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自然 >SARS病毒
SARS病毒

SARS病毒

(冠状病毒科病毒)
SARS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 coronavirus) ,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有囊膜,外周有冠状排列的纤突,分布于细胞浆中,呈圆形,病毒直径在80~120nm之间。在广州地区和北京地区的尸解肺组织标本感染的Vero-E6细胞中均查见大量的病毒颗粒,多呈圆形,直径在80nm左右。病毒颗粒主要分布在胞浆的内质网池、胞浆空泡内和细胞外,多聚集成堆。感染病毒的细胞可见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嵴溶解,细胞核染色质凝聚,边集。
SARS病毒资料
  • 中文名:SARS病毒
  • 外文名: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 别名:非典型肺炎病毒非典病毒
  • 病症: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 种类:β属B亚群冠状病毒
  • 病毒确认

    200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

    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1965年,医学专家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涕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香港卫生专家排除了它与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有关的可能性,与1997年出现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没有联系。我国曾于1975年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各国报道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不同,我国人群以往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在30%~60%,前苏联的抗体阳性率则在53%~97%。

    形态特征

    SARS病毒呈球形,直径在100nm左右,是有包膜的单

    股正链RNA病毒,是目前所知道的最大的RNA病毒。与其他的冠状病毒一样,SARS病毒包膜上也有排列较宽、形如日冕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冠状病毒的S蛋白是该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和病毒与受体结合的部位,同时与病毒引起的细胞融合(cell fusion)有关。M蛋白是一种膜糖蛋白,参与病毒的出芽(budding)和包膜的形成(envelope formation)。N蛋白是一种磷酸蛋白,功能尚不清楚,可能参与病毒核酸的合成。HE蛋白仅见于少数几种毒株,可能与某些毒株的血凝特性有关,由于对SARS病毒的研究刚刚起步,其刺突蛋白种类及功能与其他冠状病毒的异同尚待研究。中国根据所完成的4株SARS病毒的基因序列,初步认为该病毒至少含有5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病毒的基质糖M纤突蛋白E2或S,小外壳蛋白E或SM核衣壳蛋白。

    流行病学

    SARS是一种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的传染病,被传染的病人多数都与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或生活在流行区内。临床上表现为缺氧、紫绀、38℃以上高热、呼吸加速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气促等,X片表现为肺部不同程度改变。也是成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儿童感染率较高,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很少波及下呼吸道。还可引起婴儿和新生儿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是水样大便、发热、呕吐,每天排稀便10余次,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水样便,极少数情况下也引起神经系统综合征。

    病毒来源

    SARS病毒起源研究结果表明:SARS病毒来自野生动物,而与家畜家禽和宠物无关。农业部动物冠状病毒疫源调查组采集了59种动物共1700份动物样品,主要包括与人类有过接触或可能接触的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和宠物。专家们从蝙蝠、猴、果子狸和蛇等数种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冠状病毒基因,已测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据此,调查组认为SARS病毒或类SARS冠状病毒可能存在于部分野生动物体内。

    研究结果还确定,家畜家禽和宠物中的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群与SARS病毒的基因组群不同。因此,尽管冠状病毒在家养动物和宠物中有很多种,如猪传染性腹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猫传染性腹膜炎等,但并非SARS的病源。

    病毒宿主

    23万次播放02:46

    SARS致命病毒源自哪里?科学家的结论终于定了!

    2013年11月1日《科技日报》报道,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团队分离到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SARS-like CoV),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然而已有的流行病学证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野生动物市场上的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直接来源。这岂不是与石正丽的报告相矛盾,SARS病毒的源头到底有几个。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中国北方的果子狸身上并未携带类SARS的冠状病毒(SARS-CoV),只有广东地区,那年冬天的果子狸身上携带着这类病毒。这表明果子狸可能只是病毒的一个中间宿主,它可能是被中华菊头蝠感染,从后者身上得到了这种病毒。总之,寻找SARS病毒源头的工作还在继续,彻底消灭SARS还有待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2014年2月,徐德忠等发表于《医学争鸣》上论文指出,中华菊头蝠为非典样病毒(SARS-like-CoV)而非非典病毒(SARS-CoV)的贮存宿主,即中华菊头蝠为SARS样冠状病毒(SARS-like-CoV)的贮存宿主。

    传播途径

    1、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特别是给危重患者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的医护人员,直接暴露于患者大量呼吸道飞沫环境下极易获得感染,曾有医护人员聚集被感染SARS的现象。

    2、其他可能传播方式:SARS患者的粪便、尿液、血液中曾检出病毒,因此其他传播方式。如粪口传播等尚不能排除。如香港淘大花园的暴发流行,出现1例伴有腹泻的SARS患者,4周内,在该住宅区的328人感染SARS,而且大部分病例都有腹泻症状,最终经当地排除建筑物内食物或饮用水的污染,而很可能系粪便排水管道系统地面下水口"U"形聚水器干调而不能起到隔气作用,导致污水气化而发生病毒传播。

    临床表现

    249次播放00:57

    传染性非典有哪些症状?

    根据有限的病例资料得出,SARS的潜伏期约2~14天,中位数7天。起病急,以高热为首发症状,70%~80%体温在38.5℃以上,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乏力,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少痰或干咳,也可伴有血丝痰。重症病例发生呼吸衰竭、ARDS、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也有SARS病例并发脑炎的症状和体征。

    一项研究显示,儿童病例也有近100%发热,体温多达38.5℃以上,偶有寒战,个别病例低热,可伴有头痛。关节痛、乏力、腹泻等。重症病例有呼吸急促及发绀,少数有肺部湿性哆音或肺部实变体征。根据广州、北京和香港等文献报道,儿童病例的临床表现比成人轻,几乎没有发生严重呼吸困难,恢复比较顺利。

    疾病预防

    常规预防措施:与SARS疑似患者接触时,认真做好手部的卫生消毒是必要的,这包括用肥皂和水洗手,如果手上没有明显的污染,酒精棉球擦手可以代替洗手。

    与住院患者接触时的预防措施:如果疑似SARS患者被收人院,应首先通知疾病控制人员。①标准的预防措施:除常规的预防措施(例如手部卫生)外,卫生保健人员与患者接触时须佩戴口罩;②接触的预防措施:例如与患者及其环境接触应穿隔离服

    空气传播预防揩施:例如相对负压的单独房间,进人房间的人员应戴上N-95口罩。如果空气传播的预防措施不能充分实施,那么患者应被安置在一个私人房间,所有进人房间的人需戴N-95口罩。而且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对N-95口罩进行性能测试。如果没有N-95口罩,那么卫生保健人员也可以带外科面罩。不管有无空气传播的预防措施,对所有SARS疑似患者都要实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预防措施。

    与门诊患者接触时的预防措施:①如患者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诊,应询问其是否接触过SARS患者或近期去过SARS疫区。如疑似为SARS患者,即建议患者用外科面罩罩住口鼻。如果做不到这点,应要求患者在咳嗽、说话或打喷嚏时用一次性材料遮住口、鼻。尽快将患者隔离在专门的区域,最好是相对负压的单独房间;②护理疑似SARS患者时,所有的医护。卫生保健人员应戴N-95口罩,并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和接触预防措施,并戴眼罩。

    对家庭和住宅的治理措施:建议SARS疑似患者在家与其它人接触时也戴上外科面罩。如患者不能戴外科面罩,那么家庭成员在与其接触时应小心戴上外科面单。与患者接触的家庭成员应时刻注意保持手部的卫生消毒,包括用肥皂和水洗手;如果手上没有明显的污染,酒精棉球擦手可以代替洗手。

    研究发现

    2021年10月,俄罗斯梅奇尼科夫医科大学和圣彼得堡的生物调节和老年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SARS-CoV-2冠状病毒中发现了与人类相同的蛋白质片段。[1]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将加大查处一对一私教等违规行为;北京环球影城将谋划建设二三期;沪指涨0.58%,造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10-07]

    相关视频

    全部

    23万次播放02:46

    SARS致命病毒源自哪里?科学家的结论终于定了!

    病毒宿主

    249次播放00:57

    传染性非典有哪些症状?

    临床表现

    33万次播放02:29

    17年前的非典,没有“特效药”是怎么消失的?这三个原因很重要

    合集

    更多视频

    2个视频

  • 上一篇百科:L-精氨酸
  • 下一篇百科:透析液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