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地点 >琅玡
琅玡

琅玡

(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地名)
读作láng yá,古代写作琅邪,后期亦作琅玡,今作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位于今山东临沂、青岛、诸城、日照一带。琅琊王氏是琅琊临沂之郡望,临沂还是东晋司马睿皇族龙兴之地。临沂市今有琅琊王路与琅琊网。青岛市黄岛区今有琅琊镇。琅琊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因滁州境内琅琊山及原琅琊乡而命名。
琅玡资料
  • 外文名:lang ya
  • 别名:琅邪琅玡
  • 所属地区:山东省临沂市
  • 下辖地区现辖2个街道办事处、6个公共服务中心和省级琅琊经济开发区。中文名:琅琊
  • 琅邪县

    春秋齐国置有琅邪邑,在今山东省青岛市琅琊台西北。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王勾践迁都琅邪。

    秦朝,置琅邪县(治所在青岛市琅琊镇夏河城),同为秦时琅邪郡治所。西汉仍属琅邪郡。

    晋朝时省(省,意同废)。

    大业三年(607年)又复置琅邪县,治所在夏河城。

    唐武德初,琅邪县裁入诸城县。

    琅琊郡

    秦统一六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三十六郡,析齐东沿海置琅邪郡,辖琅邪、不其、即墨、黔陬县等地,郡治琅邪,郡境为山东东南部。

    西汉,郡治东武,并增琅邪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辖五十一县,涵盖山东之海阳、即墨、崂山、胶州、黄岛、临沂、沂水、莒南、莒县、日照、五莲,及江苏赣榆等地。置有铁官、盐官。

    王莽新朝时曰填夷,属徐州刺史部。户二十二万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万九千一百。有铁官。下辖五十一县、侯国。新朝天凤四年(17年)郡人吕母樊崇、逢安等相继起义于此。

    东汉,建初五年(公元80年)置琅琊国,自此 改治开阳(今临沂城北)。辖境约相当今山东省沂山及诸城、黄岛以南,沂水、临沂、兰陵以东,临沭、南以北,东至黄海

    南朝宋,琅琊复为郡。

    北魏,移治即丘(今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故县)。

    隋朝开皇中废,改沂州,大业初,复改沂州为琅琊郡,治所在临沂县。辖7县,即:

    • 临沂:596年(开皇十六年),分即丘县设临沂县。治所在汉开阳故城(今临沂城)。大业初,并即丘县入临沂。

    • 费县: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移治城(今费县费城镇南侧),后迁阳口山。583年(隋开皇三年),回迁祊城。

    • 颛臾: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改武阳县为颛臾县。

    • 沂水:隋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所在今沂水县),为莒州治所。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606年(大业二年)改属琅琊郡。

    • 东安县:汉置盖县。北齐省,其地并入新泰县。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改东安县(治所在今沂水县沂水城)为沂水县,另在盖县故城置东安县。治所在今沂源县盖冶村。

    • 莒县:旧置东莞郡。后齐废,后置义塘郡,开皇初废。

    • 新泰:治所旧址在今新泰市市中办事处新泰城。

    唐朝621年(武德四年)置沂州,治所在临沂。742年(天宝元年)改为琅琊郡。758年(乾元元年),复改称沂州。辖5县:临沂、费、沂水、承(621年改兰陵县为承县,在其地置州。另置兰陵、鄫城2县,属鄫州。627年废鄫州,省兰陵、鄫城入承县,改属沂州,治所在今枣庄市城镇峄城。今兰陵县部分在其境内)、新泰(今蒙阴县部分在其辖境内)。

    五代因之。

    宋朝,置沂州,治所在临沂。在州名之外,还附加郡号。《宋史·地理志》就有" 沂州、上、琅琊郡"的记载。这里"琅琊郡"只是沂州的一个字号,不是宋代仍存在郡级政区。至宋徽宗宣和年间,辖5县,即:临沂、沂水、费县、新泰(今蒙阴县域在其辖境内)、承县(今兰陵县部分在其境内)。

    另一处东晋侨置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

    琅琊国

    琅琊国,西汉始置之诸侯国,古作琅邪。国治在临沂。

    建立与废除

    吕后吕雉)七年(前181),吕后析齐之琅琊郡为琅琊国,封汉高祖刘邦从祖昆弟营陵侯刘泽琅琊王,都琅琊。吕雉死后,刘泽与齐王刘襄等合谋诛杀诸吕,至长安与诸将相共立刘恒为帝。汉文帝元年(前179)文帝对拥立齐王之事心有忌恨,徙封刘泽为燕王。刘泽徙封燕王后,琅琊国除,其地归齐。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刘秀之子刘京被封为琅琊公。

    建武十七年(41),再立琅琊国,刘京进爵为琅琊王。琅琊国辖有琅琊等十三城。

    建初五年(80),刘京上书汉章帝,愿以琅琊国的华县、盖县、南武阳县、厚丘县、赣榆县,换取东海郡的开阳、临沂(今临沂城北),并将国都从莒城迁至开阳(今临沂城)。琅琊国地域广大,属县众多,赋税甚高,其宫殿华丽,都城坚固,具有重要军事地位。

    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琅琊国废。

    西晋,以琅琊郡封司马伦立琅琊国,当时隶属徐州刺史部。琅邪国统县九,户二万九千五百。辖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县、华县、费县、东安郡、蒙阴县。

    265年丁卯晋武帝封司马伦为琅邪王。三年八月癸亥,徙东莞王司马伷为琅邪王,琅邪王司马伦为赵王。琅邪王司马伷死,司马觐嗣位,觐薨。司马睿嗣位,后来移镇建邺,西晋亡,琅琊王司马睿称晋王,东晋建立,次年称帝。琅琊国由中央委派官吏镇守,即琅琊内史(也作琅邪内史),是中央在琅琊国任命的最高的官吏。

    历代琅琊国君

    刘泽:初封营陵侯,吕后时封琅琊王。

    刘京:光武帝之子,谥“孝”。

    刘宇:琅琊孝王刘京之子,谥“夷”。

    刘寿:琅琊夷王刘宇之子,谥“恭”。

    刘尊:琅琊恭王刘寿之子,谥“贞”。

    刘据:琅琊贞王刘尊之子,谥“字”。

    刘容:琅琊字王刘据之子,谥“顺”。

    刘熙:琅琊顺王刘容之子。

    曹敏:樊安公曹均之子,出继范阳闵王曹矩。初封范阳王,后徙封句阳王,再改封琅琊王,谥“原”。

    嗣:曹敏之子,袭琅琊王。

    司马伦:司马懿之子。司马炎代魏后封琅琊王。咸宁三年改封赵王。

    司马伷:司马懿之子。司马炎代魏后封东莞王。咸宁三年改封琅琊王。谥“武”。

    司马觐:司马伷之子。袭封琅琊王。谥“恭”。

    司马睿:司马觐之子。袭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东晋元帝。

    司马裒:司马睿之子。建武元年封琅琊王。早夭。

    司马焕:司马睿之子。封琅琊王。是日薨。

    司马焕:初封显义亭侯。太兴元年进封琅琊王。

    司马昱:司马睿之子。永昌元年封琅琊王,后曾改封会稽王。后即位为简文帝。

    司马岳:咸和二年由吴王改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晋康帝

    司马丕晋成帝司马衍之子。康帝即位后封为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晋哀帝

    司马奕:即废帝海西公。晋哀帝司马丕同母弟。哀帝即位后封为琅琊王。

    司马道子:简文帝之子。咸安二年封琅琊王。后改封会稽王。

    司马德文太元十七年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恭帝。

    高湛:北齐武成帝第三子。初封东平王

    高恪:嗣封琅琊王。

    琅琊王歌辞

    (《古今乐录》曰:“琅琊王歌八曲,或云‘阴凉’下又有二句云:‘盛冬十一月,就女觅冻浆。’最后云‘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按《晋书·载记》:“广平公,姚兴之子,泓之弟也。”)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於十五女。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

    长安十二门,光门最妍雅。渭水从垄来,浮游渭桥下。

    琅琊复琅琊,女郎大道王。孟阳三四月,移铺逐阴凉。

    客行依主人,愿得主人强。猛虎依深山,原得松柏长。

    懀马高缠鬃,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

    ——右八曲,曲四解

    琅琊道

    建制与废除

    1912年3月,山东巡抚改称山东都督,行政体制仍沿用清末省、府、县三级制。

    翌年1月8日,北洋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地方行政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各道道员改称观察使,置观察使公署。公署内设内务、财政、教育、实业4科;将清朝所设有直辖地方的府、州改为县,无直辖地方的府予以裁撤。沂州府奉命裁撤,其原辖各县除日照县划归胶东道外,其余6县均划归岱南道;各县行政长官一律改称为县知事,其行政机关则一律改称为县知事公署。

    1914年5月23日,北洋政府颁布《道官制》,其中规定各道观察使改称道尹,观察使公署改称道尹公署。

    同年6月3日,岱南道改为济宁道。

    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下令将济南、济宁、东临、胶东4道改建为11道,其中新建的琅琊道辖区即沂州府旧治全境,治所驻临沂县。道公署设道尹1人,内部机构设第一、二、三科,各科设科长1人,3个科共设科员10人。

    1928年,琅琊道撤销。

    历任道尹

    王铭珍(1925年10月任职)、周仁寿(1926年2月任职)、张金录(1927年10月任职)。

    琅琊山

    山东省青岛市琅琊山

    位于琅琊台所在地,今琅琊镇。

    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

    西晋伐吴,传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因名。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城山相接,有“皖东明珠”的美誉。

    琅琊山不仅以其山水之美而著称于世,更有古清流关、唐代琅琊寺、宋代醉翁亭丰乐亭、唐代画圣吴道子刻绘的观音像宋代书法大家苏轼敬书“一代宗师”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碑刻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唐寺、宋亭、南唐古关、幽深古道相映生辉,吸引了宋朝以后历代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前来访古探幽,吟诗作赋,造就了琅琊山独有的名山、名林、名泉、名洞、名亭、名寺、名文、名人等“八名”胜境。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复建的南天门琅琊墨苑深秀湖欧阳修纪念馆等景点和苏唐青、苏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张瑞图黄元治等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真、草、隶、篆”碑刻与山中原有的古道、古建筑相得益彰。江泽民、李鹏、乔石、胡耀邦、朱镕基、吴邦国、李铁映等领导人曾先后光临琅琊山。

    琅琊台

    秦始皇时于琅玡山上所建之琅琊台。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海,南有琅玡。”郭璞注引张揖曰:“琅玡,台名也,在渤海间。”

    2008年,中科院天文专家经过实地勘测确认琅琊台就是古代天文台,“琅琊时间”是最准北京时间。

    卫星地图上看,琅琊台位于120度经线上,并与海中的灵山岛斋堂岛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多年观测资料来看,站在琅琊台,灵山岛是日出的方位,而斋堂岛是日落的方位,不同的季节和节气那里的日出和日落点相同,用这样的方法,古人完全可以判断不同节气到来的时间。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段关于琅琊台的记载:越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迁都琅琊,立观台以望东海。中国权威天文著作《中国天文学史》中则有“古代天文台,夏代称清台、商代称神台、周代称灵台、诸侯称观台。”

    《史记》中把琅琊台称为观台,明显就是对天文台的别称。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九位封建帝王多次驾临琅琊台,如果单以游玩为目的,是绝对说不通的。种种迹象表明,琅琊台绝对不是随意打造的,其建设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它就是一座古代的天文台。

    琅琊刻石

    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于秦代,在山东琅琊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

    公元前219年年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所立。刻石内容是对统一事业的赞颂,传为李斯所书。秦二世东行郡县时又在石后增刻诏书。因历年久远现仅存13行,八十六字。

    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刻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金松岑《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琅琊八景

    琅琊八景指古代临沂8处自然景观,有的已随风而逝,有的已名不副实,有的已旧貌换新颜,过去琅琊八景所在处,并成为更加美丽的景致。

    沂水拖蓝蓝几许

    沂水拖蓝,又称沂河拖蓝。《沂州志》载,临沂城东,沂河祊河涑河汇流后,形成清浊两种水流,清流映蓝天,像沂河中拖曳着一条蓝色的彩带,故称沂水拖蓝。古人极尽歌咏的沂水拖蓝,今天的临沂人知道的人不足三成,真正见过的更是少之又少,可谓“可遇而不可求”。在凤凰广场三河交汇处,出现了泾渭分明的“沂水拖蓝”奇观。

    古诗中的沂水拖蓝,在临沂城东。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沂河已处在临沂城中。古书上说的沂水拖蓝也许因为她的少见而成为沂河美景,而今天烟波浩的1.2万亩水面和绵延18公里的滨河大道、滨河景观因为惠泽于民,而成为市民心中的最美。

    泥沱双月映古今

    《沂州志》载:“(泥沱湖)在州南20里,中有圆洲,夏秋菱荷并茂,月夜泛舟,洲上香气四来,花气拂人,宛如仙境。”又《临沂县志·湖泉》载:“泥沱湖,城西南18里,周10余里,中有圆洲,水环如镜,俗称泥沱月色即此。”

    月光莲影里的泥沱湖虽然给了文人骚客诗情雅兴,对世代生活在湖边的百姓来说,夏秋之际的洪涝灾害却让他们苦不堪言。村民改造让泥沱双月这一盛景消失于民国初年。

    1992年,罗庄镇党委以泥沱湖原址为中心,开发了占地1480亩的双月湖景区,将“泥沱湖”更名为“双月湖”,成为罗庄区的标志性景点。

    苍山叠翠翠如何

    民国5年(1916年)《沂州志·山川志》载,苍山“在州东九十里,山上可瞰东海,前有窦王坟,后有秦王柱,中有石室,世传安期生徐则升仙处。”

    2000年11月14日上午10时,真正的苍山叠翠奇观在细雨初停、雾雨掩映的天幕下出现,一前一后,一虚一实,前后两峰重叠,苍苍茫茫,郁郁葱葱,极为雄伟壮观,持续了半个小时之久。当时气象专家解释,苍山叠翠与海市楼当属同一原理。

    苍马山旅游区奇石千姿百态,造景形象逼真,神龟回望、五罐鼻等惟妙惟肖。植被覆盖良好,树种丰富。由于本区距海较近,受海风惠泽,空气湿润,常有轻雾,是山东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为开展道教文化观光和生态休闲为特色的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

    古琅琊八景中,存在最为完好的,也许只有这座苍山,并且,苍山叠翠的胜景,今天依然风姿俨然。

    平野晓霁换新颜

    《沂州志》记载:在州治后东北,上有平野亭……外瞰沂、祊、水,内览寺观楼阁,晨中初晓,曙光甫开,爽心悦目。平野台为全城最高处,登高望远,观望城外,原野稼,郁郁葱葱,沂、祊、涑水岸边柳绿桃红;内瞰城中,楼阁亭榭,风光旖旎。

    后历经沧桑,平野台早已坍塌。在临沂新城建设过程中,近似平野台的位置,可能难以寻觅,但类似于平野晓霁的景色,却不罕见。沂河、祊河绿地系统景观规划,将这二滩绿地规划设计了“九大广场、十八个特色园区”。其中,沂河与涑河交会处北侧的广场——凤凰广场,将成为新平野晓霁的观光台。

    奋提银弓射霄汉,敢叫日月换新颜。平野台虽然消失,但晓霁中所描绘的迷人景色,并没有随着大临沂、新临沂建设的脚步淡化。“四季多景色,处处皆迷人”,是眼下的临沂城给我们的感受。

    野馆汤泉话炎凉

    资料显示,汤头温泉是全国闻名的四大天然甲级温泉之一,有2100多年的历史,与“三孔”、泰山、半岛海岸线并称为全国四大“国家号”资源。《沂州府志》诗赞“野馆空余芳草地,春风依旧见遗踪”,将“野馆汤泉”列入“琅琊八景”之首。汤头温泉亦于1862年被载入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野馆汤泉见证了世事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当前,“野馆汤泉”的位置正在兴建汤泉公馆。

    孝河凝冰说到今

    孝河又称孝感河,位于兰山区白沙埠镇境内。《临沂县志》记载,其发源于茶山南之桃花岭,东南经孝友村,至诸葛村入于沂。据《晋书》记载: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曾对王祥故里进行过初步开发。在原址上恢复了孝友祠,并对王氏宗祠进行了规划,在河边开辟了孝园,修建了孝河广场。后来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开发停滞了下来。

    《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临沂。王祥的孝感故事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王祥以孝事亲的行为,规范了几千年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神峰积雪雪映天

    关于“神峰积雪”,可见的记载有两种:其一,《临沂县志》载“山东面白石皑皑,望之如雪,故府志以神峰积雪为八景之一云”;其二,《沂州志》载“山阴积雪,四时不消,八景积雪即此”。

    这是“神峰积雪”的得名原因,也是文峰山所独有的奇妙之处。

    元代所立季文子墓碑,大宋咸平二年建造却已毫无痕迹的龙王楼,泉水清冽、四时不干的龙泉,革命事件苍山暴动的纪念馆,横山惨案纪念碑,泰山行宫旧址,鲁南区党委书记赵的墓葬,银厂惨案纪念碑,还有文峰山主峰观海峰。优美自然风景与这些人文风景的融合,使文峰山这座神峰让人流连忘返。

    普照夕阳几度红

    《沂州志》载:“在州治西南王右军故宅,无庸渡江,逐王从之,余宅为焚,宫殿即晒书台,殿西山墙,每当日夕回光返照,红映可观,虽地之耸高,实灵气所钟云。”由于“永嘉之变”的缘故,王氏南迁,其故宅改为佛寺,唐代称为开元寺北宋为“天宁万寿禅寺”,南宋为“普照禅寺”。金皇统四年(公元1114年)普照寺扩建时刻有《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即《集柳碑》),这就是对“普照夕阳”景观的最好例证。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普照夕阳”的奇观是有效地利用了光学的折射原理,透过普照寺西墙天窗的光线,照射在佛像身上,然后通过折射发散至四面八方,使整个佛堂都被夕阳的余辉照亮,为当时著名的景观。

    1989年,市政府开始修复王羲之故居;2002年4月,为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年,市委、市政府又决定筹资对王羲之故居进行整修扩建;2005年5月26日,普照寺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正式向游客开放。

  • 上一篇百科:会嵇
  • 下一篇百科:双桥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