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句子)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句子。意思是真正的“道”是不可命名的,只能勉强称其为道。
道可道,非常道资料
  • 中文名:道可道,非常道
  • 出处:道德经
  • 作者:老子
  • 目的:规范人们的处事原则
  • 属性:哲学思想
  • 出处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帛书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常垣(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垣(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

    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

    路人甲见解:

    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恒)无,欲以观其妙;常(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此章为引言,道强名,其意而落为下,处其远;引言,以有言述无言之意,欲引众人观非言非意之徼、之妙。

    古人,云“有” “无” 皆形容一物,有无不是东西,东西才有“有” “无”,而东西可以为虚为实。若要以有言述无言之意,以有言强容,无物之象;皆处原物愿意之下,若无言,又不可传达学识,故,强为之,强名之,强容之。

    据古文记载,文始,楼观,以常为起手心法,修身养性。心法又以动静为要;故处常之下,动为常无,观其妙,妙在观复何为一念起万物生;静为常有,观其质,一念灭万物灭本源何在。 至此方可起手。 (传说之物无可尽信)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1]

    注释

    1、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生成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2、恒:一般的,普通的。

    3、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4、无名:指无形。

    5、有名:指有形。

    6、母:母体,根源。

    7、恒:经常。

    8、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9、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10、谓:称谓。此为“指称”。

    11、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12、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1]

    理解《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叫做“道经”,第一章开头曰:“道可道,非常道。”“德”在“道经”里面,顶多出现两三次而已,此谓上篇。下篇叫做“德经”(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第三十八章说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从这里开始,有较多关于“德”的论述。

    既然谈“道”谈“德”,就变成《道德经》。《道德经》的“道德”跟一般所谓的仁义道德不同,我们常说“这个人修养很好,很有道德,常常做善事”,这与《道德经》关系不大。当然也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老子认为“德”与“善”有点接近,这个“德”毕竟是好事,而“道”与一般常说的“道德”却毫无关系。

    《老子》以智慧取胜,智慧是一道门坎,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如果还不懂《老子》,显然是在门坎的这一边,尚未跨越,阅读《老子》时会很辛苦,容易产生误解;如果懂得《老子》,代表已跨过智慧的门坎了,从此豁然开朗。

    《老子》这本书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道”,一个是“圣人”。本书的“圣人”与儒家孔子谈的“圣人不同”,道家的“圣人”是指悟“道”者,能够体会“知”,能够“行”,以“道”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儒家则是身先天下者,为百姓谋福利者,皆可以为“圣人”。

    那么,“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道”的作用就是不断回到它的本身。宇宙万物只有“道”, “道”孕育万物,万物不能离开“道”,这就叫做“返”——回到它自己本身。“道”是最根本的,人类里面有圣人,圣人作为示范,而且《老子》里的“圣人”、“有道者”、“我”、“吾”四个词,指的是同一位主体。其中“圣人”一词出现最多,全书共有二十四章出现这个词;第二个词是“有道者”,就是有“道”有“德”之人,能知、能行“道”的人;第三个就是“我”;第四个词是“吾”。这四个词合计起来,共占了四十章——全书的一半,可知它的分量了。换句话说,《老子》整部书里面谈到“圣人”、“有道者”、“我”、“吾”这四个概念是相通的,只是使用不一样的词而已。

    很多人认为《老子》喜欢讲相对论观点,“观”是指观念,相对才能让人掌握,譬如,谈“善”,不能不知道“恶”;谈“高”,没有“低”,哪来的“高”呢?谈“长”,没有“短”,又何来“长”呢?所有观念都因为相对,才能被人们了解、掌握,这种相对是相反相成的,需要配合。然后每样东西又回到它的根源去,像四季轮转一般,春夏秋冬之后,接着又是春夏秋冬,它是回归,不断循环,最后再回到“道”里面去。从“道”而来,又回归于“道”,这就需要先掌握住两个立场,一是“道”,一是“圣人”。

    加之作者老子本身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都是相对的具体存在,还有比天更根本的,在相对之上还有绝对的。这个绝对,老子名之曰大(读太),亦称为道。老子追求相对之上的绝对,虽然未免玄虚,但在理论思维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创见,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思想家除老子、庄子之外,多半只重视人生观和政治观,老子则从宇宙观落实到人生观和政治观。他先考察宇宙的形成,然后发现其规律,用他的规律来说明应该怎样为人,怎样为国。[2]

    参考资料

    [1] 老子·道经·第一章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2-11-09]

    [2] 杨伯峻 . 《老子·庄子·列子》(前言) : 岳麓书社 ,1989

    相关视频

    全部

    5万次播放05:11

    中国哲学系列:《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怎么理解?

    简介

    7830次播放08:33

    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忽视了这两个细节,隐喻原来这么重要

    合集

    更多知识点

    2个视频

  • 上一篇百科:周易·系辞
  • 下一篇百科:峦头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