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明朝李时珍所著医书)
《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四言诀》系李时珍父亲李言闻根据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删补而成,综述脉理、脉法、五脏平脉、杂病脉象及真脏绝脉等。内容切合临床实际,易于记诵,流传甚广,为初学中医者学习脉法之阶梯。[1]
濒湖脉学资料
  • 中文名:濒湖脉学
  • 作者:李时珍
  • 类别:医学书
  • 朝代:明朝
  • 归属类别:中医典籍
  • 作品原文

    序言

    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着《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所

    脉学七言诀

    ■浮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迟脉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数脉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脉

    体状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诗:

    相类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胭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涩脉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虚脉

    体状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诗:

    相类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实脉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长脉

    体状

    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相类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脉

    体状

    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相类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洪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微脉

    体状

    诗: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揭,恶寒淌疼痛呻吟。

    ■紧脉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缓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芤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脉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革脉

    体状

    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相类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牢脉

    体状

    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濡脉

    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弱脉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散脉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脉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伏脉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动脉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脉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

    ■结脉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为殃病属阴。

    ■代脉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四言诀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蹻可决;

    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蹻为病,阳缓阴急;阴蹻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内容简介

    濒湖脉学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作品目录

    浮(阳)

    沉(阴)

    迟(阴)

    数(阳)

    滑(阳中阴)

    涩(阴)

    虚(阴)

    实(阳)

    长(阳)

    短(阴)

    洪(阳)

    微(阴)

    展开表格

    《濒湖脉学》

    有序云:

    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十二经脉」是中医论述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学说,而「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医《脉经》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不但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结合所主病证,提出相应的治疗。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依据,所以对学习和研究「脉学」也有参考的必要。

    《脉诀考证》的主题,是以考证和评论当时流行的脉学书《王叔和脉诀》为对象,其内容是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该书的不同意见,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作为一种学术上的讨论,由于这里面接触到好些脉学上的实际问题,如「七表八里」、「男女脉位」等,所以对研究脉学来说,是能起到论证和解决部分存疑问题的作用。

    《濒湖脉学》所例举的脉象共有二十七种,分别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虚脉、实脉、长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缓脉、芤脉、弦脉、革脉、牢脉、濡脉、弱脉、散脉、细脉、伏脉、动脉、促脉、结脉、代脉。每种脉象并附有歌决解释。

    作者:李时珍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创作背景

    王叔和《脉经》的撰成,可谓达到了脉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但《脉经》理论精微,内容广博,学者欲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殊非易事,加之卷较大,故未得广泛流布。六朝之后,有高阳生托名王叔和撰成《脉诀》一卷,以歌诀形式阐述脉象脉理及其临床意义,内容简明,习诵极变,很快流传开来,甚至有“《脉诀》出而《脉经》隐”之说。但由于《脉诀》系伪撰之作,且“文词鄙俚”,内容亦有错误失实之处,故引来后世数百年的批评,《濒湖脉学》即为此种批判的总结之作。

    史料记载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流传版本

    现存版本甚多,最早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作者简介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1] 濒湖脉学[引用日期2021-11-18]

  • 上一篇百科:物理小识
  • 下一篇百科:针灸大成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