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闻百科网!
首页 >地点 >锡澄运河
锡澄运河

锡澄运河

(连通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运河)
连通京杭大运河(无锡)和长江(江阴)之间的运河,宋代凿通锡澄运河后,方便了无锡的船只经江阴进入长江。锡澄运河自无锡皋桥由京杭运河分支,北经青阳、月城、南闸,于澄江镇西过江阴船闸,至黄田港入长江,全长37.01公里,沟通长江与江南运河两大动脉,为苏、锡水道出江的重要通道。
锡澄运河资料
  • 中文名:锡澄运河
  • 功能:方便了无锡的船只经江阴进入长江
  • 说明:连通京杭大运河和长江
  • 凿通时间:宋代
  • 运河介绍

    锡澄运河古称漕渠。古无锡县治西北有五泻水(河)由运河分支,过五泻堰经河口,北达江阴城。宋皇年间(1049~1054年),江阴知军葛闳聚粟2万斛,力浚漕运要道,成为江阴主要通江航道。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常州西北吕城堰坍塌,镇武段运河阻断,漕船改锡澄运河出江驶往瓜洲,成为贯通大江南北的漕运要道。清末漕运废止,江南运河镇武段日趋淤塞,锡澄运河遂成为江南运河通江的要道。锡澄运河北段位于长江河口段,潮汐涨落,泥沙涌淀,加以两岸陡峭,沙土坍塌,河道易于塞,历代官府为保漕运,对河道疏理极为重视,自宋代至清末,见于史载的治计有25次。

    民国23年(1934年),夏季大旱,河床淤高,江潮受阻,灌溉失水,船只困损,时江苏省政府趁疏浚镇武运河之便,责成浚河工赈处设段以工代赈,按原河身挑浚,自民国24年2月下旬动工,至4月底竣工,实浚土方67万立方米;黄田港至应天河口,河底拓宽为17米、16米,以下至青阳,底宽由16米渐收至10米;河底标高,黄田港浚深至吴淞零下1.6米,向南以万分之一的降程推移至吴淞零点,所用工款16万元,除省拨给6.5万元外,余由江阴县抵借筹措。由于经费限制,工期短促,以致青阳以南河道未及疏治,河道的弯曲亦未能改善。

    抗日战争时期,黄田港、锡澄运河在日军严密封锁控制下,河道失修,水运不兴。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疏浚一次。至民国37年5月,黄田港定波闸东堤坍塌,沿堤道路龟裂,房屋倾斜,河道浅狭,行船过闸更为艰险,时民众、商界呼吁抢修,县府参议会也联合上报江淮工程救济专款监理委员会等机构,要求拨款浚河、修堤、建闸,但总遭托词搪塞答复,以致锡澄运河浅狭淤阻日益严重,河宽10米左右,只能通行20吨、80匹马力的轮船和50吨以下的木船,南闸至三板桥一段有“九里十三弯”之称,30吨以上木船也不易通过。

    建国后,苏南行署及江阴县人民政府立即组织抢修黄田港定波闸及坍塌的堤岸、道路、房屋。1952年又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报中央批准,拨款230万元(已折合为新人民币),用于黄田港改善工程,包括疏浚黄田港旧航道1218.5米,裁直南门及青阳茶庵嘴二处弯道,在澄江镇西开辟顺直通江的新航道,新建1座江阴船闸,开辟南北待船港各长135米,底宽40米,工程于1952年2月24日开工至1953年9月基本结束,共疏浚航道5424米。

    1956年江苏在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时,由苏州专区组成锡澄运河拓浚工程指挥部,组织江阴、无锡、常熟、武进吴县5个县5万多名民工,分段包干,按六级航道标准,全线拓浚,从4月上旬开工至5月下旬竣工,共挖土300万立方米,原流经青阳、月城、南闸3个镇内的河道改线由青阳镇西、月城镇东、南闸镇西通过。

    六七十年代,随着运量不断增加和船舶大型化的发展,先后投入航养费179.62万元,对锡澄运河江阴西门、南门河段,船闸上下游引航道,东避风港等航道,数次拓宽、浚深,共挖土18.6万立方米,砌筑驳岸长4776.7米,并拆除了碍航的文富桥,使西门段航道河底拓宽为40米,水深达3米左右。

    80年代,连续两期按五级航道标准拓浚整治扩建江阴河段23公里航道。第一期拓浚工程,自1981年冬起至1982年底,共投资770万元,其中交通厅投资700万元,水利厅投资70万元,拓浚江阴西郊三板桥至泗河口18.9公里的河道,动员江阴、无锡、沙洲、常熟4个县(市)民工10万人分段包干施工,最高上工人数达11.6万人,共人工开挖土方328万立方米,水下机浚土方5.4万立方米,航道水深加深到2.5米,底宽加大到30米,将六级航道提升为五级航道,并砌筑驳岸4.6公里,绿化植树4.07万棵,拆除老桥5座,新建月城、南闸公路桥2座,机耕桥、人行桥4座。第二期拓浚工程,自1983年开始,按照五级航道标准,重点整治江阴市区西门桥到黄田港口段2526米航道,拓宽挖深上游(江阴船闸以南)航道长574.3米,底宽为40米,引航道长500米,底宽为40~80米,面宽最大为92米;下游(江阴船闸以北)航道长827.6米,底宽为60米,引航道长500米,底宽为60~82米,面宽最大为94米。河底高程均为-1.0米(吴淞基准)。同时改造扩建黄田港桥、西门大桥、通运桥,并于江阴船闸西侧按1轮10驳800吨级船队一次过闸的要求,新建1座江阴复线船闸,全部工程费用1842万元由省交通厅投资。

    同时,自1980年起至1987年底,交通厅在全省交通专项工程费用中,连续8年共安排锡澄运河工程经费492.3万元,疏浚航道土方22.1万立方米,修建石驳岸21公里,其中1984年投资51.22万元,在南闸西岸至九里桥1368米长的堤岸采用日本化纤膜袋(“法布”Fabriform)护坡施工新技术,即在堤岸上铺上特制的锦纶化纤膜袋,注入混凝土高压浆,使之凝固成块,达到护坡的效果。

    黄田港为锡澄运河的入江咽喉,潮汐涨落,水流涌急。北宋大观(1107~1110年)以前即建有黄田闸,后经历代多次修建、改造,清代康熙雍正时又重设闸板,更建闸桥,改名定波闸。但闸小水急,尤以内河枯水季节,待闸船只日以千计,一旦开闸,急先恐后,抢档进出,稍有不慎即发生船翻人溺之祸。民国时期失于养护,闸底破损,闸墙坍塌,敝坏不堪。1950年3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曾拨款整修,勉强通航,但远不敷航行和灌溉之用。1952年,在澄西镇新开河道新建江阴船闸1座,闸室长92.08米,宽12米,口门宽10米,最小水深2.5米,上游标高-1.05米,引河底宽16米,下游标高-1.6米,设计年船舶通过能力为420万吨(不包括平潮放通闸的通过能力在内)。初建成时船舶年通过量为80余万吨,至1963年已达421万吨,1973年更达905万吨,1983年高达1481万吨,虽平潮开通闸,并用临近的通航节制闸分散流量,仍难满足船舶和运量增长的需要。1981年开始研究建造复线船闸方案,后由中国船舶总公司第九设计院设计,经有关建筑院、校等24个单位专家、学者会审通过,1984年底动工建筑。复线船闸位于原江阴船闸西侧,首次采用地下连续墙和土锚施工,闸室长98米,宽16米,口门宽12米,最小水深2.5米,计投资900.9万元。建成后东、西两闸船舶年通过能力可达2000万吨以上(不包括平潮放通闸的通过能力)。

    锡澄运河经历年整治后,除泗河口以南部分航段水位较浅、宽狭不一外,泗河口以北航道底宽30米,水深2.5米,达五级航道标准。其中三板桥至江阴船闸3.6公里,航道底宽40米;江阴船闸至黄田港江边1.6公里,底宽63米,水深3米,航道顺直宽深,两岸驳岸整齐,船舶过往通畅。全线共17座桥梁,净空高度4.5~5.5米,净跨20米以上,符合五级航道桥梁标准。全线有过河线15处,设航标11座。

    锡澄运河为无锡、苏州、上海、浙江内河船舶进出长江的捷径航道,通行100吨级货驳组成的船队,航行于锡澄运河的有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等12个省、市籍的船舶。连贯于锡澄运河的江南河道众多,过船密度和货运量大,航道效益显著,据江阴船闸和月城观测点统计,1987年船舶通过量分别为24.35万艘、2406万总吨和60.85万艘、3283.61万吨,其中重载为18.65万艘、1698.4万吨和39.79万艘、2241.68万吨。主要大宗运输物资有建材石料、煤炭、粮食、外贸物资等。

  • 上一篇百科:美食廊
  • 下一篇百科:昭玄寺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lujiutang84414@126.com。