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地点 >青函隧道
青函隧道

青函隧道

(1983年在日本打通的海底隧道)
青函隧道是日本本州青森地区和北海道函馆地区之间津轻海峡挖通的一条海底隧道。南起青森县今别町滨名,北至北海道知内町汤里,经过12年的施工,1983年1月27日,青函隧道的先导坑道打通。1988年3月13日,青函隧道正式通车,从而结束了日本本州与北海道之间只靠海上运输的历史。2016年3月26日,北海道新干线(青森至函馆段)开通,原经青函隧道运行的再来线客运列车全部停运。
青函隧道资料
  • 外文名:青函トンネル/せいかんトンネルSeikan Tonneru
  • 位置:日本本州青森地区和北海道函馆地区之间
  • 海拔:-240 m
  • 投用时间:1988年3月13日
  • 中文名:青函隧道
  • 介绍

    青函海底隧道因连接日本本州青森地区和北海道函馆地区而得名。

    隧道横越津轻海峡,全长54公里,海底部分23公里。青函海底隧道1964年动工,1987年建成,前后用了23年时间。

    青函隧道

    青函隧道由3条隧道组成。主隧道全长53.9公里,其中海底部分23.3公里,陆上部分本州一侧为13.55公里,北海道一侧为17公里。主坑道宽11.9米,高9米,断面80平 方米。

    除主隧道外,还有两条辅助坑道:一是调查海底地质用的先导坑道;二是搬运器材和运出砂石的作业坑道。这两条坑道高4米、宽5米,均处在海底。漏到隧道的海水会被引到先导坑道的水槽,然后再用高压泵排出地面。作业坑道则用作列车修理和轨道维修的场所。

    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低的铁路线:青函海底隧道穿过本州岛和日本北海道之间的津轻海峡,深度为240米。隧道于1988年3月13日开通,全长53.85公里。

    建筑结构

    青函隧道的工期长达24年,共耗资6890亿日元。隧道海底段长23.30公里。

    最大水深140米,最小覆盖层厚100米,采用超前导坑和平行导坑法施工,以便提前探明地质情况并作通风、排水和出渣之用。平行导坑与正洞的中线间距30米,两者之间每隔600米用横向通道连接。陆上部分本州端长13.55公里,北海道端长17公里,各设3座斜井和1座竖井,由斜井底部开挖位于正洞与平行导坑下方居中的超前导坑。海底复杂的地质断层和软岩构造,曾出现多次严重渗水事故,其中一次仅排水就用150多天。为此,创造了防止隧道漏水等先进技术。

    安全装置

    为确保列车的准时、高速、安全运行,在函馆设指令中心,对列车的运行实施监控,还在隧道内建有两座避难车站和8个热感应点,装有火灾探测器、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地震早期探测系统、漏水探测器等设备。一旦发生危险,列车可迅速就近驶入避难车站,乘客可通过两侧能收容上千人的避难所或倾斜坑道脱离险境。特点

    高昂代价

    修建这条青函隧道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1971年主隧道动工兴修时,预算工程的全部费用为8亿3千万美元,但后来多次追加费用,估计到隧道竣工,整个工程需用27亿美元,平均每公里5千多万美元。

    青函隧道

    由于工程极其复杂,施工条件又非常差,自隧道动工以来,已有33名工人丧生,1,300人伤残。隧道两度被海 水淹没,第一次发生在1969年,海水将岩缝冲大,每分钟涌入11吨,水在斜井里上升了150米。工人们花了近5个月时间将积水抽出,后来在整个隧道周围灌上一层厚达4.5米的水泥浆,并用钢板把岩缝堵住。

    1976年,海水再次以每分钟70吨的流量冲入供应隧道,工人们又足足奋斗了5个月才控制住这次水害,共死亡20余名工人,仅后一次水害的影响,整个工程至少被推迟了两年。

    施工特点

    海底隧道的开凿,使用巨型掘岩钻机,从两端同时掘进。掘岩机的铲头坚硬而锋利,无坚不摧。钻孔直径与隧道设计直径相当,每掘进数十厘米,立即加工隧道内壁,一气呵成。为保证两端掘进走向的正确,采用激光导向。在海底地质复杂,无法这样掘进的情况下,就采用预制钢筋水泥隧道,沉埋固定在海底的方法。

    机车形式

    ED76型-551号机(JR北海道),原ED76-500番台因ED79形不足的增备改装机

    ED79型-0/100番代(JR北海道)

    ED79型-50番代(JR货物)

    EH500型(JR货物)

    485系-300/1000/1500/3000番代(JR东日本

    781系(JR北海道),多拉A梦列车专用车型,2006年该列车营运结束后废车

    789系(JR北海道)

    キハ183系5200番代(JR北海道)

    虽然本身有动力,但在青函隧道区间内需靠ED79型电力机车作为信号控制及牵引动力来源。

    从隧道中驶出的H5系新干线

    E5系(JR东日本)东北新干线及北海道新干线用

    H5系(JR北海道)北海道新干线用

    新干线的开通

    于2016年3月26日通车的北海道新干线,在青森县“奥津轻今别站”与北海道“木古内站”间需经过青函隧道,最高时速320km/h的东北新干线与最高时速260km/h的北海道新干线,在青函隧道段由于要与货物列车并用,将至140km/h的时速运营,使新干线从新函馆北斗站至东京站新干线的时间没能突破4小时大关(4小时在日本被公认是铁路对飞机有竞争力的底线) 。因此日本正在规划建设一条新干线专用的新青函隧道,并将北海道新干线提速至320km/h以上。

    隧道纪念馆

    是于1988年3月开通的世界最长海底隧道,从计划到贯通完成共用了42年的时间。在纪念馆内,通过立体模型、映像及展示板通俗易懂地介绍了隧道的概况,把当年的工程、资料和模型,完整地向观众展示,以表扬及纪念当时的高科技。除了静态展览,馆内又设有日本第一短的私营铁路“青函隧道龙飞斜坑线”,仅需9分即可到达海底140米深处的特别开放隧道工作坑,观摩总长度为53.85公里长的隧道是如何挖掘而成的。该参观路线所需时间为45分钟。

    站点

    龙飞定点

    原龙飞海底站站标

    龙飞海底站于1988年3月13日开业,2013年11月11日休止,2014年3月15日废止,改为龙飞定点,作为新干线紧急时避难设备。

    吉冈定点

    原吉冈海底站站标

    吉冈海底站于1988年3月13日开业,2006年8月28日休止(2009年11月7日、2012年9余15日、2013年3月23日除外),2014年3月15日废止,改为吉冈定点作为新干线紧急时避难设备。

    建设历程

    背景

    青函隧道连通日本本州与北海道的纽带。日本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岛屿组成。北海道地处北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0%,而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5%,在人口稠密的日本,是一块很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区。然而北海道与本州隔着津轻海峡,日本本州的青森与北海道的函馆两地隔海相望,中间横着水深流急的津轻海峡。海峡风大浪高,水深流急,只能靠渡轮运输,交通十分不便,两地的旅客往返和货运,除了飞机以外,就只能靠海上轮渡。

    要想促进北海道的经济发展,首先就要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从青森到海峡对岸的函馆,海上航行要4.5小时,到了台风季节,每年至少要中断海运80次。于是,人们迫切希望海峡两岸除飞机和轮渡之外,再能有更经济、更方便的交通把两岸联系起来。青函隧道工程的设想也就应运而生。

    梦想

    最先设想修建一条海底隧道沟通两地的,不是日本政府,而是一位年轻的铁路工程师粕谷逸男。1945年,粕谷逸男由于日本战败,从军中退役归来,他想为日本人民造福,他认为如能开凿一条从本州到北海道的海底隧道,就能把全国人民连结在一起。

    艰难起步

    1946年,粕谷逸男争取到一笔小额经费和国家运输省少数赞助者的支持,开始初步的勘探和取样,钻孔机钻至海床下90米的深度,取得了一些数据。但由于战后日本资金短绌,有许多更迫切的事要办,筑隧道之议便拖延下去了。

    1954年,津轻海峡渡轮“洞爷丸”在中途遇台风翻沉(洞爷丸事故),溺毙1,155人,粕谷逸男那几乎被人遗忘了的筑隧道梦想,经此沉船惨剧后,重新引起了注意,但由于耗资巨大,此议又被搁置了若干年,直到1964年5月,青函隧道才正式破土动工。

    1964年5月,青函隧道开始挖调查坑道。4年后,粕谷逸男因患癌症去世,但他梦寐以求的工程毕竟艰难地起步了经过7年的各种海底科学考察,专家们才最终选定了安全的隧道位置,并于1971年4月正式动工开挖主坑道。

    修建历程

    主隧道自1971年动工兴建以来,由南北两支各180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的挖掘队同时凿进。13年来,他们夜以继日,轮番作业,一天24小时,从未间歇。由于挖掘队是在28℃的气温和80%的湿度下工作,条件极为艰苦,每4小时必须轮换一批人员,每小时挖掘的进度只能以几英寸来计量。

    隧道施工的艰难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工人们每凿开一点石方,就要在新开凿的部位迅速浇注一层15.24~30.48厘米厚的速干水泥,以防止巨大的火山岩压力使岩壁岩石飞崩出来,造成可怕的塌方事故。施工时,还要用浇灌机在隧道壁上以每平方厘米80公斤重的压力注入用水泥、苛性钾硅石混合组成的砂浆,这种砂浆三分钟内便会变干,构成海底深处的隧道撑墙,以堵塞海床裂缝和断层可能造成的危险,借以封固海底隧道,以免海水渗透侵入。此外,在这条海底超级大隧道还采取一些异乎寻常的防震、防水等预防措施。

    隧道建成

    1988年3月13日清晨,首班电气化列车满载乘客从青森站函馆站相对发出。电车从海底通过津轻海峡只用了大约30分钟。

    重要作用

    民用

    青函隧道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通道,日当局打算在隧道里铺设具有大容量的光纤通讯电缆、高压输电线、天然气管道等,以对隧道加以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军用

    日本开凿青函隧道,不只是方便民用,还有军事上的考虑。日本的北方四岛,二战后一直被前苏联(俄罗斯)占领。如何维护北海道的安全,一直是日本当局十分头痛的事。一旦有事,津轻海峡被封锁,北海道将成为孤岛。有了这条隧道后,在任何情况下日本都可保证本州和北海道交通畅通,军需品可源源运往北海道。

    意义

    海底隧道不占地,不妨碍航行,不影响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全天候的海峡通道。

    纪念币

    发行目的

    青函隧道开通纪念币

    为庆祝青函海底隧道开通,日本专门发行了面值500日元的铜镍合金纪念币(直径30毫米、重13克,其中含铜75%、含镍25%)。

    时间数量

    该币发行于1988年8月29日,共发行了2000万枚。

    构图元素

    该币正面构图为飞鸟衬托下的海底隧道正面透视景观,并配以用日文汉字题写的国号和面值。整个画面具有很强的装饰风格。币背面的主景图案是标明隧道具体位置的地图,其周边环绕着“青函海底隧道开通”、阿拉伯数字面值以及日本纪年等字样。

    争议

    1960年代时,铁路运输占有显著重要性,然而,当1988年完工时,空中运输的重要性已大为提高。以20年的时间及如此巨大的经费投入,在如今看来,并非绝对必要。

    青函隧道不只是方便民用,在军事上也有它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在津轻海峡被封锁、北海道将成为孤岛时保证本州和北海道交通畅通,军需品可源源运往北海道。然而,当日本连失海峡制空及水域控制权,北海道已无战略价值;日本亦不可能只为此不可预见的境况斥巨资兴建和维修隧道。而现时自卫队透过这条隧道,利用铁路调动军队及设备来往本州和北海道。

  • 上一篇百科:盛冈站
  • 下一篇百科:濑户大桥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