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性本善
性本善

性本善

(词语)
性本善,拼音:xìng běn shàn,释义:指人性本无善恶,出处:《三字经》,用法:作主语,定语。是指人性本无善恶而习有善恶,极少数人本性或善或恶,后天对其几乎没有影响,对于绝大多说人来说,其习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且有易于流于恶的倾向。
性本善资料
  • 中文名:性本善
  • 出处:《三字经》
  • 释义:指人性本无善恶
  • 注音:ㄒㄧㄥˋㄅㄣˇㄕㄢˋ
  • 拼音:xìng běn shàn
  • 简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易于改变的,所以他(她)们后来才会有巨大差异,这是后天形成的。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注定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基本解释

    性本善

    “善”字的理解误区:几乎所有人都理解为“善良”,其实不然,古代的“善”字还指:轻易,容易等。

    一般而言,对人性的哲学分歧主要有6种:

    (1)人之初,性本善(孔子

    (2)人之初,性本恶(荀子

    (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接近本恶说)

    (4)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5)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6)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7)我觉得太善良就会被欺负

    但是,以笼统的分类应该只有本善说和本恶说,都似乎很有道理,在西方本恶说占上风,因为,西方人没有儒家思想的固有框架,而东方特别是东亚,儒家思想的强势让多数东方特别是中国人无法接受本恶说,主要就是因为这句人之初,性本善(孔子)

    但是这个“性”应该有多种含义,也就是说应该是广义的。性质,性情,性格,性别,性欲……都是从“性”开始的。也说明了它的广义性。实际上人之初“性”本“色”,这也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和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所以性本来就是天生的。他后天形成的只是在发展它利用它和操作它。

    引证解释

    人性善恶问题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载聚讼纷纷。《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制做衣服一定要先将布料裁剪成若干片一定形状的料块,然后把这若干片缝合纫缀起来,才能形成衣裳。俗称制衣匠为“裁缝”,就是就这两个制衣的基本工序而言的。裁剪必用刀,故“初”字从“衣”从“刀”以示其始。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是“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性”的本义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时作“生”即为明证。“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任何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像是素练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这就是“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绢白练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其实孔子是把性和习明确分开的:先天为性,后天为习。而历来论性,不辨性习,至于混习为性,——性善、性恶的争辩皆由此而生。

    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有两个方面,一是形体容貌即所谓肉体,二是情志欲望即所谓精神。性从“心”,故特指精神而言。后世谈论争辩人性,也都是特指精神而言。而精神包含广泛:一是知识智能,二是情绪,三是意志,四也品质志趣,五是脾气性格。知识智能,是就真伪是非而言的;情绪,是就喜怒哀乐而言的;意志,是就抵御外界摧折诱惑所体现出来的差异而言的;品德志趣,是就人面对外界摧折诱惑时的取舍态度以及社会对人的言行的道德评价而言的;脾气性格,是就刚躁柔静而言的。显然,知识智慧、情绪、意志、脾气性格都无法说它们是善是恶。因此,人性之“性”,并非指全部精神,而是特指人的品德志趣而已。

  • 上一篇百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下一篇百科:自由与爱情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