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科技 >菊花黑斑病
菊花黑斑病

菊花黑斑病

(菊花黑斑病)
菊花黑斑病是由菊针孢菌侵染引起的。主要为害菊花叶片。
菊花黑斑病资料
  • 别名:褐斑病、斑枯病
  • 主要危害:植株大量叶片焦枯、落叶。发病严重时,大量叶片干枯死亡。
  • 主要分布:广东地区,国内分布也很广泛。
  • 病菌最适生长发育温度:24-28摄氏度
  • 概述

    菊花黑斑病病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器内,分生孢子丝状、无色、以此侵染传播为害。病菌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4-28摄氏度。

    发病原因

    菊花黑斑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病叶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是,分生孢子器于降雨后吸水溢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主要从气孔侵入,侵入植株后大约20-30天开始发病。潜育期长短与菊花品种、温度有关。高温时潜育期较短。本病在菊花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以秋菊发病最重。阴雨连绵、种植过密或盆花摆放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发生。连作或老根留种及多年栽培的菊花发病比较严重。

    症状

    菊花黑斑病菌主要为害菊花叶片。叶片被害初期,出现褪绿色或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褐色或黑褐色,直径5-10毫米。病斑大小颜色和菊花品种有关,如“登龙门”、“紫金荷”等品种的病斑较小,褐黑色;而“银峰铃”、“紫云风”、“初樱”等品种的病斑较大,褐色。多个病斑可互相连结成大斑块,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散生不甚明显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但不脱落,严重时,仅留上部2-3张绿色叶片。

    分布与危害

    菊花黑斑病又名褐斑病、斑枯病,是菊花、瓜叶菊、金盏菊等菊科植物的重要病害。菊花黑斑是广东地区菊花的一大重要病害,国内分布也很广泛。主要危害植株大量叶片焦枯、落叶。发病严重时,大量叶片干枯死亡。

    防治措施

    1、发现病叶,立即摘除。冬季深耕,埋除病叶,或轮栽。阴雨天则少浇或不浇水,避免当头淋水且勿使盆土和田间过湿。盆栽土应每年更换新土。

    2、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氮、磷、钾肥适当配合,防止植株徒长。及时排灌,促使植株健壮发育,提高抗病力。

    3、发病期间喷洒杀菌剂,可选用75%百菌清600-800倍液,65%代森锌500-600倍液,1%波尔多液。每隔7-10天1 次,连续3-4次,可减少病菌残存。

    4、选用较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深翻,更盆换土壤,并渗入砂质、营养土种植。盆土和田间、园圃土壤喷药消毒,选健康无菌苗作繁殖材料,若老株带菌,应选择远离母株的脚芽,并用药剂浸渍消毒。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1月1日

  • 上一篇百科:传播学
  • 下一篇百科:菊花叶枯线虫病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