7]

    词源与称呼

    词源

    国外

    现代同性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期,当时的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形成独特的前现代同性亚文化景观。在1869年,牙利裔德国作家卡尔·凯特本尼(KarlKertbeny)在柏林出版一本小册子,反对普鲁士出台反对同性性行为的法令。这本小册子首次提出“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个词。德国的政治、科学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共同促使这一新术语的产生,同时也推动性科学的发展。2005年,西班牙议会通过同性恋婚姻法案,赋予同性恋伴侣在婚姻家庭等方面享有与异性恋伴侣完全相同的权利。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欧洲引领同性恋实践和权益运动不同,20世纪中期以后,同性恋研究和同性恋权益保障运动主要由美国的同性恋活动家和学术界领衔。[4]

    国内

    据资料记载,在晚明和清代,男同性恋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风气。在酒楼戏园里,歌童陪酒是寻常的风景。从晚清帝国和民国时期开始,女同性恋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五四运动”时期(1915年-1927年),刊印的杂志种类繁多,到民国八、九年间,发行的杂志数量已有四五百种。这些杂志成为研究民国同性恋思想的重要依据和来源。现代中国第一次普遍用于指涉同性性爱关系的词是“同性爱”,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的同性恋话语经历从包容到抑制的转变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同性恋个体的生存状况明显改善,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等一些大都市出现很多同性恋组织和亚文化,同性恋者开始形成一种世界主义的同性恋身份。[5]

    称呼

    “Lesbian”专指女同性恋,“gay”在一般情况指的是男同性恋,少数情况用来形容同性恋整体。“LGBT”,即“Lesbian”(女同性恋者)、“Gay”(男同性恋者)、“Bisexual”(双性恋者)、“Transgender”(跨性别者)的缩写。[2]

    男同性恋

    在古代中国,常用词汇如“分桃”“龙阳”“断袖”来描述男同性恋现象,以及称呼男同性恋者的方式包括“契兄、契弟”、“契父、契儿”和“相公”等。[8]

    在英语语境中,“homosexual”一词通常强调性行为,并带有贬义,因此同性恋者更倾向于自称为“gay”而非“homosexual”。除“gay”外,还有一些词如“queer”、“fairy”、“dyke”、“faggot”和“fag”等,但当异性恋者使用这些词语时,常有贬义的意味。[9]

    在中文语境中,男同性恋常被称为“断背”“断袖”“基佬”等词汇,用词如“男风”、“走旱路”等来指代这一现象。早期,男同性恋者可能互称“哥”或“弟”,后来出现更形象化的术语如“小一”和“小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描述两位男同性恋者关系的词汇也不断涌现,如“小攻”和“小受”。[10]

    女同性恋

    在现代英语中,人们通常使用“lesbian”一词来称呼女同性恋者;在现代中文语境下,则常用“百合”“蕾丝边”等称呼女同性恋者。[10]

    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者多称为“磨镜”,由于女伴之间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所以“磨镜”是对她们的性爱方式的一种形象化的比拟,如同在面前放一面镜子而自我厮磨。[11]另也有一些描述女同性恋现象的词汇,如“鱼水夫妻”“金兰姐妹”“死不离”等,但比起描述男同性恋的词汇,含义显得比较模糊。[8]有些地方把女同性恋叫“行客”,行客从一般意义上说是结拜姊妹,你行到我家里作作客,我行到你家里住几天,故称行客。从狭义上讲,行客是指结拜姊妹中有同性恋关系的女子。[12]

    相关概念

    性倾向

    性倾向是指个体对于与自身不同性别(异性恋)、相同性别(同性恋)或不仅限于一个性别(双性恋或泛性恋)的人在情感、情绪和性吸引力上的倾向,以及建立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能力。[13]

    性倾向与性愉悦有相关性,但并不等同于性行为。性倾向指对某个性别或两性的性欲和爱情的倾向,因此在判断性倾向时需要考虑这两个因素。举例:一个异性恋者可能会发生同性性行为,而一个同性恋者也可能会有异性性行为,但这要建立在特殊情境下的前提之下。[14]

    形成原因与因素

    基因

    科学家使用双生子研究来探索基因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多项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的性倾向相同的概率要高于异卵双生子(仅有一半的遗传基因相同),初步证明基因对性倾向的影响。一些研究还指出,遗传效应在男性中的影响更为显著。[15][16]

    环境因素

    部分研究显示,成年期的性倾向与童年时期的性别不一致行为存在关联。研究者发现,童年时期的性别不一致行为是预测成年期同性性倾向的最重要因素,尤其在男性中更为显著。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争议。[17]

    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指个人基于内心深刻的体验所感受到的性别,这可能与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一致(称为顺性别)或不一致(称为跨性别)。性别认同包括对自身身体的感觉和认知(在自愿选择的情况下,这可能涉及通过药物、外科手术或其他方式改变身体外观或功能),同时也包括性别表达的方式或形式(如着装、言语、行为举止等)。[13]

    形成原因与因素

    形成原因

    性别认同的形成时间尚无确切共识,并且对性别认同形成时间的研究相对困难,因为儿童在语言能力方面的限制导致研究者只能依赖间接证据进行假设。一般认为,性别认同通常在童年时期开始形成。大多数3岁的儿童已能够辨认自己的性别,约有一半的3岁儿童还不能准确判断他人的性别。4岁大部分儿童已能够辨认自己和他人的性别。[18]根据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发布的《2017年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61.3%的跨性别者最早在7至12岁或13至17岁之间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认同与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不同。[19]

    生物因素

    性别认同的研究无法通过在动物中建立模型进行,最好的研究方式是对性别认同与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不一致的人,也就是跨性别者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认为,基因和激素可能会影响性别认同的形成。[20]

    社会因素

    目前并无可靠证据证明社会因素会对性别认同产生影响。有些研究认为,家庭中父亲缺席、母亲希望拥有女孩等社会因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认同,但这些研究得到少量的经验证据支撑。[21]

    基因

    对基因在性别认同中的作用尚未有确定的结论。一些研究发现,在跨性别男性中,CYP17A1基因的A2等位基因多态性更常见,而在跨性别女性中没有类似的观察结果。关于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β和CYP19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存在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综合来看,目前这些遗传学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22]

    同性恋的形成因素

    心理学因素

    在性取向的研究方面,心理学家迈克尔·斯托姆斯提出双维模型。他将男性化和女性化视为人格的不同侧面,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可能是独立且正交的,因此性取向并不是像金赛认为的对立或两极的维度。例如,一个人的同性爱欲和异性爱欲偏好可以独立地变化,从而产生四种性取向:无性取向(同性和异性爱欲均较弱)、异性恋(同性爱欲较弱、异性爱欲较强)、同性恋(同性爱欲较强、异性爱欲较弱)和双性恋(同性和异性爱欲均较强)。在斯托姆斯的模型中,双性恋者对同性和异性的反应都较强,这与金赛的理论相似;而对这两种反应都较弱的人则被称为性冷淡。根据这个模型,同性恋和双性恋是两个独立的维度,因此一个人的性取向可以在这两个维度上同时高或低。大多数人只在一个维度上高,而双性恋者在两个维度上都较高。[23]

    生理学因素

    在西方同性恋研究史中,同性恋最初是作为一种被建构的医学类别成为病理学的诊治对象,对同性恋发生学的研究和讨论以及后来的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占很大部分。历史上对同性恋病源论(天生论或后天获得论)的争论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24]

    弗洛伊德认为性倒错者双性恋倾向强,性对象反映主体双性特点,女性尤明显。他对一位女同性恋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和生理的两性同体不同时发生,挑战先天性倒错的性学模式。女同性恋身上的男性特征被解读为男性气质体现,爱人总是男子气的,被视为雄性力比多的体现。萨拉·艾哈迈德认为,弗洛伊德将延续父系、繁衍家族后代的欲望投射到女同性恋者身上,使她渴望“父亲的形象”。女孩的欲望根本上是父亲的欲望,即父亲企图再生产自我的形象,正是这种欲望产生同性恋欲望。因此,女性无法实现拥有父亲孩子的愿望,便转而拒绝父亲和其他男性。弗洛伊德将神经官能症从性变态中分离,认为神经官能症是性变态的否定形式。神经官能症是由不正常的性感知受阻导致的,异性恋成就需要付出神经官能症的代价。性的目的可能自然趋向异性恋,但欲望不能因精神性损害而被否定。神经症是文明和道德压抑的产物,弗洛伊德理解同性恋等偏态行为为现代文明的缺憾。[24]

    社会学因素

    早期社会学对同性恋的研究主要关注行为,包括性行为和其他相关的越轨行为,并且将同性恋者归入越轨人群。随着西方同性恋运动的迅猛发展,社会学研究很快意识到其局限性,因而设法将同性恋研究从污名路径中挣脱出来。当今社会学领域的同性恋研究涉及从宏观到微观、从观念到行为、从理论到实践等诸多方面。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性社会学家开始关注同性恋身份认同的发展,性学研究的建构主义与社会学理论中的符号互动论和标签理论密切相关,深刻改变人们对性、身份认同、性政治和性史等的科学理解。[25]

    麦金托什的《同性恋角色》被视为现代同性恋研究的基石。在这篇文章中,她运用标签理论来研究性别方面,并主张将同性恋视为一种社会角色或社会类别,而非特殊的生理状态或心理疾病,并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的起源和演变。她探讨非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同性恋类型,有些社会将代际间的同性性行为视为一种"仪式",而有些社会则认可制度化的跨性别角色。直到17世纪晚期,英国伦敦作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逐渐形成独特的同性恋亚文化。[25]

    人数与分布

    地域分布

    • 中国

    根据国际测算数据,全球同性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按这个比例计算,中国13亿人口,会有1.69亿多“同志”,与日本人总数相当。结合中国国情,国内网络调查结果认为,中国同性恋人口比例在1%至10%之间,如果按“同志”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计算,那么中国有2600万“同志”。调查显示,在同性恋人群中,29.8%的人在中学之前就发现自己的同性趋向,42%的人中学阶段发现自己是“同志”,11.5%的人在大学阶段解自己的性取向,9.3%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更喜欢同性朋友,还有7.4%的人是在结婚生子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同性趋向。[26]

    • 美国

    根据2014年7月1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公布的国民健康访问调查(NHIS)显示,有1.6%的人承认他们是同性恋;0.7%的人表示自己是双性恋;有96.6%的受访者说自己是异性恋;另有1.1%表示不知道或拒绝回答。[27]

    • 英国

    根据英国舆论观察网(Yougov)2015年的调查,有5.5%的人认为自己是同性恋。[10]

    • 新西兰

    新西兰2013~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表示自己是同性恋的女性占比为1.8%,男性则为3.5%。[10]

    • 法国巴黎

    法国IFOP公司2016年主导的一项关于巴黎的调查显示,承认自己为同性恋的女性为1%、男性为13%。[10]

    社群文化

    同性恋组织

    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同性恋政治组织是1897年成立于柏林的“科学人道主义委员会”(Scientific-HumanitarianCommittee),在倡导公共性教育运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8]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些同性恋组织,如“玛塔辛协会与“比利提斯之女”(DaughtersofBilitis),以出柜的叙述关注同性恋身份的内在接受。“石墙骚乱”可谓是美国同性恋历史传统叙述与现代同性恋运动的分水岭。20世纪70年代,同性恋权利运动以民权运动作为政治组织和同性恋身份概念化的新参照模式。在后“石墙骚乱”时代,同性恋组织视同性恋身份为重要的社会和个体身份构成,而出柜叙述在同性恋身份和共同体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28]

    骄傲旗帜

    代表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性少数群体,也称为同志)的彩虹旗,有时称为骄傲旗或同性恋骄傲旗,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这面旗帜的多种颜色象征着同志社群的多元性,并在争取同志权益的运动中成为同志骄傲的象征。诞生于加利福尼亚,并且已经在全世界广泛应用。这面旗帜是由1978年旧金山的艺术家GilbertBaker设计的。最初的版本因需要使用普遍可得的面料而经历多次颜色增减的调整。到2008年,最常见的版本包含六个不同颜色的条纹,分别是红、橙、黄、绿、蓝和紫。当彩虹旗水平飘扬时,通常将红色条纹置于顶部,像自然彩虹一样。[29]

    • 象征意义

    旗帜颜色象征意义[29]

    红色Red:生命Life

    绿色Green:自然Natural

    橙色Orange:治愈Healing

    蓝色Blue:和谐Serenity/Harmony

    黄色Yellow:阳光Sunlight

    紫色Purple:精神Spirit

    特殊文化

    紫色纪念日

    紫色纪念日(SpiritDay)是性少数群体的纪念日,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大、最受关注的反歧视和反欺凌公益活动。该纪念日于2010年由美国反歧视同性恋者联盟(GLAAD)首次发起,旨在推动国际社会对性少数青年群体的包容,并共同保护他们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每年十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四,人们通过穿着紫色衣物或在社交媒体上“gopurple”(例如给头像加上紫色滤镜),表达对性少数群体的支持,并共同坚决反对欺凌行为。[30]

    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日

    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日(TheInternationalDayAgainstHomophobia,TransphobiaandBiphobia)定于每年5月17日,设立于2004年,旨在提升公众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间性人以及其他具有多元性取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特征的群体所面临的暴力和歧视问题的关注。[6]

    骄傲月

    骄傲月是每年的6月份,旨在纪念1969年6月28日发生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石墙酒吧的事件。警方当时突袭该酒吧以及其他地区的同志酒吧,顾客和当地居民奋起反抗警察的暴力行为。这一事件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同性恋解放运动和争取性少数群体权利的重要里程碑之一。[31]

    石墙事件发生后的1970年,芝加哥、洛杉矶、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举行游行和示威活动来纪念这一事件的一周年。随后,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年度庆祝活动,在伦敦、巴黎、台北、温哥华、多伦多、悉尼等大城市也会每年举办游行和庆典。2019年,纽约举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骄傲庆典,以庆祝石墙运动50周年。[32]

    综述

    就目前现状而言,在许多国家,同性恋合法化已成为现实。一些国家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并为同性伴侣提供与异性夫妻相同的权利和保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来禁止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仇恨犯罪。这些措施旨在确保同性恋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参与权益。在某些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同性恋者仍然可能面临歧视、暴力和社会压力。推动包容和尊重的教育、宣传和法律保护仍然至关重要,建立一个包容和多元的社会,不仅对同性恋者本身,也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6]

    在中国,依然存在很多人对同性恋持有深刻的误解和偏见。一方面,不愿意接纳身边的同性恋者,很多人将同性恋视为(心理)疾病或堕落的生活方式,有医生出于各种目的试图"治愈"同性恋者。大多数家长更难以接受自己子女的同性恋身份,在强调家庭为核心和崇尚"孝道"的儒家文化中,"家庭出柜"成为同性恋者在认同身份之后所面临的重大困境。另一方面,同性恋者常常成为公众话语中戏谑娱乐的话题,被当作窥视和消费的对象。[28]

    艾滋病的出现加深人们对同性恋者的恐惧和偏见,很多人担心感染这种无法治愈且带有社会污名的疾病。由于这种恐惧心理的蔓延,西方社会在医疗、教育和就业等领域掀起新的歧视同性恋的浪潮。同时,公共领域重新出现诋毁同性恋的宗教言论和医学模式。医学继续制造各种神话,或者重新提出先天性缺陷的观点以对同性恋者进行"矫正",或者采取共谋式的沉默,以维护传统的道德规范。[28]

    权益与立法

    同性恋现状

    美国

    美国独立以后,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加上医学对同性恋认识的不足,在法律上仍将同性恋认为是犯罪。当时人们对同性恋的认识的匮乏,同性恋的基本人权被光明正大的剥夺,其中包括就业、言论、集会等权利。但美国同性恋群体的斗争并没有因此停止过,1969年6月27日,警察对纽约格林威治村的石墙酒吧的袭击引起同性恋的抗议,导致持续3天的暴乱,这一事件成为同性恋运动的转折点,标志美国同性恋权利解放运动时代的开始,同性恋群体逐渐成为一支有影响力的力量。[33]

    自70年代以来,美国同性恋运动的主要目标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结束对同性恋者的束缚。二,制定禁止在住房和就业等方面歧视这一社会集团的法律。三,取消鸡奸法。四,承认男女同性恋者的爱恋模式。五,大众媒介要客观公正的报道他们的活动,不能丑化这一集团。他们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能够得与异性恋者平等的地位。这场同性恋运动展现一个正常的同性恋群体形象,使民众忽然发现,同性恋者并不异常。并且在医学的发展的推动下,美国精神病协会从《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修正版正式将同性恋彻底剔除。[33]

    欧洲

    在欧洲国家,关于同性恋的立法也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自公元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后,同性恋就被视为是“违反人类天性之罪恶”,在法律中被定罪处罚。这种思想持续十几个世纪,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者废除教会法,同性恋的去罪化才陆续在欧洲展开。但伴随同性恋的去罪化,医学界却又将同性恋界定为精神疾病。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学科对同性恋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种种人权运动激励着同性恋为自己的权利斗争,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开始由原来的严惩与排斥逐步转向反思与对话。[33]

    以英国为例,英国沃尔芬登委员会于1954年出笼的《关于同性恋罪错和卖淫问题的报告》认为,法律不应介入私人生活,除非私人生活造成公共损害,成年人之间私下且自愿的同性恋行为属于个人自由,不应被认为是犯罪。这一报告最终引发一场关于道德的法律强制性问题的辩论。据此,英国1956年颁布的《性犯罪法》规定,凡是不在公共场所(包括公厕)双方同意而且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鸡奸,不算犯罪。至2009年,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对同性恋不再处罚后,欧洲地区对同性恋行为的去罪化已达到100%。[33]

    同性恋婚姻

    中国台湾

    台湾“司法院大法官会议”宣布,台湾“民法”未保障同性恋婚姻“违宪”,要求相关部门应于两年内修法保障同性恋的婚姻权利。如果逾期修法未完成,台湾的同性伴侣可以直接到户政机关办理结婚手续。台湾社会对同性恋和同性婚姻问题态度的迅速转变,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驱动:首先,政治推动。随着民进党的势力扩大,台湾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提高。民进党强调自由主义,注重平权,因此在推动同性婚姻方面更积极。第二,教育变革。2004年,台湾通过《性别平等教育法》,规定各级学校必须开设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包括情感教育、性教育和“同志教育”。第三,文化界的影响。台湾的文化界在支持同性婚姻平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巨大的影响力。[34]

    美国

    伊利诺伊州1962年率先将同性恋行为合法化,在全美迈出第一步,威斯康辛州1982年宣布对性倾向的歧视不合法。美国政府1993年制定法案允许同性恋在军队中服役,2003年,美国在全境实现同性恋非罪化。与此同时,同性恋要求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美国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推进不仅得益于同性恋运动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政治博弈以及司法推动。由于同性恋运动的声势浩大,各政治集团逐渐开始重视这一群体的影响力,同性恋问题成为美国总统竞选无法回避的话题,因此,美国同性恋婚姻立法有时也决定于政治博弈的结果。[33]

    1999年“BakervStateofVermont案”的审理结果佛蒙特州最高法院认为,根据联邦宪法,同性伴侣理应平等享有州法律赋予的婚姻利益,其后,佛蒙特州率先在法律上承认同性恋公民之间的结合,2007年州议会进一步寻求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并于2009年9月1日正式生效关于同性婚姻的法案;2003年,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裁决禁止同性恋结婚违反宪法,要求立法机关修法,这也是美国首个认可同性婚姻的州。[33]美国时间2015年6月26日12时50分,美国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结果裁定,同性婚姻合乎宪法。这一裁决结果意味着同性婚姻在全美50个州全部合法,14个州对同性婚姻的禁令随之撤销。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第21个在全境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35]

    欧洲

    1989年10月1日,丹麦的几对同性恋夫妇在合法的民事结合中第一次结婚。然而,丹麦同性恋夫妇必须等到2012年才能获准在教堂结婚。2001年,荷兰首次允许举行宗教婚姻仪式的权利。紧随其后的有13个欧洲国家:比利时、英国(尽管不是北爱尔兰)、芬兰、法国、德国、冰岛、爱尔兰、卢森堡、马耳他、挪威、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奥地利从2019年开始允许同性婚姻。[36]

    截至2019年1月,16个欧洲国家在法律上承认和履行同性婚姻: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和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冰岛、爱尔兰、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英国。另有13个欧洲国家在法律上承认某种形式的公民联盟,即安道尔、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希腊、匈牙利、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斯洛文尼亚和瑞士。[36]

    相关权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国际公约》和《禁止酷刑公约》的颁布,对于同性恋者人权的保护已逐渐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之一。[37]

    1997年西班牙的巴伦西亚第十三届性学大会首次公告《世界性权宣言》,其修订文本于1999年在香港由世界性健康协会理事会批准,2008年,在《世界性健康协会宣言:千年性健康》得到确认。2014年3月,《世界性权宣言》的修订本得到世界性健康协会顾问委员会批准。[37]

    《世界性权宣言》(2014)对性权利进行全面与规范的阐释,性权是指:

    1.平等与非歧视权,即不因人种、种族、性别等因素有区别对待;

    2.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安全保障权;

    3.自主与身体的完整权;

    4.免于折磨与残害、免于非人道或有辱人格的虐待或惩罚权,即不因性别、性别角色、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身体多样性等而受到非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对待;

    5.免于暴力和免于强制权;

    6.性隐私权;

    7.包括性健康在内的最高健康标准权;尽可能的性愉悦、性满足和安全的性体验权;

    8.科技进步与成果运用权;

    9.性信息权;

    10.受教育权和全面性教育权;

    11.进入、缔结和离异婚姻以及基于平等与完全自主同意的其他类似关系权;

    12.决定生养孩子、生养数量和生养间隔权,以及养育孩子及其打算生养孩子的知识信息权;

    13.自由思想、自由表达观点和自由表述权;

    14.结社与和平集会的自由权;

    15.参与公共与政治事务权;

    16.诉诸法律、获得补偿和赔偿权

    注释为:[37]

    同性恋法律地位

    国内法律地位

    目前中国对同性恋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加以禁止,发生在两个成年人之间的自愿的同性恋行为,只要不涉及未成年人,无人告诉,很少会导致法律制裁。但如果涉及未成年人则有可能按鸡奸罪论处;如有同性恋的配偶或其他人起诉,也有可能按照流氓罪论处:此外,警方会在同性恋活动场所施行出于治安目的的临时拘捕,不作记录在案的处罚,有时也会作15天拘留的处分。[38]

    国外法律地位

    在德国,对18岁以上男性与未满18岁男性进行猥亵行为,或者将自己提供给对方作猥亵行为的行为者,将面临不超过5年的自由刑和罚款。若犯罪时行为人未满21岁,或者犯罪情节较轻微,法院可以免除刑罚。[39]

    瑞士的相关规定是:引诱16岁以下未成年同性男女实施或接受猥亵行为,或利用他人贫困状态、公务、职务或类似的从属关系令同性人受到或实施猥亵行为,或对同性猥亵为常业者,则将受到较轻的刑罚。若导致他人可预见的死亡,则将面临5年以上的重刑;若导致他人重伤,则将受到3年以上的重刑。[39]

    在奥地利,涉及同性恋的规定是,对于已满18岁的男性与未成年同性少年之间的猥亵行为,将面临6个月至5年不等的自由刑。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同性猥亵行为,不涉及未成年人,则面临不超过2年的自由刑。[39]

    综上所述,在西方大多数国家中,同性恋的法律地位已经发生变化。只要符合以下三项原则:不涉及未成年人、不在公共场所进行、双方自愿,同性性行为将不会受到法律追究。[39]

    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

    据相关记载男同性恋现象在古代通常被称为“男风”或“南风”。在周朝的民歌中,存在许多含蓄地歌颂“男风”的词句。清代的程廷祚认为《郑风·子衿》一章描绘两个男子之间相互深爱的情感。[40]

    关于中国女同性恋历史的追溯,根据正式史书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陈皇后。陈皇后因失宠感到孤独,与一位女性(是否为女巫不确定)冒充男子,过着类似夫妻的生活。汉武帝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将其视为宫中的不正之风,处死那位女性,并废黜陈皇后,谴责她为“女而男淫”。这一事件导致三百多人受到牵连并被处决。[12]

    古代也存在一些用于女同性恋的隐语。据《汉书·外戚》下《孝成赵皇后传》的记载,“房[a]与宫[b]对食。”东汉时期的应劭解释说:“宫人自相配对,称为夫妇,这就是所谓的‘对食’。”“对食”作为同性恋的隐语,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一直在宫廷中传承下来。[12]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无论是宫女或地位显赫的皇后,她们没有人身自由。众多宫女之间的同性恋行为不仅隐蔽,且相对安全。[12]

    日本古代

    在封建的日本时代,通常每位武士都会有一个美少年跟随,有时甚至会因美少年而进行决斗。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提到:美少年代表一种理想形象,承载着一种未言明的爱情理想。在17世纪的日本戏剧中,由男性演员扮演的角色经常讲述成人之间同性恋情的故事。[10]

    古希腊

    公元前6世纪到前4世纪的时期,当少年完成传统的基本教育后,通常会有一位成年男子来帮助保护他成长。这个成年男子被称为爱者(lover),少年则被称为被爱者(beloved)。两人会在战争中并肩作战,ruo少年犯错,成年男子则需要替他承担责任。等到少年长大成人后,他可以选择结婚,或者成为另一个少年的保护人,即爱者。[10]

    欧洲

    中世纪

    在十二世纪之前,欧洲历史上的一些杰出人物中存在同性恋者。从十二世纪后半叶开始,同性性行为在通俗文学中常常受到贬低。法律也开始禁止同性性行为。直到十九世纪末期,同性性倾向仍被视为罪恶和违法行为。[10]

    工业时期

    二十世纪初,有同性恋倾向的人们开始在纽约等城市聚集起来。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态度逐渐变得宽容。[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二战期间,美国曾对军队中的同性恋进行镇压和清洗,这种情况延续到战后时期。美国的生物学家和性学家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Kinsey)及其助手发表第一篇关于性行为的科学研究报告,即《金赛研究报告(TheKinseyReport)》,其中发现有大量男性从事同性性行为。随后的报告还揭示女性之间也存在同性性行为。尽管这些研究受到严厉批评,但它们为同性平权运动提供支持。同性恋报刊、杂志等开始质疑将同性性行为视为疾病的观点。[10]

    相关延伸

    宗教

    世界各地的宗教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存在差异,宗教与同性恋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无法用简短的语言完全概括。以下是一些较为概括性的陈述。在人类历史上,保守的亚伯拉罕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通常持有对同性恋的负面态度,将其视为罪恶。传统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伦理观念,同性恋被视为“违背自然的罪恶”,认为同性性欲违背自然法则,因此被视为不符合自然秩序。并非所有宗教都对同性恋持反对态度。例如,佛教、神道教以及其他一些宗教并没有强调性取向的对象,将所有形式的性行为视为对精神生活的干扰。还有一些宗教,如卫理公会、圣公会、唯一神教和路德教等,对同性恋持容忍的态度,许多信徒公开接纳同性恋。[41]

    相关影视作品

    • 女同性恋

    女同性恋题材影视

    影视名称

    影视类型

    上映时间

    导演

    影视海报

    阿黛尔的生活LaVied'Adèle[42]

    剧情/爱情/同性

    2013-05-23(戛纳电影节)

    阿布戴·柯西胥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delajeunefilleenfeu[43]

    剧情/爱情/同性

    2019-05-19(戛纳电影节)

    瑟琳·席安玛

    卡罗尔Carol[44]

    剧情/爱情/同性

    2015-05-17(戛纳电影节)

    托德·海因斯

    蓝色大门藍色大門[45]

    剧情/爱情/同性

    2002-09-27(中国台湾)

    易智言

    指匠情挑Fingersmith[46]

    剧情/爱情/同性/犯罪

    2005-03-27(英国)

    AislingWalsh

    小姐아가씨[47]

    剧情/悬疑/情色/同性

    2016-05-14(戛纳电影节)

    朴赞郁

    • 男同性恋

    男同性恋题材影视

    影视名称

    影视类型

    上映时间

    导演

    影视海报

    我世界的中心DieMittederWelt[48]

    剧情/爱情/同性

    2016-06-26(慕尼黑电影节)

    雅各布·莫里茨·阿尔瓦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MebyYourName[49]

    剧情/爱情/同性

    2017-01-22(圣丹斯电影节)

    卢卡·瓜达尼诺

    霸王别姬[50]

    剧情/爱情/同性

    1993-07-26(中国大陆)

    陈凯歌

    断背山BrokebackMountain[51]

    剧情/爱情/同性/家庭

    2005-09-02(威尼斯电影节)

    李安

    蓝宇藍宇[52]

    剧情/爱情/同性

    2001-11-22(中国香港)

    关锦鹏

    注释

    展开

    [a]宫女名字

    [b]宫女名字

    参考资料

    展开

    [1]于宗富, 张朝. 同性恋概念界定多维度探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15, 36(2): 106-109.

    [2]张大海. 论“同性恋”与“男风”概念的翻译[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01-01, 24(1): 86-90.

    [3]郑丽军, 郑涌. 同性恋的角色区分及其对伴侣的角色要求[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01-01, 23(3): 192-195.

    [4]王晴锋. 同性恋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7-09: 12-17.

    [5]王晴锋. 同性恋研究 [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7-09: 17-24.

    [6]UNESCO.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EB/OL]. [EB/OL], 2013-05-17

    [7]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M]. 北京: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2017

    [8]张在舟. 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9-19

    [9][美]海德. 人类的性存在[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10~21, 436~445..

    [10]晗莫莫. 同性之恋[M]. 2006: Hyweb Technology Co. Ltd.

    [11]韩冷. 磨镜与断袖——海派小说中的同性恋现象. A.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6年7月, 4(4): 123-128.

    [12]曾春娥. 中国女同性恋历史[J]. 中国性科学, 2005-01-01, 14(4): 35-37.

    [13]张剑源. 性倾向、性别认同、同性恋立法运动回顾及相关问题研究[J]. 环球法律评论, 2008-01-01, 30(4): 90-99.

    [14]Gates, Gary J. Adults Identify as LGBT[EB/OL]. https://news.gallup.com/poll/158066/special-report-adults-identify-lgbt.aspx, 2012-10-18

    [15]Bailey J M, Pillard R C. A genetic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1, (12).

    [16]Whitam F L, Diamond M, Martin J, et al. Homosexual orientation in twins: A report on 61 pairs and three triplet set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93, (3).

    [17]Wetherell, Margaret, Talpade Mohanty, Chandra. The SAGE Handbook of Identities[EB/OL]. Sage Publications. 2010, 2010

    [18]范珍桃, 方富熹. 学前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J]. 心理学报, 2006, (1).

    [19]北京同志中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R]. 北京:北京同志中心, 2017

    [20]朱院山, 蔡力群. 雄激素对男性性别、行为和认知的影响(英文)[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02): 149-161.

    [21]Swaab D F. Sexu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uman brain: relevance for genderidentity, transsexualism and sexual orientation[J]. GynecologicalEndocrinology, 2004, (6).

    [22]Roselli C E. Neurobiology of gender ident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2018

    [23]王晴锋. 同性恋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7-09: 28-30.

    [24]王晴锋. 同性恋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7-09: 25-28.

    [25]王晴锋.. 同性恋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7-09: 30-32.

    [26]中国同性恋知多少.中国数字科技馆. [2023-10-08].

    [27]美国CDC最新统计:2.3%成人是同性恋或双性恋.人民网. [2023-10-08].

    [28]王晴锋. 同性恋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7-09:: 15-25.

    [29]骄傲旗帜.历史迷. [2023-10-08].

    [30]Adams, Seth. GLAAD hopes to stem bullying of LGBTQ youth on Spirit Day[EB/OL]. [EB/OL], 2016[2023-10-08].

    [31]University of Kentucky. Brief History of the Gay and Lesbian rights Movement in the U.S[EB/OL]. [EB/OL], 2018-07-14

    [32]Karma Allen. About 5 million people attended WorldPride in NYC, mayor says[EB/OL]. ABCNews, 2019-07-03

    [33]张莹. 同性恋权利立法保障研究[D]. 内蒙古大学, 2015-05-25

    [34]于强. 同性婚姻合法化:台湾在亚洲抢了先[J]. 世界知识, 2017, (13).

    [35]人民网.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美国全国合法.中国新闻网. 2015-06-27[2023-09-20].

    [36]欧洲,同性恋婚姻的先驱.凤凰新闻. 2020-04-29[2023-09-20].

    [37]彭晓辉, 吴敏轮. 性权宣言[J]. 中国性科学, 2019, (1).

    [38]李银河著. 同性恋亚文化[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11: 269.

    [39]李银河著. 同性恋亚文化.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11: 497-499.

    [40]熊九润. 中国古代同性恋述略——以古代的诗歌和小说为中心[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01, 24(5): 86-88.

    [41]王晴锋. 同性恋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7-09: 38-40.

    [42]阿黛尔的生活.豆瓣电影. [2023-10-07].

    [43]燃烧女子的肖像.豆瓣电影. [2023-10-07].

    [44]卡罗尔.豆瓣电影. [2023-10-07].

    [45]蓝色大门.豆瓣电影. [2023-10-07].

    [46]指匠情挑.豆瓣电影. [2023-10-07].

    [47]小姐.豆瓣电影. [2023-10-07].

    [48]我的世界中心.豆瓣电影. [2023-10-07].

    [49]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豆瓣电影. [2023-10-07].

    [50]霸王别姬.豆瓣电影. [2023-10-07].

    [51]断背山.豆瓣电影. [2023-10-07].

    [52]蓝宇.豆瓣电影. [2023-10-07].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月23日

  • 上一篇百科:多边形
  • 下一篇百科:著作权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