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机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中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高能所。截至2014年7月,研究所有职工约14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1100人;并在广东东莞设有分部,高能所玉泉路园区占地460多亩;下辖7个研究单位,拥有在学研究生470余人、在站博士后50余人。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资料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外文名:The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of the Chines
  • 别名:高能所
  •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19号乙
  • 组织性质:科研机构
  • 历史沿革

    1950年5月19日,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即高能所前身),吴有训兼任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所址在北京东皇城根甲42号。

    1953年10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将近代物理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58年7月1日,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中关村)为一部,在京郊房山坨里建立新的研究基地为二部。

    197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文裕等18位同志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提出发展高能物理必须建造高能加速器,建议建立中国自己的粒子物理实验基地。

    1972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复信张文裕、朱光亚,对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工作作出指示:“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应该成为科学院要抓的主要项目之一。”

    1973年2月1日,根据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的二机部、中国科学院《关于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的报告》,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978年9月1日,高能所恢复研究生招生,录取首批研究生。

    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同志访美期间中美双方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议。为促进在高能物理领域内的合作,由方毅同志代表国家科委与美国能源部部长施莱辛格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美利坚合众国能源部在高能物理领域进行合作的执行协议》,这是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议的第一个执行协议。

    1982年12月17日,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制造的质子直线加速器首次引出能量为10MeV质子束流,脉冲流强达到14mA。

    1983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2×22亿电子伏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计划的请示报告》。工程包括两项建设内容,新建一台能量为2×22亿电子伏正负电子对撞机;将在建的10MeV质子直线加速器扩展到35MeV。

    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破土动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工程奠基。

    1985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批准高能所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

    1986年8月,高能所通过卫星电话线路实现了北京高能所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计算机远程登录,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慰问参加工程建设的代表。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讲话。

    1990年7月21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后获得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3年1月7日,高能所“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定结果”入选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1993年5月26日,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功产生红外受激辐射,在亚洲地区近十台红外谱区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中为首次。

    1993年12月28日,“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功实现饱和振荡”入选1993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1994年5月,高能所的计算机网络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并建成中国第一个WWW网站。

    1996年1月16日,成立高能所宇宙线与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

    1999年2月7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改进”项目顺利通过鉴定。

    2000年7月27日,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审议并通过《关于中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目标的汇报》,同意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进行重大改造。

    2001年1月10日,高能所宇宙线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研制的神舟-X射线探测器随载人航天系列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突破。

    2001年4月6日,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批准高能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

    2001年8月17日,撤销物理一室、物理二室、宇宙线室,将物理一室和物理二室的一部分组成实验物理中心,将物理二室的另一部分和宇宙线室组成非加速器物理研究中心。

    2002年1月15日,“中国夸克偶素物理实验研究获重大进展”入选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2006年1月6日,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在高能所和美国夏威夷大学同时宣布观测到一个新粒子,暂时命名其为X(1835)。

    2007年1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6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北京揭晓。“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关键性突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07年11月28日,高能所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X射线谱仪10月24日搭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后,在环月轨道对设备首次开机获得成功。

    2012年12月20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入选美国《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主楼

    截至2014年7月,高能所有职工约14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110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近百人,18人在国际科学组织和学术刊物中担任重要职务。谢家麟院士是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方守贤李惕碚张宗烨柴之芳陈和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陈森玉

    姓名 学历 专家类别 崔伟 研究生 方亚泉 研究生 娄辛丑 研究生 夏俊卿 研究生 张双南 研究生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姓名

    学历

    专家类别

    常哲

    研究生毕业

    研究员

    高杰

    研究生毕业

    百人/研究员

    胡红波

    研究生毕业

    百人/研究员

    金山

    研究生毕业

    百人/研究员

    展开表格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姓名

    学历

    专家类别

    曹俊

    研究生毕业

    百人/研究员

    曹臻

    研究生毕业

    百人/研究员

    董宇辉

    研究生毕业

    百人/研究员

    傅世年

    研究生毕业

    百人/研究员

    展开表格

    科研部门

    图书馆前的雕塑-高压倍加器

    截至2014年7月,高能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另外高能所下设实验物理中心、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理论物理室、计算中心、加速器中心、多学科研究中心、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单位。

    国家实验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核辐射与核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应用物理所共建)、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纳米中心共建)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射线成像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设施资源

    • 设备设施

    截至2014年7月,高能所建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BES)、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大型装置;正在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空间天文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的强流质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

    •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7月,高能所有纸版藏书13万余册,各类数据库100余个,数字资源5亿余条。据2015年9月研究所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订有报纸23种,为读者提供本年度所订的200多种中西文期刊,典藏该所25种核心期刊、文摘共7000余册,中外文工具书2000余册;收藏有世界知名高能物理实验室和加速器中心以及著名大学出版的预印本、年报、实验报告、会议文集等;中国国内交换单位提供的资料;该所从1981年以来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毕业论文。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成果概况

    高能所东门

    高能所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主要包括: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2-5GeV能区强子反应截面(R值)测量;发现带电类粲偶素Zc(3900);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θ;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发现含Gd金属富勒烯具有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首次提出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发现宇宙线的各向异性分布,得到宇宙线和银河系共转的证据;获得古化石样品内部高分辨结构,破解古生物进化问题等。1978年——2014年,高能所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共16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绕月工程(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7年1月5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1年6月,多名研究人员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候选者建议名单(通用领域)。[1]

    • 社会服务

    高能所向社会开放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慢正电子束流装置、试验束装置、工业CT等大型通用设施,为众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提供公共平台。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每年向用户提供2000小时专用实验机时,1992年至2012年来累计支持了全国9155个用户、3200个课题实验,有力支持了生命科学、材料化工、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解析SARS病毒蛋白酶及抑制剂结构、测定高等植物捕光膜蛋白复合物结构、发现剂治疗白血病的机制等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成果。

    学术期刊

    • 《中国物理C

    物之道雕塑

    《中国物理C》(原《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为专业性学术期刊,1977年创刊,月刊。

    《中国物理C》(英文刊)发表粒子物理、核物理、粒子与核天体物理和宇宙学、探测器,相关电子学和实验方法、加速器及同步辐射等学科在理论、实验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

    《中国物理C》被中国国内所有相关的权威性检索刊物列为重点检索对象,在国际上,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 Search),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美国《物理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INSPEC),日本《科技文献速报》(JICST),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主要检索系统收录。

    该刊在2002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国家期刊奖中的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奖,曾在200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1990年、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三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在1992年与1997年国家科委组织支持的评比中,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均获二等奖。

    • 《现代物理知识

    《现代物理知识》杂志隶属于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学会分会,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该刊创刊于1976年,原名《高能物理》。1989年1月,更名为《现代物理知识》。其内容也由高能物理拓展到高能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以及与物理学相交叉的其他学科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 学科概况

    高能所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和第一位博士后均出自高能所。

    截至2014年7月,高能所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6个理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核技术及应用等2个工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等6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

    • 学科特色

    高能所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强势科研领域:第一是粒子物理研究,包括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实验、粒子天体物理和中微子实验、核电子学和探测技术研究、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理论等;第二是先进加速器技术,包括高亮度电子加速器技术、强流质子加速器技术、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第三是先进射线技术,包括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实验平台、自由电子激光及其应用、核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建设

    主楼

    截至2014年7月,高能所在学研究生470余人、在站博士后50余人。

    截至2010年11月,该所历史上有3篇学位论文获得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作者分别是余文飞(导师:李惕碚,2000年度)、丰伟悦(导师:柴之芳,2001年度)和张毅。另有2篇论文分别在2008年度(作者:庄胥爱)和2009年度(作者:唐军)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粒子天体中心张毅(导师胡红波)的博士论文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粒子天体中心的陈燕梅(导师王建民)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实验物理中心的钱森(导师王贻芳)、理论物理室的王伟(导师吕才典)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理论物理室的王玉明(导师吕才典)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所徽

    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标识源自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的水墨画“无尽无极”,表现中国古代阴与阳的太极符号。阴阳太极标识寓意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内带正电荷的正电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高速对撞湮灭,产生τ轻子和各种粲粒子,是高能所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阴阳的对立统一深刻体现了物质结构各个层次的规律,无尽无极。

    机构精神

    团结,唯实,创新,奉献

    参考资料

    [1]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拟入选2021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2021-06-20]

  • 上一篇百科:曾宪梓教育基金
  • 下一篇百科:NIIT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