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龙湾之战
龙湾之战

龙湾之战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一场战争)
龙湾之战是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应天府龙湾 一带(今江苏南京城郊)的一场战役。[1][2]基本信息
龙湾之战资料
  • 中文名:龙湾之战
  • 别名:应天保卫战
  • 发生时间: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五月
  • 发生地点:龙湾(今南京下关)及附近区域
  • 主要人物:朱元璋、陈友谅
  • 结果:朱元璋胜利,陈友谅大败
  •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元末起义中不断扩张双方势力范围。[3]至正十五年(1355 年)朱元璋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后便与拥有江西、湖广之地的陈友谅相邻。当时长江以南陈友谅兵力最强,朱元璋兵力远不及陈友谅。 [4] 双方多次争夺彼此城池,冲突日益加剧。[5]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攻下太平后自立为帝,率领大军进攻朱元璋所据应天(今南京市),想一举消灭朱元璋。[4]朱元璋在陈友谅必经之路上预设伏兵,使“诈降计”引诱陈友谅进入埋伏圈。陈友谅中计后朱元璋内外合击击败陈友谅主力。陈军在慌乱撤退时舰船搁浅,部众两万余人被俘,并损失数艘巨舰及数百艘战船。陈友谅乘小船逃往江州,朱元璋大胜。[1][6]

    此役后,陈友谅因战败导致内部矛盾激化,并在此后因为地盘缩小再次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最终战死在鄱阳湖;朱元璋趁陈友谅兵败,顺势占领其大量领地而实力大增,双方的强弱形式就此颠倒,朱元璋有了与陈友谅决战的实力。[2]

    战争背景

    双方发展

    朱元璋方面

    自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以后,屡立战功逐渐成为一名起义军统帅。[7]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实际掌握其部众。至正十五年(1355 年)六月,朱元璋率军渡江,攻占了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景区)及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率军攻下集庆,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今南京市)。[3]

    自攻下应天后,朱元璋在太平设立江南行枢密院和各项机构,并分兵夺取应天周边的军事要地。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池州、扬州等重要军事重镇被朱元璋攻占,应天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江南行省政权也得到巩固。[8]

    陈友谅方面

    陈友谅是天完政权[a]丞相倪文俊的部将,最初为簿掾,后因战功升任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八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果后,陈友谅趁机杀死倪文俊获得天完政权的实际控制权。[9]

    陈友谅获得天完政权后不断扩大自己的控制区域,到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已经占领江西、湖广之地, 又拥有多艘巨舰及百余艘战船,兵力是朱元璋的十倍,长江以南其兵力最强。[4][1]

    战役起因

    双方冲突

    朱元璋自攻占太平后便与陈友谅地盘相邻。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常遇春夺取天完政权攻占的池州双方开始发生冲突。此后两年间,池州两次易手,朱军又复得池州。[5]

    后朱元璋又命徐达等人攻取安庆,陈友谅大将赵普胜在安庆防守,朱军几次都没能攻克。朱元璋采用反间计,使陈友谅怀疑并杀死赵普胜,但朱军依然没能攻下安庆。[4]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在杀死赵普胜兼并其部众后率军攻打池州,被徐达、常遇春设伏击败,被斩首一万余人,俘虏三千余人,致使全军覆没。[10]

    同月,陈友谅挟持徐寿辉,率领十万人绕过池州,进攻太平。太平守将花云、朱文逊全部战死,陈友谅在闰五月初一攻下太平。[11] 攻下太平后陈友谅志得意满,两天后便派人杀了徐寿辉并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4][7]并派人联络张士诚准备东西夹攻,想一举攻下应天。[1]

    战前准备

    诈降诱敌

    朱元璋获悉陈友谅进攻应天的消息后,决定采用谋臣刘基诱敌深入的计策。[6]朱元璋先命胡大海攻打信州牵制陈友谅后方;并且为避免张士诚和陈友谅东西夹攻,而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命陈友谅旧友康茂才诈降,让陈友谅速来。康茂才得令后派一个曾经服侍过陈友谅的人去送信,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老康”为暗号。送信人回去后将情况报告给朱元璋后,朱元璋命李善长将江东桥原有木桥拆毁改用铁石重新筑桥。[1]

    地理形势

    当时从水路进入应天有三个入江口,从南至北分别是:大胜港(今南京板镇西北)、新开河口(今南京城西红岸新河口村)和龙湾(今南京下关)。大胜港水道和新开河水量较小无法通过大型船只。新开河北有秦淮河,与新开河交汇后可通行大型船只,所以陈友谅想要水路进攻应天龙湾是其必经之路。[12]

    设伏待敌

    根据此地理形势,朱元璋命冯国胜、常遇春率三万人埋伏于石灰山侧(今南京幕府山);徐达率军于南门外;杨璟驻兵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水师出龙江关外;自己则率大军于卢龙山,派人持黄旗在山左,红旗于山右。并告诉诸将,敌军来则举红旗,举黄旗时伏兵出击,各路人马严阵以待。[1]

    战役经过

    闰五月初十,陈友谅不等张士诚回复,便率军东下。到达大胜港后,陈军遭到杨璟兵阻击,大胜港水道狭窄仅能使三艘船入港。陈友谅退出大胜港直奔江东桥,用船撞击桥体发现不是木桥而是铁石桥,连忙对约定暗号但无人回应才知道中计。随即与弟弟陈友仁率领一千余艘战船前往龙湾,令部将张志雄分兵仰攻,自己与陈友仁率一万余人前往石灰山登陆立栅,占领滩头。张志雄原是赵普胜部将,心里埋怨陈友谅杀死赵普胜,所以斗志不强,消极怠战。[1][2]

    此时忽然乌云密布下起暴雨,朱元璋在山上举起红旗,乘雨攻击陈军抢夺栅栏。后暴雨戛然而止,朱元璋令伏兵出击,冯国胜、常遇春等从石灰山率军杀出,徐达也率军赶到,张德胜、朱虎率水军内外合击。陈友谅首尾不顾于是大败。[1][2]

    陈军撤退时正是退潮的时候,舰船搁浅,被杀和溺死的不计其数,俘虏两万余人。陈友谅大将张志雄等全部投降,朱元璋缴获混江龙、塞断江等巨舰一百余艘及战船数百艘,陈友谅乘小船逃往江州。[1][2]

    战役影响

    陈友谅方面

    众叛亲离

    陈友谅因兵败而内部矛盾扩大,之前因为杀害徐寿辉,很多徐寿辉旧部对陈友谅不满。原陇蜀行省右丞明玉珍与陈友谅断绝关系,自立为陇蜀王。[4]至正二十年(1360年)七月和九月,原徐寿辉部将分别献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和袁州投降朱元璋。[13][14] 包括原有支持陈友谅的地主也开始支持朱元璋,陈友谅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2]

    江州之战

    此战后,陈友谅不肯认输。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五月,派将领李明道夺取信州未能成功,李明道兵败被俘;后又派张定边取安庆。[15]同年八月,朱元璋亲自率军讨伐陈友谅。安庆,江州相继失守,陈友谅逃往武昌。并且损失百余艘战船,二千余匹马匹,数十万斤粮食;部将傅友德、丁普郎率部众归降朱元璋。[16][17]

    身死鄱阳湖

    因与朱元璋作战连续失败,使陈友谅的疆土不断收缩,陈友谅遂即下令建造大型楼船[b],等待时机与朱元璋再战。[4] 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再次率领60万大军进攻朱元璋。[18] 双方在鄱阳湖水域发生大战,激战一个多月。最终陈友谅在作战连续失利,部队缺粮的情况下慌忙撤退,撤退时中流失身亡。[19]

    朱元璋方面

    政体转变

    龙湾之战后,小明王韩林儿因朱元璋辉煌战绩封他为吴国公。此后朱元璋仿照元朝的中央机构进行改造,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至此,朱元璋的政权机构由行省体制变成中央政权体制。[2]

    实力大增

    此战后,信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南康(今江西星子)、广济(蕲州东面)等地均被朱元璋占领,并且又有多名陈军将领献城投降。[1][13][14]到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龙兴(今江西南昌)等地也归附朱元璋,朱元璋改龙兴路为洪都府,江西州县和湖北东南角全部归入朱元璋版图。至此,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强弱势力已经完全颠倒,朱元璋已经有与陈友谅决战的实力。[2]

    战争评价

    《明史·陈友谅传》:陈友谅因疆土日益缩小而愤恨,建造百余艘巨舰准备再战。[4]

    陈梧桐载其所著《朱元璋大传》评:从应天战役到洪都归降,只一年多的时间,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强弱之势就颠倒过来,并且已经有实力和陈友谅决一雌雄。[2]

    北大历史教授李新峰,在其论文《龙湾之战与元末建康水道》中评价:大胜港水道与新开河因水量有限,所以双方的行动都为争夺唯一可行的秦准河干流,控制秦淮河必须控制河口东岸的高地卢龙山。朱军早就认清形式在石灰山南麓埋伏了主力,待陈军初战告捷战线拉长后突然袭击,大获全胜。[12]

    注释

    [a]天完政权:起义军徐寿辉建立的政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徐寿辉等人在蕲州起义。九月徐寿辉在蕲水称帝,国号天完。[4]

    [b]楼船:陈友谅建造的巨型战船。船高数丈,外涂红漆,上下三层,每层设置走马棚。最下层设置板房放置大橹,橹箱用铁皮包裹。

    参考资料

    [1]明太祖实录. 明: 卷八. 庚申.

    [2]陈梧桐. 朱元璋大传. 第1版. 中华书局, 2019-1: 105-111. 978-7-101-13109-3.

    [3]田昭林. 中国战争史·第三卷 宋辽至明清.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5: 235-242. ISBN 978-7-214-22413-2.

    [4](清)张廷玉. 明史·列传. 清: 卷十一. 陈友谅、明玉珍传.

    [5](清)张廷玉. 明史·列传. 清: 卷十三. 徐达、常遇春传.

    [6](清)张廷玉. 明史·列传. 清: 卷十六. 刘基传.

    [7](清)张廷玉. 明史. 清: 卷一. 太祖本纪.

    [8]陈梧桐. 朱元璋大传. 第1版. 中华书局, 2019-1: 73-81. 978-7-101-13109-3.

    [9]南炳文、汤纲. 《明史(上)》. 第2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12: 51-53. ISBN:978-7-208-12480-6.

    [10]明太祖实录. 明: 卷八. 是月陈友谅兵寇池州,徐达等击败之。.

    [11]明太祖实录. 明: 卷八. 闰五月丙辰朔,陈友谅率舟师攻太平.

    [12]李新峰. 龙湾之战与元末建康水道. 《北大史学》, 2011-12-31

    [13]明太祖实录. 明: 卷八. 乙丑.

    [14]明太祖实录. 明: 卷八. 戊寅.

    [15]明太祖实录. 明: 卷九. 陈友谅将李明道寇信州-壬申.

    [16]明太祖实录. 明: 卷九. 庚寅.

    [17]沈志华. 《文白对照全译明通鉴》. 第一版.. 改革出版社, 1994-6: 50-51. ISBN:7-80072-512-X.

    [18]明太祖实录. 明: 卷十二. 壬戌条.

    [19]明太祖实录. 明: 卷十三. 壬戌.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0月23日

  • 上一篇百科:明朝统一战争
  • 下一篇百科: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