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自然 >法厄同星
法厄同星

法厄同星

(火星与木星轨道间假设的行星)
法厄同星(Phaeton或Phaëton,有时也拼写为Phaethon)是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间的一颗假设的行星,它的毁灭被认为是导致小行星带形成的原因。
法厄同星资料
  • 中文名:法厄同星
  • 外文名:Phaëton
  • 别名:Phaethon
  • 位置:火星与木星轨道间
  • 定义:一颗假设的行星
  • 摘要

    1802年,德国天文和物理学家海因里奇·奥伯斯发现了史上第二颗著名的小行星:帕拉斯星(也称武女星)。他提出观点认为它与上一颗小行星(克瑞斯)一起很可能是来自远古时期因结构内力或者彗星撞击而炸毁的中型行星的碎块。这次撞击所产生的可能还有除了克瑞斯和帕拉斯之外更多的天体碎块,而事实上人们又很快相继地发现了两块——1804年的朱诺星和1807年的维斯塔星。

    而这颗因爆炸分裂而被推测形成太阳系中主小行星带的行星后来人们称其为法厄同星,名字起源于在希腊神话中驾驭了一天太阳战车的神话人物名。但法厄同星假说依然存在漏洞。比如说,所有主小行星带的天体的总质量远小于整颗法厄同星的质量。另外,小行星带中的各个天体的属性千差万别,很难肯定它们都来自同一颗行星。时至今日,大多数行星研究科学家都认为小行星的形成来自于长久以来逐渐吸引到一起的大量宇宙碎片。

    基本内容

    法厄同星假设

    基于目前已被证实并不可靠的提丢斯-波得定则,当时有一部分人相信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另一颗行星。作为这一定则的提出者之一,约翰·波得便开始寻找这第五颗行星。当小行星带中最大的一颗小行星谷神星(目前被认为是一颗矮行星)1801年被发现时,它正好位于预测中第五颗行星的位置,因而当时有许多人认为谷神星就是这颗缺失的行星。然而,1802年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奥伯斯在与谷神星几乎相同的轨道上发现了名为智神星的小行星。

    奥伯斯提出,这些新的发现都是一颗曾经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的碎片,他还预言更多的碎片将会被发现。之后卡尔·路德维希·哈丁发现的婚神星和奥伯斯自己发现的灶神星都支持了这一猜测。

    这一假说认为是一颗假定的第五行星的毁灭导致了小行星带的形成,该假说目前通常被称作分裂理论(disruption theory)。它认为在太阳系中曾经有一颗主要的行星处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但由于某些原因最终被摧毁了。其原因可能包括:

    它运行到了离木星过于靠近的位置,被这一气体巨星的巨大引力撕裂了。

    它被某一巨大的天体撞击。

    它被假设中的一颗褐矮星——太阳伴星所毁灭。

    它由于其内部的某些灾难而被损灭。

    20世纪,前苏联陨石学家叶甫根尼·克林诺夫(Евгений Леонидович Кринов,他曾参与过通古斯大爆炸的调查)用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法厄同命名了这一行星

    现今观点

    目前,法厄同星猜测已被吸积盘模型所取代。现今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是原行星盘的残余,在太阳系形成初期,这一区域中原行星盘的碎片由于受到木星巨大重力的影响而未能形成行星。

    然而,这一假说仍旧被一些非科学家所支持。其中一个著名的支持者是考古学家撒迦利亚·西琴(Zecharia Sitchin),基于他对古代苏美尔神话的研究,他认为一颗被苏美尔人称为Tiamat的行星被一颗名为Nibiru的星际行星所毁灭。不过,他的这一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伪科学。

    1988年,唐纳·派登(Donald W. Patten)在一本名为《大灾难与旧约》(Catastrophism and the Old Testament)的书中描述了一个理论,认为一颗被他称为阿斯特拉(Astra)的行星在向火星运动的过程中到达洛希极限,之后化为碎片,如同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的结果。

    在与不明飞行物和通灵术有关的来源中,法厄同星还被称为马尔戴克(Maldek)。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8月9日

  • 上一篇百科:136
  • 下一篇百科:中亚组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