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白夜
白夜

白夜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小说)
《白夜》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中篇小说。[2]《白夜》讲叙了一个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个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与房客私订终身的姑娘纳斯金卡四个夜晚心与心的交流。对爱的追求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由陌路成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对爱的承诺和关照使他们又各归其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后者则与心爱之人步入结婚殿堂;然而,瞬间的心与心的碰撞则成永恒。
白夜资料
  • 中文名:白夜
  • 外文名:Белые ночи
  • 创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 首版时间:1848年
  •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彼得堡,一个生活在暗淡的现实,找不到人生出路,对爱情却充满热烈美好向往的幻想者,在夜晚郁郁独行时偶然碰到一位在河边趴着栏杆哭泣的女郎,出于担心,他送她回家,回家路上,女郎对他倾诉了自身的遭遇,善良的幻想者对她充满同情,并从她的遭遇中找到与自身境遇相似的契合点,看到了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另一个在憧憬和苦痛里挣扎的自己,在充满怜惜而又矛盾的复杂心情里,幻想者坠入了情网。女郎叫娜丝金卡,和瞎眼的外婆同住,外婆为管束她,每天用别针将她和自己别在一起,为了逃脱这牢笼般的生活,娜丝金卡和一青年房客私定终身并约定一年以后相会,然而一年过去了,在约定的日子,那个年轻人始终未出现……男女主人公同处于孤独和失落的现实,但是对美好人生又充满期盼。在玫瑰色的憧憬里,两人走到一起并产生了依恋之情,度过了四个令幻想者难以忘怀的白夜。

    创作背景

    早在1847至1848年间,年轻的陀思妥耶大斯基的创造发生了转折。陀思罢耶夫斯基早期小说的主人公“荒诞的九等文官”的形象,在其以后的作品中,已为从“人群,中分离出来的彼得堡年轻的‘幻想家’的形象所取代。这种年轻人沉湎于自我,过着紧张而又激烈的精神生活,作者力图在精神上使读者参与这种生活。《白夜》中的主人公就是这种“幻想家”的典型。

    1846年,继《穷人》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未就此步入生活的天堂,他依旧贫困潦倒,债台高筑,没有爱情,没有温暖,贫穷而又孤独,与《白夜》中的主人公一样,几乎陷入被完全遗弃的境地。这是作者文学上的一个失意时期。在黑暗、沉重的年代里和捉襟见肘的笔耕生活中,他常常体验到一种神秘而又可怕的个性的分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创作能够排遣他的心理矛盾,即在幻想中,在一切“美和崇高”的事物中得到解脱。[1]

    人物介绍

    幻想者

    幻想者是彼得堡一名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他有一定教养,文化程度较高,但社会地位低微,没钱没势,无亲无故,很少生活乐趣。他讨厌市井习俗,他与黑暗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他不附俗流,看透了炎凉的世态,养成了孤高自许,逃避现实的孤僻性格。他终日生活在离奇古怪的遐想之中,往往走路时都不辨道路和方向。当他迷醉于绮丽的幻境时,他甚至通宵达旦地徘徊在街头。他没接触过任何一个女性,可是在幻梦中竟能虚构出整套连篇以自己为主角的恋爱故事并为其中的欢会和决别而感动得热泪纵横。他甚至已经开始为自己某些异常诱人的憧憬和幻梦举行纪念日了。由于身心长期沉缅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中,他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日益扩大,几乎丧失了过真正生活的能力。

    娜丝金卡

    娜丝金卡是孤女,从小住在外婆家里。祖孙二人相依为命,靠老人的养老金和出租阁楼维持生活。外婆眼盲,后怕她不好管教,竟然用别针把她的衣裙别在自己的衣裙上。娜丝金卡失去行动自由后,倍觉凄苦,毫无生活的乐趣。她渴望独立的生活,有争取自由和幸福的胆量和行动。当她热恋的青年第二天就要动身离去时,她抑不住自己感情的波澜,竟于深夜时分提着衣物包裹去找房客,决心与他私奔。在她的决心和行动中,人们看不到有什么软弱的影子。同时,她有强烈的自尊感。当她确认青年房客收到她的信而不来赴约,“残酷地”弃了她的时候(尽管是误会),她感情受到极大伤害,反应颇为强烈,甚至断然许身他人,以填平遗恨。他是一位感情炽烈,很有个性的姑娘。

    年轻的房客

    年轻的房客也是一个贫困的“小人物”,他到处劳碌奔波,饱受命运的折磨。但青年房客也是一个不甘心屈服于命运摆布的“小人物”,他劳碌奔波,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孜孜于自己的“事业”。当娜丝金卡深夜投奔到他房里的时候他虽十分感动但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感情,而是诚恳地向姑娘解释不能私奔苟合的道理,许诺一年为期:当能够安身立命后,一定前来践约,并向外婆讲清原委,要求立即结婚。一年后他果然前来与娜丝金卡结为伉俪。他可谓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敢于面对现实是一个与命运搏斗的胜利者。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流露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幻想者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在他的生活中,现实的东西太少。他心猿意马,幻想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他感到被彼得堡遗弃,孤独地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他心中压抑却无处倾诉,思想徘徊于微薄收入的工作与没无目的的游荡的夹缝之间。他单纯地想和人说两句话.来排解他心中的压抑。可是,如果他主动上前要求陌生女人听他说话,恐怕那些女人都会被他的“胡言乱语”吓走。娜斯坚卡的处境与他很相似,对伊人的思念之苦无处倾诉。奶奶的别针别住了娜斯坚卡飞翔的翅膀,但是却无法别住她干渴的心。她曾天真地幻想嫁给中国的皇太子,可是她如果探入了解后宫妻妾成群的热闹景象,恐怕也不敢去。幻想,既是真实愿望的反映,又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的满足。幻想者多么希望有一个女孩倾听、理解他,并以身相许于他。而娜斯坚卡未尝不是如此,她希望等待的“伊人如期而至,与她结为连理”感受如此相似的两个人相见,相知就成了必然。值得一提的是,当他们刚见面时,幻想者试图接近娜斯坚卡,但是娜斯金卡对他保持戒备心理。尽管突然出现的黑衣男子对娜斯坚卡图谋不轨,但是促成了幻想者梦想的实现。幻想者“英雄救美”,获得了娜斯坚卡的信任,成功地接近了她。实质上,幻想者是利用到了娜斯坚卡的心理弱点而达到了接近她的目的。幸运的是,幻想者接近她是善意的。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深藏着一座黑暗、盲目、无意识冲动的冰山。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所描写的这种两性之间的爱情与西方文学中那种排他的性爱不同,与弗洛伊德由性本能升华为温情的爱情也不同。它既不排斥异己,也不是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而是渴望用爱帮助对方摆脱痛苦。正是这种“不同寻常”的爱最终决定了小说这样的结尾:二人虽然分手了,但一种超越空间与时间、分离也不能割舍的永恒的爱恋产生了。

    艺术特色

    总体风格

    这部小说在许多地方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手法已经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关于人物的描绘和其他作家的笔法大不相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探索是异乎寻常的。他在小说人物的容貌、衣着和个人身世方面,从来是惜墨如金的。一篇小说,直到读完,读者对书中人物的容颜、衣饰、历史也还是若明若暗,印象不够全面。但是,作家对于笔下人物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活动却描绘得丝缕分明,深入无比,显示出独到的工力。例如,《白夜》中的女郎,她的芳容怎样,身世如何,对读者就是一个谜。再如书里的中人物——幻想者,从他两次大段的自白中知道的,与其说是个人“历史”,不如说是他的思绪和心理活动。实际上,这种对人物外表和身世只作若隐若现的描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殊笔法。一方面所描写的对象仿佛笼罩在雾中,难识其真面目,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另一方面,节省不少篇幅,使作家和读者可以集中精力于人物的心理分析。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量。在小说《白夜》中,作家为了使幻想者这一形象更加突出,更具有概括力,甚至在收入选集时作过重要更动:删除了幻想者的姓名,却增添了一大段关于他心理活动的描写。这一删一增正显示了作家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意图和特有的笔法。

    其次是陀恩妥耶夫斯基常采取的弛张交替的手法以及丝丝入扣、步步深入,引读者进入幻境的安排。例如,引人吃惊的场面常放在平静的叙述之后,或者,高亢的欢乐场面往往是痛苦伤悲的前奏,都令人感到故事起伏跌宕、曲折突兀,富有情趣。象幻想者愁思满怀漫步街头,至城门处忽见绮丽的自然景色而精神为之一振的叙述;幻想者返回城内心情极为舒畅而突然遇一女郎凭栏吸泣的场面;幻想者在梦想中与情人久别重逢忽然被来访者打断的情景;房客平静的告别和娜丝金卡感情上的风暴,决意私奔的行动;幻想者与女郎定情后赏月散步时,女郎真正的情人飘然而至等等都是弛张交替的妙笔,极为出色。而有些地方又是一步步深入烘托使读者身不由己渐入佳境的安排。这方面突出的例子是独白和对话。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独白占有某种特殊地位。它既是人物心理的表述,又是情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白夜》中的独白所占的篇幅较多,很有代表性。故事开头一大段是幻想者奇特心境的自白,与后面对女郎的倾诉独白互为补充、相映成趣,缺一不可,合而成为对幻想者思想情绪和心理活动的全面描绘。应当指出,这种长段叙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令人感到枯燥无味。作家用设问、反问的形式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故事意境,一层层地叙述开来,笔法颇为讲究。仿佛和读者并肩漫步,且行且谈,读者于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出了漫长的一段路程。象幻想者自述迷恋一个女子那一段,读到幻想者最后与那女子在异国巧遇时,读者也会达到真假莫辨的地步,甚至为有人造访、打破幻梦而惋惜不止。

    小说中的对话写得也极精巧。有时各讲自己的心意,形似谈话但并没互相理解,例如女郎在初次相识分手时,允诺第二天相会时的欲言又止和幻想者的一往情深,就表述得恰到好处。有时对话又成了情节发展的阶梯而交替上升,达到了新的顶点。例如第四个夜晚两人心情矛盾和感情的变化就是通过对话表达的。幻想者为女郎的不幸而痛心,本要永远隐忍自己对女郎的爱慕之情,但是他经不起对方一连串的反问,被逼得没有退路,只好吐露久怀的情像。女郎十分激动,出现了新的转折。幻想者愧悔莫及,决心立即离去。女方一再挽留,新的一段对话再一次把两人的感情逼上高峰,终于互相心许,以定情告一段落。小说对话要正确反映出各个人物的思想感情,语气要符合各自人物的身份,和教养程度,不能众人同腔。所以,要写好对话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白夜》的对话处理得当,极富特色,很值得玩味和借鉴。

    场景安排

    小说场景的安排与调度十分精巧。故事的时间选在高纬度线地区夏季特有的“白夜”期间,虽是夜晚却不很黑,周围的一切朦胧可辨。房屋、街道、人物,一切都象隔着一层薄纱,隐隐约约似乎梦境,增强了神秘感。周围的景色烘托得这一段恋爱故事也仿佛一场虚幻的梦,绮丽动人,余味无穷。另外,幻想者日间俗务缠身,要应付公职;娜丝金卡白天有外婆监护,难以分身。在这种情况下,安排人物只在夜晚相会也有了充足的理由。同时,故事展开的地点也很讲究。河堤路是幻想者外出和回家的必经之地。女郎一年前曾与青年房客在这儿定情握别,女郎自然会在此凭栏回味往事,等候情人到来。这就使得幻想者深夜与女郎邂逅相逢成了说巧也不巧的巧遇。一连四天的夜晚,幻想者与女郎在这里约会、谈话、散步。而青年房客钟情于女郎,他到此地寻觅女郎也在意料之中。结果、幻想者与女郎散步时,青年房客飘然而至。河堤路终于成了这段故事产生、发展和结束的所在。使整个小说的情节紧凑合理、更富有戏剧性。最后,小说的尾声题名为“清晨”也颇有深意,幻想者驰聘于虚幻的梦境是在夜晚,到头来只是一场子虚乌有。幻想者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夜晚,也酷似一场春梦。清晨,一觉醒来回到现实的生活里,那梦已经烟消云散了,空留下无限的惆怅。由此可见,篇中的时间,地点以至章节名目并非偶然,处处浸透着作家的心血。

    作品影响

    《白夜》是一部美丽而又诗意盎然的小说,1848年一问世就获得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被认为可与作者的成名作《穷人》相媲美。作者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小说《白夜》表现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驾轻就熟的心理分析的才能。在作家早期的创作中,他倾心于对小人物的遭际和性格的描写,表现他们无力维护自我、人格遭受蹂躏以及苦苦挣扎而终于不得出路的命运。《白夜》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篇。 《白夜》特别重要的贡献是在俄国文学里第一次出现一个比较完整的“小人物—幻想者”的典型。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 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1]

    参考资料

    [1] 作者简介 · 作家网[引用日期2020-01-06]

    [2] 国话搬演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夜》 去除晦涩文字表现爱情主题--传媒--人民网[引用日期2021-04-13]

  • 上一篇百科:黑桃皇后
  • 下一篇百科:伊凡.伊里奇之死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