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文化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明代宋濂作品)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娱乐,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4]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四方僻远的边陲,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4]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4]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4]金陵:今江苏南京。定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天下九州,古代以鼎为传国之宝,置于国都,故称建都为定鼎。声教:声威教化。暨:至、到。罔:无,没有。间:阻隔、间隔。存神:存养精神、保全精神。穆清:指清和之气。豫:古代专指皇帝秋天出巡。锡: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嘉名:美名。法驾:天子车驾的一种。天子的卤簿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其仪卫之繁简各有不同。崇椒:指高耸的山巅。椒,山顶。朝宗:臣下觐见君王。这里比喻川水流归大海。关阨:险要的关口。阨,通“隘”。沐风栉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中夏:华夏、中国。琛:珍宝,常作贡物。覃:延长,延及。柔:怀柔,安抚。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裂开。馌: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拔:拉出来。诸:同“之于”。登于衽席:登,加、上。衽席,指床席。这句话是说把人从水火里拉出来,放在床席上。比喻解救陷于困境中的百姓。齐云:古楼名。齐云,言其高与云齐。旧在江苏苏州子城上唐曹恭王所建。明太祖攻占长江,吴王张士诚群妾在此焚死。落星:楼名。三国孙吴在江宁(今南京)东北落星山上所建楼。委蛇:通“逶迤”,蜿蜒曲折的样子。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壕沟。安流:平安宁定的河流。逢掖之士:指儒生。逢掖,或作“逢衣”“逢腋”。衣腋下宽大,古儒者的服饰。罔极:无穷。不敏:自谦之词,不聪明,不明事理。宵旰:即“宵衣旰食”的省称,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形容勤于政事。贞珉:石刻碑铭的美称。珉,似玉的美石。[3]
阅江楼记资料

译文

逐句全文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娱乐,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4]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四方僻远的边陲,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4]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4]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4]

注释

1

金陵:今江苏南京。

2

定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天下九州,古代以鼎为传国之宝,置于国都,故称建都为定鼎。

3

声教:声威教化。

4

暨:至、到。

5

罔:无,没有。

6

间:阻隔、间隔。

7

存神:存养精神、保全精神。

8

穆清:指清和之气。

9

豫:古代专指皇帝秋天出巡。

10

锡: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

11

嘉名:美名。

12

法驾:天子车驾的一种。天子的卤簿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其仪卫之繁简各有不同。

13

崇椒:指高耸的山巅。椒,山顶。

14

朝宗:臣下觐见君王。这里比喻川水流归大海。

15

关阨:险要的关口。阨,通“隘”。

16

沐风栉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17

中夏:华夏、中国。

18

琛:珍宝,常作贡物。

19

覃:延长,延及。

20

柔:怀柔,安抚。

21

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裂开。

22

馌: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

23

拔:拉出来。

24

诸:同“之于”。

25

登于衽席:登,加、上。衽席,指床席。这句话是说把人从水火里拉出来,放在床席上。比喻解救陷于困境中的百姓。

26

齐云:古楼名。齐云,言其高与云齐。旧在江苏苏州子城上唐曹恭王所建。明太祖攻占长江,吴王张士诚群妾在此焚死。

27

落星:楼名。三国孙吴在江宁(今南京)东北落星山上所建楼。

28

委蛇:通“逶迤”,蜿蜒曲折的样子。

29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壕沟。

30

安流:平安宁定的河流。

31

逢掖之士:指儒生。逢掖,或作“逢衣”“逢腋”。衣腋下宽大,古儒者的服饰。

32

罔极:无穷。

33

不敏:自谦之词,不聪明,不明事理。

34

宵旰:即“宵衣旰食”的省称,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形容勤于政事。

35

贞珉:石刻碑铭的美称。珉,似玉的美石。[3]

摘要

《阅江楼记》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奉诏所作的一篇歌颂性散文。在文中,作者写京师(今南京)阅江楼的胜景,其意在于点缀盛世,为明朝歌功颂德。同时,作者还希望帝王能安抚内外、体恤民生,融入了忠君忧民的思想。全文有叙有议,骈散兼备,更显出作者非凡的功力。[2]

作品赏析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叙述金陵的山川王气,引出对当今皇帝的歌颂,入题自然。文章开篇即言:“金陵为帝王之州。”然而,从六朝以至南唐,历代帝王都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之王气”相称。这显然是为了突出下文对大明开国伊始的雄壮声势的描写。接着由前面的“无以应山川之王气”说到“始足以当之”,很自然地转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上来。“由是”以下几句,进一步阐明本旨,为全文的描写定下了基调。如此开端,不仅自有一种引人人胜的魅力,而且使人感到气势宏阔舒展。

第二段集中写阅江楼的兴建和皇上登楼的所见所思。这一段可分为几层笔墨。第一层以简洁的言语,交代阅江楼所处的位置,同时也点明了建楼的起因和楼名的来历。皇上之所以“诏建楼于巅”,一是因“其地雄胜”,二是为了“与民同游观之乐”。第二层由阅江楼所处地势的雄伟壮丽,展望“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的美妙景象。作者为之涂抹了一层特有的色彩: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等一统天下的君王来临时,展示千年未见之奇观。这一层意思以反问句出之,更能开拓文意,逗引下文的阅江之思。第三层悬想风和日丽之时,皇上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凭栏远眺,遐思一定会悠然而生。一个“思”字,为全文之关纽,以下第四层所写的三见三思,均由此生发。一层内蕴丰富,行文却井然有序。作为一统天下的君王,他的所见所思自与常人迥异。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各地诸侯纷纷前来述职,他想到的是城高池深,关隘险固,这时必定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中华大地这样广阔,更思虑要设法来保卫。继而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他想到的是边远民族,海外的船只接踵来朝,四方的珍宝争相人贡,这时必定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降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四方的边境这样遥远,思虑要设法去怀柔。最后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的人群,他想到的是黎民百姓,耕地的人有烈日烤晒皮肤,寒风冻裂双脚的痛苦,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劳,这时必定会说:“这是被我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们。”天下有这么多的黎民百姓,就更思虑要设法让他们安居乐业。至此,皇上由见而思的描写经过层层推进已达到高潮。下面转到议论,这是该段最后一层意思。作者推想,皇帝兴建这座楼的目的,是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景物而触发感慨,寄寓其志在天下的思绪,不仅仅是为了观赏长江的风景。这几层文字不免粉饰之嫌,可贵的是其中寄寓了对人主的劝勉之意,文章的思想内容由此得到升华。

第三段文章,又可分作二层。先由上文的三见三思,引起对历史陈迹的回顾,作者对安危系于一江的山川分合的感慨之情,亦包曲其中。继而用“今则”二字一转,折回到对大明皇帝的赞颂。而其中“宵旰图治”四字,既是歌颂之辞,也是箴规之言。结句“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补叙作文本旨不在留连光景,启迪读者进一步探究其内蕴的深意。

这篇文章是应制文中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全文结构严谨,转接自如,写景、叙事和议论穿插得十分自然。而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与内容相谐,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度。[5]

创作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在南京狮子山的山顶修建阅江楼,亲自作了一篇《阅江楼记》,然后又令文臣每人作一篇。于是作者写下这篇《阅江楼记》。[6][1]

作品评价

明·王世贞《增选古今文致》卷四:宋承旨为国朝文臣领袖,此记乃奉旨所作,借题发意,象雄伟,辞意轩昂,发出圣祖保治宏谟,讵骚人墨客流连光景者可同日道哉?真浑噩之遗风,翰苑之宏裁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二:奉旨撰记,故篇中多规颂之言,而为壮重之体,真台阁应制文字。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记为楼作,自主板言楼之壮丽,及楼所见景物之佳。文偏只一两笔点缀,而所谓一二笔者,又皆撇笔,如此腾空破浪而行,真是奇观。然记事文字略题面而详题意,前贤已有为之者矣。如范文正《严先生祠堂记》等,况承君命作记,更较与别人言不同,故通体以规讽为主,前以与民同游观之乐,引起中间痛发安不忘危之意,入后收来过,反复慨叹而兼勉,末仍归到规讽君上作结妙,能处处与阅江楼有关合,不可移置他题上去,波澜壮阔,步骤从容,结构精严,词旨恺切,昔人评云: “驾宋轶唐,不愧一代文臣领袖。”良不诬也。[7]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阅江楼记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

[2] 王延栋 . 古文观止 今注今译 . 石家庄 :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16-10 . 883 .

[3] 祝鼎民 于翠玲选 . 明代散文选注 . 长沙 : 岳麓书社 ,1998-08 . 14-15 .

[4] 钱伯城主编 . 古文观止新编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12 . 974-977 .

[5]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 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下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01 . 1944-1945 .

  • 上一篇百科:杀狗记
  • 下一篇百科:卖柑者言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