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生活 >大司马
大司马

大司马

(设立于秦朝的古代官名)
大司马,古代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大司马资料
  • 中文名:大司马
  • 设立朝代:秦
  • 司职:掌邦政
  • 类型:古代官名
  • 官职由来

    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现代的“武装部队总司令”。《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应劭曰:“司马,主武也,诸武官亦以为号”(《百官公卿表》)。韦昭《辨释名》曰: “大司马,马,武也,大总武事也。大司马掌军,古者兵车一车四马,故以马名官。训马为武者,取其速行也。”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在唐虞商周时代,有武事则以大司马掌之,而在平常则仍置大司马以备不虞,负责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如黄帝时大司马容光,西周大司马姜子牙(吕尚、姜尚),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司马穰苴)。

    晋干宝《搜神记》卷四:“(周)文王以太公望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一妇人…文王觉,召(姜)太公问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风,从太公邑外而过。文王乃拜太公为 大司马。”

    《春秋运斗枢》称:“黄帝与大司马容光观,凤凰衔图置黄帝前;黄帝得龙图。”

    秦代时期

    秦代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大司马。秦王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设置太尉的具体人选,也就是形同虚设。

    西楚国

    项羽封龙且为大司马。龙且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等人为楚军大将。官拜西楚国大司马。龙且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每战皆亲身奋战杀敌,深得项羽信任。大司马在西楚也是最高武职。

    西汉时期

    西汉初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司马。西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9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马,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汉旧仪》“载:“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侯、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可见汉武帝时特设大司马以代 太尉之权,但“无印绶,官兼加而已”,是为 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将军的地位来体现。

    西汉之世,有资格冠加大司马的有四类将军,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武昭以后,大将军无不加大司马者。车骑、票骑、卫将军或加或不加。它将军无加大司马者”。其中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位次上卿(《后汉书百官志》)。冠加大司马后,其位秩不变,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尊比丞相,大司马车骑将军(大司马卫将军)贵比上卿。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因为有了大司马这一加官称号,得以名正言顺地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

    因之前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 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秦朝和西汉前期,以丞相(有时称相国)掌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 大夫为丞相之副,掌监察,三者互相制约,大权集中在皇帝自己手里。汉武帝改置大司马大将军领兵征战,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有名无实(「中国文化常识」)。内朝逐渐成为中央枢机所在,掌握中央机密决策,大司马大将军作为 内朝领袖,可领衔在内朝预闻政事,参议决策,其主要任务就是“辅政”,即辅助皇帝行使君权,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武帝死时,授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因为昭帝年幼,所有政事皆由霍光定夺(“政事壹决大将军光”《霍光传》)。后成帝即位,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政事大小皆自凤出,天子曾不一举手”(《外戚传》)。

    大司马作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大举措,除外掌兵政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进入内朝参决政事,秉掌枢机。《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作为中朝之首,其主要职能只是为天子处理政务时充当参谋和顾问,献可替否,为更好地体现辅政职能。西汉之制均以内朝官领尚书事,因此对诸将军来说,加官大司马实际成为领导中央枢机,直接辅佐皇帝,在内朝处理政务的重要标志。对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辅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袭司马号。被加授司马号,就可“履上将之位,食膏腴之都,任周召之职,拥天下之枢,可谓富贵之极,人臣无二”(《谷永传》)。大司马权位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汉成帝、汉哀帝时期大司马逐渐由加官向本官转化。废丞相改为大司徒,但大司马仍存,与大司空同属三公之一,共掌朝政。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 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大司马由原来必须依附于将军的加官变成了金印紫绶,有官属,禄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实实在在的独立职官,成为名正言顺的三公,正式纳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统之中,这就意味着大司马由旧的内朝领袖开始转为外朝首领。

    成哀改制后,本该成为地道的外朝首领的大司马却仍被当时人视为“内辅之臣”,如哀帝时众人以傅喜可为内傅之臣而被荐为大司马(《傅喜传》),王莽加九锡时策曰: “登大司马,职在内辅”(《王莽传》)。使大司马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中都成为百官之首,大有汉初丞相的风采,如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位极人臣,百官因贤奏事。最终王莽以三公 大司马身份篡夺了汉家的天下。

    东汉时期

    东汉建立初期,东汉官制基本沿袭了西汉末年的官制,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光武帝刘秀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以杜茂为大将军。

    《后汉书。卷十八》:光武(帝)将发幽州兵,…即拜(吴)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光武即位,拜(吴汉)为大司马,更封舞阳侯。建武二年春,(吴)汉率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共击檀乡贼于邺东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余万人。

    吴汉死后,刘秀将大司马改为太尉。“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或称“三司”。太尉是“天公”,司空是“地公”,司徒是“人公”。

    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一:“(兴平)二年(195年)。以车骑将军李傕为大司马,在三公之右。”

    东汉末年,刘备也曾担任大司马。《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1]:“十六年,...,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

    三国时期

    (1)魏国:

    三国官制基本沿袭了东汉官制,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曹仁、曹休、曹真。

    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华书局,1987):“魏大司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黄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前后居是官者三人——曹仁、曹休、曹真。…魏大将军上公一人,第一品,掌征伐背叛。建安二十五年,魏国初置是官,…班次在太尉上。司马师为大将军,以叔父司马孚为太尉,始奏改在太尉下。…后还复旧。前后居是官者八人——夏侯惇、曹仁、曹真、司马懿、燕王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拜曹仁为大将军。又诏使曹仁讨斩叛将郑甘,移屯临颍,迁大司马,总督诸军据守乌江,还屯于合肥。

    曹丕征东吴,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魏明帝曹睿即位,曹休进封长平侯。升为大司马,仍然都督扬州。

    226年,魏明帝曹睿继位后,曹真进封邵陵侯,升任大将军。230年,曹真到洛阳朝见皇帝,被升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2)蜀汉:

    蜀汉的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如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

    《三国志》后主传: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卒于军中,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十三年,夏四月,进蒋琬位为大将军。延熙二年(239年),春三月,进蒋琬位为 大司马。六年十一月,以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九年冬十一月,大司马蒋琬卒。

    (3)吴国:

    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陆抗、丁奉、朱然、全琮。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朱然拜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孙权派遣使节拜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

    黄龙四年(公元232年),吕岱迁上大将军。252年,孙亮即位后,吕岱拜大司马。

    258年,孙休即位,丁奉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264年,孙休去世,丁奉与丞相濮阳兴等听从万彧的建议,共同迎立孙皓为皇帝。丁奉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258年十月孙休登基,施绩便被任命为上大将军、都护督,264年七月,孙休亡故,孙皓即位,施绩被任命为左大司马,而右大司马则由丁奉担任。

    元兴元年(264年),孙皓继位,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凤凰二年(273年)三月,拜陆抗为大司马、荆州牧。

    晋代时期

    晋代基本沿袭了三国官制特点,大司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根据《晋书。职官志》记载:“大司马,古官也。汉制以冠大将军、骠骑、车骑之上,以代太尉之职,故恒与太尉迭置,不并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制,…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自义阳王望为大司马之后,定令如旧,在三司上。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位从公者为文官公,冠进贤三梁,黑介帻。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绶,著五时服。其相国、丞相,皆衮冕,绿盭绶,所以殊于常公也。”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置废不常。陈用作赠官。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北周依《周礼》置六官,以为夏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

    唐杜佑撰《通典》:第一品相国、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北齐职品: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王、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后魏百官:第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王爵、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 《通典》卷二十:“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北齐皆有三师、二大、三公之官,并置府,其府三门,当中门黄阁,设 内屏。三师、二大置佐吏,则同太尉府。”

    南北朝以后

    隋以后废。明清时用为兵部尚书的别称,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相当于2018年中国的总参谋长或者美国的国防部长。

    相关资料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师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

    《三国志·蜀志·蒋琬费祎姜维传》:“亮卒,以(蒋)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元年,又命(蒋)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

    “延熙元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四年春二月)癸巳,以大将军曹真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骠骑将军司马宣王为大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为车骑将军。”,“(青龙)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将军司马宣王为太尉。”

    《宋书·百官上》:大司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项籍以曹无咎、周殷并为大司马。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2]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当魏崔时,盖无复然明、义真者。有之,则必自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也。”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其后(袁可立)晋枢佐拜司农加大司马,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

    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明 梁云构《豹陵集》卷十四序

    清李暾有《拜张大司马墓》诗。按:大司马指张煌言,明末桂王曾授以兵部尚书。

    今广东省汕头市蓬洲乡有“大司马家庙”,为明嘉靖兵部尚书翁万达故居。

    历代大司马

    先秦

    公孙固(宋国)

    孔父嘉(宋国)

    皇非我(宋国)

    蒍掩(楚国)

    昭常(楚国)

    田穰苴(齐国)

    西楚

    周殷、曹咎、龙且

    东西汉

    西汉:卫青、霍去病、霍光、霍禹、张安世、韩增、许延寿、史高、王接、许嘉、王凤、王音、王商、王根、师丹、傅喜、丁明、傅晏、韦赏、董贤、王莽

    新朝:甄邯、逮并、孔永、陈茂、严尤、董忠

    东汉:吴汉、刘虞、张杨

    三国

    任职时间

    君主

    曹仁

    221~223

    魏文帝

    曹休

    226~230

    魏明帝

    曹真

    230~231

    魏明帝

    蜀汉

    蜀汉

    任职时间

    君主

    蒋琬

    239~244

    蜀汉后主

    孙吴

    任职时间

    官职

    君主

    吕范

    228

    未授而卒

    吴大帝

    朱然

    246~249

    左大司马

    吴大帝

    全琮

    246~247

    右大司马

    吴大帝

    吕岱

    252~256

    大司马

    孙亮

    施绩

    264~270

    左大司马

    孙皓

    丁奉

    264~271

    右大司马

    孙皓

    陆抗

    273~274

    大司马

    孙皓

    两晋

    晋朝

    任职时间

    君主

    石苞

    265~268

    晋武帝

    司马望

    268~271

    晋武帝

    陈骞

    276~281

    晋武帝

    司马攸

    282~283

    晋武帝

    司马亮

    289~291

    晋武帝

    司马冏

    301~302

    晋惠帝

    王浚

    311~314

    晋怀帝

    司马保

    313~314

    晋愍帝

    王导

    晋成帝

    桓温

    363~373

    晋哀帝

    司马德文

    405~418

    晋安帝

    十六国

    汉赵:刘和、刘洋、刘聪、刘曜、刘骥、石勒、刘稚、刘胤

    后赵:石虎、石斌、石遵、石鉴、李农

    前秦:雷弱儿、苻安、苻纂、窦冲

    前燕:慕容恪、慕容冲

    后燕:慕容农

    北燕:冯素弗、姚昭

    后秦:姚崇

    后凉:吕弘

    南朝

    宋:刘义恭

    齐:萧嶷、王敬则、萧衍

    梁:萧伟、王僧辩

    北朝

    北魏:嵇敬、拓跋休、元勰、元雍、元徽、尔朱天光、元悦、元欣、元亶、元谌、元鸷

    东魏:娄昭、尉景

    西魏:独孤信

    北周:宇文护、贺兰祥、尉迟迥、宇文宪、陆通、宇文招、窦毅、杨坚、杨勇(杨坚代周建隋以后废)

    北齐:高演、高湛、高浟、段韶、高湝、娄睿、高俨、高绰

    参考资料

    [1]《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国学网. [2013-06-12].

    [2]宋书—百官上.国学导航. [2016-04-28].

    条目合集

    东汉三公

    大司马

    设立于秦朝的古代官名

    大司徒

    西周时期的官职

    司空

    古代官职名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8月15日

  • 上一篇百科:音乐素养
  • 下一篇百科:京兆尹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