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地点 >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

(古代欧洲大陆上的土著居民)
凯尔特人(Celts)是欧洲上古时期一个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成的松散族群,属于古代型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在古代欧洲的中欧、西欧、南欧和小亚细亚等地,操印欧语系凯尔特语族诸种方言。[5]
凯尔特人资料
  • 中文名:凯尔特人[1]
  • 英文名:The Celts[2]
  • 所属地区:古代欧洲[1]
  • 通用语言:凯尔特语[3]民族节日
  • 起源地:欧洲中部[2]
  • 起源时间:公元前20世纪中叶[1]
  • 从公元前2000年中叶起一直到公元前1世纪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凯尔特人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缩减的变动过程。公元前3世纪中叶地域扩张至极点后,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强盛和扩张,以及日耳曼部落向北、向西的大规模迁移,凯尔特人的影响力日益衰退[6]。从公元前71年开始,凯尔特部落先后和日耳曼部落、凯撒率领的罗马人进行连续战争,直至公元前46年,凯尔特人部落领袖维辛吉道里克斯在罗马被斩杀,凯尔特人彻底失去了对罗马的抵抗。[7]从公元500年开始,凯尔特人经历长达两个世纪的“日耳曼征服”时期,落败的凯尔特人接受了胜利者的生活方式。[8]一直到公元5世纪凯尔特人改变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福音彻底终结了凯尔特人的文化。[9][10]最终与罗马人、日耳曼人及其他族群相混化。[6]

    凯尔特人是古代欧洲较为强盛的族群之一,其生活方式实行军事化,崇尚武力和好斗。[1]凯尔特人的扩张是一种伴随着武力侵掠式的举族迁徙,在原始文明与先进文明的对抗中,相互融会和吸纳,逐步汇入欧洲文明。[11]由于凯尔特人处在欧洲各种影响交汇的必经之地,在持续的联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以铁器的使用为标志的哈尔特塔特文化和拉登文化,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凯尔特文化:冶铁业具有相当规模,普遍使用铁器;陶器制作技艺精;寨堡建设逐步发展为设防据点或城市;珠宝镶嵌等饰物的工艺水平更趋完善。[12][13]在文学艺术方面,凯尔特人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创造了大量神话传说[14],构成立体、多面、多层次的神话历史,以艺术作品、民间传说的形式成为爱尔兰一带反复吟诵的主题。[15]

    族名由来

    凯尔特人是生活在远古欧洲的古代民族集团,国际学术界对凯尔特人的定义存在歧义,有的观点认为凯尔特人是民族集团(a group of people),也有观点认为凯尔特人只是一个语言集团(a language group)或一种语言。[5]

    中国学者认为,凯尔特人是上古欧洲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起来的松散族群,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民族,属于古代型的民族集团。现代欧洲没有完整的凯尔特单一民族,只有作为古凯尔特人遗裔、操着印欧语系凯尔特语族诸种方言的若干新型民族。包括爱尔兰人、盖尔人、威尔士人、布列塔尼人等。因此,当今意义上的凯尔特人只象征一个语言集团。[5]

    “凯尔特人”的英文称作Celts,法文作celte,德文作Kelte,意大利文作Celti,西班牙和葡萄牙作Celta,拉丁文作Celtae。史前时期,凯尔特人擅长手工技艺和金属制作,使用类似斧、锛之类的砍凿工具celt或selt等,因此西方学术界猜测,“凯尔特人”的族名可能与此有关。[5]

    历史沿革

    初期凯尔特人

    19世界中叶,在欧洲奥地利哈尔斯塔特小镇发现一片面积巨大的史前墓地,其中最早的墓葬可追溯至大约公元前1100年,并且在大约公元前700年后,丧葬习俗发生显著变化,墓室内出现陶器、琥珀、铁器、四轮大车和全套挽具等。哈尔施塔特墓葬群的发现证实了古希腊人称作凯尔特人,罗马人称作高卢人的存在。[16]

    凯尔特人长期生活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文字,其自身历史除了部落制度下时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和近现代考古发掘外,主要依靠希腊罗马学者留下的作品。自公元前6世纪晚期开始,凯尔特人最先被希腊地理学家认为是居住在马西利亚(法国马赛)以北地区的一个主要民族。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将凯尔特人描述为居住在伊斯特河(多瑙河)源头附近,或者“海拉克列斯柱之外”“欧洲最西端的居民”。随着凯尔特人与地中海文明世界的持续交往和希腊罗马人对他们认识的加深,有关凯尔特人的记述逐渐多了起来。[17]

    凯尔特人的早期历史只能从散见的文献片段里结合考古发现推断他们的迁徙路程。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生活在中部欧洲的草原上。[18]在亚里士多德的笔下,凯尔特人好战、性格残酷。古希腊和罗马人的文献中,凯尔特人的氏族部落实行军事贵族制,“王”是军事首领,部落民众分为祭司、武士和普通民众三等。作战时先以战车冲乱敌方战阵,然后骑兵和步兵一拥而上进行冲杀。[18]

    凯尔特人大迁移

    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纪,形形色色的原始部落在其军事首领的领导下,占据着欧洲中部和西部,其中哈尔施塔特时代持续了大约300年(公元前750年-前450年)。哈尔施塔特人经由现在的法国中部与西班牙中部不断向西扩散,其中一些部落在大约公元前500年越过英吉利海峡,直接到达不列颠的南部;[19]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居住在德国西北部和尼德兰的凯尔特人部落开始民族大迁移,进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一带。凯尔特人一边迁移一边融合,形成族系庞杂的不同团体。[20]

    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墓葬中经常堆积着各种黄金饰品、胸针、珠宝以及角杯等。这些部落在迁移过程中,与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等地中海民族建立了联系,建立起了以希腊殖民地马西利亚为起点沿着罗讷河延伸的商路。马西利亚周边地区的凯尔特人提供黄金、锡和皮革,甚至还有奴隶,希腊人提供出口陶器和葡萄酒等进行商业贸易。这一时期的哈尔施塔特人开始在山顶上建筑围墙和棱堡以自保,工匠们的工艺品也日益成熟,在继承青铜时代流传下来的各种装饰图案的同时,又吸收了自希腊和亚洲传入的形制和符号。[21]

    凯尔特人罗马化

    公元前6世纪,凯尔特人征服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上的土著伊比利亚人,一部分占据英格兰的部分地区,一部分占领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形成两三千个凯尔特人村寨。[22]公元前5世纪中叶,哈尔施塔特文化的精英阶层受到削弱,马恩河与莫泽尔河沿岸文明程度较低的部落也与伊特鲁里亚人建立了联系,伊特鲁里亚人通过陆路与北方开展贸易。贸易的商品有金、铁、锡、盐以及琥珀等商品,不仅积累了大量手工艺品,也掌握了金属加工工艺。最终兴起了以瑞士小镇拉坦诺命名的拉坦诺文化,拉坦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后,走上了扩张的道路。考古发现,拉坦诺墓葬用更加轻便的双轮战车陪葬。扩张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北方日耳曼部落的压力,当地墓葬和一些古代文献也提到,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23]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越过亚平宁山脉南下,击败罗马并占领了罗马城。后因瘟疫流行,高卢人接受罗马人的赎金后撤兵。300多年后,阿莱西亚之战,高卢大酋长韦辛格托里克斯向罗马共和国的高卢总督凯撒投降,整个高卢地区被罗马征服。[24]公元前55年,凯撒大军入侵不列颠岛,但未做长期停留。凯撒之后的罗马人逐步征服了岛上的凯尔特人部落。[22]

    从公元43年开始,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用3年时间平定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并将整个英格兰地区控制。之后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罗马人将大部分不列颠岛征服。在以后的四个世纪里,不列颠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岛上的凯尔特人和欧洲大陆上的高卢贵族一起,逐步实现罗马化,融入罗马文化之中。[22]许多凯尔特人的神明被罗马人迎进罗马的万神殿,众多凯尔特家族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里纷纷改用了罗马姓氏。凯尔特人被罗马人击败后,导致精英武士阶层的衰落,一部分被编入罗马军队的辅助部队。但是,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认为,高卢人是被骄奢淫逸所俘虏后而彻底堕落的。[25]

    凯尔特人消失

    日耳曼人对凯尔特人的征服开始于公元449年,引起了凯尔特人的强烈反抗。根据传说,凯尔特人的英雄亚瑟王领导凯尔特人在公元500年赢得了巴顿山战役的胜利。神话传说中的亚瑟王也无法阻止历史上的凯尔特人逐渐陷入衰落。英格兰地区的凯尔特人在与日耳曼人的战争中死伤惨重,要么被掠卖为奴,要么逃亡到英格兰与爱尔兰。长达2个多世纪的征服和强制融合在历史上被称为“日耳曼征服”,经过长时期争夺混战后,不列颠岛上的民族融合成为新的民族“英格兰人”。[26]到公元8世纪,欧洲大陆已经把不列颠岛上的语言称为英语。公元10世纪时,不列颠彻底变成了“盎格鲁人的土地”,这就是“英格兰”。之后,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在凯尔特人生活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凯尔特人在历史上消失。[26]一直到18世纪以后,民族主义者才开始复兴哪些残存在欧洲偏远地区的凯尔特文化遗产。[25]

    地域分布及称谓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凯尔特人的活动范围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并渐次缩减的变动过程。自公元前6世纪晚期开始,希腊地理学家最先认为凯尔特人是居住在马西利亚(法国马赛)以北地区的一个主要蛮族。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认为凯尔特人是居住在伊斯特河(多瑙河)源头附近,或“海拉可列斯柱之外”“欧洲最西端”的地方。[27]

    公元前3世纪之后,分布在法国、比利时境内、德国西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人被称作高卢人(Galli);流徙至小亚细亚一带的凯尔特人被称作加拉太人(Galatae)或加拉提亚人;英格兰境内的凯尔特人被称作不列颠人(Britons);波西米亚一带的凯尔特人被称作波伊人(Boii)。公元前3世纪中叶,凯尔特人的地域范围达到最大,西自爱尔兰、不列颠,东至喀尔巴阡山脉、波西米亚,西南到伊比利亚半岛,东南远达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中部的广大区域。之后,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日耳曼部落的大规模迁移,凯尔特的活动地域和影响力逐渐丧失。[27]

    种族特征

    凯尔特人在古代欧洲分布地域很广,同周边族群交往频繁,甚至存在某些亲缘关系,使得凯尔特人的族群背景带有混合性质。总体上凯尔特人的种族特征并不完全同一,其族源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属于混合型集团。通过考古发现,凯尔特人存在具有别种体貌特征的类型,且不止一种类型。[28]

    在德国西南部早期凯尔特人发展中心地带,考古找到的凯尔特人头盖骨材料显示,圆头成份在这个族群中起着引人瞩目的作用。而短头型是从钟形杯文化和金属时代初期形成于莱茵河上游的波雷比(Borreby)文化较古老的结合类型中派生出来,而持续到哈尔施塔特文化时期。研究人员 推测,这类颅骨类型可能已经与设想的诺迪克类型入侵者发生混合。[28]

    从中欧以及向东延伸的波西米亚、瑞士一带出头的头盖骨多系长头型,也有少量短头型,还有少量来自奥地利和巴尔干北部山区比较匀称的中头型和某些短头型。由此推断,中欧的凯尔特人可能已经属于一种混合型人群,是从青铜时代起就存留在南德山区的不同短头型成分和从平原地带向北、向东扩展的诺迪克型入侵者的成份融合的结果。相比之下,在法国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高卢人,多为中头型、中脸型、上缘窄鼻、中等身材的类型。不列颠人的头盖骨也是中头型,但缺乏中东欧那种短头型的代表。[28]

    总体上将,凯尔特人的先祖既包含了某些中欧诺迪克类型的长头型人,也包含有来自德国西南部一带的短头型人。很可能是在不同族系的成员彼此相融的基础上形成的古老民族集团。[28]

    凯尔特语言

    凯尔特人曾被归结为一个语言集团,是有关凯尔特人共同来源的一条重要线索。从16世纪起,欧洲学者就开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苏格兰学者乔治·布坎南首次将古代欧洲大陆的凯尔特人跟爱尔兰人、古不列颠人,包括苏格兰人联系起来。一个世纪以后,威尔士语言学家爱德华·鲁伊德发现在爱尔兰语、威尔士语、康沃尔语和布列塔尼语之间有共同的词根,就借用布坎南的术语将其统称为“凯尔特语”。这一名称不但用于语言方面,也包含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文化方面。[29]

    语言因素在集聚凯尔特人族群起着难以忽视的作用。在远古印欧语言中,凯尔特诸语言同操着意大利语的集团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原始印欧母语的分化,凯尔特语逐渐完成了音变。凯尔特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大陆凯尔特语和海岛凯尔特语两大支系。大陆凯尔特语即高卢人和加拉提亚人的语言,已经消失。海岛凯尔特语指至今仍存于不列颠诸岛和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语言。海岛凯尔特语依照语音差异又衍生为P、Q两个系统(P和Q分支的区别在于语音的不同,戈伊德尔语使用K音,拼写作C,布立吞语拼作P)。P-凯尔特语统称布立吞语(Brythonic Language),即古不列颠语,仅存于不列颠到的西南部及法国布列塔尼一带,形成现在的威尔士语、康沃尔语和布列塔尼语;Q-凯尔特语也称戈伊德尔语。即古爱尔兰人的语言,后来陆续演化成现在的爱尔兰语、曼克斯语、苏格兰盖尔语等。[29]

    宗教

    宗教信仰是凯尔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凯尔特人的宗教是德鲁伊德教,其名称来自于凯尔特人社会里享有特殊地位的祭祀阶层“德鲁伊德”(Druid),“德鲁伊德”的意思是“槲树”(dru)。高大的槲树被凯尔特人尊为圣树,是凯尔特人天神的神像。[30]

    古凯尔特人祭祀的时候,在橡树林边建造巨石圆圈,对寓意“灵魂不死”的复活石进行叩拜。传承和通合宗教仪式的祭司是德鲁伊德,德鲁伊德祭司身着素服,用金镰割取槲树寄生纸条,在圣树下用两头白牛作祭品进行祭祀。因此,凯尔特人的宗教也被称作德鲁伊德教。祭司的作用不仅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介质,而且也是整个部族的法律制定者、纷争的仲裁者、知识的传承者、疾病的治疗者和星象观测者等等。因此,德鲁伊德既可以成为战争双方和解的中间人,也可能成为制造战争的发起者。[30][31]

    凯尔特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既有对树木的顶礼,也包含对神明的崇拜。凯尔特人信奉的主神叫巴力(Baal),古凯尔特语的意思是“一切生命之源”。象征普照万物的太阳,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神力,拥有死而复生的能力。[31]同时,他们也相信井、泉、河流和山丘等都有保护神,这些保护神一般为女性。[14]

    德鲁伊德教义的核心是灵魂转世说,主张人死后灵魂不灭,由一个躯体转投另一个躯体。所以,凡有人病危或面临生命危险时,即由德鲁伊德主持为其献人祭。被献祭者多为罪犯或者无辜者、战俘等。人祭仪式的遗风直到十九世纪仍以民间节庆活动的形式残留于部分西欧国家社会生活中。[32]

    德鲁伊德教崇拜的神祗,大都是地域和部落的守护神,统称以部落之名相称。随着部落间接触和交往的频繁,部分神祗的崇拜范围出现广泛化的倾向。成为高卢人乃至不列颠诸凯尔特部落所共同敬奉的神祗,包括贝莱诺斯、卡穆洛斯、奥格米奥斯、埃苏斯等。德鲁伊德教对凯尔特人文化传统、风尚习俗、性格心理的成型,对于凝聚凯尔特人各部落成员,并将其与其他族群区别开来,都有极深的影响。[33]

    民族文化

    凯尔特文明是欧洲史前史的顶峰之一,在中欧建立了第一个文化实体,与北方的日耳曼人和东方的斯拉夫人有着明显区别。21世纪,考古学家通过文物考古,揭开了古凯尔特人的神秘面纱。[31]由于凯尔特人处在欧洲各种影响交融汇合的必经之地,通过与周邻的日耳曼人、伊利里亚人、利古里亚人、伊比利亚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等的交往,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凯尔特人文化。[34]根据考古发现,凯尔特民族的古老文化遗存主要有:流行于西欧、中欧青铜时代早期或铜石并用时代的钟形杯文化和战斧文化(Bell-Beaker and Battle-Axe Culture),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期至大约公元前2000年初;大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的乌涅蒂采文化(Unetician Culture)遍布在由斯洛伐克西部边界经摩拉维亚和捷克中部、西北部至德国中部的广大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的瓮棺文化(Urnfield Culture)在大约公元前13世纪至大约公元前8世纪,萌发于中欧东部和意大利北部,之后逐渐传播至西欧、北欧和东欧的乌克兰一带;大约公元前1100年至大约公元前450年的哈尔施塔特文化(Hallstatt Culture),分布范围遍及德、奥、南、波、法等国,早期包含有瓮棺文化、青铜时代晚期的内容;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末的拉登文化(La Táne Culture)等。[35][36]

    农业

    凯尔特人并不是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他们一旦征服了一片区域后,就会选择稳定的定居生活。凯尔特人拥有领先于当时欧洲的先进农耕技术。按照习俗,凯尔特人对新征服的土地,在各个部落间平均分配适合耕种的田地。他们懂得施肥,使用八头牛牵引的轮式铁犁垦荒播种,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辅以黑麦和燕麦,同时也栽培甜菜、芜菁、亚麻、大麻、洋葱和蒜等经济作物、蔬菜。[37]

    大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瓮棺文化处于青铜时代的晚期,根据考古情况,这种文化的创造者已经开始使用青铜镰刀收割农作物。到了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的拉登文化时期(La Táne Culture),已经进入凯尔特铁器文化的第二阶段,凯尔特人更为普遍地使用铁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铁制的犁、锤、钳、锯、锛、斧等工具。[38]

    畜牧业

    凯尔特人在畜牧业方面也有独到的经验。凯尔特人饲养的动物最普遍的是马和羊,也有牛和猪等动物。凯尔特人不但驯马技术高超,而且还在橡木林中的开阔地中放牧半驯化的猪群。[37]

    在考古遗存特别是在钟形杯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发现有马骨,说明钟形杯文化的创造者已经很重视对马匹的驯养和役使,从而对整个西欧的金属冶炼与金属制作技艺起到推动作用。[39][36]

    手工艺

    与其他文化类型以考古发现地命名不同,古凯尔特人钟形杯文化和战斧文化的命名是以古凯尔特人墓葬中发现与众不同的钟形陶杯和用于作战的穿孔石斧一类的随葬品而命名。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石制护腕片、日用工具,以及短剑、匕首、箭镞一类的青铜武器和冶炼青铜的铸范等,都表明古凯尔特人手工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到了瓮棺文化时期,凯尔特人的青铜制作工艺能够锻制铠甲、盾牌和各种刀矛、马具等。在哈尔施塔特文化初期,开始流行铁器,出现铁质重型长剑、翼状斧等,冶铁业具有相当规模,陶制制作多为几何纹饰和素面两类。拉登文化时期,铁器使用更加普遍,制作饰物的工艺水平日臻完善,公元前3世纪广泛采用珠宝镶嵌,产品造型更加精美。在战车的制造工艺上懂得利用金属的热胀冷缩原理,用烧红的铁箍紧固轮辋,使车轮更加美观耐用。[40]

    根据考古资料,早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的哈尔施塔特文化晚期,凯尔特族群中就已经出现了农家庭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手工业萌芽。高卢各地都曾考古发现拉登文化时期的矿址和手工工场遗址。在当时成产的铁器中,数量最多的武器,其次是生产工具。凯尔特人拥有镶嵌、镀金和镀银的技艺,他们出品的手镯、别针、腰牌等饰品不仅实用,还拥有曲线螺旋装饰纹路。[41]

    商业

    大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的乌涅蒂采文化时期,凯尔特人就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露天铜矿资源开展商业贸易,向周边地区输出青铜器具,换回爱尔兰的金、康沃尔的锡,波罗的海沿岸的琥珀和毛皮等商品。哈尔施塔特文化时期,部落首领或者其他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发现有许多希腊工艺品,表明凯尔特人已经与希腊文明世界间发展有贸易交往。[38]

    节日

    凯尔特爱尔兰一带,在一年四季互相转化期间,都有季节性的仪式标志,成为凯尔特人的节日。其中10月底或11月初为凯尔特历中新年和旧年的分割点,凯尔特人庆祝萨温节;早春的2月初是英勃克节,与羊群的产羔和产奶有关;5月1日是贝尔塔纳(或贝尔蒂)火节,感谢温暖的天气和阳光的到来使庄家成熟;8月份的卢格纳萨多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日,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收获季节。[4]

    股凯尔特人分别以5月和11月为开始,把一年分为两个部分。5月至11月为人类带来春天的温暖和夏日的繁茂。11月至次年5月为人类带来收获,并预告冬天的寒冷和荒凉。其中5月1日为贝勒丁节,也叫火节。凯尔特人用火对牲畜加以净化和保护,然后把牛群赶入草地度夏。11月1日是凯尔特人的元旦,10月31日就是凯尔特人的岁末除夕,人们在山顶点燃篝火,祛除鬼怪。祭司德鲁伊德让年轻人戴着各种怪异的面具,手里拿着雕刻的萝卜灯,结队在村落间游走。既是对秋天丰收的庆典,也是人们与先人的沟通与交流。相传当年死者的灵魂会于当天夜里造访人间,灯火既可以恐吓鬼魂,也可以为鬼魂引路照明,促使其回归。凯尔特人的这一节日是欧洲万圣节(Hallowen)的最初来源。[12]

    文学艺术

    凯尔特诗歌

    凯尔特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由于缺乏文字,部落社会留下许多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部落里的吟游诗人负责每个部落的历史、神话、英雄事迹的口头保留和传承工作,部落的萨满(巫师)能直接以动物的形式、以动物为向导或幻化为多种形体穿越时空为部落里的人们治疗伤病。诗歌在凯尔特人的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爱尔兰语中,古凯尔特诗人被叫做“菲力”(fili),就是预言家的意思;在威尔士语中叫做“橡树先知”(oak-seer)或“都维德”(derwydd)。所以,在凯尔特文化中,诗人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国王都得听其训诫。与古凯尔特人粗狂、崇尚武力的民族性格相似,凯尔特文化的艺术风格粗犷而奔放,富于力量,同时对大自然充满敬意,与自然水乳交融。[14]

    凯尔特音乐

    凯尔特音乐具有即兴性、装饰性、欢乐与忧伤相结合、乐曲周而复始循环等共性。因为凯尔特人在欧洲分布广泛,各个国家的凯尔特文化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格。凯尔特音乐相对于欧洲其他地区的音乐又具有独特性,表现在乐器上就是音色和风味的区别。爱尔兰音乐以凯尔特游吟诗人口头流传下来的装饰性音乐为特征,苏格兰音乐则以独特严肃的风笛音乐著称。除了风笛,代表凯尔特音乐特色的还有竖琴、锡笛等乐器,对凯尔特文化和世界音乐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42]

    工艺美术

    在考古发现中,古代凯尔特艺术品的遗物证明了凯尔特文化的悠久历史。由哈尔施塔特文化发展而来的拉坦诺(La Tene)文化被发掘后,发现的文物代表了高卢文明的巅峰时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凯尔特人学到了一些原先应用于希腊饰品的原始纹饰:粽叶饰和回纹波形饰。凯尔特人在装饰艺术创造过程中,喜欢用集中能量的封闭螺旋或浮雕与长大的弧线、波纹间隔交替,从而发明了一套美观、细腻而富于变化的装饰系统,应用于武器、饰品、织物以及各种盥洗和家庭用具。[43]

    有关凯尔特人形象的雕塑作品主要有2尊:《垂死的高卢人》和《杀妻后自杀的高卢人》,表达高卢人人种的类型和脸部特征。作品在表现高卢人战败后悲壮形象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不屈服的民族个性和时代风尚。同时,杀妻现象流露的是高卢人男性家长对家人拥有生杀之权的原始风貌。[44]

    历法

    凯尔特人在对神明和树木进行顶礼崇拜的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历法—树历。树历将一年分为起始日和13个月,每个月大概20天。除了起始日和冬至日外,每个月都有与之对应的圣树。他们认为,人类的起源就是树木,每一种圣树都被赋予独特的魔法特性,这种神秘的特性被同样隐秘的欧甘字母(Ogham)记录下来,形成了欧甘字母的辅音字母表。[31]

    1897年,在法国的中部城市科利尼北边田地里发现一块用压制铜板制作,高卢语写成的五年期仪式农业日历,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日历列出祭祀日和其他神圣仪式的时间,根据月亮的圆缺将每月28天划分为两个14天的周期。人们用科利尼日历预测自然时间,并计划宗教仪式。[45]

    武力军事

    凯尔特人很早就掌握了冶铁技术,而且善于骑马,曾经在公元前3世纪称霸欧洲。凯尔特人原始游牧民族的特性和氏族部落的群居生活方式,引导整个凯尔特人的团结作战意识,形成独特的军事化生活体系。凯尔特部落首领主要职责就是作战,对管辖的战士具有统治权力。这种军事化体系提高了部落作战的战斗力。当城邦需要参战时,氏族首领带领人马指挥战斗,是自己部落的天然保护者。凯尔特人14岁开始就被带到首领那里接受军事训练,以首领仆从的身份来锻炼和学习,并作为卫士以及驾驭战车的马夫陪伴主人作战沙场。凯尔特人除了男人和孩子,女人也可以直接参战,甚至强壮的凯尔特妇人更具战斗力。凯尔特人作战是善于使用战车和投掷石器,日常生活中把打鸟当做生活的消遣,同时又锻炼投掷石器的技术。[46]古凯尔特人身材魁梧,体型高大,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庞大族群。前4世纪已经熟练掌握金属冶炼技术,因为能够制造铁器,其生产力比其他民族发达,惊人的战斗力使其成为野蛮尚武的未开化民族的代名词。[31]

    根据考古发现,在凯尔特人最早的钟形杯和战斧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已经发现有短剑、匕首、箭镞一类的青铜武器。到青铜时代晚期的瓮棺文化时期,凯尔特人能够锻造铠甲、盾牌和各种刀矛、马具等,墓葬中出现有铁质重型长剑、翼状斧等武器。战车葬则将死者放置在四轮战车上,并以武器、马具陪葬。哈尔施塔特文化遗址中还包括许多设防的寨堡,以木棚或者土坯筑墙,设大门、望楼等设施,可以推断,当时部落间的战事已经比较频繁。到了拉登文化时期,寨堡更具规模,四周都是高墙深壕,成为设防的据点,成为罗马时期城市的雏形。公元前3世纪时期,凯尔特人的战车由四轮改为两轮,更加轻便快捷。[40]

    神话传说

    因为占据凯尔特社会重要社会地位的德鲁伊德教的祭司们认为口耳相传的东西是神圣的,一旦记载下来,就是对神圣知识的亵渎。因此,凯尔特人没有自主创造国一部结构宏大的文学著作,关于凯尔特人的文化和历史都是来自于各种碎片式的资料拼凑或者神话传说。见诸文献的凯尔特神话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曾经与凯尔特人接触的其它民族的零星文字记录;二是民间口头传统的延续;三是进入爱尔兰的基督教传教士门后来的收集和记录。[15]

    神话是将有关凯尔人语言、历史、文化、考古等材料联系起来,构成凯尔特历史文化版图的内在线索与深层背景。凯尔特神话以几位英雄或国王的故事为中心展开,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半神半人,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来自于神族,神异的出身和他们之间的英勇行为之间被赋予必然性的联系,围绕神奇的塔拉(Tara)高地,达纳神族(Danna)、佛魔族与人类之间,历史与神话之间的爱恨情仇显得亦真亦幻。这种人神交融混杂莫辩的局面正是神话历史的一大特点。[15]凯尔特神话传说主要包括:有关爱尔兰入侵的神话、早期的米莱西安诸王神话、乌托尼恩故事群中的神话、莪相神话故事群、梅尔顿之旅和威尔士人的神话传说等。[47]

    凯尔特人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着自己民族的神话传奇,成为许多西方文学的重要母题。代表作是公元9世纪的《莱肯黄皮书》(Yellow Book of Leean),记载凯尔特人英雄库▪丘林(Cu Chulain)亲手杀死自己儿子科恩拉(Connla)的故事,彰显凯尔特英雄对国王和自己的国家赤胆忠心的民族性格。这个故事是西方文学中英雄之子死于自己父亲手下的母题最早记载,被改编成诗歌和小说,影响深远。[31]

    后世影响

    凯尔特人是上古欧洲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在一起的松散族群,属于古代型的民族集团。当今欧洲已经不存在完整的凯尔特单一民族,只有作为古凯尔特遗裔的、依然操着印欧语系凯尔特语族诸种方言的若干个新型民族。爱尔兰人、盖尔人威尔士人、布列搭尼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凯尔特人遗裔。[31]现在的凯尔特人主要包括爱尔兰人、威尔士人、苏格兰人等,欧洲的其他一些地区也分布有凯尔特人。由于凯尔特人分布广泛,各个国家的凯尔特文化都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格。[42]

    20世纪后半叶,在英格兰、爱尔兰和北美地区出版了大量有关凯尔特文化的书刊,研究人员从考古、历史、地理、民族、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对凯尔特文化进行探讨,为确立当代爱尔兰和苏格兰文化身份认同的独立性提供佐证。在世纪之交,以爱尔兰的音乐人恩雅和《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为代表,把凯尔特文化的巫术传统和女神传统复活起来,成为全球大众文化的热点。二者通过神话与童话世界的艺术,再造了突出凯尔特文化的爱的精神和灵性世界观。[48]

    几个世纪以来,凯尔特民族和凯尔特文化给欧洲文学注入了激情和想象力,其蕴藏的宗教文化、文学经典和民间神话传说等,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充足的文学素材。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J.R.R.托尔金的《精灵宝钻》、《指环王》等都具有凯尔特元素,再现了凯尔特文明;[49]爱尔兰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50]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Ted Hughes),[5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52]等作品都受到凯尔特文化的影响;爱尔兰的风笛音乐文化、[53]古老的节日万圣节等都是对凯尔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2]

    参考资料

    [1]冯春玲. 古凯尔特人的尚武特征[J]. 宜春学院学报, 2012-01-01, 34(10): 68-71. [2023-06-13].

    [2]陈波. 现代英语中凯尔特人名解读[J]. 考试周刊, 2008-01-01, (18): 232-233. [2023-06-13].

    [3]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4. (2)

    [4](英)米兰达·阿尔德豪斯-格林作. 《凯尔特神话》[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11: 161-164. ISBN9787513923453. (5)

    [5]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3-104. (3)

    [6]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3,105,116. (4)

    [7](美)戴尔·布朗(Dale M·Brown). 《凯尔特人 铁器时代的欧洲人》[M]. 任帅. 北京,南宁: 华夏出版社,广西出版社, 2002-01: 143-157. ISBN9787219044476. (12)

    [8]龚琛. 《凯尔特神话》[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01: 9. ISBN9787224122398. (2)

    [9](美)戴尔·布朗(Dale M·Brown). 《凯尔特人 铁器时代的欧洲人》[M]. 任帅. 北京,南宁: 华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01: 197. ISBN9787219044476. (2)

    [10]龚琛. 《凯尔特神话》[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01: 33. ISBN9787224122398. (2)

    [11]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16. (2)

    [12]沈坚. 古凯尔特人在欧洲的命运沉浮.文明杂志. [2023-07-05].

    [13]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7. (2)

    [14]李子丹. 泰德·休斯与凯尔特文化传统[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01-01, (1): 35-38. [2023-06-20].

    [15]黄悦. 《重访凯尔特神话历史:以爱尔兰为例》[J]. 《百色学院学报》, 2011, (6): 20. (2)

    [16](英)查尔斯·弗里曼. 《埃及、希腊与罗马:古代地中海文明》[M]. 李大维 刘亮.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0-07: 467. ISBN9787513928960. (3)

    [17]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4-105. (3)

    [18]龚琛. 《凯尔特神话》[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01: 2-3. ISBN9787224122398. (3)

    [19](英)查尔斯·弗里曼. 《埃及、希腊与罗马:古代地中海文明》[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0-07: 467-468. ISBN. (4)

    [20]龚琛. 《凯尔特神话》[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01: 3. ISBN9787224122398. (2)

    [21](英)查尔斯·弗里曼. 《埃及、希腊与罗马:古代地中海文明》[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0-07: 468. LSBN9787513928960. (3)

    [22]龚琛. 《凯尔特神话》[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01: 6-7. ISBN9787224122398. (3)

    [23](英)查尔斯·弗里曼. 《埃及、希腊与罗马:古代地中海文明》[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0-07: 468-469. ISBN9787513928960. (4)

    [24]龚琛. 《凯尔特神话》[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01: 3,5-6. ISBN9787224122398. (4)

    [25](英)查尔斯·弗里曼. 《埃及、希腊与罗马:古代地中海文明》[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0-07: 471-472. ISBN9787513928960. (4)

    [26]龚琛. 《凯尔特神话》[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01: 9. ISBN9787224122398. (2)

    [27]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4-105. (3)

    [28]沈坚. 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8-110. (4)

    [29]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11. (2)

    [30]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11-112. (3)

    [31]毕维. 凯尔特文化复兴下的《哈利·波特》解读[D].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5-01[2023-06-20].

    [32]沈坚. 《股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12-113. (3)

    [33]沈坚. 《股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13. (2)

    [34]沈坚. 《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7-108. (3)

    [35]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5-107. (4)

    [36]李铁.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古凯尔特民族文化的多学科探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328. (2)

    [37]龚琛. 《凯尔特神话》[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01: 13. ISBN9787224122398. (2)

    [38]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6-107. (3)

    [39]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6. (2)

    [40]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05-108. (5)

    [41]龚琛. 《凯尔特神话》[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01: 11. ISBN9787224122398. (2)

    [42]王乙好. 凯尔特文化下的乐器——锡笛[J]. 乐器, 2013-01-01, (11): 48-51. [2023-06-20].

    [43](爱尔兰)托马斯·威廉·黑曾·罗尔斯顿著,叶舒宪编. 《凯尔特神话传说》[M]. 西安外国语大学神话学翻译小组.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3: 9-10. ISBN9787561365458. (3)

    [44]沈坚. 《古凯尔特人初探》[J]. 《历史研究》, 1999, (6): 114-115. (3)

    [45](英)米兰达·阿尔德豪斯-格林作. 《凯尔特神话》[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11: 162. ISBN9787513923453. (2)

    [46]冯春玲. 古凯尔特人的尚武特征[J]. 宜春学院学报, 2012-01-01, 34(10): 68-71. [2023-06-24].

    [47](爱尔兰)托马斯·威廉·黑曾·罗尔斯顿著,叶舒宪编. 《凯尔特神话传说》[M]. 西安外国语大学神话学翻译小组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3: 2-7. ISBN9787561365458. (7)

    [48]叶舒宪. 《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02: 100-102. ISBN9787532858385. (4)

    [49]郑雅君. 论凯尔特文化的复魅与《哈利·波特》的当代意义[D]. 广西师范大学, 2010-01-01[2023-07-12].

    [50]耿靖. 鲑鱼、鹿与狼:《凯尔经的秘密》中的艾诗琳形象溯源——在凯尔特文化中的探寻[J]. 河池学院学报, 2021-12-28, 41(6): 29-35. [2023-07-12].

    [51]李子丹. 泰德·休斯与凯尔特文化传统[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01-01, (1): 35-38. [2023-07-12].

    [52]刘常轩. 叶芝诗歌中的凯尔特朦胧与基督教文化[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01, 11(6): 186-188. [2023-07-12].

    [53]栗树. 风笛文化在爱尔兰的渊源——从嘴吹风笛到尤铃风笛[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1-10, 43(1): 99-105. [2023-07-12].

    条目合集

    欧洲的三大蛮族

    凯尔特人

    古代欧洲大陆上的土著居民

    斯拉夫人

    欧洲三大蛮族之一

    日耳曼人

    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9月26日

  • 上一篇百科:雅思考试
  • 下一篇百科:波士顿凯尔特人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