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柴静的气场法则
柴静的气场法则

柴静的气场法则

(柴静的气场法则)
本书通过解析著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记者柴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睿智、优雅、知性、勇敢和宽容等气场正能量,为读者追求事业、为人处世、内涵修养等方面提供一个榜样和参考,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个人魅力,做最好的自己。
柴静的气场法则资料
  • 外文名:The Laws of Chai Jing's Charisma
  • 页数:280页
  • 开本:16开
  • ISBN:9787543698390
  • 作者:李尚芳子
  •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内心独立,倔强生长。

    她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著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记者,畅销书《看见》的作者。

    她并不是一个禀赋突出的女生,却靠着许三多式努力成为后天型女神……可以说,她是知女里站得最稳的一个,她立足央视这个最强平台,拥趸遍布音乐、出版、小说、导演、媒体等强势行业,而她的人文风格、悲悯路线,在当下文艺青年审美中具有最大公约数的特质。

    作者简介

    李尚芳子,女,土家族,女性励志类畅销书作家。生于“惟楚有才”的荆楚小城,对女性心理学有独到的见地和研究。文笔细腻,入木三分,善用最通俗的案例阐释人生哲学,主张圆融处世,追求心灵和谐与生命富足。代表作品有《黄菡的幸福哲学》《失恋女人必读的99个爱情疗伤故事》《哈佛情商课》等。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2003年的春天,面对非典疫情的严重危机,她和他们以战士的姿态冲向战场,以他们的体验填补公众的体验,以他们的勇气鼓舞公众的勇气,成为中华民族渡过这次危机重要的支撑力量之一。

    ——柴静获评“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时评委会推介词

    作为优秀的电视记者,柴静以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公共精神,创造了兼具深度和人性化的环境报道方式。她所在的新闻调查团队,也因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而备受公众尊敬。

    ——柴静获评“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时评委会评语

    名人推荐

    柴静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人和最棒的主持人之一。

    ——央视主持人 白岩松

    她是表演采访还是真情流露,于我不重要。她是不是主持人、做的是不是新闻同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说,我会听;她采访,我会看;她动情,我亦然。对现在的媒体环境来说,此情此景便是胜利。

    ——《谁的青春不迷茫》作者、光线传媒电视资讯事业部副总裁 刘同

    柴静做新闻,采访中有自己的一种态度,对采访对象充满了人文关怀,非常有“内力”。

    ——《新周刊》社长 孙冕

    我认识柴静,了解比较多,我比较欣赏她的为人,她的发言,还有她的文字。她的文字不是穿透,而是一种渗透。她对公众事件的发言,不仅是“说”,还有思考,说得很漂亮,用一种简练的文字来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 张鸣

    图书目录

    第一章 | 力量

    不装,平实的语言最有穿透力 /3

    不疾不徐,才能渗透人心 /5

    刚柔并济:女人的强大与温柔 /9

    无用书的用处:培养对灵魂的感受力 /11

    女人最奢侈的是自主 /13

    努力,不求每朵花都能结果 /16

    活着的甜美在于享受挣扎 /18

    心安即是家 /20

    第二章 | 知性

    文艺女青年 /25

    沉稳和大气 /27

    以优雅示人 /29

    男人的勇敢,女人的豪气 /31

    知性美 /33

    恬淡如菊,心素如简 /38

    第三章 | 器量

    忘我,便无涯 /43

    越真实朴素,越令人信服 /45

    简洁的力量 /47

    接纳忠告,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 /51

    拿什么安慰你 /53

    唯有理解,才能宽容 /56

    何谓富足,何谓贫穷 /58

    第四章 | 蜕变

    文艺小女生的蜕变 /63

    掌握主动权 /65

    无风格平庸,有风格危险 /68

    让兴趣领着你一路前行 /70

    因为批评,失误变成智慧 /74

    失败和挫折是考验,更是历练 /76

    能鼓励你的人只有自己 /78

    探索是漫长的过程 /80

    第五章 | 悲悯

    最喜欢关注新闻中的人 /85

    硬新闻下的柔情 /87

    真情还是假意,在于有没有目的性 /92

    有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 /94

    珍惜陌生人给予的信任 /97

    做参与者,不做旁观者 /99

    先尊重对方,才会到达对方的心灵 /102

    面对他人的苦难,我们如何自处 /105

    文摘

    | 恬淡如菊,心素如简|

    心素如简的快乐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于喧嚣的冗杂中保留一份从容,于尘缘的浮华中保留一份纯净,那么生活中也许就会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快乐。

    柴静是一个很安静恬淡的人,她向往幸福,却又能对幸福进行深刻的剖析。她认为只有在失败感中生活过的人,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因为只有经历过,才能学会真正的“放下”,心沉如海,才能容纳更多。

    工作中的柴静,常常不喜欢将自己的志向挂在嘴边,而是喜好以一种沉静坦然的姿态去接近自己所定的目标。刚进央视的时候,柴静每天都会四处打电话争取采访机会,做很多独家的专题,甚至一个人在机房编片子到凌晨三四点,出来时大衣锁在了机房,却仍穿着毛衣在大冬天给导播送去片子。导播说带子有问题,要换,柴静又顾不得自己受伤的脚,一步步走回去。这么做的目的,只有当时柴静自己心里最清楚,或许是为了让领导和同事能够接受她,又或许是想让自己手里的新闻能够变得有价值。

    苦和累,对柴静来说不算什么,她总能用一种淡然的姿态去面对生活施与的苦难。在受邀参加搜狐聊天室网聊时,有网友问她:“你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柴静说:“你说的是中学时代往日记本上抄的格言吗?”在工作中,她鲜明的采访主持风格总是最令人难忘的。曾有人问她:“你是怎么保持自己风格的?”她反问:“你是怎么保持呼吸的?你不会自觉,因为它就是那样自然地存在着。”柴静的心是温和而平静的,因为心无尘杂,才能让志向变得更加明晰和坚定,才能用一种从容的态度去对待命运的苛责与无常。刚在夜间频道做电台主持时,柴静心中充满了欢乐。即便播音室十分小,而且每天的夜间播报十分累,但是在最后沉稳的广播音乐声中,她在自己的椅子上舒展疲惫,仰头看到头顶那盏小小的灯时,她却说:“从第一次坐在这儿,我不兴奋,也不担心,却心里妥当——就这儿了。”

    尽管如今的柴静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她依旧还存有许多的梦想,虽然她明白这些都需要时间。她说:“梦想是和职业无关的,而是接近一种生活方式的定位:能做喜欢的事情,譬如摄影可以去记录一些流逝的东西;能对社会有贡献,不是出于职业的虚荣心;能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来生活,不仅仅是女人或者主持人;可以摆脱性别角色、职业身份的阻滞,拥有自己的自由。”“现在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评判有没有变化。虚荣对我来说形同虚设,我从来不认为在央视做新闻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淡看名利,淡看世俗,也无所羁勒的态度,让柴静的内心反而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对于现在的自己,柴静比较满意。柴静说:“慢慢来吧,我觉得我以前访问过的很多名人都失去了普通人对于生活的敏锐度和对于美的感受能力。所以我们要珍惜才好。”或许,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点,柴静才会在繁忙的工作中留给自己一片宁静。她喜欢阅读和写作,于是在博客上,我们能关注到她细腻的文笔。柴静说,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做采访和主持了,她希望做摄影师,当然,闲暇时还可以写些自己喜欢的文字。

    心中存有一份宁静,才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游离飞逝的光阴荏苒,喧闹过后静守清然。在过往的辛酸隐痛中,拈一朵尘缘的花,在这个人生的多事之秋,随遇而安。

    | 文艺小女生的蜕变|

    尽管在大多数人心中,柴静现在身上所留有的那股清新淡雅的气质,依旧会让人不自觉地想到那个刚进央视无所畏惧、常喜好在博客中发表一些酸味渐浓文字的小姑娘,但是如今,这个曾经被标为有文艺范儿的小女生却悄然化茧成蝶,有了全新的蜕变。

    从最初的《东方时空·时空连线》到现在的《看见》,从柴静的主持采访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成熟稳重风格的日渐形成。这种标有“柴式”风格特色的新闻,不但证明了她思想上的蜕变,也证明了她在工作中积极进取、沉着冷静地去探究新闻真相的事实。

    刚进央视时,还没有摆脱文艺小女生气息的柴静,常常喜欢戴着一支有象征性意义的银镯子。但是自从有次在采访中,被闺密兼同事、好友老赫批评“你不戴,没人不高兴”之后,柴静就将其摘下,并且再也没在工作时戴过首饰。这个小小细节的转变,也许是柴静第一次正面看待工作特点与自身格调是否匹配这个问题。但不论怎样,从脱去首饰开始,柴静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

    在往后的采访、播报中,柴静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华丽的、煽情的东西,尤其是一些比喻较多的语句。经过岁月的磨练,她越来越能以一种更加成熟的姿态站在镜头前。

    有记者曾经问柴静:“说到‘动词’,你曾经说自己在工作中,会尽量地排除一些华丽的、煽情的东西,或者用你自己的话说,‘删掉形容词和副词’,留下动词。我记得你否认自己是一个文艺青年,但你觉得文艺有用吗?”

    柴静这样回答道:“文艺也是一个民族心灵中很重要的部分。我们从小开始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幼小的心灵就会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与滋养。我是配不上‘文艺’二字的,因为我的滋养太不够了,一个小提琴只能拉一首《白毛女》的人怎么可以配得上文艺呢?我们曾经有过很好的文艺,李白苏轼曹雪芹周作人齐邦媛那样的才叫文艺,如果我这样的人也叫文艺,那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底线也太低了。同时,我认为文学从来不代表过度煽情,文艺的核心是人心灵体验的深广程度。所以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是真文艺,他对每个层面的人都进行了同等深度的理解,我还做不到。”

    能够对“文艺”有深度理解的柴静,思想定然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工作中的柴静,逐渐淡化了曾经的天真与率性。她并不介意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在采访中,她时常会暴露自己问不出问题、遭遇尴尬窘迫的心情,甚至能声情并茂地回忆自己初进央视时的那段心酸奋斗史。

    2013 年,《解放周末》在采访柴静时问道:“现在一些读者对你有两个称呼,一个是‘意见领袖’,一个是‘当代林徽因’,这两个称呼你更在乎哪一个?还是两个都在乎,或是两个都不在乎?”柴静回答道:“这两个称呼我都没怎么听过,读者和观众好像也都没拿这种标签相待。”

    《解放周末》接着问道:“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意见领袖’是指你见解独特,所谓‘当代林徽因’是说你文采斐然。”

    柴静回答:“那我真无所谓。我对于加诸我名字之上的东西,都不在意。可能我二十啷当岁的时候,会把‘柴静’这俩字看得非常重要,生怕沾上泥巴,也有虚荣心。其实,人只有在狂妄的时候才把自己当回事,才会喜欢或厌恶某种名号。我现在觉得喜欢和厌恶都是虚荣本身,都没必要。比如我采访袁厉害、张海超,采访翻坠校车上生还的小孩,你看到他们,会觉得你自己算什么,根本没必要关注,也没有必要辩解。”

    人们常说,生命是一场孤独的旅行。然而,柴静的成长之旅却一直处于“万众瞩目”之中,正是在接触到的那些人和事件的陪伴、影响下,她以一种蜕变的成长的姿态走到今天。

    一个人蜕变的过程,正是他不断遭受挫折并不断奋斗的过程。知道天蛾茧吗?它的结构特异,一头是一条细管,一头是一个球形的囊。当蛾出茧的时候,

    它必须从球形囊爬过那条极细的管,它的身体那样肥大,要爬过细管,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但是,只有这样,它才能脱身,完成蜕变,振翅飞翔。

    不要害怕去承受痛苦,或者吝于付出努力,因为承受痛苦是完成生命蜕变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而努力奋斗是我们蜕变的必要条件。

    序言

    内心独立,倔强生长

    她被众多网友和观众称为“新闻女侠”“共和国的良心”,也被传说是CCTV“最穷”的主持人。2003 年她曾成功报道“非典”,并因《北京:“非典”阻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她在工作中曾多次获奖,

    2006 年荣登“网友最喜爱的新闻类主持人”榜首;2009 年,她当选由《南方人物周刊》组织评选的“2009 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她,就是柴静,中央电视台《看见》主持人、记者,一位见解独特又才华横溢的作家。

    柴静的成功之路,是一条历经十余年的坚持和挑战,用独立性格和梦想铺就的道路。对她而言,内心独立如一块块基石,铺就了她既曲折又光辉的成功之路。

    1993 年,参加完高考的柴静才16 岁,年少的她一门心思想离开家乡,“到远方去”。为了独立,她不惜与父母妥协,去长沙学习自己毫无兴趣的会计专业。“走得那么急,头也不回,恨不得把过去全部抛掉。”

    虽然无奈学了会计专业,但柴静依然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为此,她给著名主持人尚能写信说:“尚能也曾有梦,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打动了尚能,他让柴静去面试。通过面试后,柴静每天都带一沓稿

    子和磁带去做节目,甚至暑假也不回家。

    毕业时,父母安排柴静到中铁17 局当会计,但柴静坚持自己的梦想,她毛遂自荐到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当主持人,把工作做得痴迷而忘我。三年打拼,柴静小有成就,名片上赫然印着“综艺部副主任”的职衔,同时成为小有名气的专

    栏作家。福利分房在即,柴静却突然决定离开,因为,“很想知道丰富的人生应该是什么状态”。

    于是,22 岁的柴静怀揣梦想,到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电视编辑本科。读书期间,柴静应聘《三联生活周刊》兼职记者,对方说招聘已经结束。她自信地问:“你们不是要招优秀的记者吗?”自信,让她最终赢得机会,却又在其后的一次工作

    中因坚守自己的理念而离开。1999 年,湖南卫视想让柴静做一名“有表达力,需要我们去压她”的激进派主持人,又不太相信内向、文气的她能够胜任。但当柴静戴着假发,陪着诗人沈浩波在省台那狭小、简陋的舞台上放声朗诵“在通往牛逼的路上一路狂奔”,并顺利播出时,她成为这个《新青年》节目主持人的不二人选。

    北广毕业后,柴静并不满足《新青年》中驾轻就熟的工作,她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连线》做记者兼主持人。面对这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柴静用夜以继日的辛劳积累着点滴进步,很快,她以一股锐不可当之势迅速成长

    起来。

    2003 年,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即便是这样,

    柴静依旧用一种匍匐的姿态在新闻路上缓慢前行。这一年,柴静报道了一系列重头新闻事件,这些事件让她震惊,也让她感悟到了生命中很多东西的可贵。在《新闻调查》中,柴静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抽丝剥茧,将一层层伪装慢慢撕去,让潜隐的冰山浮出水面,给事件还原一个真相。似乎不论任何困难当前,她都能始终坚持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以自己的犀利和敏锐、坚

    定与坚持,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经过岁月的磨练,那个曾经怀有天真懵懂之态的小女孩似乎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远去,一个更加成熟而充满力量的柴静以破竹之势急速成长起来。如今的柴静,多了一份沉稳,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知性,少了一点单纯。这种蜕变之后越加沉稳的气质,和她柔和的脸庞完美地融为一体。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柴静总会细心去思考,而不再过分地追求真相的答案。柴静开始着迷于这个真实的世界,并且开始愿意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去领略那些撼动人心的地方,去体会黑暗深处的光明。

    在人性的挣扎面前,柴静学会了坚定;在社会的黑暗面前,柴静学会了正义;在受访人的眼泪面前,柴静学会了宽容;在真与伪的较量中,柴静学会了独立;而在危险面前,柴静更学会了无所畏惧。

    尽管对待工作时的柴静是几乎苛刻与严肃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又能

    看到另外一个懂得平衡自己的柴静。她外表清秀柔弱,眼眸清亮,多年不改对文字的热爱,性情随意而安享寂寞,内心如深海一般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平日工作再忙,柴静还是会尽量抽出一些时间给自己。业余的时间里,柴静喜欢旅行,她喜欢独自爬山,因为在她的眼里,爬山可以消除自己对生命的疑虑,地域变动,总会减小内心在封闭时承受的震荡。

    一次访谈中,她以莱蒙托夫的一首诗描述当前的状态:“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当浮华充斥着周围的世界时,她偏以冷静的姿态

    站在属于自己的新闻领域中顿悟沉思。即便是在最为艰辛的日子里,她依旧心怀有梦,俯身向着那片蔚蓝的海域徐徐前进。

    这便是已然日趋成熟的柴静: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被网友称为“当代林徽因”“国民女神”。冷静客观是她主持节目的标签,扶持弱者是她做事做人的准则。

    本书通过深入解析柴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睿智、优雅、知性、勇敢和宽容等气场正能量,从而为广大朋友在面对事业、为人处世、内涵修养等方面问题时提供一个榜样和参考,进而不断提升、完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 上一篇百科:乐嘉的处世之道
  • 下一篇百科:刮痧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