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文章写作与修改
文章写作与修改

文章写作与修改

(文章写作与修改)
文章写作与修改资料

构成

本书内容共分4章,每章3节,总共12节,涉及个性化写作、材料的使用、认识的深化以及文章修改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一节由“话题探究”“知识导引”“例文借鉴”和“写作实践”四部分组成。

作用

本书既注意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又避免了与必修课内容的重复,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提升,为具有写作兴趣和特长的高中生开辟了一块写作新天地,同时也为高中生参加高考提供了必要的提升空间。

教材内容特点

第一章是关于“个性化写作”的内容。

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知识导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基本途径,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个性痕迹,三是寻求表达个性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思维到表达的写作过程。学生的个性是客观存在,他无论怎样写,都会打上个性的烙印,教师的作用在于尊重个性,并引导个性健康发展。“例文一”和“例文二”都是个性鲜明的文章。不仅文章具有个性,藏在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风格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章的个性化特点,敏感地抓住其中闪光的地方,进行表彰和鼓励,并及时总结和归纳,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第二节“联想与想象”。它是“个性化写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联想与想象”是一个老话题,其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样是对“春”的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一个层次,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二个层次,少数学生会联想到第三个层次。同样是论述“失败”和“成功”的关系,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复合联想的学生,其思维的个性特点应该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教师批阅学生作文,固然是在看布局谋篇、语修逻文,同时也是在看学生如何联想。鲁迅的《灯下漫笔》就是从一件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事情,联想到了中国人的奴性。这不正是鲁迅式的联想吗?抓住了这样具体的实在的写作环节,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切实有效的。

第三节“学会沟通”。这一节的内容与个性化写作是什么关系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考虑,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本节开始“话题探究”中的两个故事,不就充分说明了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会不同吗?当我们把写作当成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时候,受思维控制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或风格,就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因此说,归根到底,个性化的思维决定了个性化的写作,教师的作文指导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从学生的思维内部做起,研究人的思维规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起来看,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个性化思维上,其次才是表面的个性化作文。这就是本书与传统的写作类教科书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是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中学生面对材料,经常犯的毛病是不善于筛选和提炼。所以本章第一节就从素材入手,训练学生提高筛选和提炼的能力。为了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本书把油画《父亲》作为“话题探究”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看学生对本节设置意图的原始理解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再对症下药。作为高中生,应该从低幼年级的有趣写作上升到理性写作的高度,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成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当然,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容许学生的低级幼稚,更要启发引导学生走向深刻。从幼稚到深刻,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修改调整的过程。本节的写作练习也应该体现这个过程。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认识规律,本节特意选取“中心印象”作为一个写作的突破口。这既有心理学的依据,也有写作学的理论支撑,教师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是材料使用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也是传统的写作教学不怎么重视的问题。如果将材料比做一堆橡皮泥的话,那么因为写作表达需要的不同,就要对这一堆橡皮泥进行不同方式的抟揉。一旦掌握抟揉的技巧,也就具备了对材料进行有机转化的能力。比如材料向议论文中例证的转化,这是中学生写作的“软肋”。本节内容告诉学生,要注意材料与议论的连接,要学会使用“始发叙述”,要善于运用“连接句”等。这就把原来比较复杂的写作原理,变成了可以操作的写作技法。

第三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是材料使用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本节主要从“摘要”和“提要”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信息压缩的方法,从“强化”和“阐释”的角度探讨信息扩展的途径。本节的练习侧重局部,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片段的练习。上一节的写作实践也可以做片段练习。

总起来看,“材料的使用与处理”一章,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更具有实用价值,必须让学生有切身体验,加强写作练习,将写作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动脑、动手的实践过程。本章不必进行整篇写作,应重点进行片段练习。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是对写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是立足于学生认识的规律而设置的内容,相对容易些,便于学生寻找突破口。这里的“动情点”,是从认识的角度提出的,同时又是一个程序性写作知识。动情点确定之后,要写出动情者内在和外在的表现,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它,还要分析动情的原因。这就形成了一套写作程序,便于学生掌握。与“动情点”相匹配的“横断面”和“纵断面”的提法,也是从可操作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可操作性,注重程序性写作知识,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教师教学时要体会到这一点。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的是传授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知识。本书将程序性知识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来对待,将许多抽象的写作理论变成具有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实现了写作教学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变化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程序性知识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总结,本教材涉及到一部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为有些程序性知识属于必修内容,比如“善于使用脉络句”“善于选取空间参照点”等。当然,程序性的写作知识不是机械的僵化的,它应该灵活而多变。

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这是有难度的一节内容。考虑到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成熟度的欠缺,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具有比较成熟的理性思维,因此,本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引领。教学要抓住这四个基本方面,结合后面的“例文”,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刻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这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本节从“开拓思路”“变换视角”“寻求新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引领。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以丰富创新意识的路径。比如教师可以把文学创作领域中的手法介绍过来,让中学生的写作适当借鉴文学创作的手法,拓展写作的天地。教师还可以将本节与第一章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内容结合起来。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一定是具有个性的文章。

总起来看,本章在整本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这个环节抓好了,抓出成效了,既是前两章学习成果的体现,又为最后一章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对本章内容精心策划。

第四章“文章的修改与完善”。

注重修改,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编写本章不是说前面的三章不需要进行修改的练习,而是说每一章都离不开修改,本章相对集中做修改的练习。

第一节“整体的调整”,从“观点的发展”“内容的添加”“顺序的调整”“角度的转换”四个方面讲了整体修改的基本做法。要注意阅读书中提供的例文。为便于阅读,本章在编写上采用了边框对比式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前后对比,来感受修改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

第二节“局部的完善”,虽然是侧重片段练习,但由于量比较大,学习的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第三节“语言的锤炼”,内容也很丰富。重点从“整齐与变化”“句子的松和紧”“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提供了较多的语例。

教材目录

第一章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一节 写出自己的个性

第二节 联想与想象

第三节 学会沟通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第三节 材料的压缩与扩展

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第二节 理性思维的深化

第三节 培养创新意识

第四章 文章的修改与完善

第一节 整体的调整

第二节 局部的完善

第三节 语言的锤炼

参考教案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个性化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化追求;

2,重点培养学生在抒写情感,写作思维两个方面的个性化特点.

教学设计:

通过理论分析和例文探讨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写作的个性化,进而了解个性化对于写作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片段训练和整篇习作,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写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习作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其中写作指导1课时,训练1课时,习作讲评1课时)

一,导入:

1,考场作文雷同现象分析导入;

二,作文个性化探究:

1,什么是文章的个性化:

个性化指的是抒写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具有创新思维,选材和语言都具有独到之处的文章.

2,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求.

简单地说,个性化作文要求学生能自主写作,写出的文章真实,有创新,同时还应该健康."自主","真实","创新","健康"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1)自主。即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出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外部的过多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自主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可以选择的灵活性;反对的是简单套袭;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因此要求确定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宽度,不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

(2)真实。即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是胡编乱造。真话,实话不仅要求心里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写,还要求有个客观的标准,即准确性。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求诚",即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假若有所表白,这应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当是不吐不快的,本自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3)创新。即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要不断追求新鲜的东西。作文所阐述的观点,往往是自己独出心裁的见解,是所发现的新颖的,独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开发创新意识,就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能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发现别人未觉察,不易觉察的东西,并从中求新,求异。与此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善于对思维过程中取得的种种信息进行判断,提炼,概括,推理,比较,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取得最正确的最有价值的看法.

因此在作文中要有所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就是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就是要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手法,具有新的风格,同时有意识地发表新的见解.

(4)健康。所谓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在个性化作文中,仅有了前面的三点要求还不够,个性化作文还要求健康。如果说自主是解决个性化作文的动力,真实是对作文的材料要求,创新讲究的是多样性,那么,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真实的内容也许是恶的,丑的,而多样性也并不仅仅是图个五光十色。前面这三个特征还必须有健康这一条来约束。否则,个性倒是突出了,可写出的东西为人不齿,令人作呕。比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的作文说把鲁迅的记忆移植给牛,编辑部就找牛约稿,把狗的记忆移植给麻雀,麻雀就叫狗为妈妈。此类文章确实与众不同,显示了文章的个性,但这种"个性"发展下去不仅是对写作,就是对学生的人格修养也是有弊无益,这样的个性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综上所论,我认为个性化作文就是要做到自主,真实,创新,健康。要做到这四项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感受的个性化;思维的个性化;题材的个性化;表达的个性化。这几者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作文有无个性归根到底取决于思想有无个性.

3,例文分析:(课件展示)

三,学生阅读教材"例文借鉴"中的三篇文章,讨论分析三篇例文在个性化方面的具体体现.

四,写作训练:(1课时)

1,片段训练:

①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或感受,写一个记叙描写性的片段,体现"回报"或"活着"的话,不少于120字.

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哲理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但是不少成语警句往往是就某一点,某一个角度而言的,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请就下列名言,成语,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新的观点,写一个议论性片段,不少于100字.

艺高人胆大 人言可畏 欲速则不达 出头椽子先烂 班门弄斧 异想天开 知足常乐 开卷有益 识时务者为俊杰

2, 整篇作文训练:

请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材自选.

五,片段,整篇讲评建议:(1课时)

结合学生习作实际情况(投影典型习作),从真实感受,创新思维两个方面对学生习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以便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个性化写作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8月21日

  • 上一篇百科:二年级英语
  • 下一篇百科:真情告别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