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分为上睑和下睑。上睑的上边以眉毛为界,下睑向下移行于面部皮肤,其界限不明显。眼睑从前到后分为五层,分别为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与眶隔、睑结膜层。眼睑的主要血液供给来自眼动脉的睑内侧动脉和泪腺动脉的睑外侧动脉,淋巴分为内外两组,内侧组注入颌下淋巴结,外侧组注入耳前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眼睑的运动神经为面神经和动眼神经,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的第一支和第二支,交感神经为颈交感神经。[3]
眼睑通过闭合睑裂以避免异物入眼,通过瞬目运动可清除结膜囊的灰尘、细菌等,并促进泪液的分泌、涂布和排出,保持眼表湿润状态及角膜的透明性。睫毛可以遮蔽部分强光和异物入眼[3]。眼睑常见疾病包括炎症、位置与功能异常、先天性异常和肿瘤等[2]。
眼睑分为上睑和下睑。上睑的上边以眉毛为界,下睑向下移行于面部皮肤,其界限不明显。上睑表面常显一水平皱襞,成为上睑沟或双重睑,俗称双眼皮,为提上睑肌牵引所致。上下睑中间的裂缝,称为睑裂。其平均长度为27.88mm,平均高度7.54mm。一般男性睑裂的长度与高度,均较女性稍大。[3]
围绕睑裂的上下睑游离缘,称为睑缘。睑缘分前后两唇,前唇钝圆,生有睫毛,毛囊周围有皮脂腺(Zeis腺)和变态汗腺(Moll腺)开口于毛囊。后唇呈直角,与眼球表面紧密接触。两唇之间有一浅灰色线,称为缘间线,缘间线与后唇之间有一排睑板腺开口。上下睑缘之鼻侧部各有一凸起,中央有一小孔,名叫泪点,为泪小管的进口处。[3]
上、下睑缘在内外侧的会和处分别成为内眦和外眦。内眦较圆钝,形状为蹄形,外眦则为锐角。内眦包围一肉状隆起,为泪阜,周围浅窝称为泪湖。泪阜外侧有一淡红色纵行皱褶,名结膜半月皱袋,为动物第三眼睑(瞬膜)的遗迹。[3]
眼睑从前到后分为五层,分别为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与眶隔、睑结膜层。[3]
眼睑皮肤是人体最薄的皮肤之一,细嫩而富有弹性,容易形成褶皱,尤其是年老者。眼睑皮肤供血丰富,外伤后伤口愈合迅速,一般平行与皮肤纹理的小伤口可不通过缝合而自愈。[5]
皮下组织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炎症或外伤时容易出现水肿、瘀血。[5]
肌层包含眼轮匝肌、提上睑肌、Müller肌和睑板前组织。[3]
眼轮匝肌:薄层肌肉,以睑裂为中心环绕上下睑。按部位可分为睑部、眶部和泪囊部三部分。睑部纤维自内眦韧带起,与睑缘平行作弓状向外侧行走,到外眦韧带止;眶部位于睑部眼轮匝肌的外围,自内眦韧带起,沿眶缘环绕一周后又终止与该韧带;泪囊部也称Horner肌,深部纤维始于泪后嵴后方骨面,经泪囊后方达睑板前面,加入眼轮匝肌纤维中,有助于维持眦角后部、保持眼睑紧张度,并挤压泪囊,起到泪液排出泵的作用。[3]
Müller肌:为一平滑肌。上睑板肌起源于提上睑肌纤维,附着于上睑板的上缘;下睑板肌发源于下直肌前端的鞘膜,附着于下睑板下缘。均为交感神经所支配,有辅助开睑的功能。[3]
睑板前组织:位于睑轮匝肌和睑板之间,由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可见提上睑肌纤维,为眼睑血管和神经的主要分布区域。[3]
提上睑肌:起始于眶尖的总腱环,沿眶上壁向前呈扇形伸展并逐渐形成腱膜,经过上睑横韧带(又称Whitnall韧带)转向下走行,附着于睑板上缘及上穹隆结膜;提上睑肌两端扩展成角,外侧角从泪腺的眶部和睑部之间穿过并附着于外眦韧带,内侧角较薄弱,附着于内眦韧带和额泪缝;部分提上睑肌纤维则伸向睑板前面,并穿过眼轮匝肌纤维,止于皮肤。提上睑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具有开睑功能。[3]
眶隔:一薄层纤维组织,外围与眶缘的骨膜相联系,内端移行于上下睑板之凸缘,颞侧与睑外侧韧带连合,鼻侧附着于泪骨和泪囊的后面。眶隔在眼睑与眼眶间形成隔障,一定程度上可防止炎症病变互相蔓延。[3]
睑板:上下眼睑各有一睑板,上睑板宽且厚,呈半月状。中央部宽度约7-9mm,女性睑板稍窄。睑板内有睑板腺,上睑约25个,下睑约20个,垂直排列并开口于睑缘灰线后,分泌的油脂构成泪膜脂质层。上下睑板的内外两端各连接一条结缔组织带,即内、外眦韧带。内眦韧带起自上下睑板的内端,分前后两支,前支横跨泪囊,终止于泪前嵴及上颌骨之额突;后支向后绕泪囊,附着于泪后嵴。外眦韧带起自上下睑外端,附着于颧骨的眶结节上。[3]
睑结膜是覆盖眼睑后面与眼球前面的透明薄层黏膜,紧密附着于睑板后面,不易推动。正常时透明而平滑,能透见结膜下血管及部分睑板腺。在睑缘内2mm处有一浅沟,与睑缘平行,称为睑板下沟,常为异物存留之处。[3]
正常眼睑的位置:上、下眼睑紧贴于眼球表面,中间有一潜在的间隙,通过瞬目运动形成泪膜;眼睑能关、闭自如;上、下泪小点位置靠近泪阜,可以使泪液在虹吸作用下进入泪道。[6]
眼球位于眼眶的前部,通过眶筋膜、韧带与眶壁联系,周围有眶脂肪衬垫,通过结缔组织和眼部肌肉等包饶维持正常位置。眼球前部有上、下眼睑保护,后部有眶骨壁保护。成年人眼球前后径约24mm,垂直径约23mm,水平径约23.5mm。眼球向前平视时突出外侧眶缘12-14mm。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组成,通过屈光传导系统、感光成像系统和视觉神经系统完成视觉功能。[7]
眼睑具有丰富的血供,其来源主要有两个:颈内动脉的分支(包括鼻背动脉、额动脉、眶上动脉及泪腺动脉等分支),颈外动脉的分支(包括面动脉、题浅动脉、眶下动脉、内眦动脉的分支)。在这两个系统之间有广泛的侧支循环。[1]
眼睑静脉分为两部分,即睑板前和睑板后静脉网。睑板前静脉网向内回流到内眦静脉,向外回流到颞浅静脉和泪腺静脉;睑板后静脉网经眼眶回到海绵窦或经翼丛到海绵窦。睑板前后静脉网汇入内眦静脉,向上接受额静脉,眶上静脉网汇入的血流,向下与面静脉相继流入颈内静脉。静脉与同名的动脉伴行形成位置相当的静脉血管弓。内眦静脉与眼睑静脉、筛静脉、泪腺静脉及眼静脉广泛吻合。[1]
内眦静脉、眼睑静脉及面静脉等无静脉瓣眼睑、眼眶的血流很容易回流至海绵窦。故面部、眼睑(危险三角)化脓性感染时,病菌直接经眼眶静脉入海绵窦。因此,眼睑、泪囊区炎症时勿挤压和不适当的切开,以免造成眶蜂窝织炎、海绵窦血栓、颅内感染、菌血症甚至败血症等严重后果。[1]
眼睑淋巴分为浅部和深部两部分。睑板前组织的淋巴汇于浅部淋巴丛,睑板和结膜淋巴汇于深部淋巴丛,二者通过睑板互相交通。深浅两系统又分为内外侧组:内侧组即上睑内1/4、下睑内2/3及内眦部淋巴,向下汇入下颌下淋巴结;外侧组即上睑外2/3、下睑外1/3的淋巴注入耳前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与耳前淋巴结输出管均于面总静脉与颈内静脉交接处附近,注入颈深淋巴结。因此睑板恶性肿瘤转移者上睑较多转移至耳前淋巴结,下睑多转移至领下淋巴结。[1]
眼睑的运动神经,包括面神经(支配眼轮匝肌)和动眼神经(支配提上睑肌);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的第一支(即眼神经,分出泪腺神经、眶上神经、滑车神经)和第二支(即上颌神经,分出眶下神经、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等);交感神经为颈交感神经,支配Müller肌、血管及皮肤腺体。[3]
眼睑是视觉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保护眼球、维持视觉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眼表感觉传入可刺激腺体组织,调节泪腺、睑板腺的分泌和眼表黏蛋白的产生[8]。眼睑皮肤薄而富于弹性,以适应眼睑运动的需要。眼轮匝肌和上睑提肌协调配合,使眼睑与眼球表面紧密贴合又开闭自如。眼睑反射性闭合动作可以使眼球避免强光刺激和异物侵害。经常性的瞬目运动可及时去除眼球表面的尘埃或微生物,将泪液均匀地散布于角膜表面,形成泪膜,防止角膜干燥。睑缘前端长有睫毛,可以遮挡灰尘及减弱强烈光线的刺激[3]。
眼睑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炎症、位置与功能异常、先天性异常和肿瘤,可造成视功能损害和眼部畸形,严重时导致视力丧失。[2]
睑腺炎是眼睑腺体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通常将睑腺炎称为麦粒肿。如果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Zeis腺)或变态汗腺(Moll)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如果是睑板腺感染,称为内睑腺炎。睑腺炎大多由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引起。患处呈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的典型表现。[2]
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通常称为霰粒肿。它由纤维结缔组织包囊,囊内含有睑板腺分泌物及包括巨细胞在内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在病理形态上类似结核结节,但不形成干酪样坏死。[2]
睑板腺囊肿可能是由于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而致睑板腺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临床表现为眼睑皮下圆形肿块,一般无疼痛。小的囊肿经仔细触摸才能发现,较大者可使皮肤隆起,但与皮肤无粘连。与肿块对应的睑结膜面局限性充血,呈紫红色或灰红色的病灶。[2]
指睑缘表面、睫毛毛囊及其腺体组织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分为鳞屑性、溃疡性和眦部睑缘炎三种。[2]
鳞屑性睑缘炎:是由于睑缘的皮脂溢出所造成的慢性炎症。局部存在卵圆皮屑芽胞菌为该病的病因,此外,屈光不正、视疲劳、营养不良和长期使用劣质化妆品也可能为其诱因。临床表现为眼痒、刺痛和烧灼感。[2]
溃疡性睑缘炎:是睫毛毛囊及其附属腺体的慢性或亚急性化脓性炎症。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见于营养不良、贫血或有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儿童。临床变现为严重的眼痒、刺痛和烧灼感等。[2]
眦部睑缘炎:多数因莫-阿双杆菌感染引起。也可能与维生素B2缺乏有关。该病多为双侧发病,主要发生于外眦部。患病者自觉眼痒、异物感和烧灼感。[2]
病毒性睑皮炎比眼睑细菌性感染少见,主要有单纯疹病毒性睑皮炎和带状疹病毒性睑皮炎。[2]
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由单纯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的急性眼周皮肤炎症,大多数为复发型,常在同一部位多次复发。病变可发生于上、下睑,以下睑多见。初发时睑部皮肤出现丘疹,常成簇状出现,很快形成半透明水疱,周围有红晕。眼睑水肿,眼部有刺痛、烧灼感、水疱易破,渗出黄色黏稠液体。约1周后充血减退,肿胀减轻,水疱干涸,结痴脱落后不留瘢痕,但可有轻度色素沉着,可以复发。[2]
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由水痘-带状疹病毒感染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或三叉神经第一支所致。发病前常有轻重不等的前驱症状,如全身不适、发热等。继而在病变区出现剧烈神经痛。数日后,患侧眼睑、前额皮肤和头皮潮红、肿胀,出现成簇透明小疱。疱疹的分布不越过睑和鼻的中心界限。数日后疱疹内液体混浊化脓,形成深溃疡,约两周后结痴脱落。[2]
是眼睑皮肤对某种致敏原的过敏反应,也可以是头面部皮肤过敏反应的一部分。接触性睑皮炎以药物性皮炎最为典型。常见的致敏原为眼局部应用的抗生素、局部麻醉剂、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碘、汞等制剂。患病者自觉眼痒和烧灼感。[2]
眼睑肿瘤可为良性和恶性两类。眼睑良性肿瘤较常见,可单发或多发,大多数眼睑良性肿瘤单凭外观即可诊断。眼睑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基底细胞癌、皮脂腺癌和鳞状细胞癌,居中国眼睑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三位。[2]
眼睑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眼睑良性肿瘤,由增生的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组成。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常见病程分为增殖期、平缓期、消退期三个阶段,增殖期生长迅速,至6~7岁时常自行完全或部分退缩。[2]
眼睑色素痣:是眼睑先天性扁平或隆起的病变,境界清楚,由痣细胞构成。可在幼年即有色素,或直到青春期或成人时才有色素。[2]
眼睑黄色瘤:常见于老年人。可发生于遗传性血脂过高、糖尿病和其他继发性血脂过高的患者中,但多数患者血脂正常。病变常位于上睑近内眦部,有时下睑也会发生,常为双侧,呈柔软的扁平黄色斑,稍隆起,与周围正常皮肤的境界清楚。[2]
眼睑基底细胞癌:为最常见的眼睑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光化学损伤是基底细胞癌发生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好发于下睑近内眦部。初起时为小结节,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它隆起较高,质地坚硬,生长缓慢,无疼痛感。病程稍久肿瘤中央部出现溃疡,其边缘潜行,形状如火山口,并逐渐向周围组织侵蚀引起广泛破坏。基底细胞癌罕有转移。[2]
眼睑皮脂腺癌:是中国常见的眼睑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中老年女性,好发于上睑,常起源于睑板腺和睫毛的皮脂腺。如起自睑板腺,初起时为眼睑皮下小结节,以后逐渐增大,睑板弥漫性斑块状增厚,相应的睑结膜呈黄色隆起。如起自皮脂腺,则在睑缘呈黄色小结节,表面皮肤正常。皮脂腺癌恶性程度高,可向眶内扩展,并可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2]
眼睑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睑缘皮肤黏膜移行处。开始时像乳头状瘤,生长缓慢,患病者初期无不适。逐渐形成溃疡,边缘稍隆起,质地坚硬,可发生坏死和继发感染。部分鳞状细胞癌噬神经生长,患者疼痛明显。该肿瘤生长较快,恶性度高,可侵犯皮下组织、睑板、眼球表面和眼眶,可转移至耳前、颔下等局部淋巴结甚至远处脏器。[2]
倒睫是指睫毛向后生长,乱睫是指睫毛不规则生长。两者都可致睫毛触及眼球。能引起睑内翻的各种原因,均能造成倒睫,如睑缘炎、睑腺炎、睑外伤等,由于睑缘部或眼睑瘢痕形成,睫毛倒向眼球,造成倒睫。乱睫也可由先天畸形引起。倒睫多少不一,有时仅1~2根,有时一部分或全部睫毛向后摩擦角膜。患病者常有眼痛、流泪和异物感。[2]
是睑缘向眼球方向卷曲导致的位置异常。睑内翻和倒睫常同时存在。睑内翻可分为先天性、退行性和瘢痕性睑内翻。先天性睑内翻常为双侧,瘢痕性睑内翻可为单侧。患病者有畏光、流泪、异物感、刺痛、摩擦感等症状。[2]
是指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睑结膜常不同程度地暴露在外,常合并睑裂闭合不全,可分为退行性、瘢痕性、麻痹性睑外翻。轻度睑外翻,仅有睑缘离开眼球,但由于破坏了眼睑与眼球之间的虹吸作用而导致泪溢;重度睑外翻,可见睑缘外翻,部分或全部睑结膜暴露在外,使睑结膜失去泪液的湿润,最初局部充血,分泌物增加,久之干燥粗糙,高度肥厚,呈现角化。睑外翻常易引起暴露性角膜炎或溃疡。[2]
又称兔眼,指上、下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导致部分眼球暴露。最常见原因为面神经麻痹,使下睑松弛下垂。轻度眼睑闭合不全,因闭眼时眼球反射性上转,只有下方球结膜暴露,可引起结膜充血和干燥;重度眼睑闭合不全,因角膜暴露,导致暴露性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大多数患者的眼睑不能紧贴眼球,泪点不能与泪湖密切接触,引起泪溢。[2]
是上睑提肌和Müller肌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的状态。轻者并不遮盖瞳孔,但影响外观。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影响视功能。病因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先天性主要由于动眼神经核或上睑提肌发育不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获得性主要因动眼神经麻痹、上睑提肌损伤、交感神经疾病等导致。[2]
是遮盖内眦部垂直的半月状皮肤皱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异常。3~6个月的幼儿常见,亚洲人多见。可能的病因是颅骨及鼻骨发育不良,使过多的皮肤形成皱褶。常为双侧。皮肤皱褶起自上睑,呈新月状绕内部走行,至下睑消失。少数患者由下睑向上延伸,称为逆向性内眦赘皮,患者的鼻梁低平。皮肤皱褶可遮蔽内眦部和泪阜,使部分鼻侧巩膜不能显露。[2]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睑裂水平径狭小,上睑下垂,逆向内眦赘皮,内眦距离过宽,可伴有下睑外翻和鼻梁低平等。[2]
检查一般在自然光或人工照明光下,采用肉眼或使用裂隙灯显微镜。[4]
检查时应注意眼睑的位置、形态,两眼睑裂的大小、高度和长度是否对称,上睑上举和眼睑闭合功能是否正常,眼睑有无充血、水肿、出血、气肿、瘢痕、肿物、缺损等,有无内翻或外翻、上睑下垂等,睫毛是否整齐,有无变色。有无倒睫、秃睫、睫毛乱生或双行睫,睫毛根部有无充血、鳞屑、溃疡。睑板腺开口有无异常。[4]
检查睑结膜和穹隆结膜时,须翻转眼睑。[4]
翻下睑时用拇指或食指将下睑往下牵拉,同时让被检者向上看,下睑结膜即可以完全露出。[4]
翻上睑的方法有两种。单手法:被检者向下看,将食指放在上睑部的眉下凹处,拇指放在睑板前面靠近睑缘,然后两指夹住眼睑皮肤等软组织,把眼睑向前下方牵拉的同时,食指轻轻下压,拇指将眼睑向上捻转,上睑即被翻转。双手法:被检者向下看,一手拇指和食指夹住眼睑中央处的睫毛和睑缘皮肤,向前下方牵引,以另一手的食指置于眉下凹处,当牵引睫毛和睑缘向前向上翻时,眉下凹处手指向下稍微压迫眼睑即被翻转。[4]
检查穹窿部结膜时,于上睑翻转后,拇指将睑缘压在眶缘上并向上牵引,同时被检者用力向下注视,并以另一手指在下睑部轻轻向上推挤眼球,上穹隆部即可完全露出。[4]
遇感染性眼病时,应先检查健康眼睛,后检查患病眼睛,防止交叉感染。[4]
对有角膜溃疡及眼球穿孔伤的病员,切忌压迫眼球,以免造成更大损伤。[4]
中国民间流传着“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俗语,因此有些人在右眼皮跳动时担心坏事降临,左眼皮跳时就琢磨着低头捡钱。[10]
眼皮即眼睑,在眼轮匝肌收缩时眼睑闭合,提上睑肌收缩时眼睑会睁开,由于眼轮匝肌和提上睑肌的不断收缩和放松,眼睛才能睁开和闭合。眼睑通过不断闭合使泪液均匀刷到眼角膜和眼结膜上,从而补充营养和保护眼球表面结构。如果控制眼睑肌肉的神经收到过度刺激,就会使眼睑肌肉反复收缩,甚至产生痉挛或颤动,人们就会明显感觉到眼皮在不自主的跳动。[10]
导致眼睑跳动的最常见原因就是用眼过度造成眼睛疲劳,或者因为劳累、精神过度紧张等,如长时间使用电脑、强光或弱光下用眼太久、精神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眼睑不自主的跳动。[10]
1818年,眼睑成形术概念出现,眼整形正式问世。历经上眼睑脂肪切除、上睑肌缩短术等技术与概念的革新,1999年,将皮肤切开后将轮匝肌组织固定于提肌腱膜的技术出现,部分想要双眼皮的爱美人士开始疯狂地追求通过手术改造双眼。[11]
根据新氧统计发布的《2019年中国双眼皮消费报告》,自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仅一年间共有5万余人通过该软件下单双眼皮手术,估算全国每年有超过10万人接受双眼皮手术。20-25岁的女性是中国双眼皮手术消费的主力军,占总数的44.05%。而70后群体虽然整体占比不高,但46-50岁求美者接受双眼皮手术的增长率超过100%。[11]
展开
[1]刘祖国, 颜建华编, 丁自海, 王增涛总主编.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 眼科临床解剖学 第2版》[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1: 100-115. (8)
[2]赵堪兴主审, 杨培增, 范先群主编, 孙兴怀, 刘奕志, 赵桂秋, 原慧萍副主编. 《眼科学 第9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05: 12、62-70. (6)
[3]张铭连. 《新编临床眼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08: 第二章 科解剖生理学. (7)
[4]张铭连. 《新编临床眼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08: 第十章 眼科一般检查. (2)
[5]彭清华. 《中医眼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彭清华: 第二章 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6]黎晓新, 王宁利. 《眼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1-1: 第十一章 眼睑、泪器和眼眶病.
[7]吕帆. 《眼科学》[M]. 江苏: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08-01: 第一章 与眼和视觉相关的解剖和生理.
[8]张铭连. 《新编临床眼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08: 第十四章 眼表疾病.
[9]裂隙灯.默沙东资源库. [2023-11-09].
[10]姜洪雨. 《是真的吗:当传言遇上科学》[M].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4-04: PART 09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迷信早就过时了. (3)
[11]每年超过10万人割双眼皮,真的双了就美了吗?.澎湃新闻. [2023-10-18].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