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自然 >鸭嘴兽科
鸭嘴兽科

鸭嘴兽科

(哺乳纲单孔目的科)
鸭嘴兽科(Ornithorhynchidae)是单孔目的一科。该科仅鸭嘴兽Orhithorhychus anatinus一种,是单孔目中人们最熟悉的代表,仅分布于澳洲大陆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是澳洲的象征性动物之一。
鸭嘴兽科资料
  • 中文名:鸭嘴兽科
  • 拉丁学名:Ornithorhynchidae
  • 分布区域:澳洲大陆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
  • 物种简介

    鸭嘴兽是体型最小的单孔目动物,适应水陆两栖的生活,在溪流或湖泊边挖穴居住,在水中捕食螯虾等水生动物。鸭嘴兽最显著的特征是似鸭般扁平的嘴,嘴触觉灵敏,可以用来在浑浊的水中寻找猎物。脚上有蹼,尾部似河狸,擅长游泳,在晨昏活动。

    现生哺乳类中最原始而奇特的动物。仅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

    外形特征

    鸭嘴兽科

    澳大利亚的单孔类哺乳动物,最奇特的要数鸭嘴兽。所谓单孔类动物,是指处于爬虫类动物与哺乳类动物中间的一种动物。它虽比爬虫类动物进步,但尚未进化到哺乳类动物。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肺呼吸,身上长毛,且是热血;而单孔类动物又以产卵方式繁殖,因此保留了爬虫类动物的重要特性。

    凡见过鸭嘴兽的人都说它长得实在太怪异了。当初英国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发现鸭嘴兽时,惊呼其为“不可思议的动物”。鸭嘴兽长约40厘米,全身裹着柔软褐色的浓密短毛,脑颅针鼹相比,较小,大脑呈半球状,光滑无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钩爪,趾间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鸭足,在行走或挖掘时,蹼反方向褶于掌部。吻部扁平,形似鸭嘴,嘴内有宽的角质牙龈,但没有牙齿,尾大而扁平,占体长的1/4,在水里游泳时起着舵的作用。

    生活习性

    雄性鸭嘴兽后足有刺,内存毒汁,喷出可伤人,几乎与蛇毒相近,人若受毒距刺伤,即引起剧痛,以至数月才能恢复。这是它的“护身符”。鸭嘴兽为水陆两栖动物,平时喜穴居水畔,在水中时眼、耳、鼻均紧闭,仅凭知觉用扁软的“鸭嘴”觅食贝类。其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与自身体重相等。

    母体虽然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长,但却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体产卵,像鸟类一样靠母体的温度孵化。母体没有乳房和乳头,在腹部两侧分泌乳汁,幼仔就伏在母兽腹部上舔食。

    幼体有齿,但成体牙床无齿,而由能不断生长的角质板所代替,板的前方咬合面形成许多隆起的横脊,用以压碎贝类、螺类等软体动物的贝壳,或剁碎其它食物,后方角质板呈平面状,与板相对的扁平小舌有辅助的“咀嚼”作用。

    鸭嘴兽在水中追逐交尾,卵似乌龟蛋状。小鸭嘴兽孵化出世后,靠母乳喂养4个月方能自己外出觅食。鸭嘴兽的生物钟是颠倒的,它们惯于白天睡觉,夜晚活动。

    生活环境

    鸭嘴兽能潜泳,常把窝建造在沼泽或河流的岸边,洞口开在水下,包括山涧、死水或污浊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为隐蔽所,洞穴与毗连的水域相通。它是水底觅食者,取食时潜入水底,每次大约有一分钟潜水期,用嘴探索泥里的贝类、蠕虫及甲壳类小动物以及昆虫幼虫和其他多种动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

    生长繁殖

    冬季不活动或冬眠。雌兽挖相当于16米长的涧穴,将卵产于用湿水草筑成的巢内,每产产卵,有时3卵。卵比麻雀卵还小,彼此粘在一起。孵卵期洞口堵塞,孵出的幼兽发育很不完全,鸭嘴兽既无育儿袋也无乳头,成束的乳腺直接开口于腹部乳腺区。幼兽用能伸缩的舌头服食乳区的乳汁,哺乳期大约五个月。

    科研价值

    鸭嘴兽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历经亿万年,既未灭绝,也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真是奇特又奥妙,充满了神秘感。这种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但因追求标本和珍贵毛皮,多年滥捕而使种群严重衰落,曾一度面临绝灭的危险。由于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澳大利亚政府己制定保护法规。

    鸭嘴兽能潜泳,常把窝建造在沼泽或河流的岸边,洞口开在水下。取食时潜入水底,用嘴探索泥里的贝类、蠕虫及甲壳类小动物。鸭嘴兽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是形成高等哺乳动物的进化环节,在动物进化上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分布

    仅分布于澳洲。

    发展的代价

    如今,它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代化进程、污染和物理上的变化威胁着它们生存的水域。许多河流已经变得不再适合鸭嘴兽生存,原因是因人类使用而引起的水利条件改变。人工设施如堰、排水沟、大坝的建造使得鸭嘴兽步履维艰。

    污染对任何淡水动物来说都是一个问题。对鸭嘴兽而言,赖以保暖的厚毛发可能因为废弃的化学物质而失去作用,洗涤剂则可能会破坏其毛皮中用于防水的天然油脂。一只成年鸭嘴兽胃口很大,每天晚上要吃掉占身体重量一半的食物,所以任何影响到其食物的因素很快就会对鸭嘴兽数量带来影响:例如,来自于农田的肥料所产生的营养物质似乎有益无害,但最终却与毒药一样具有破坏性:在“富营养化”过程中,营养过剩而引起的藻类突然爆发会迅速阻塞河流或湖泊,耗尽所有水中的溶解氧,以致其他植物和无脊椎动物无法继续生存:除此之外,一些种类的蓝绿藻毒性很强,它们甚至可以杀死体形硕大的动物。

    对圈养鸭嘴兽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野生种群面临的诸多问题。例如,近年在南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旨在提高圈养环境下的成功率——显示了在剩余的栖息地维持天然化学物质平衡的极端重要性。在1990年之前,只有一只鸭嘴兽在圈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研究的结果表明,水质的酸碱度在成功繁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鸭嘴兽深受大众喜爱,也赚足了眼球。因此,它是一个很好的“旗舰物种”。一些量身定做的保护措施也有利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保护,对鸭嘴兽有益的举措同样也有利于其他非“明星”水生生物。

  • 上一篇百科:北红玛瑙
  • 下一篇百科:高山豆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