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战国韩非创作的散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7]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7]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7]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7]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7]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立:站立。有间:一会儿。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恐:恐怕,担心。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医:医生。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肌肤:肌肉。将:要。应:答应,理睬。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十日:待了十天。益:更,更加。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还,回转,调转。走,小步快跑。故:特意。汤熨:汤熨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及:达到。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使:指使,派人。索:寻找。遂:于是,就。[6]
扁鹊见蔡桓公资料

相关视频

全部

369次播放01:10

扁鹊见蔡桓公——采用三迭式手法 、揭示防微杜渐重要性

译文

逐句全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7]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7]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7]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7]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7]

注释

1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

2

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

3

立:站立。

4

有间:一会儿。

5

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6

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7

恐:恐怕,担心。

8

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9

医:医生。

10

好:习惯。

11

治:医治。

12

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

13

以:以之,用以。

14

为:作为。

15

功:功绩,成绩。

16

肌肤:肌肉。

17

将:要。

18

应:答应,理睬。

19

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20

十日:待了十天。

21

益:更,更加。

22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还,回转,调转。走,小步快跑。

23

故:特意。

24

汤熨:汤熨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

25

及:达到。

26

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27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

28

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

29

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30

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

31

使:指使,派人。

32

索:寻找。

33

遂:于是,就。[6]

摘要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阐释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简单的语言传达,无繁复累赘,无咬文嚼字,实为佳作。[2]

作品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虽篇幅不长,但叙事结构层层递进,在完整讲述故事的同时,能做到立意深刻,将哲思蕴涵其中,显得意味隽永。

第一段首句至“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原因和主要人物,点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主题。文章以“扁鹊见蔡桓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高超;蔡桓公即下文所称的桓侯,是当时蔡国的国君。扁鹊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过此时病症还停留在表面,加以治疗就能防止其恶化。“立有间”三字不仅简明扼要地写出了扁鹊对病人的诊治过程,还表现了扁鹊高超的医术————仅凭片刻之间的观察,就能指出症结所在。桓侯对扁鹊的警告不以为意,甚至认为他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桓侯否认自己有病,并认为医生都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来当做自己的功劳。

第二段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承接上文,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扁鹊十日后再次觐见桓侯,他说桓侯的病情已经深入肌肤,如不加以治疗,将深入身体内部。但是桓侯对扁鹊的话仍然置之不理。“复见”“居十日”交待了桓侯病情深入的过程,扁鹊没有放弃劝谏桓侯,体现了医者父母心的负责态度。“君之病在肌肤”一句印证了前文“不治将恐深”的推断。尽管扁鹊善言劝诫,但桓侯还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满。

第三段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桓侯的病从肌肤发展到了胃肠,扁鹊的论断进一步得到验证,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将会持续加重。但扁鹊劝说桓侯依然无果,桓侯对他三番五次指出自己身体患有疾病感到不悦。桓侯患疾渐深,渐入不治之境,这一情节为下文的转折做好了铺垫。

第四段从“居十日”至“臣是以无请也”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节急转的开始。扁鹊远远望见蔡桓侯,转身就走,这一幕情景使文章陡生紧张感。扁鹊一改之前耐心进谏的态度,说明桓侯的病已经无药可救。桓侯见扁鹊“还走”,十分不解,让人前去询问,扁鹊道出桓侯患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病在表皮时,热敷即可治疗;病在肌肤,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汤药可以治疗。而现在,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就连扁鹊也无可奈何。

第五段从“居五日”至结局,桓侯不治而亡、扁鹊逃秦。情节到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文章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抨击了统治者迁怒和诿过百姓的丑恶行径。

此文以桓侯病情发展为主线,结构流畅紧凑、跌宕有致,逐步将说理推进。作者采用三迭式手法,通过描写扁鹊的多次谏劝深化了主题。另外,扁鹊的反复劝说与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不费矫饰之功便刻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扁鹊尽心负责、医术高明,而桓公骄横自大、不知变通。[3]

创作背景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扁鹊见蔡桓公》即出于《喻老》篇,是为讲述扁鹊为蔡桓公多次“诊病”而蔡桓公却多次“忌医”的故事,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生活哲理。[4][1]

作品评价

辽宁省作协主席王充闾:短短篇幅里,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古代人物形象;寓爱憎、褒贬于事实叙述之中,并不直接说出;过程的叙述,层层递进,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充闾文集·古文今赏》)[5]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出身韩国宗室贵族,与李斯均是荀子学生,后因其学识渊博,被秦始皇召唤入秦,正欲重用,却被妒忌的同窗李斯害死。韩非子死后,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子其学出于荀子,源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推究老子思想,归本于道家司马迁指出韩非子喜好“刑名法术”且归本于道家的“黄老之学”。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子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扁鹊见蔡桓公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

[2] 王充闾选评;毕宝魁注释 . 中国好文章 你不能错过的文言文 上 : 现代出版社 ,2016-01 . 77 .

[3] 白雪,李倩编著 . 古文鉴赏大全集 上 . 北京 :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10 . 78-79 .

[4]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 . 教师用书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 北京 : 语文出版社 ,2006-05 . 367 .

[5] 选评;毕宝魁注释 . 充闾文集 古文今赏 上 . 沈阳 : 万卷出版公司 ,2016-06 . 83 .

  • 上一篇百科:斜风细雨不须归
  • 下一篇百科:荀子·天论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